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說「蟬鳴知了」是一個很狂野、很豪橫、很大膽的男導演嗎?答:我覺得不是說他是不是的問題,而是你要看到他在上海那樣的一個地方用三部小說是怎麼樣抵抗全世界的,別人都用一座書房甚至更多的一些東西來祭出殺手鐧,可是你去看他寫過的三部小說,太真實了!你發現從上海師大放下一切後到今天,他的短片有《入畫》,然後再到《子非魚》,他就是你身邊一個普通的電影創作者,但他真有些純粹,是一個有點子性情的人,至少在電影裡面是這樣的。
2.你覺得用導演去定義他,還是用作家去定義他會更好? 答:我們今天這個時代,幹嘛一定要用這樣的一種標籤化來去定義一個人呢?我覺得這是很殘酷的。大多數有趣的靈魂都跟標籤無關,而且更多時候他告訴你的是標籤只是自我的一種意想形式而已,除此以外你看不到他任何內在的東西啊。你可以叫他作家,你也可以叫他導演,甚至你叫他上海人都可以。
3. 前段時間蔣能傑導演也放出了自己的片源信息,他也這樣做,是為了模仿嘛?答:拜託!這是每一個可以對自己的作品說Yes或No得導演應該做的事情,行業儘管有行業的標準,有行業的一些底線,但是對於一個能對自己的作品負責的導演,這是他個人的選擇,與任何人都沒有關係,切記這是他個人的選擇,與咱們無關。為什麼前面有,後面就一定沒有,有了以後,為什麼就一定說是借鑑模仿呢?我覺得這不存在,他喜歡就好。
4.從2015年短片的demo到今天最終的成品,有沒有覺得5年的時間有點長?答:我沒有覺得長,其實我內心當中想法剛好是截然相反的,我覺得5年真的還太短。本身在周期上的長就是一種常態,何況這部片子你所看到的內容和名字是如此一致的,擦一擦你那滿腹經綸的道貌岸然,5年時間他拿出了這樣的一部作品,我內心是有些佩服的,因為本身如果你看過片子的話當中的有些內容,以及對這個行業的秩序的一種分崩離析式的這樣的一種探討是非常有趣的,但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是不會將這種行業的秘密重新拿出來去講的,他讓你看到了一種近乎於血一樣的紅色的真實吧。
5.看完電影之後,你覺得他在向我們說什麼,豆瓣評分好像不高啊?答:我不看豆瓣評分,人那麼多,亂鬨鬨奧。看電影是隨性的事兒,電影現象學不就告訴你電影體驗這個東西嗎,看電影本身就不應該是一個主客二分刻板的討論,他應該回到想像、知覺和共情的狀態當中去,幹嘛一定要等著看別人的評論。我覺得他能免費的把片源拿出來是好,當然我也願意付費,如果有機會。至少給了我能夠在雲上看的機會,他用5年的時間給我們展現出了非常多光怪陸離的真實的體驗,而且在這種為電影陶醉的同時,也讓你看到了今天中國電影的很多傷疤與痛,甚至已經到了病入膏肓、濃瘡四溢的狀態了。
答:他其實有一個口號很有趣,就把電影的歸還給電影,把藝術的歸還給藝術,其實我們講這句話講了好多年了,就說大家互不影響啊,大家能夠獨立的去做自己喜歡的東西,藝術創作也應該這樣的嘛。但是行業總歸是行業嘛,它當中的很多藏在光下的東西,其實我們看不到的,然後還有一些青年的創作者,他面對現實慘澹的時候紛紛繳械投降,但我覺得他牛逼的地方就在於他冷眼旁觀,他嬉笑怒罵,他沒有正兒八經的去哭泣這樣的一個慘澹,反而是以一種後現代解構的形式來把依附於資本的,在廟堂之中的秘密重新的拿出來給你看,那我覺得這種對畸形的江湖式開戰,對這種扭曲殘酷的現實的針砭,本身就是當下我們所處的浮世繪一樣的圖景。
或者一言以蔽之吧,我覺得他給了我一種觀感體驗,就是當你看到所有的人都是西裝革履、梳洗打扮的靚麗美好,要去出席一場晚宴,而他呢,他蓬頭垢面,泥沙俱下,帶著鐐銬走進這個美麗的房子裡面來,所有人都將目光齊刷刷的看著他,但你卻發現他的獨一無二,不是因為他外表看起來的醜陋,而是因為他顯現出來了某些人內在的真實醜。
答:我覺得電影挺「亂七八糟」的!所有活兒他一個人全包了,不累嗎?可能很多人都覺得這片子不太合時宜吧,但我覺得恰恰相反,他問題就是在甭管應不應該的時候做了自己覺得應該做的事兒。
8.當我們去看這樣一部電影的時候,你有什麼好建議?
答:你去看哪!你趕緊去看!你看就好了,我沒建議!安排吧!
電影《擦一擦你那滿腹經綸的道貌岸然》
下載連結:點擊文章底部「閱讀原文」
提取碼:7req
希望更多愛電影的人能夠看到,歡迎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