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書店建起來了,沒有一家書店沒有童書這樣一個區域,沒有一個童書區域沒有繪本的一席之地,它們都擺放在非常顯眼的地方。」在許多70後、80後心中,《三毛流浪記》《三個和尚》《人參娃娃》《九色鹿》等作品代表了他們的童年故事。那時的童年有「小人書」和連環畫作伴,如今的孩子們則擁有繪本。一本好繪本不僅能講故事,還能跨越時空的界限,以愛和溫度點亮孩子的童心。9月17日,「誦讀經典 點亮童心」中法繪本閱讀推廣沙龍在寶山區圖書館舉行。活動以「童年遇見繪本」為主題,邀請中法專業人士與長三角地區多所圖書館代表一起走進經典繪本,深入推進少兒閱讀,共同探討兒童文學尤其是繪本的獨特魅力。
「好的繪本可以穿越時間和空間的距離,永存於世。」兒童文學專家、法國國家圖書館國家兒童文學中心國際部主任娜塔莉波通過《Baba yaga》《小熊聖誕奇遇記》等經典作品介紹法國繪本的歷史。這些創作歷史長達一百年之久的作品,至今題材仍未過時,不僅兒童讀來沒有代溝,作品在藝術表現上也仍具現代感。在她看來,繪本和音樂、詩歌、雕塑等藝術形式一樣,能永久為人們所記住。好的繪本作品,應兼具故事性、審美性和思想性,在引起兒童自我反思的同時,折射到他們的現實生活中,不僅傳遞美好的思想和正確的教育,還要使兒童愛上閱讀。
不同於法國繪本的悠久歷史,中國的繪本創作正處於成長階段。「作為編輯,看到一個又會寫故事、又會畫畫的作者,那種寶藏感,就像挖到金礦一樣。」兒童問題研究者吳斌榮說,中國很早就有連環畫,但國內市場主流目前仍以國外作品為主,本土原創繪本較少。她向讀者介紹《牙齒,牙齒,扔屋頂》《大鬧天宮》等6部中國原創繪本和3部法國繪本。其中,《牙齒,牙齒,扔屋頂》獲2015年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給國內創作者帶來很大鼓舞。「中國原創繪本得到各種力量的支持,不僅有政府基金,有民間力量,還有更多普通的媽媽,她們覺得原創繪本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就會義務推廣和支持。」如今,國內外優秀繪本作品不斷增加,吳斌榮希望,圖書館、學校、社區合作,引導家長、老師和小讀者欣賞、探索繪本故事中的美。
「小時候,只要一看到電影屏幕出現『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全場孩子都鼓掌歡呼起來。」70後梁川如今是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教師,也是一名繪本創作者,他自認,只是一名已經長大的普通小讀者,《人參娃娃》《水滸傳》《紅樓夢》等經典連環畫在他口中如數家珍。在他看來,中國的連環畫和繪本作品有著獨特的文化根源和藝術底蘊。他以《山鄉巨變》為例,「裡面的插圖是中國畫,它既能說故事,又可以獨立成畫,大量留白,其中充滿了中國智慧,講述的是真正地道的中國故事,這就是它跟日漫和美漫不一樣的地方。」
許多如今已成年的昔日小讀者也許不知道,他們童年裡的連環畫和動畫都非「無名之輩」,每部作品背後幾乎都藏著一位國畫大師。首部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背後的畫作者是齊白石,寥寥幾筆,就使人感到畫的層次,畫中的真善美和一個富有趣味的靈魂。緊隨其後的作品《牧笛》,其中牧童形象源自齊白石的弟子李可染。牛、牧童、笛子、田野,幾個簡單元素構成整個畫面,後面就是空白。空白帶來無限的想像,無限的美好,無限的魅力,雖無重墨,卻能讓人感到牛在水中遊走。梁川的繪本作品《大鬧天宮》等獲業界和讀者肯定,他希望有更多力量加入繪本創作中來。「老一輩藝術家的優秀作品至今沒被人們所遺忘,這讓我們看到,我們不需要藉助別的方式講故事,用中國自己的方式就可以講得那麼生動、美好、深入。希望繼續探索中國的水墨方式,在我們的氣質裡找到中國現代繪本的創作形式。」
「魔法阿姨」、兒童文學作家張弘分享了一個故事。「去年童書展我們請到法國插畫家杜萊,我有一個從來不閱讀的朋友,那天來到我的工作室,隨手翻開一部繪本,從頭看到了尾。合上書的那一刻,他告訴我,他第一次完整看完一本書。那本童書,只有紅、黃、藍、黑四個顏色。這讓我感悟到閱讀的哲學,只要你有一個想法,你就去追尋,你可以做到的,就去做吧!」 這個經歷顛覆了張弘對繪本的認識,在她看來,推廣繪本閱讀不僅要有好的作品,也要講究閱讀方法。中國早期連環畫的留白、法國繪本裡的詩意,其中都凝結作家的深意,如何讓孩子讀懂這些作品?「童書看似簡單,讀懂它需要一點點魔法。有的繪本需要孩子和大人一起讀,有的書要一輩子才能讀懂,在人生不同時期讀同一本書體驗到的韻味也不同,這就是童書的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