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便是人體大循環裡的清道夫,其主要成分除了水以外,還有各類代謝廢物,而腎臟就是生成尿液的主要器官,身體內多餘的廢物會隨著尿液排出體外。在正常情況下,人體每天的原尿量在180l左右,而到達腎臟後,腎小管又會再次對水分進行吸收和過濾,最後成年人每天的排尿量約是1000-2000毫升,換算成小便次數也就是4-6次。
健康者的小便以透明或淡黃色為主,剛排出的新鮮尿液沒有明顯刺鼻味道,而放置久的尿液則會產生一定的「氨氣」,也就是我們聞到的尿騷味。如果在小便時,發現顏色不僅是深黃色,而且尿量比較少的話,那可能就和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1、飲水量過少、流汗過多
尿液生成和飲水有直接關係,如若每天能保持1000-2000毫升的飲水量,那小便排出量也會處於正常狀態。而相反的,如果一天中飲水過少、出汗量過多的話,那直接會對小便的濃縮、排出造成影響,導致小便發黃、量少,在恢復飲水之後又會變成正常狀態,通常不需要過於警惕。
2、吃的東西影響了尿液顏色
帶有色素的食物也會對尿液顏色造成影響,比如甜菜根、木瓜胡蘿蔔等等,就會導致尿液變成紅色。而如果補充過量的維生素c的話,也會導致尿液變成橙黃色狀態。一般在多飲水、代謝之後尿液又會恢復至正常狀態。
3、發燒、腹瀉
如果出現了急性腹瀉或發燒的話,身體內的水分就會隨著尿液、糞便、出汗等排出體外,從而對尿量和顏色造成影響。特別是急性腹瀉的患者,尿量會迅速減少,甚至還可能出現脫水情況,而誘發急性腹瀉的原因又有很多,比如痢疾、急性腸胃炎、結腸炎等。
4、肝膽疾病
當出現慢性肝病或膽囊病變之後,也會有尿液發黃、尿量減少等症狀出現。比如肝癌、膽囊癌、肝硬化等等,由於膽汁無法順利排出和代謝,膽紅素也會流入尿液中,導致其顏色異常發黃,甚至呈現出濃茶樣。患者除了要警惕肝膽疾病以外,對於胰腺癌也不能放鬆警惕,因為當胰頭髮上癌變後,同樣可能會出現梗阻性的黃疸症狀。
5、腎臟疾病
腎臟疾病是直接影響尿液的主要因素,特別是腎臟損傷嚴重時,患者的尿液量會急速減少,甚至是無尿的狀態,特別是出現「尿毒症」後的患者,少尿、尿黃正是主要表現。而早期腎病則是以尿量增多為主,特別是夜尿頻繁不能忽視。
所以,在排除飲水和飲食因素之後,出現尿量減少、小便發黃等症狀,且持續一周以上也沒有緩解的話,那就可能是疾病到來的信號。及時對內臟器官進行檢查很有必要,一旦確診疾病種類後,就需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