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經典科幻片的忠實粉絲們正在擔心丹尼斯-維倫紐瓦會把《銀翼殺手》時隔35年的續集搞成什麼樣子的話,那麼《降臨》的品位、智慧和酷炫的視覺風格應該可以讓他們放心了。在這部講外星人的電影中,沒有城市被摧毀,沒有大型建築物倒塌,也沒有阻礙人類應對跨物種挑戰的狗血內訌,可以說讓人耳目一新。艾米-亞當斯內化的表演頗具深度,而這部講述時空、記憶、溝通與生死的影片,在帶來恐懼和緊張的同時,也用愛與失去的主題觸動了觀眾的心弦。
《降臨》雖略顯小清新,但它是一部有頭腦、有原創性的作品。
影片改編自短篇科幻小說《你的生命故事》,與《獨立日》這樣的電影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說是反其道而行之。相比之下,維倫紐瓦的這部作品更似《第三類接觸》和《超時空接觸》這類細膩的星際探索片,以及人文情懷相對遜色不少的《星際穿越》。它的邏輯並非滴水不漏,但卻足夠有趣。
亞當斯扮演的女主人公露易絲-班克斯博士是一位離異的語言學家,自從12歲的女兒死於罕見的癌症後,就一直獨居。影片的頭尾兩場戲堪稱美妙,在憂傷的樂曲中,響起露易絲對亡女傾訴的畫外音:「有些日子能定義超越你的生命的故事,比如它們降臨的那一天。」
露易絲所說的「它們」,是降臨在全球十二個角落的十二艘外星飛船——雞蛋形狀、高達1500英尺的龐然大物。曾為軍方翻譯過波斯語機密文件的露易絲受韋伯上尉(福裡斯特-惠特克飾)之託,與理論物理學家伊恩-唐納利(傑瑞米-雷納飾)共同前往最近的一艘飛船所在的蒙大拿州,試圖與飛船上的來客建立聯繫。中情局探員哈爾普恩(麥可-斯圖巴飾)是他們的主要政府聯絡人。
儘管飛船似乎並不向大氣釋放任何氣體、垃圾或排放物,它們還是被人類視為威脅,引起了廣泛的警惕——人們開始瘋狂搶購、搶劫商店,暴力事件層出不窮,股市大幅下挫。媒體興奮地稱這起事件為「外星人危機」,全球進入緊急狀態,中國和俄羅斯劍拔弩張。
編劇埃裡克-海瑟爾明智地讓這些元素成為了整部影片的背景,而故事的主線則是露易絲、伊恩和軍方護衛隊在位於蒙大拿州的飛船內展開的一系列探索。一開始的幾場戲驚悚而詩意,一行人在幾乎無重力的狀態下漂浮著進入飛船,一扇窗戶打開,兩個外星人在一片迷霧中若隱若現。這些巨型生物的外形介於章魚和蜘蛛之間, Johann Johannsson陰森的配樂凸顯詭異的氛圍。
韋伯和哈爾普恩想要儘快得到答案,而露易絲則認為,成功溝通的唯一前提是基本的語言工具。這讓她回憶起了女兒從幼年牙牙學語開始的成長過程,也賦予了她與外星人互動的過程一種私人情感。透過一道透明的保護膜,這些外星人用觸角在空中用一種天外液體畫出圈形圖案,與露易絲展開交流。
幾周後,外星人畫出的符號被解碼為一種基本語言,從最簡單的信息開始,人類開始揭開他們來到地球的目的之謎。其中的內容涉及語言相對論、高深的科學和數學術語。影片沒有站在智商的制高點與觀眾對話,並頗為大膽地把燒腦元素與戲劇性的情節融為一體,這正是其最大的優點所在。與此同時,在傳遞團結與對話這兩條社會政治信息時,它也沒有顯得過於說教。
《降臨》的另一大亮點是亞當斯動人的表演。露易絲這個人物渾身上下寫滿了節制,而在接受孤獨和痛苦的同時,她從未試圖掩蓋自己的傷口。因此,面對被大多數人類解讀為敵人的神秘物種,她卻願意與之進行溝通。雷納的角色沒有太多發揮餘地,不過兩位演員恰如其分地詮釋了兩位主人公之間的相互尊重和逐漸萌生的友誼。這份情感把故事推向了最後的一次真相披露,以細膩的手法對觀眾造成情感衝擊。
攝影師布萊德福德-楊的鏡頭優雅、凝練,即使是在情節最緊張的時刻,也始終保持著一種清醒、平靜的觀察者的姿態。這份張弛有度也同樣被運用到了對外星人的塑造。藝術指導帕特裡斯-維爾奈特和視效總監路易斯-莫林完成了一次天衣無縫的虛實交合,影片的壯觀程度不輸史匹柏當年那部《第三類接觸》令人難忘的最後幾幕。
《降臨》摒棄了標準外星人入侵電影慣用的手法,探索了獨具一格的情緒和電影語言。也許用主流的標準來看,它略顯小清新,但它是一部有頭腦、有原創性的作品。(來源/《好萊塢報導者》 編譯/菜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