2016年是音樂流媒體大躍進的一年。在全球範圍內,音樂流媒體都在全面取代實體唱片和付費下載,成為音樂行業最主要的收入來源。這一趨勢在「音樂第一市場」美國表現得最為明顯。2016年,按需點播的音樂流媒體增長了76%,而數字專輯和CD專輯銷量分別下降了20%和16%。2016上半年,音樂流收入佔到美國音樂市場的47%,而實體產品僅佔20%。Pitchfork對於歐美市場各大平臺的表現進行了逐個點評,我們收穫良多。
以下是報告全文。有點長,但很有價值。
早在千禧年,專家們就預測流媒體將主宰音樂行業。1999年,第一家自定義網絡廣播平臺Lunchcast上線;2001年,第一個可點播流媒體音樂服務上線;2003年,iPod興起,蘋果趁勢推出iTunes商店,通過改造用戶習慣,打造音樂生態圈,開啟了音樂付費下載的元年,自此強勢碾壓流媒體音樂服務。時至今日,流媒體收入終於首次超越音樂下載服務的收入,這也預示著2017年的流媒體音樂市場將會是不平凡的一年。
2016年值得關注的不僅僅是流媒體音樂的成功,而是這種成功在歷史趨勢下的脆弱性。2017年的流媒體音樂將不再是小眾市場,而是音樂市場的「新常態」。我們不用再懷疑流媒體音樂是不是音樂市場的未來,而是進一步考慮未來的市場誰將獨佔鰲頭?誰又將從中獲益?這對於廣大的聽眾意味著什麼?
直到2016年六月,美國的音樂產業連續兩年持續增長,這也是自CD的黃金時代(90年代)以來第一次的連年增長,Spotify和Apple Music功不可沒。流媒體服務正在逐漸合法化並被市場所接受:作風老派的Beatles也終於承認了流媒體的市場地位,將自己的音樂上架到流媒體平臺;格萊美也為流媒體格式的音樂作品敞開大門,將其納入可評選作品的範圍;美國唱片業協會(RIAA)也將流媒體音樂計入銷售總量參與評選;Radiohead曾經吐槽Spotify的孤注一擲和垂死掙扎,如今他們也在該平臺上發布新歌了。當然,也有充分利用平臺賺得盆滿缽盈的藝人,例如Beyoncé、Chance the Rapper和 Drake,憑藉著高人氣將自己的新歌獨家授權給流媒體平臺發布。
那麼,問題來了:千禧年的流媒體曾被蘋果推出的iTunes打壓至今才得以翻身,未來的流媒體經濟可以保持多久?
流媒體服務的勝利也把關於流媒體壽命長短的輿論推向風口浪尖。2016年,各大廠牌、藝術家、歌手和經理人紛紛要求重修版權法,這樣一來,他們可以進一步從Youtube或者流媒體網站增加獲利空間。像Youtube一樣靠用戶上傳從而分享音樂文件,或者將流媒體音樂變成可供下載的文件,這樣的行為已經被起訴多次。詞曲作者認為他們理應從流媒體音樂網站分得一杯羹,近期他們已經組團以「北美作曲家」(SONA)這個倡導組織的名義,將該情況上訴司法部。
流媒體音樂服務行業內部競爭也相當激烈。國會議員伊莉莎白•沃倫發表公共講話時稱,Apple Music利用其體量和市場優勢造成流媒體服務的不公平競爭。Spotify認為蘋果利用其應用商店的埠優勢,掠取Spotify服務的訂閱用戶;Apple Music和Jay Z的Tidal在專輯的獨家發布上劍拔弩張,使得Kanye West頻頻發送推文爆粗口指責該事件,認為年輕人應當人人都能聽到自己喜歡的音樂,而不是被流媒體服務所限制。因為Frank Ocean私自和蘋果達成獨家發布的協議並中止與環球音樂的合約後,環球音樂決定再也不和流媒體一同合作獨家發布的業務;Spotify對於兩家流媒體也作出反擊:凡是Apple Music和Tidal獨家發布的音樂,將獲得更少推廣機會。
由此看來,各家流媒體服務平臺陷入惡戰之中,而深陷迷局的聽眾們面臨著一個問題:他們為了聽到天王天后的新專輯,將必須訂閱多家流媒體服務。音樂產業分析師們認為,新專輯獨家發行業務對於流媒體音樂服務而言,並沒有像電視訂閱服務(如Netflix或者Amazon)一樣對於競爭起到決定性作用。MIDiA Research(一家位於倫敦的電子音樂市場調研公司)的創始人Mark Mulligan說到,「流媒體服務仍然將會繼續獨家發布的業務,但是獨家發布的數量有限,仍能對市場產生一定影響。」
流媒體音樂市場接下來會有怎樣的變化呢?簡而言之,市場將繼續膨脹。更多流媒體服務會投入到市場:Pandora, iHeartRadio和Vevo都在為了可點播流媒體音樂服務磨刀擦槍;亞馬遜最近推出了無限量音樂服務(Amazon Music Unlimited);SoundCloud也推出了SoundCloud Go,讓平臺上的聽眾在聽Remix和原創音樂之餘,也可以聽到時下最流行的打榜歌曲。市場也不乏收購的風聲,例如Spotify是否會收購SoundCloud,蘋果是否會收購Tidal等。
然而,更多的流媒體服務會面臨倒閉:Rdio於2015年宣布破產,三星於2016年關閉了Milk Music這項流媒體服務。與此同時,倖存者們也正絞勁腦汁為聽眾提供最好的個性化、自動化的定製版視聽服務。他們正在不同於手機的硬體載體上開發更便宜、功能更少的服務,例如智能音箱或者智能汽車。
在市場有條不紊的發展過程中,生存也意味著需要考慮盈利情況。在早期的流媒體時代,雅虎以1200萬收購Lunchcast,使得後者在一個起訴案件中得以倖存,最後Lunchcast被納入CBS(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電臺中。Rhapsody今年和Napster合併,但訂閱人數僅僅只有Spotify和Apple Music的零頭。
因此,盈利對於流媒體服務商來說仍是重大挑戰:Pandora並未能成功持續盈利;Spotify至今從未盈利;Tidal在2016年損失較去年翻倍;巨頭公司蘋果、亞馬遜、谷歌(現更名為Alphabet)等公司也未能倖免。目前,也沒有剩下多少公司可以為流媒體音樂服務埋單燒錢。
各大廠牌也希望流媒體行業迅猛發展,從而抵消低迷市場中下載和銷售量呈下降趨勢的影響。廠牌管理層擁有更多和流媒體產業打交道的經驗,在這個趨勢中,Ted Cohen(電子娛樂業諮詢公司TAG Strategic合伙人,兼前百代唱片數位音樂部高層)看到了希望,「音樂市場已經被太多傷及無辜的競爭所汙染。」他說,「長遠來看,廠牌和流媒體之間的交易必須更加互惠互利、加強合作的可持續性。我們已經離這一目標不遠了。」換言之:廠牌必須放棄不利於流媒體服務的交易,從而更好的獲取音樂市場的生存空間。
下面我們將列舉10個流媒體服務商,我們可以從中一探究竟——誰將領跑2017,拔得頭籌。
優勢:作為最大的可點播流媒體音樂服務提供商,Spotify的增長絲毫沒有減緩的趨勢。該公司CEO Daniel Ek 在2016年9月發推文表示,其付費訂閱用戶已經超過4千萬,是2015年6月的兩倍。作為一家以流媒體音樂訂閱服務為主的公司,Spotify不像科技巨頭那樣會去銷售其他產品,其產品專注度讓唱片公司有更多理由去支持它。
Spotify堅決反對獨家發布內容的態度也進一步穩固了它和唱片公司之間的關係。2016年6月,為了加深與音樂產業的關係,Spotify聘用了Atom Factory創始人、Lady Gaga的前經紀人Troy Carter。此外,在服務方面,其智能歌單定製也是在業界被認為是最為個性化的。另外,公司也開始試水視頻業務,同時進軍日本市場,並且和移動社交搜索軟體Tinder合作。
付費用戶方面,Spotify仍然遙遙領先(截止到2016年9月)
劣勢:Spotify的業務增長並沒有幫助其實現盈利目標,公司在2015年淨虧損將近2億美元。目前,Spotify正在和各大唱片公司更新版權協議,其財務狀況的走向也將會有諸多不確定性。同時,Sportify也陷入與詞曲作者、唱片公司和廠牌的費用分成的糾紛之中。有觀點認為,詞曲作者和版權管理公司理應得到作品使用方面的收入,這筆收入和交付給廠牌的錄音製作費用是分開的。1年前,Camper Van Beethoven的主唱David Lowery向Spotify發起了版權訴訟,該案至今仍在進行中。
未來趨勢:Spotify未來最大的挑戰即上市。該公司2016年3月發起的10億美元可轉換公司債券的交易條款顯示,目前留給Spotify的時間很緊,需要儘早完成IPO。數字內容商業研究機構MiDia Research的創始人Mulligan表示:「如果明年的這個時候它還沒有完成IPO,那就說明公司肯定是出了什麼問題」。另外,也有消息指出Spotify正在考慮收購SoundCloud。這項收購只要價格合理,這項收購很有可能在拓展流媒體音樂市場方面為Spotify帶來幫助。除了繼續做好流媒體音樂服務外,Spotify需要儘快向華爾街證明它的模式能夠最終完成利潤的轉化。
優勢:Apple Music憑藉其獨家內容後來居上,在2016年穩固了其在流媒體音樂排行榜上第二的位置。因為Apple擁有大量的現金儲備,盈利並不是它首要擔心的事。2016年9月,Apple Music宣布自15年6月上線以來其訂閱用戶量達到了1700萬。隨著iOS 10作業系統的改版,新Apple Music加入了更多功能,其中包括Spotify的看家本領——基於算法的個性化歌單。最重要的是,Apple Music在2016年擁有數張成功的首發獨家專輯,比如Drake的《VIEWS》,Frank Ocean的《Blonde》和《Endless》雙專輯套裝。
付費用戶的成長曲線看,Apple Music勢頭良好,藉由2017年的自製內容戰略,有望進一步縮小跟Spotify的差距
劣勢:獨家內容也有其負面影響。Frank Ocean在Apple Music平臺上獨家發布與公司籤訂過協議的《Endless》視覺專輯以後,又在該平臺上獨家發布了個人名義的《Blonde》專輯。對此環球音樂CEO Lucian Grainge在全公司發布了禁令,不在任何流媒體音樂平臺上發布獨家內容。除此之外,不論是取消iPhone7上的耳機接口,還是Apple Music笨拙的操作界面,蘋果都有意無意地惹惱到聽眾或者藝人。對此,Bon Iver的主唱Justin Vernon在去6月發推文批評Apple Music「是個令人討厭的平臺」。
同時,Apple Music也引起了其他音樂人的不滿:蘋果在一則廣告中使用了Shamir的音樂,隨後又在另一則廣告中放入了類似Shamir的音樂;歌手ANOHNI認為科技巨頭公司利用藝人品牌效應銷售其他產品,蘋果贊助ANOHNI的MV《Drone Bomb Me》讓她感覺自己「像一隻被剪去指甲的家貓」。雖然蘋果旗下的Beats團隊中擁有包括Jimmy Lovine, Dr. Dre和Trent Reznor等音樂人,理應把Apple Music打造為一個對音樂人友好的平臺,但是實際看來,Apple Music和音樂人打好關係仍然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未來趨勢:據Jimmy Lovine表示,Apple Music將會繼續打造獨家內容。而在服務方面,除了早期宣傳的手工精選歌單,更多基於電腦算法的歌單將會被呈現。蘋果進入流媒體市場的時機太晚,尚不能和其招牌的iTunes業務相提並論。然而,Apple Music和Spotify的戰爭更像是Mac和PC之間的爭奪戰:一場注重時尚品味還是高科技之間的公司產品競爭。
優勢:SoundCloud正在十字路口面臨轉折。這個幾乎是免費的流媒體網站聲稱每個月有1.75億活躍聽眾。2016年3月份的時候,該公司發布了一項付費訂閱服務SoundCloud Go。有報導稱Spotify正打算收購這項服務。
劣勢:最近幾年為打造SoundCloud Go服務,SoundCloud應唱片公司們要求清理了很多不規範的線上內容,這使得該站丟失了一批視Sound Cloud為小眾風水寶地的音樂人和DJ。蘋果和Spotify今年都和一家叫做Dubset的公司達成了合作:讓流媒體平臺提供非官方的Remix和歌曲串燒,而這類內容本是SoundCloud最顯著的特色之一。因此,關於Spotify發起收購的傳聞可能也只是因為它想獲得這一項功能。
未來趨勢:即使SoundCloud將來沒有被Spotify收購,也可能被其他買家收購。據彭博社報導,Spotify打算最早在7月份將公司以10億美元的價格出售。而其投資者之一Twitter早在年前已經注資了7千萬美元,未來很有可能將會退出變現。
優勢:儘管Pandora是一家傳統流媒體音樂的先鋒,但它是可點播流媒體音樂市場的新人。最新的收入報告指出,該公司擁有7790萬活躍聽眾,大多都是免費用戶。今年,Pandora在2015年12月發布的個性化電臺Thumbprint Radio已經突破了50億的播放量。同時,針對那些不願意每月付10美元的聽眾,重新提供4.99美元/月的廣播訂閱服務。Pandora的核心理念是提供一個免操作、個性化的聆聽體驗,這也是Spotify和Apple Music未來發展的方向之一。
劣勢:Pandora總用戶數相對去年降了百分之二。到目前為止,其只吸收了四百萬名付費用戶。
從收入比例看,Pandora付費用戶貢獻太少,將會嚴重影響收入增長。
未來趨勢:9月份的時候,Pandora的執行總裁將在2016年12月推出點播服務。但目前來看可能很有可能將會延期到2017年1月。
優勢:儘管在美國很少被聽說,Deezer是歐洲最成功的流媒體音樂公司之一。和Spotify及其他可點播音樂平臺類似,也利用算法、音樂專家和常聽曲目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歌單」的服務。這家法國公司並不常透露其用戶量數據,僅表示,截至2015年中旬Deezer已經擁有380萬付費用戶,其中包括直接訂閱和購買移動運營商捆綁套餐的用戶。2016年1月,Deezer收到了來自華納音樂母公司Access Industries 1億美元的注資,也就說明至少三大音樂廠牌中的一家對其表現出了興趣。2016年7月,Deezer正式進入美國市場。
劣勢:Deezer為進入美國市場已醞釀多時(Spotify 2011年才進入美國)。這家公司的推銷遊說有些令人難以捉摸:此前這家公司在美國的業務是給Sonos音響和Bose音響用戶提供高保真音樂服務,同時也為無線運營商Cricket提供預付費套餐中捆綁的音樂服務。2015年,Deezer成為第一家打算啟動IPO的點播音樂流媒體公司,但其在中途因為「市場因素」退出IPO。2016年8月,該公司北美地區CEO在Deezer進入美國市場一個月以後辭職並創辦了一家大麻電子菸公司。
同時,就算是反壟斷機構也在擔心Deezer和華納音樂的關係是否能讓前者在競爭激烈的流媒體音樂擁有一席之地。和很多流媒體音樂服務一樣,Deezer也很難盈利:根據最新的公開財報顯示,2015年前兩個季度該公司虧損近1300萬美元。
未來趨勢:Deezer近期和法國電訊運營商Orange更新了一項為期2年、資金量龐大的協議,使其能有一些喘息的機會。但最終,流媒體音樂服務還是需要更多付費訂閱聽眾,這些聽眾能比訂購手機套餐的用戶產生更多的收入。但最終這些訂閱用戶能從何而來還有待觀察。
優勢:Bandcamp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不是一個類似Spotify的傳統流媒體音樂平臺。該公司希望用戶通過聆聽流媒體音樂來發現和購買音樂,這離基於算法和人工生成的歌單等功能相去甚遠。Bandcamp會在數字和實體的銷售上分別提成15%和10%。該公司表示,自從2012年以來就開始盈利並且幫助音樂人從粉絲獲得了1.86億美元的收入。
該平臺上發展起來的音樂人,包括Mitski,Car Records Headrest和Alex G,也在今年進一步取得成功。該平臺也吸引了傳統音樂廠牌的加入,例如Dischord Records在Bandcamp網站上架其音樂內容,並且專門聘用了編輯來增強該平臺音樂企劃的內容。《紐約時報》評論Bandcamp是「線上唱片店的典範」。
劣勢:線上音樂下載的銷售仍在持續走低。就像《紐約時報》所說,Bandcamp將幫助聽眾更直接地找到新的音樂,但曾經那種隨機發現新音樂的體驗,比如找到Sebadoh樂隊裡Eric Gaffney未公布的音樂,或者是喜愛的獨立樂隊主唱的一首EP,將會逐漸消失。
未來趨勢:Bandcamp將持續「非訂閱模式的音樂服務」的市場定位。「只要有粉絲願意支持且出錢資助他們喜歡的音樂人,從而幫助他們繼續製作音樂,我們會繼續為雙方提供支持的平臺。」Bandcamp在其官博上這樣寫道。「而且只要有粉絲願意去買而不是借音樂,我們就會繼續提供這個多方共贏的服務模式。」
優勢: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在流媒體音樂上有兩手準備。Alphabet旗下擁有和Spotify這種訂閱性質類似的流媒體音樂平臺Google Play音樂,也有YouTube,這家巨大的視頻網站在免費、以廣告作為收入的基礎上開發出了無廣告的YouTube Red訂閱服務。雖然Alphabet沒有公開具體的訂閱用戶數,YouTube最大的優勢是方便的免費服務。
一項2016年早期的美國調查顯示,YouTube上聽音樂的用戶要超過其他任何一家純音樂服務提供商,而且YouTube的聽眾大多都是年輕用戶。2016年9月,YouTube聘用唱片界大亨Lyor Cohen擔任其全球音樂主管,這將進一步拉近該公司和音樂產業的關係。
劣勢:YouTube和其他流媒體服務商一樣並沒有產生很多利潤。相比之下,和音樂同行的競爭將會對其收入的影響很大,特別是當音樂人和聽眾會轉移到其他平臺時。當然,只要YouTube保持免費,這始終都只是一種假設。
未來趨勢:YouTube的首席商務官Robert Kyncl年前告訴筆者接下來YouTube將會「更注重廣告收入」。這也正是Alphabet的強項。
優勢:和蘋果類似,Tidal同樣以獨家內容作為賣點,比如Kanye West的《The Life of Pablo》專輯和Rihanna的《ANTI》專輯。Kanye對其《The Life of Pablo》周期性的更新刷新了專輯一詞的定義。截止2016年3月,Tidal已經擁有300萬付費用戶。而在5月時,Tidal聲稱其平臺上的獨家內容Beyoncé的專輯《Lemonade》為其帶來了120萬新用戶。
另外,Prince的專輯幾乎都是Tidal獨家發布的。值得一提的是,不少藝人也有擁有該公司股份。Jay-Z的經紀公司在去年收購了Tidal的母公司,並宣布與Beyoncé、 Kanye, Arcade Fire、Daft Punk和Jack White一齊享有該公司的股份。與競爭對手會不同的是,Tidal聲稱不管是哪種訂閱服務都會支付最高額的版稅。Tidal的更多不同之處在於它同時也為一些非營利的社會公義機構捐款。
全憑「獨家戰略」,Tidal和Apple Music付費用戶在2016年獲得了較快的增長。
劣勢:Tidal的母公司披露2015年虧損2800萬美元,是2014年數據的兩倍多,虧損主要由於Tidal遭到多個訴訟。眾所周知,Rihanna的《ANTI》專輯被錯誤地提前上線該平臺。同時,蘋果旗下Beats團隊中的Jimmy Lovine駁回了蘋果收購Tidal的訴求。
未來趨勢:即使Beyoncé可以每年都發布吸睛專輯,Tidal一定需要通過一些舉措去爭得市場份額,從而維持歌手持股的公司現狀。
優勢:從數據上來說,亞馬遜已經悄悄地成為付費音樂流媒體的領袖。雖然沒有公布具體的訂閱用戶數,Amazon Prime Music在2014年對所有訂閱Amazon Prime購物服務的用戶開放使用,為其提供一部分的音樂流媒體內容。根據市場調研機構Parks Associates研究顯示,全美寬帶家庭有15%是Prime Music訂閱用戶。作為比較,7%的家庭訂閱了Spotify Premiums,Pandora獲得了5.9%付費用戶,而蘋果僅有2.7%。
最新推出的Amazon Music Unlimited服務能夠提供更多的音樂內容。對於已經訂閱Amazon Prime或者擁有Echo智能音箱的用戶來說,其訂閱費用相對便宜。另外,Amazon也有自己的獨家流媒體內容,比如Garth Brooks的音樂。「目前來說,這項訂閱服務非常吸引那些喜歡音樂,卻又期待10美元的包月費能夠物有所值的用戶。」研究機構MusicWatch創始人Russ Crupnick說道,」亞馬遜看起來像是在吸引那些主流的音樂消費者。」
亞馬遜音樂付費用戶的快速增長已經對傳統豪強構成了威脅
劣勢:亞馬遜Echo智能音箱內置的Alexa語音助手服務或許並沒有特別好的音樂品味。據稱,如果你對Alexa說:「Alexa,播放那首有那句Put up a parking lot的歌」,最終播放的卻是Counting Crows的翻唱版本。另外一個劣勢,就是亞馬遜的低價策略會讓消費者期待以更低的價格獲得音樂流媒體的訂閱,這讓作曲家和音樂人本來不多的收入雪上加霜。
未來趨勢:如果亞馬遜的模式走上正軌,亞馬遜的Alexa將會碰到更多問題。Amazon的數位音樂副總裁Steve Boom稱下一代流媒體音樂業務的增長將會依託智能家庭設備的助力。因此,我們將會碰到的情況極有可能會是 「Alexa,我把手機放在哪裡了?算了,我已經不再需要它了。」
優勢:Napster在美國曾被叫做Rhapsody。可以說這家公司在定製流媒體音樂服務方面比其他任何公司更有經驗。Napster本是幾年前該公司進軍在美國海外市場中使用的名字,而在2016年7月開始,該公司把美國本地的品牌也更名為Napster。最近,該公司聲稱已擁有350萬付費用戶。2016年11月「Metallica樂隊重返Napster平臺」一下子成了新聞頭條,正是因為17年前,這個樂隊將在當時提供盜版下載的Rhapsody告上了法庭。
另外Napster也在積極尋求與其他商家合作,近期宣布和無線運營商Sprint,漢莎航空和超市連鎖Aldi達成合作協議。最重要的是,這家公司最新的財季獲得了160萬美元的利潤。
劣勢:Napster在2015年12月公布的訂閱用戶數仍遠遠落後於Spotify和Apple Music。從長遠來看,這家老牌的流媒體音樂公司已經開始進入虧損的狀態,2016年的頭9個月已經虧損了1140萬美元。
未來趨勢:Napster的元老需要儘快證明它還能在當今的市場上競爭。該公司在2016年4月任命了一名新CEO,並確認在6月進行一輪裁員。對於現在Napster來說,流媒體確實是個難做的生意。
參考原文:http://pitchfork.com/features/lists-and-guides/9986-the-year-in-streaming-2016/
編譯 | 韓穎楨 編輯 | 新研室 校對 | 無鞋踩
「這種量級的機會可能5到10年才會出現一次。」啥機會?識別一下二維碼就知道啦,不保證有用,但保證可讀。
新觀伐木累邀請函
誠邀各位新老朋友加入新觀家園「新觀伐木累」,理由如下:
第一:新觀伐木累不定期下紅包雨,雨一直下。
第二:群裡有很多大大喲,跟大大們交流,你會學到很多東西。
快到碗裡來!進群加新仔微信:suibale
暗號:說說你對於2017中國音樂行業的一點預測,或者你對於2017中國流行音樂的一點期許。音樂行業相關從業者自報家門即可。(如果只是為了紅包,請繞道,謝謝)
*新觀伐木累1區已關閉,2區全面開放ing
投稿郵箱:vision_fan@foxmail.com
商業合作微信:vision_2753
加新仔微信:suibale,進新觀伐木累一起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