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中國古代的通假字是古人寫錯了字,但是在近現代卻有一個火車站上的字寫錯了,並且66年都沒有改正,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這個火車站是成立於1952年的蘭州火車站,一直以來,人們保持著相同的意見,認為蘭字寫錯了,因為按照規範來說,蘭字最後一橫理應是最長的,但是在這個上面它卻截然不同,為第一橫最長,中間下面的最短。
其實,這並不能說這個字寫錯了,因為中國有書法這一門藝術,很多書法家為了保持個人特色,或者是為了使整篇作品更加美觀,都會有意調整筆順、增減筆畫甚至是改變字的長短。因為它是一門獨特的醫術,所以具有創造性。當然,為了防止有些字無人認識,書法家于右任也提倡使用標準的草書字體,於是他的弟子胡公石在1985年出版了《標準草書字彙》。
當然,我國古代也由於專門的俗體字,指的就是與規範的字並不一樣的簡體字,比如說我國著名書法家歐陽詢和顏真卿便使用了「流、景」等字,用它來抄書或者寫字能省下一半的功夫,因此這個蘭字也能被稱為俗體字。
而蘭州火車站的提名者是甘肅本土的書法家張邦彥,他是現代書法史上的開拓者,被稱為簡牘之父。當時的他在甘肅的圖書館、文物研究所工作,書法造詣非常高,因而被選為蘭州火車站的題字者。據說,當時的張邦彥準備寫繁體字的,但是站長建議寫通俗易懂的簡體字,隨後便將它進行了藝術的設計,將這拉長的一橫視為美好的祝福。
可惜的是,張邦彥在從事文物工作十多年來,卻受到了文革的影響,他被博物館給開除了,但是張邦彥依舊堅持著藝術人生,不僅潛心研究簡牘,還在1064年臨摹了《武威漢簡》,將其作為古簡中的最佳作品。而他在書法創作中也兼容了簡牘的特點,努力推陳出新,開了中國漢簡的書風。
1988年,張邦彥在蘭州離開人世,而代表著他作品之一的蘭州火車站屹立至今。現如今,蘭州火車站已經翻修了好幾次,但是上面的「蘭州」二字卻依舊沒有做更改,儘管這兩個字一直飽受著爭議,但是專家們一致認為,不改可一舉兩得。
首先,保留它能保留蘭州的文化底氣,畢竟張邦彥是蘭州著名的書法家,蘭州兩個字也具有著雄厚的內蘊。其次,有爭議就代表著有存在感,蘭州兩字受到了外界的評論,也給其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連來蘭州的人,也會被這獨特的書法給吸引到,這樣便能擴大它的知名度。
事實上,中國書法作為中國文明的瑰寶,本就不同於外國文字一樣,它的字形與結構都會影響到它的美觀,而它也能表現出獨特的文字美感,儼然成為中國的獨創瑰寶。現如今人們都說,字如其人,寫一手好字,也能看出這個人的底蘊和氣質。
現如今很多小孩的字都寫得不太好,但是這無疑會影響著考場的分數,同時一手不好的字也無法給人帶來好的觀感,因此推薦這本田英章的字帖,適合小孩,既能練字又能背古詩,一舉兩得,該書正在搞活動,千萬不要錯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