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漢字都有靈魂

2021-01-20 北京青年報

    主題:認字洗腦,識字醒腦——《赳赳說千字文》新書分享會

    時間:2018年12月 30 日 15:00-17:00

    地點:上海三聯書店·北京朝陽大悅城九層

    嘉賓:胡赳赳  詩人、作家、文化研究者

    餘世存  詩人、思想家、學者、自由作家

    主辦:紫圖圖書、上海三聯書店

    中國人為什麼越來越不會說漢語

    胡赳赳:我本人是做媒體出身,以前在《新周刊》工作。我的嘉賓是餘世存老師。我在《新周刊》的時候就和餘世存老師合作寫過一篇文章叫《中國人為什麼越來越不會說漢語》,還做過《漢字怎麼說》和《中國漢字貢獻榜》等等一系列這樣的選題。

    在做這樣選題的過程中,我自己也產生了一些疑惑。

    第一個疑惑,我發現自己寫文章怎麼都寫不過民國時候的作家,比如張恨水,哪怕是二流的鬱達夫等等。我發現,不是語境發生了變化,而是你自己對漢字的理解不夠。

    第二個困惑是,很多時候,我發現自己在寫詩歌時,原本是想用一個字的本義,結果用得不對。我就變得非常難受。這是因為我們小時候學習漢字,都沒有上「小學」這一課。

    比如一個很簡單的「來」字,我們現在用的都是「來」的引申義,就是來來往往的意思。但是「來」的本義,其實是指小麥。為什麼小麥是「來」呢?因為小麥是一個外來的物種,所以就把「麥」字假借為外來的意思。所以大家看「來」字的字形還是一個麥穗的形狀。當「來」字被引申變成來往的「來」之後,原先的小麥怎麼辦呢?就在小麥的底下又加了一個類似於「夕」的字,就變成我們現在知道的「麥」字。字的流變其實是有原因的。

    如果你寫詩時能把「來」的字根意義寫出來,我相信你詩歌的語義,還有你詩歌的知識背景、信息量,可能就跟別人不太一樣。所以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學一點文字學的原因,這也是我自己特別願意去做的一件事,驅動力就在我的寫作上。

    第三個困惑是,無論讀報刊媒體還是網絡語言,我覺得我們現在的人寫出來的東西,都越來越粗鄙化。我們跟傳統是割裂的,寫出來的東西往往輕飄飄的沒有味道。你去讀周作人或者魯迅,包括林語堂,那個時代他們寫北平,包括朱自清的《背影》等等,你都覺得為什麼那麼有味道,而我們現在寫出來東西,就是白開水一樣。

    因為這樣的困惑,促使我重新去回到「小學」這個狀態。《赳赳說千字文》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出來的。我自己也是先學帶動後學。文字學目前也是眾說紛紜,裡面有很多需要去辯證、去重新梳理、去考證的地方,我也不敢說我說的百分之百都是對的,但是,我至少要做到考據、義理和辭章結合起來去判斷一個字,它的來龍去脈,它的流變。

    我們的文字和語言喪失了某種能力

    餘世存:赳赳剛才很謙虛地說他是做過時政新聞的記者,同時他也寫現代詩。諸位不知道,用中國傳統的話來說,他這個人其實是有家學的。他的曾祖是我們民國的老北大人,而且跟新儒家的幾位大師級人物,比如熊十力先生、馬一浮先生,都是特別好的朋友,也跟他們一起共過事。他的血脈裡面有我們傳統文化的東西在,只不過後來被我們當下社會的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所影響,他走的是一個新文化人的道路。

    這麼一個新文化人走到現在,到接近中年的時候,他忽然又返身回到傳統文化的門徑裡面去,比如他說「小學」,能夠回到中國文字的義理、考據和辭章上來。我覺得這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回歸,而且這種回歸,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一個尋找文化、文字根脈的事情。這其實是我們當下社會很迫切,需要讀者和作者一起都來努力的一件事。

    「大語文」這個文化現象,這兩年特別盛行。這也說明我們年輕一代的家庭和社會的大眾,都有這種要求,回到我們文化的根本上來。這種要求很迫切。但是我們很多知識人在這方面工作還是做得不夠。赳赳給我們貢獻的《赳赳說千字文》只是第一部,他接下來還應該貢獻第二部、第三部、第四部,他代表的是知識人的努力,在這方面是沒有完成的。

    我們傳統文化中最根本的就是漢字,漢字本身是有意義的,是有來龍去脈的。但是現在很多人不知道這個東西。我們只是截取了漢字河流中河水的一段,比如從1919年以來或者1949年以來的這段河流,我們就喝這段的河水,在這個河水裡面來引用。這樣的話,我們的話語、文字、文章,確實就顯得很粗鄙。我們當代人的文章還無法跟民國人的相比,也無法跟我們傳統文化的那些古典作家相比,也沒有可能跟英語國家,法語、德語國家,這些有一定歷史、文化的國家的語言相比。

    也就是說我們的文字和語言喪失了某種能力。這個東西究竟是什麼?赳赳剛才已經舉了一個例子,說明我們現在很多人都忘掉了這個字的本義。從我的角度來講,每個漢字都是有靈魂的,只不過我們從來就不尊重每一個文字的靈魂,我們隨意地去蹂躪文字。我們不尊重它。

    原生性文字內涵的能量是最為具足龐大的

    餘世存:很多人經常說,語言文字不就是一個約定俗成的用法嗎?那我可以把黑說成白,可以把白說成黑。其實是不可以的。雖然我們承認約定俗成有一定道理,但只要我們對文字有研究,我們就一定會尊重每一個文字固有的靈魂,進而對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會喚起敬畏心,因為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有靈魂。但恰恰因為我們這個時代對語言文字也好,對個體生命也好,都失去了敬畏,以為他們就是一個類型,就是一個標本,就是我們使用的工具,所以我們可以任意地使喚它。這樣反而導致我們運用起文字來是非常非常粗鄙的。

    所以赳赳這些年所做的工作,剛才我介紹他的《赳赳說千字文》,這其實應該算他的第三次努力了。第一次努力,如他介紹,是他在做媒體時對漢語漢字的關注;還有一次努力,是他在中國率先發現了民國識字課本《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出版之後,喚起了這兩年的漢字熱。可以說漢字的熱潮是赳赳參與並拱起來的。所以赳赳作為年輕一代的知識人或者說詩人也好,能夠對文字有這樣的自覺,我是特別佩服的,而且特別願意看到他在這個領域能夠不斷地走下去,能夠有更多的收穫跟讀者分享。

    當年赳赳在做《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的時候,新聞界來採訪我。我說,我們中國人現在號稱非遺很多,其實在所有這些非遺當中,可能中國的漢字是最重要的。它可能比世界上所有的非遺和文化財產還要重要,因為漢字是我們目前所知人類發明的文字當中,少有還在使用的原生性的文字(或者說叫原創性的文字)。只有原生性文字,它內涵的能量是最為具足、最為龐大的,這個東西需要我們去挖掘。

    比如徐文兵先生就寫過《字裡藏醫》,說明很多漢字裡面是有醫學的內容;漢字裡面還有心理學的內容、人生哲理的內容,包括我們網友最愛喝的「心靈雞湯」,漢字裡面也有很多心靈雞湯的內容。比如「忙」字裡面就有心理學有哲學的內容,我們望文生義,就知道你的心丟了,那就是「忙」,還有一個字是「忘」。

    所以如果尊重漢字的話,我們就知道漢字本身對我們是有指導意義、校正意義的。你與其去讀現代人寫的那些心理學的著作、精神分析的著作,還不如認認真真去研究幾個漢字,一定讓你有自己的收穫。而且這些漢字一旦你自己琢磨出味道來,它肯定會變成你自己的一種精神養分,它會加持你,讓你在生活中變得更有自信心,變得更有一種坐標感,讓你真正的能夠從容下來,而不是說在忙忙碌碌的生活當中失掉方向、失掉坐標。

    提問:「忘」為什麼是心丟了,而不是心死了?

    胡赳赳:你這個提得很好。因為「亡」這個字,「死」是它的引申義,它的本義是什麼?是一個人藏起來了。「亡」字上面的一點一橫,是個人的樣子,一豎一折是一個人藏起來的樣子,就是把一個人藏在了一個你不知道的地方,或者說把他的眼睛蒙起來了,稱之為「亡」。看不見稱之為「亡」。所以「亡」字,本身是看不見、丟失不見了的意思,找不著。因為消失了找不著,所以就引申成死亡。

    提筆忘字意味著你書寫的能力萎縮了

    胡赳赳:大家可能想像不到,1949年的時候,4萬萬個同胞裡頭文盲率大概是87%。意味著除了城市裡的人,廣大農村全是不認字的。這就是解放之後我們面臨的一個現狀,於是就掃盲。白天勞動,晚上上文字速成班。當時的文化狀態是這樣子,怎麼可能教大家識字?就只能教大家認字。

    我們傳統意義的「小學」是先要把這個字怎麼來的搞清楚,你才談得上寫文章,你才談得上知書達理。現在這條線就斷了,沒有人去做說文解字的工作。當年因為文盲太多,我們短平快地解決掉認字的問題,識字的問題就沒有人去講了。就相當於這個小孩叫什麼、多少歲、上幾年級,OK我知道了就行了,至於這個小孩的祖籍,是哪裡來的,他是哪兒的人,他父母是誰,他奶奶是誰,他喜歡吃什麼,就沒人關心了。

    我們的學校教育都是這麼過來的。現代意義的小學和傳統的「小學」完全不一樣。所以我們對於文字的理解力和信息量是遠遠不夠的。這是我們全民都要補的一課。現在知識水平提高,經濟條件提高,大家就有能力,願意去認識文字背後所包含的文化上的意義。

    此外,為了讓大家儘快地認字,我們不教繁體字了。不僅不教繁體字,還把繁體字簡化了。中國經歷了兩輪文字改革,一輪是上世紀50年代,一輪是上世紀70年代。50年代的文字改革還比較成功,我們現在用的簡體字,就是那次改革的成果。因此我們現在要從認字到識字,首先就要解決掉簡體字和繁體字之間的障礙。

    餘世存:漢字從繁體字變成簡體字,有一個時代的背景,就是毛筆換成硬筆了。這個變化讓「五四」年代及于右任先生在內的很多人都很焦慮,就覺得我們國民如果寫漢字的話,繁體字的筆畫太多,寫起來很費時間很費力。所以它有個時間效率的問題,這個問題從清末民初以來中國人都感受到了,所以當時的人想了很多種辦法,比如說把文字簡化。更極端的,希望把漢字廢掉,拉丁化和拼音化。

    但是所謂寫字材料的瓶頸問題,其實經過100年的周折,在當代已經不是個問題了。我覺得中國的國家語言文字改革委員會,應該正視這樣的事情,就是一旦我們換筆換到鍵盤來打字的時候,繁體字跟簡體字輸入基本上就沒有差異了。

    胡赳赳:剛才世存老師講到文字書寫工具的問題,其實我特別建議大家,用手機一定要調到手寫狀態。現在很多人是提筆忘字的。最好的辦法是你的拼音和手寫輸入法兩個互相換著用。因為拼音狀態也有好處,它能夠矯正你的發音。提筆忘字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就是說你書寫的能力萎縮了。

    大家可能不太清楚,你的思維是和你的書寫習慣有關係的。中國為什麼傳統會有詩書畫印是一體?因為從中國字出發,它就是一個講關係的狀態,所有字和字之間都是一種關係。如果你再去看書法作品就更是這樣,就經常是你的筆畫伸一下,我的筆畫就得縮一下,否則就要打架。所以它是一個關係哲學。這種你伸我就縮,稱之為「禮」的文化,然後互相有一種勻稱的美感,我們稱之為「樂」的文化。這是儒家的一個根本,就是「禮」和「樂」的精神。

    漢字能向我們暗示的東西非常多

    餘世存:漢字向我們暗示的東西非常非常多。

    很多年輕朋友非常喜歡中國禪宗大師惠能的故事。惠能是一個不認識字的人,但是他能夠從漢字的誦讀當中,聽出它的意義來。他聽的那八個字叫「因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說你的心不要住於任何地方,這個時候你生出的心才是最有意思的,你能得到解脫,也能得到安頓。

    惠能大師就是聽到這麼一句話,他當時還在砍柴,家裡很窮,要養他媽媽,而且也不認識字。他就是在客店裡面聽到一個客官在那念《金剛經》,念到這八個字的時候,他突然覺得,好像我的心,我的人,被這個客官念出的八個字吸引住了,那麼我要去找源頭。他就問這個客官,你念的這個東西是誰教你的?那個客官說,我念的這個東西是湖北黃梅的五祖弘忍大師教我的,所以他就借了點錢,跑到湖北去求法。就這麼一個人,在那個地方待了八個月,後來成為中國佛教史上一個開宗立派的大師。

    所以漢字、語言文字本身,裡面是有東西的,是有能量的,我們認認真真地去挖掘它,會非常非常有意義。我們不是語言文字學家,我們沒有必要把所有的漢字都去琢磨一個透,其實你可以從身邊做起,從你的名字去琢磨,你就可以意識到,你是活在漢字的歷史長河當中的,你是活在中國文化這個脈絡當中的,而且你的生活,其實也是跟這個世界,能夠發生一個普遍性的聯繫。

    胡赳赳:剛才餘老師講到的是六祖惠能。那一祖是誰啊?一祖是達摩。達摩西來,從印度那邊來,在中國一開始見到皇帝叫梁武帝。梁武帝蓋了很多寺,就問達摩說我蓋了這麼多寺廟,我有多大的功德。達摩說你一點公德都沒有。這個皇帝不高興,就把達摩趕走了。這個是達摩一葦渡江的故事。大的思想家都是這樣,見到皇帝,被皇帝所棄,達摩就去少林寺面壁了九年,最後開創了禪宗。

    梁武帝雖然這件事情沒處理好,但是有一件事做得好,就是他為了讓自己的太子讀書,讓他的大臣周興嗣寫了一本書,這個書就是《千字文》。而他又喜歡王羲之的字,所以《千字文》全是從王羲之的字裡頭摘出來的。

    周興嗣寫《千字文》,一晚上把頭髮都寫白了。所以大家想這個《千字文》,最早是從皇宮裡頭流傳出來的,到民間成為小孩子啟蒙的一個知識性百科全書,它裡頭從自然、山川、神話到社會、人文、動物、植物包羅萬象,共一千個字。我當時講字,我說從什麼東西講最好,從《千字文》講,沒想到這是一個特別大的工程。一本書一百二十個字,我要把全部講完可能要七本書到八本書。目前已經講完了兩本書,所以接著還得再講。

    我其實就是想要和大家去分享中國傳統文化裡的東西。中國傳統文化一言概之就兩個東西——「小學」、「大學」。「小學」是文字,「大學」是意義。如果你文字不通,意義也就不通。那麼小學和大學之間有一個什麼樣的橋梁?橋梁就是我們說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這一系列東西。這是能夠紮下根的東西。

    那麼這個課是誰要補?這個課是我們現在要補,不僅是孩子要補,家長也要補,我覺得是孩子和家長要一起補。因為你不紮下這個根來,你始終就覺得人生沒有目的,人生沒有追求。叔本華說,人生要麼就是無聊,要麼就是痛苦,你得到了無聊空虛,你得不到就痛苦。我們面對所有的消費、物質都是這樣,得不到就很痛苦,得到了你又很厭倦,又很空虛無聊。這就是我們沒有形成自己的自信心,沒有找到一個人生的目的、寄託。那怎麼樣去找到它?我覺得我們可能要回到漢字,回到文字。

    我們每天讀書看報

    接觸到的很多是語言暴力

    提問:其實我不是特別分得清文字和語言。昨天以色列的奧茲去世,他就說一個人如果能創造一種文字,然後將這種文字形成一種語言,其實和創造太陽、月亮、白天、黑暗一樣偉大。我就在想,整個文字和語言體系,現在有一套是網絡的,有一套是媒體的,那你這個是在想尋找一種另外的可能性嗎?

    胡赳赳:這就要說到我們今天的主題——「認字洗腦、識字醒腦」,你認字是洗腦的,而你識字是醒腦的。如果我們跟傳統、跟我們的根割裂,意味著我們永遠是活在一個苟且的狀態當中。假如說我們每天讀書看報,我們接觸到的有很多是語言暴力。什麼是語言暴力?就是非理性的,不講邏輯的。

    比如「一切」「都是」,它不是多元性的思維方式,它是片面的、單一的、極端的。

    所以大家要知道,語言和思維裡是有盲區的,這個盲區是要被打破的。就是說我們不能夠極端、激進、片面化,不能夠想用一句話,然後就打倒一大片。那麼怎麼樣才能培養出來一種多元化的思維方式?就是網絡語言要給它活路,那是正常的;體制內的語言要給它活路,那也是正常的。因為有些人就是偏激、片面的,你也要給它活路;有些人要通過文字去尋找到一些他認為的道德,一些根源性的東西,也要給他活路。只有一個多元性、包容的思維方式,我覺得才是正常的,才是合理的。就是都要讓它們存在。

    《天書》的邏輯體系是沒有的

    他自己應該也不一定找得著

    提問:我問一個外行的問題,我看徐冰老師創的那個「天書」,你認為它是一種文字體系嗎?如果是,他這個文字的符號體系和中國傳統的文字體系,它的關聯和創新點都是什麼?

    餘世存:對於漢字的一個重新結構也好,或者說一個破壞、一個重組也好,其實也有很多種方式。比如說我剛才講仿宋字,宋代不僅僅是漢字出現了規範化,或者說適合印刷普及化的文字現象,同時在當時宋的一些周邊,那些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比如遼,還有西夏國,他們都根據漢字建立起了自己的文字體系,比如說西夏文、遼文、金文,看起來也挺好,也挺有意思。

    剛才有讀者說分不清文字和語言。我們不認識漢字、沒有漢字,不妨礙我們有語言,有話語能交流。但是我們發出的話語、語言的聲音,用什麼樣的文字符號來記錄?那又是一回事。

    這個記錄的體系,它是有內在邏輯的。比如說,我們翻開英文字典,第一個字母一定是A。為什麼是A字母打頭?如果你追根溯源,你發現A字母是牛頭。而中國字書和類書打頭的字,可能是「一」字,還有可能是天部。天部、地部和人部,這是中國辭書分類的一個邏輯。這個邏輯就跟西方字典的邏輯不太一樣。我們是「一」,古人叫「一畫開天」;西方,它是建立在物質和空間地理層面的,所以它以實物的形象,也是當時最大的生產力——牛的頭來代表一個開端,這其實也是一個邏輯。按這兩種邏輯走,各自發展出自己的一套符號體系來,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無論是日本還是韓國的文字,包括我剛才講的西夏文和遼的文字,他們建立的符號體系,也一定是有內在的關聯的。

    但是說實話,我看過徐冰的《天書》,我認為他是沒有邏輯體系的,我認為是沒有的,他自己應該也不一定找得著。只不過因為他的漢字訓練是有一定功力的,所以他對漢字的改造,或者用他自己的話來講,其實也用了很多西方的英文字母放在漢字裡面,所以變成「天書」的字樣,這是他的體系。

    整理/雨驛

相關焦點

  • 程小純:每個漢字都有它很深刻的意義
    漢字是幾千年來中國的官方用字,並對韓國、越南、日本等國的文字影響很大,尤其是日本,今天日語中還有部分漢字。作為迄今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和表意文字,漢字雖被簡化了許多,卻仍具有極其深刻的含義。陰與陽這兩個字是"神"一般的存在。陰的本義是山北水南,陽的本義是山南水北。
  • 中國最簡單的4個漢字,每個都只有一筆,網友:認識一個都不錯了
    毫無疑問,中國漢字無疑是這個世界傳承下來的歷史最悠久的文字。雖然這個世界上還有比漢字更悠久的古埃及象形文字,以及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但這兩種文字都隨兩大文明的衰落出現過斷代的情況,如今想要認全猶如天方夜譚。唯獨華夏5000年的輝煌文明裡,中國漢字從未出現過斷代和失傳的情況,一直變化發展到今天。
  • 刀劍神域異界戰爭:每個靈魂都有自己的光輝!
    這只是一個複製的靈魂,除了沒有擁有身體這個載體之外,認知,性格,記憶完全跟本體一模一樣,可這樣並不完美,它仍會崩潰。而動漫中只有演示並沒有解釋,我個人認為:複製品,或者說人工搖光若不能接受超出自己認知範圍外會根據認知的觀念差異產生情緒波動將有機率導致崩潰。不得不說,看到這都覺得十分噁心。
  • 韓國人將這兩個徽標上的漢字換成韓文後就如一個丟了靈魂的人
    作者|吳若愚過去在電視上看到韓國國會開會時,國家領導人座位後面牆壁上掛的國會徽標中心是一個中文繁體國字,後來突然有一次發現,那徽標裡的文字不再是繁體的國字,而是兩個韓字。把這兩個徽標做了一下對比,怎麼看都覺得還是中間有漢字的徽標嚴謹莊重,凝聚力特強,而中間韓字的徽標看去那麼鬆散,如一個整體的物件被被拆散擺放一樣,沒有一點凝聚力。
  • 2020日本年度漢字出爐,但概括不了每個人的悲歡離合
    2020日本年度漢字在京都清水寺宣布,「密」字以28401票當選。一開始看到媒體的報導,我還以為這事還要保密?疫情下的2020年,那裡都不太平,即使像日本這樣防疫工作做得相對不錯的國家,人們也要蜷縮的防疫的限制下,以至於防疫標語成為今年的定格。除了「密」,今年其他排名靠後的漢字,雖然沒有評選上年度漢字,但是也透露出疫情陰影下日本人的心態。如果,將時間線拉長一點,好像歷年的年度漢字,都帶有一絲哀傷的情緒。
  • 中國漢字,一撇一捺都是故事,老外痴迷漢字也瘋狂!
    《生僻字》由蘇州90後小夥陳柯宇作詞作曲,創作靈感來自網絡熱詞「又雙叒叕」,他希望通過歌曲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漢字文化,讓生僻字不再生僻。  生僻字之歌火到海外? 㙓、叕、㵘、龘有何魅力  如今,這首歌不僅在中國爆紅,還火到了外國。有些趕潮流的外國人也紛紛模仿。中國網友都認不全的字,外國人能Hold住嗎?
  • 2020年度漢字有哪些 慘澹的2020都反映在年度漢字上
    2020年度漢字有哪些 慘澹的2020都反映在年度漢字上時間:2020-12-18 17:02   來源:遊俠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20年度漢字有哪些 慘澹的2020都反映在年度漢字上 2020年度漢字有哪些?
  • 關於當代漢字的故事
    我告訴你,我們班有許多人都在用「中文式英文」,其實就是有一些人英文老讀不會,就用中文把讀音寫下來,比如:漢堡的英文,就有人寫成「漢吧哥」,這樣,就可以把單詞背下來了。我剛接觸漢字的時候,一直都弄不懂「的」和「地」,一看他們都差不多,都統統寫成「的」,結果被老師臭罵了一頓,但是我還是很馬虎,把這倆字弄反,但現在都還沒弄明白呢!
  • 這5個漢字非常常見,每個字都有3個讀音,不妨來挑戰一下
    畢竟漢語的漢字比較少,要用這些漢字表達出更多的意義,就需要藉助讀音。所以一個漢字有好幾個讀音,在漢語的發展歷程當中不斷地被認可。今天我們就尋找了漢語當中5個最常見的多音字,而且每一個漢字都有三個讀音。都經歷過義務教育的我們,對於這些漢字讀出來應該是手拿把攥。以下就是挑戰時刻:NO.1 哄(hǒng、hōng、hòng)關於這個字,我們用到的頻率非常高。
  • 與日本文字太過相似,喪失了漢字靈魂
    在3000多年漢字發展歷史中,它經歷多次改革變化,這些改革大部分都是成功的,但在近代也有一次漢字改革以失敗告終,那就是「二簡字」。漢字誕生以來,經歷過甲骨文、錦文、篆文、隸書、草書、楷書等階段,總體形勢是由繁入簡,極少出現繁化現象。造紙術、印刷術出現後,文字傳播範圍越來越廣。
  • 韓國人的身份證上為什麼會有漢字?
    即便現在韓國的文字採用了韓文,但是很多人都不清楚這些字的具體意義,於是就要加上漢字,用於解釋。韓國的文化離不開中國,在古代中國的文化深深的影響著韓國,韓國的文字當然也是受影響最大的,韓文中有70%的詞彙來自漢字,即使是到了現在,我們看韓國到書寫的都是韓文,但事實上韓文也是離不開漢字,很多人不知道,很多韓國人的身份證上的名字是帶中文的,他們在韓文的後面加個括號,然后里面用漢字寫自己的名字,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這要從韓國文字的特點說起。
  • 小學一年級:看拼音寫漢字,是基礎知識,每個小學生都應該掌握!
    漢語拼音是認讀漢字字音的基礎,是學習普通話的基石,也是閱讀寫話的工具,學好漢語拼音是初學兒童開始學習的敲門磚,它是低年級學生學習的首要的奠基性的任務。「看拼音寫漢字」是小學語文試卷中最常見的題型,而且低年級孩子字詞是考試最重要的部分,所以,我們在最開始的時候就一定要好好學習語文的拼音。在各類使用漢語拼音的人群中,漢語拼音使用水平低下,錯用、不會用的情況屢見不鮮。
  • 《神奇的漢字》究竟有何「神奇」?
    一方面,兩大工作室雖然沒有直接參與益智節目,卻已然有了多年積累中創意的點子、執行的經驗,首度跨節目類型嘗試更有創新的熱望;另一方面,兩大工作室各有不同優勢,首度聯袂合作亦能激發創作的火花。 這,或許是《神奇的漢字》在基因上,有創新力的一個源頭。 在大範疇的暑期檔中,又有進一步細分的各種不同檔期。
  • 為什麼韓國身份證上有漢字
    下面出國留學網來說說為什麼韓國身份證上有漢字?  韓國人身份證上有漢字,一部分國人可能認為韓國故意這麼做的,似乎有討好中國的嫌疑。其實不然,韓國人對於中國文化是既侵略又排斥的,最典型的就是端午、火炕、泡菜、木刻印刷、拔河等人類非物質文化的申遺,這些文化均發源於中國,卻被韓國人給搶先申遺。
  • 漢字動畫《十二生肖》、《三十六個字》能讓小孩喜歡漢字的動畫片
    漢字是中華文化之瑰寶,是開啟中華文化巍巍大廈的金鑰匙。中華文化之根在漢字,漢字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是中華民族的永不磨滅的金光燦燦的身份證。
  • 漢字叔叔
    他創辦的西爾斯漢字字源網站對現代中國最常用的6552個漢字的起源和演變進行考查,當時他沒有多少粉絲。這位學者在美國安靜地生活著。而現在,希爾斯的新浪微博擁有超過20000名粉絲,被稱作「漢字叔叔」,在中國他成了小有名氣的名人。希爾斯花了10年時間學習漢語,花了20年建立一個漢字(漢字帶拼音注)的資料庫,又花了10年時間建立他的字源網站。
  • 韓國人為何要廢除漢字?漢字對他們的未來會有影響嗎?
    (想想就知道了,公平來說世宗大王挺厲害的,但一個人的力量有限,在聰明也比不上中國幾千年的漢字的繁衍和完善,歐美大多數脫胎於拉丁文,也就法語完善一點,其他也有很多歧義,而中文的歧義大都是方言的口語。中文對於韓國人就是外語、就像英語對於中國人一樣。你讓中國人只學英語試試。現在國內的精英(古代的貴族)是不是都學英語。專家教授、連國家領導不會英語的有幾個人。
  • 腦洞超大的漢字博物館,居然在這個地方......
    京都的特色,都在這一道道門隋唐時代,漢字傳入日本,日本從此有了文字。後來的日本,雖然文字改革了好幾次,但總也離不開漢字。今天的日本,常用漢字的數量保持在2000+,每年都會選出年度漢字,有大撥的人去參加漢字能力檢定考試,書店裡的暢銷書有《看似會讀實則不會讀的易錯漢字》,幾年前的熱門電視節目《六角猜謎》,猜的也是漢字謎語。
  • 中文漢字和日文漢字有什麼不一樣?
    從我翻開這本辭典的一刻起,我就對書中各式各樣的漢字產生了興趣,它們有一種魅力讓我想要更加了解。你認為中文漢字和日文漢字有怎樣的聯繫?笹原:中國的漢字傳到日本後開始日本化,有被直接拿來使用的,也有借用漢字表達日本原有事物意思的,還有改變字體後使用的。
  • 漢字太難學?外國人為此發明「漢字鍵盤」,網友:智商捉急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歡迎關注【旅行家林二奔】,跟隨二奔一道,去發現一個更加廣闊的天地。路過你,路過全世界的旅行家。本文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漢字,變的是它的字體,不變的是它的靈魂。簡簡單單的一個方塊字中,透過它,仿佛就看到了千年的中國文化。在中國文化對世界各國的影響力不斷加深的今天,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前往中國,學習普通話、漢字。但是,縱觀全球各國,唯有中國的文字是表形的文字,其他國家的文字幾乎都是表音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