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婚禮變成了一項為了牟利的經濟行為時,婚禮原本最本質的祝福性質就變味兒了。婚禮的主辦方,如果因為禮金的多少而去評價賓客的行為,那婚禮所帶來的喜慶感還能再存在嗎?其實在婚禮決定操辦之後,不再考慮所謂的投入產出回報,這時候剩下的才是滿滿的喜悅和感恩。
在過去,絕大多數人的家庭生活條件都相對比較窘迫,辦一場婚禮,確實也有著為一個小家庭初初建立時,添磚加瓦的用意。而很多賓客,平時生活缺肉少油,參加一場婚禮也是放縱自己大吃大喝的好時候,同時送出一份禮金,既加強了人們之間的感情交流,也為新婚夫婦的新家添磚加瓦。所以在此基礎上才出現了中國式的婚慶禮金現象。
一般來說,禮金的多少同客人與婚禮主辦方的關係親近疏遠而定,也與所辦酒席的檔次而進行浮動調整。總的原則,就是在主家所花的費用基礎上,還可以有一些小利潤,讓新婚夫婦的小家可以剛建立時,手頭更寬裕一些。
但是,現在時代已經改變了,人們逐漸已經走出了當初的生活環境,有些家庭變富了,有些家庭還維持原樣。此時的婚禮更應該還原回祝福和喜慶的本色,不要去在意賓客給付的禮金多少,而更要在意於是不是達到了祝福和歡樂的效果?人們之間的交往不僅僅是利益之間的交往,更應該是感情之間的交流。
如果主家家庭富裕,願意置辦高檔酒席。那對於賓客來說,只要參與就是給上面子。同時賓客也基本上可以按照自己的經濟條件,以及關係親疏而做決定。結婚要不要請同事,其實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僅僅因為工作關係,而變成熟悉的陌生人,婚禮其實就不要請了。如果成為了朋友,那可以考慮去請一下,記住此時請的是朋友而不是同事。
當你覺得賓客都是你的朋友和親戚而非同事時,對於禮金是不是就不會這麼在意了?其實在我國很多地方,尤其是一些相對富裕的地方,結婚辦酒席根本不在意禮金的多少,而且一般賓客送多少紅包,可能回禮會更多。這才是真正婚禮的表達意義。
人家肯來就是不錯的,人來得越多祝福就越濃烈,未來小夫妻的生活就越幸福。當只想到這個正確邏輯時,還會在乎禮金給了多少嗎?看看西方的婚禮,我覺得賓客就更加隨意,而且如果算經濟帳,那主家可能更虧了。
至於賓客自身怎麼做,不要做太多的揣測和要求,否則最終可能有傷了氣氛,也傷了和氣,有可能還因此結了怨氣。那辦婚禮的意義何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