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分不清英劇和美劇,把它們含混地統稱為「歐美劇」——大概是因為都說英語吧。可是如果你在有英劇迷在場的地方分不清英劇和美劇的話,可是會被鄙視的呢。
其實刷劇量夠的老(zhai)劇(ji)迷(fu)都知道,看多了劇,即便不看簡介,隨便放一段,也能立即猜出是英劇還是美劇。畢竟,二者雖然都講英語,其文化內核可是有著割裂式的對立(畢竟,一個說的是英式英語,一個說的美式英語啊。)
那麼,英劇和美劇的差別體現在哪些層面?
一、表達方式上:含蓄內斂VS豪邁奔放
英劇是出了名的悶騷,美劇則是毫不掩飾的奔放。
英劇臺詞念得很高級,各種老式語法用得爐火純青,英國人自己應該看得很過癮吧!就像我們看《琅琊榜》、《甄嬛傳》念文言臺詞的年代感。英劇的幽默大多不像美劇那樣直接黃暴得直擊你的G點,它想方設法提高笑點的高級度和隱晦感,我們稱之為幽默感。這種幽默感不是讓你爆笑那種幽默感,而是會心一笑,還有餘音。英劇的讓人特別舒服的一點就是它的含蓄——它不會用一些低級的橋段來侮辱觀眾智商,也不會反覆念一些跟主題有關的臺詞,看下來處處有驚喜。
美劇燃的很燃,炸的很炸,汙的很汙,笑的很好笑,看完之後讓人感覺非常爽。美國人的幽默感很直白,能讓你開懷大笑,甚至拍桌跺腳那種。這種炸裂的喜感就像美國人的熱情一樣,來得快去得也快。表達方式也足夠直白,臺詞、情緒、主題、背景等都像全然呈現在你眼前,看起來非常過癮,也非常便於理解。
但凡好一點的英劇,都會有一個相應的美劇版本,例如什麼《飛天大盜》、《House》、《同志亦凡人》等等。但拍出來的味道與英劇截然不同,不能說優劣,各有其特色,而且這種特色由於文化差異等不一樣,往往在英劇裡沒那麼出彩的地方,在美劇裡能鬼斧神工一樣讓人拍案叫絕。
二、主題深度上:高冷深刻VS通俗易懂
據說劇迷鄙視鏈是這樣的:英劇>日劇>美劇>韓劇>港臺劇>大陸劇。自稱英劇迷的人多少有一定的「品位優越感」,總體來說,英劇的主題也確確實實比美劇深刻。
這一點表現在:英劇中關於深刻主題探討的劇集所佔比例較高,也就是說大部分英劇都在探討一個深刻的主題,並且把社會最陰暗的一面拿出來;而美劇側重於娛樂性、創意性強的劇集佔美劇比例較高。而且大部分會有一個感受:許多英劇暗含諸多隱喻,如果不具備一定的歷史政治儲備,不太容易Get到它的點。美劇就不一樣,埋的梗通常是婦孺皆知的,大眾一看便懂。
英劇多是在探討深刻、陰暗、引人思考的主題,比如青春劇《皮囊》,它是一部關於青春陣痛、青春傷痕的劇,劇集中所描繪的情節諸如有家庭暴力、愛上老師(倫理)、徹夜放縱等;比如最近剛出第三季的《黑鏡》(不過從第三季開始由美國netflix公司接手,延續了前兩季的風格)。情節就涉及到國家政治、社會階層的對抗、人工智慧與人的未來、人與自己的恐懼的關係等等,有人說相比《西部世界》,《黑鏡》更可能是人類的未來;再比如《真實的人類》,它是一部科幻片,它表面所探討的是科技高速發展下,未來社會中人與機器如何相處,深層次探討的是當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缺失,即大家互不相信彼此。
同樣題材之下,美劇的表達方式與主題就更接地氣一些,沒有那麼不食人間煙火,也沒有奪麼高瞻遠矚,它更多的是表現人與人之間的鬥爭過程,多用酷炫的劇情與特效來加分,例如《尼基塔》、《國土安全》,劇情緊湊,情節精彩,腦洞也很大。但是看過之後不會讓人深思劇情與現實之間的關聯,與韓劇類似,看的時候會很吸引人,然而沒有吸引人到想看第二遍、第三遍的地步。
三、題材風格上:嚴肅大膽VS隨性誇張
嚴肅和大膽看似很矛盾,實則不然。英劇的題材偏嚴肅是沒錯,但劇情的展開往往大膽而精準。說它精準,並不是說它的正確,而是邏輯上的自圓其說,主線鮮明,能夠很好地呼應主題,始終智商在線的感覺。美劇則不然,題材看似多樣化,實則始終在生活劇與反恐劇兩個大類裡繞圈圈。
英國能且製作了更犀利的劇本。不在於特效,或者演技,或者配樂這些方面,而是在於劇本。劇本大都非常大膽,由此可見英國人民在政治上的自由度應當是相當高的。在英國可以找到犀利如一把刀子的劇本,而這些本子往往是美國同行不太敢拍的。比如《SILK》,讓觀眾對司法系統絕望?絕對不行。《黑鏡》這種惡意從屏幕裡滿得要溢出來的劇就徹底別想了。《紙牌屋》算是為政治諷刺劇填了個缺,像是揭露了權力的真相,實則也是避重就輕,對主角形象的塑造總體是積極正面的——總之是絕對不敢像英劇《是,首相》一樣把權力領導者醜化成百無一用的提線木偶一樣的。
反映社會現實方面,兩國關注重點不一樣。英國不愧為誕生了《資本論》的國家,相對來說更喜歡拍階級對立題材。《南與北》、《紡紗廠往事》、《唐頓莊園》這種,黑起本國資本積累初始階段不遺餘力。另外英劇的現代劇、言情劇裡也很喜歡把階級差異當做背景。美劇愛拍種族對立種族衝突,比如《法律與秩序》,這個單元劇特別長,各集案情裡黑過非洲裔的民權運動是如何撒潑打滾給社會找麻煩的,黑過msl家族是如何迫害婦女搞榮譽謀殺的,黑過拉美裔從老家不遠萬裡到美國販毒販槍的,黑過天朝偷渡販賣人口zhengzhi迫害避難的……但是同時為了政治正確,還要在主角的種族分布上搞平衡,尤其洛杉磯篇裡,除了最大領導,檢察官是白人之外,常駐主角涵蓋了一群五顏六色的華人、黑哥、毛熊、老墨,充分表現了加州各族人民在白人精英帶領下,共同努力奮鬥實現美國夢的主旋律精神。
四:製作團隊:創作自由VS受制於市場
美國的電視臺收視率競爭堪稱慘烈,而且收視集中度非常高。每個電視臺都需要每年推出新劇,劇集的製作成本也很高,所以美劇都有pilot的概念,還有續約的概念。這就造成了美劇大多以系列劇的形式出現,每周一播,一般1小時單元劇一季度的集數在20集左右。美國的單元劇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能超過100集的優質單元劇是屈指可數的。
英國普通電視臺一共只有5個頻道,BBC等國家電視臺是不依靠廣告賺錢的,也不放廣告,所以電視劇的製作是完全看項目團隊的願景,英劇有Sherlock/Hustle等大製作,也有Eastenders/Yes, Minister/The Office等小製作,由於預算問題,大製作每季的集數是很少的(像《Sherlock》這樣的叫好大作要是放在美國早就一季22集續約了)。而小製作就有那種像中國電視劇一樣非常非常長的情況。
製作水平上,大家見仁見智,有很多英劇的劇本是非常好的。
美劇的產量非常大,今年新的美劇至今只有以下幾部值得推薦:《罪夜之奔》、《怪奇物語》、《西部世界》。除此之外,大量的新片都是娛樂性非常強的片子,甚至有種學習韓國快速剪輯以帶故事節奏的趨勢,比如今年的新片《熱點推手》、去年的《逍遙法外》,都以快速剪輯來帶故事節奏,從而吸引觀眾,這種片子本質上是在炫技,具有較強娛樂性,而非對故事的深入挖掘。
五:文化內核:血統的純粹與壓抑VS多樣性文化的融合
二戰後的英國,國力衰落,在世界上話語權的沒落,現狀還有退歐的鬧劇(英國為此出了一部政治諷刺喜劇《權力的猴子》)。英國在二戰後依然保留下來相當完整的社會階級,首先王室和貴族的存在就能維持住一個所謂的上流社會,而上流社會的品味,就其定義而言一定要高於普羅大眾。社會階級的存在使得部分創作者和資金流向更陽春白雪、更有自身風格、也因此有更高風險的作品上。
相比之下,美國人的生活就更開化一點,由於文化的多樣性,各種人種混居,他們更追求大眾娛樂。本來生活也艱辛,影視劇給他們刺激、給他們快樂這就足夠了,這也是資本市場的第一要務:滿足觀眾。好萊塢一線導演、演員都會以娛樂為主,持續火熱這麼多年的漫威宇宙系列(《蟻人》、《雷神》、《復仇者聯盟》)就是一個最好的案例。
這種區別的一個表現就在於對感情的處理方式。英國人比美國人更喜歡克制和壓抑感情,所以英劇對感情的描寫往往不顯山不露水,一個眼神包含千言萬語;美國人和美劇是不會滿足於這些的,他們要真的把心意都吐露出來、再來上結實的肢體接觸,這才能滿意。兩種風格並無高下之分,無非是兩國國情不同的結果罷了。
總結一句,英劇是摩羯座,外表刻板僵硬,骨子裡面真心騷到極點,而且非常放得開,愛拿架子,不「內涵」不愛。美劇是獅子座,熱情奔放,瀟灑不羈,但是不拘小節,顯山露水。如果非要有個參照,英劇就如更高水準的日劇,美劇就像更酷炫更有劇情的韓劇一樣。
本文為「文創資訊」原創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