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放學的時候各種造型的都有,乖一點的孩子乾乾淨淨,調皮一點的孩子衣服和臉蛋都花了,有的孩子甚至像是剛從地裡打滾回來似的。
可就算是身上再髒的孩子,出門的時候肯定也是被家長收拾得乾淨漂亮的。看見孩子一身髒的回來,家長別急著生氣,其實髒一點反而孩子更健康。
寶寶很乾淨了,卻還是老生病,和朋友家的孩子一對比,寶媽崩潰了
小禾有點輕微潔癖,有了寶寶以後就更嚴重了,生怕寶寶接觸到髒東西生病。孩子的衣服和玩具,小禾每次清洗的時候都會消毒,給孩子洗澡洗手時就更是仔細了。就算是帶著孩子去公園和沙灘玩,小禾也準備帶著消毒溼巾之類的東西。
可自己已經這麼小心了,孩子卻還是總生病,每次電視上說有流行性感冒時,孩子準要得。小禾以為還是自己做得不夠,可一次去朋友家裡時,卻徹底被顛覆了。
當時兩個孩子正在玩,地上的玩具遠不如自己家裡的乾淨,朋友家孩子的臉蛋、小手和衣服也都髒了,朋友看了也不著急。後來給孩子洗手擦臉時也沒多仔細,小禾擔心地問,就不怕孩子生病嗎?
「這有啥,孩子就得髒著養才不容易生病呢。他不接觸這些常見細菌,他哪能形成抵抗力?」
聽見朋友這麼說,小禾有些迷糊。後來問了大夫,才知道還真是這樣的。「原來自己之前一直都做錯了,怪不得孩子老生病。」知道真相後的小禾,簡直就要崩潰了。
從小到大了解的都是乾淨衛生好,怎麼髒一點孩子還不容易生病了呢?這還真不是瞎說,背後是有科學依據的。家長過分追求孩子的清潔問題,可能反而讓孩子錯失了形成免疫力的能力,養孩子,還是髒一點好。
為什麼越「髒」的孩子身體反而越「健康」?原因不止這3點,知道的家長卻不多
1、太乾淨易導致孩子過敏
除了先天性的過敏以外,很多過敏問題其實都是後天的。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沒有接觸到自然界中的各種過敏原和細菌,身體就沒有形成與之對應的免疫系統,以後的生活中再接觸到就會發生過敏。
比如很多日本人都有過敏問題,這其實就是因為他們從衣食起居到外部環境都過於追求潔淨的原因。
2、有利於孩子腸道菌群穩定
孩子的很多問題,比如發燒和肥胖其實都和腸道菌群狀態有關,此前《自然》等雜誌就曾說過這一點,甚至表示連糖尿病都與腸道菌群有關。
而喜歡玩兒土,身上會弄髒的孩子就會接觸到自然界的細菌,這些細菌進入到孩子身體以後,部分會定居腸道,從而形成一個穩定的腸道菌群。
3、髒一點孩子情緒更健康
很多家長都曾說過,自己小時候在山間田野裡自由奔跑的樣子才算童年,每天髒兮兮的也很快樂,不像現在的孩子心理那麼脆弱。
確實,孩子缺乏戶外活動,也不能自由玩耍,他們肥胖和患上焦慮症、自閉症和多動症的機率也會增加。一些泥土和「髒東西」裡有母牛分枝桿菌,可以幫助孩子調節和控制情緒,有助於心理健康。
孩子髒一點才健康,難道給孩子注意衛生還做錯了嗎?其實這二者並不矛盾,在該保持清潔衛生的時候,家長還是不能放鬆。髒著養孩子不是就放任不管了,裡面也是有技巧的,否則孩子也容易生病。
父母這樣髒著養孩子,身體會更好,自己還省心
1、不要過度清潔
很多家長比較緊張,給孩子做清潔工作時有次數多,清潔過於深層的習慣。但這樣過度清潔一方面是不利於孩子的皮膚健康和免疫系統完善,另一方面也容易導致孩子形成強迫心理。給孩子清潔適度就行,否則大人孩子都受累。
2、特殊部位重點清潔
只要孩子身上不是特別髒,家長其實不用太在意,每次清潔的時候也不用全身都來一遍,重點關注身體的特殊部位就行。比如耳鼻眼口、手足、肚臍等容易藏汙納垢的地方可以多注意一下,但注意下手也別太重,這些地方一般也比較嬌嫩。
3、教會孩子自己清潔
家長給孩子洗手換衣服做得再認真,第二天孩子還是老樣子就回來了,要想孩子的衛生狀態保持在一個比較好的水平上,家長還得教會孩子自己注意,自己清潔。只要孩子自己能夠把衛生狀態保持在一個不錯的情況下,家長也就不用特別給孩子清潔了。
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歡玩兒,尤其喜歡戶外活動和接觸自然的東西,這其實也是我們的天性,幫助我們形成更加完善的免疫系統和體內菌群。家長過於在乎孩子的衛生問題自己也累,孩子也受約束,大不如讓孩子「髒一點」,自己輕鬆一點,孩子還健康一點。
今日互動話題:大家平時會特別在意孩子的衛生狀況嗎?你喜歡「髒著養娃」嗎?歡迎在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