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女成群,體面地生活在城裡,但暮年的父母卻留在村裡獨自生活。他們已經步履蹣跚,照顧自己已經十分困難,但依然硬撐著照顧彼此。
洗衣做飯,一不下心就摔倒,得自己爬起來,繼續生活。
這是一幅讓人寒心的畫面。可是這樣的畫面存在我們許許多多的普通家庭之中。
故事講述
」婆婆和公公是農民,一共生了七個孩子。四個男孩,三個女孩。
婆婆和公公算是教育有方的家長。7個孩子四個讀了大學。讀大學的4個孩子都在城裡工作。大哥,我愛人,三弟和小姑。大姐和二姐嫁到別的市縣,也不在婆婆和公公身邊生活。
小弟沒有讀書。大哥早年的想法是讓小弟留在家裡種植,順便以後照顧年邁的父母。但婆婆堅決不同意。她說她這一輩子當農民太辛苦了,只要有一線的機會,她都不想讓孩子繼承她的老業。她說小弟長得人高馬大,適合去部隊鍛鍊。退役後看能不能有機會在外面找一份工作?如果找到,比呆在農村強。
在婆婆的強烈要求下,全家只要努力送小弟去部隊當兵。退役後,小弟也憑著自身的優勢在城裡找到了工作,在金融系統當運鈔司機,工資待遇不錯。應了婆婆那句話,確實比呆在農村強。
我們都在外面工作,婆婆和公公生活在農村。每次大家都想接他們來城裡生活,但公公和婆婆都搖搖頭,說去城裡生活,住在'鴿子樓'裡,周圍的人除了孩子,都不認識一個,簡直是坐監獄。在老家,住著有大院子的房子,可以種菜,養雞,再養一條聽話的小狗,日子不知道多愜意,何必去城裡受罪。
婆婆和公公就這樣生活在鄉下的老家,我們逢年過節回去看他們。但好景不長,生活的發生在公公生病以後。
自從公公發生一次中風以後,他不太自律的生活方式他長年累月的生病住院,全家為了照顧他,疲憊不堪,特別是婆婆。
公公一般出院後回到老家,照顧公公的事情全都落在婆婆的肩上,這讓年邁的婆婆累不堪言。我們要接他們來城裡照顧,但婆婆和公公不同意,怕麻煩我們。
想在村裡找到一個人幫忙照顧他們。但婆婆又不願意。她就這樣子硬撐著照顧坐在輪椅上的公公。
公公80多歲,婆婆80過。一個常年坐在輪椅上被人照顧,一個骨質增生,腰酸背痛,耳朵微聾,頭髮花白,但還要去照顧另外一個老人。
公公有間歇性的老年痴呆。有時趁婆婆不注意,他就推著車子去外面。婆婆擔心他的安全,一般把大門全部都鎖住。
有一天婆婆在廚房做飯的時候,她手腳發軟,眼睛一黑,摔到了地上。她迷迷糊糊的摸出了口袋裡面的手機。隨便摁了一個號碼。打通了一個遠方親戚的電話。親戚趕緊打電話給村裡的舅舅。
舅舅匆忙趕到,翻越圍牆,跑進廚房,扶起婆婆。急忙把她送去醫院,才通知我們。幸運的是婆婆並沒什麼大事。
婆婆後來透露說,她的腳經常酸痛發軟。走路起來常感覺到絆到石頭似的。之前已經摔了幾次,這次是最嚴重的。
我們聽了都心驚肉跳,萬一婆婆摔嚴重,跟公公一樣坐在輪椅上,該怎麼辦?想到婆婆一個需要人照顧的老人,得每天照顧公公,摔了都沒人扶起來,好心酸!」
留守老人是每一個人都要面臨的難題
養子防老是老一代父母的思想。他們都認為,生養孩子越多,只要能把他們養大,他們晚年的生活的保障肯定比孩子少的家庭好的多。但在實際的生活中,多孩子的家庭的父母未必都可以安逸晚年。故事中的老人的孩子算是有出息,但他們的父母依然得獨自生活在農村,到老了無法自理之時,也依然舉步艱難地生活著。
這其中的原因不能說孩子不孝。孩子們也願意接老人到城裡生活。但問題是一輩子都生活在農村的老人無法融入城裡。願意生活在農村。
退一步回來,老人願意跟著孩子生活在城裡。他們真的可以和孩子融洽地生活嗎?那麼多個孩子,誰來承擔起照顧老人?孩子多,擱給誰,誰都心理不平衡。如果輪流照顧,老人要承受怎樣的心理過程?
也許他們都會覺得老了的他們就是孩子的一大包袱,被人丟來拋去,到孩子家討口飯吃。
最好的生活就是獨自和老伴在老家自由自在地生活,不必受孩子家庭的束縛,也避免不必要的婆媳關係等等問題。
可是獨自生活的老人,一天天的老去,將會面臨失去自理的能力。如果要請看護,沒有退休金的老人就成了孩子的一大經濟負擔。如果孩子經濟條件好,就能應付得了,如果孩子都是普通的工薪階層,即使是幾個孩子,負擔起兩個老人的護理費用都是一大負擔。畢竟生活在城裡的普通人,房貸,孩子的教育,生活的開支都佔去了他們百分之八九十的收入。照顧老人的開支其實都是摳出來的,這一點並不誇獎。
在中國,留守老人,就是指那些老到沒有自理能力,但身邊又沒有子女照顧的老人。故事裡的爺爺和奶奶的情況還是比較好的,起碼他們的孩子輪流著回來看他們。
但在中國很多地區,由於大量人員外出務工,家裡的老人生活不但困難,還負擔起照顧其家裡的孫子孫女,長年生病,並無人知道。
根據2016年民政部的初步摸底排查結果,全國有1600萬左右的農村留守老年人。這些留守老年人子女長期不在身邊,不少還承擔著繁重的農務勞動和撫育孫輩的義務,生活缺乏照料、安全缺乏保護、精神缺乏慰藉、失能缺乏護理等問題。
留守老人的問題不僅僅是個人的問題,也是社會問題。作為個體,大多數人都能希望自己的父母老有所依,但現實的很多問題又讓人很無奈。
有一位朋友在微信上寫下一段回去看公公後的感言
「半年未見的公公,一個人根本不敢住深山裡的老屋,寄居在他大女兒家。我們的到來,讓老人有說不出的歡喜。當他知道我們馬上會離開,眼裡滿是失落。我們建議他再養條狗,少點孤單。我們走時,他喃喃自語;養狗好啊,狗不會走!狗還是伴。我聽了,一陣酸楚,除了給他一點錢,我們確實給不了他需要的陪伴,鄉下老人的養老,是這個時代的殤。」
面對獨守的父母,誰不會辛酸呢?
本以為你養我大,我養你老,但面對父母漸漸地老去,無奈成了大多數人心頭的疼。想伸手,卻又無法企及。孝順,有時成了一場辜負,努力做到的,只能就是多回家看看。
最好的孝順,就是努力給予多一點陪伴和溫暖
我認識的一位大哥,在城裡當領導,平時也忙得不得了。父母在農村獨自生活,逢年過節,他必須回家。一回到家,很多老家的朋友都常約他去喝茶吃飯,但都被他委婉拒絕。他說他回來就是想做到真正的陪伴。而不是打著回來看父母的幌子,去跟朋友喝茶聊天。朋友喝茶的時間往後會有的,但陪伴父母的時間並不多。
他給父親買了一整套的理髮工具,回到家,看到老父親頭髮長了,就幫他理,鬍子亂了,幫他剃。母親老腿酸了,他就幫她錘錘。
左鄰右舍的人都說這位哥哥比閨女還體貼。但這位哥哥說,「無法在父母身邊照顧他們,心理很愧疚,做到的也只有這些而已。」
每一個人都會老去,每一個人都將成為留守老人。社會矛盾和個體矛盾的存在,留守老人的實際問題也是未來每個人終將面臨的問題。沒有一個社會,所有的老人都生活在充滿幸福感的社會環境裡。孤獨,貧窮,疾病,甚至是社會不法分子打靶的對象,這都是老人們面臨的生存困境,也是社會和個體面臨的傷痛。
電視劇《我親愛的朋友們》裡的慈喜奶奶就是城市裡的一位獨守老人。老伴過世後,跟小兒子一起生活,但種種原因還是無法融入,回到自己的家中獨自生活。有一次她想換燈泡,結果摔了,動不了。
她打電話給兒子,在忙著修車的兒子一聽到就嚷嚷,說他走不開。但最後還是趕到家中幫母親擦藥。他把母親當成女兒似的,親親母親,讓她頭躺在自己的手臂上,哄母親睡。結果疲勞過度的他先睡了。躺在兒子身邊的慈喜奶奶臉上揚起幸福的微笑。
我們普通人,讓父母留守老家,既無奈又辛酸。但我們就是普通人,無法做到盡善盡美。但我們可以給父母多一些像這樣溫馨的陪伴。
忠孝兩難全,一直是中國讀書人最難解的愁。立志出人頭地,得要離家,留下年邁的父母。在遠方立足紮根,因為生活方式的衝突,又無法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這是我們的痛,還是人性的殤,也許都有。
有空時,就多陪伴吧!陪一次算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