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發展移情能力(empathy)
在跨文化交際研究領域,人們經常提到的一個重要概念是移情。什麼是移情?Ting-Toomey(1999)認為:「通過移情,我們願意在想像中把自己置於與我們不同的別人的世界並體驗他們所體驗的東西。」簡單地說,移情就是站在他人的立場上看待問題。移情表現為仔細傾聽別人的聲音,對別人所說的話感興趣,理解別人的感受,對別人的需要很敏感,理解別人的視角,等等。許多學者都強調移情對於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性,認為移情是有效進行跨文化交際的基礎。
移情常常與同情相提並論,但是移情不同於同情。同情是想像自己處於別人
的角色時會怎麼想和怎麼做。當你了解到很多非洲兒童處於很貧困的生活境況
後,想到自己或自己的孩子在這樣的年齡可以衣食無憂,有很多玩具,可以看各
種動畫片,於是你贈送給他們很多玩具、動畫片和漫畫書。這是從自己的角度來
想他們的處境,這是同情。但是如果你意識到那些生活在貧困、飢餓和疾病之中
的非洲孩子們最急需的是食品和藥品,這就是從他們的角度考慮問題,這就是移
情。如果用漢語的成語表達,「推己及人」是一種同情,而「設身處地」就是一種移情了。
Bennett(1998)認為,同情是建立在人人相似的觀念之上的,其實是一種種族中心主義的思維方式。雖然同情是善意的表達,但是當與不同文化的人交往時,同情往往會使人忽視文化的差異,引起交際中的誤會。中國的老師看到一些外國學生在冬天穿得很單薄,經常會說:「你穿這麼少太冷了。多穿點兒衣服,別凍感冒了。」結果外國學生覺得中國老師喜歡管別人的閒事,幹預別人的生活。
一個外國朋友生病了,只想自己安靜地休息一下,可是她的中國朋友卻一直給她
打電話,一會兒要送吃的東西,一會兒要帶她去醫院,結果這個外國朋友覺得自
己被打擾了,心裡很不愉快。這些都是由同情產生的誤會。
與同情相比,移情是從別人的角度設想別人在這種情況下會如何想和做,暫時擱置自己對事物的看法,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移情的哲學基礎是承認差異性,因此是文化相對主義的思維方式。當朋友生病了,如果她喜歡獨處,而病情又允許,那麼讓她充分休息便是一種更貼心的關懷,是一種移情。
下面是兩個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產生移情的例子。一個韓國留學生在作文中寫道:我一直覺得中國人排隊不守規矩,總是插隊。後來聽中國老師講,中國人認為簡單詢問事情而不辦理手續就可以不用排隊,並不是他們不想排隊。一天,我和女朋友去電影院看電影,排隊買票時有個阿姨直接從後面走到前面向售票員詢問事情。我看到這種情況,突然想起老師的話,不知不覺笑了起來。現在我可以理解這個中國阿姨的做法了。如果是在以前,我可能認為她沒有禮貌,現在我不會這樣想了。如果以後中國的服務機構都設立一個問詢處,也許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
一個日本學生學習了跨文化交際課程以後有了以下思考:
我在中國生活最不習慣的事情是中國的一些廁所沒有門,更奇怪的是,有的人有門也不關門。我原來覺得這種做法很不文明,不尊重自己和別人的隱私。後來我去中國的農村參觀,了解到中國一些農村地區以及中國人過去的生活狀況和習慣。我現在明白了,中國原來是農業社會,人們的生活狀況不是很好,隱私的觀念不強。當我了解了這個情況以後,再看到廁所不關門的情況,就不覺得那麼驚訝和生氣了。
這兩個外國學生對中國的一些文化現象從感到奇怪和氣憤到覺得可以接受和理解,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移情。這種移情最重要的標誌是,他們開始從中國人的角度來理解這些文化現象背後的原因。
那麼,如何在跨文化交際中發展移情能力?Bennett(1998)和Samovar、Porter、McDaniel(2010)都提出了發展移情能力的策略,其中的一些重要建議如下:
1. 關注和留心。在與不同文化的人進行跨文化交往時,注意傾聽和了解別人的想法和做法,這是發展移情能力的第一步。
2. 接受並欣賞文化差異。如果不承認差異的存在,就只能停留在同情的階段,而無法發展移情能力。要學會暫時擱置自己的價值觀和判斷標準,培養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度和理解、欣賞的態度。
3. 了解自己的文化。許多人希望發展移情的能力,又擔心失去對自己文化
的認知。所以要發展移情能力,首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文化,才能使重建文化身
份成為可能。
4.以移情的方式去交際。移情是相互的行為,要善於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以其他文化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進行跨文化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