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七七四十九天」的由來及規矩

2021-02-17 每日佛學

佛教七七追薦的由來和規矩

我國最早為亡者做七的記錄,始於北魏。《北史·外戚傳》記載外戚胡國珍去世後,北魏孝明帝在七七日中為他設千僧齋,並度七人出家為僧。可知這樣的禮俗應是從佛法的輪迴觀念而來。

中陰七天轉生

做七的法事,在佛法中又可稱為「齋七」、「七七齋」、「累七齋」。根據佛法的義理,這一期的壽命結束後,到下一生受胎之前,第八識受到業力牽引,而形成所謂的「中陰身」。「中陰身」又名「中有」,是處於此生與來世中間的存在。而中陰身的壽命有一定的時限,非長久不滅。

《古婆沙論》說:「尊者和須蜜曰:中有眾生壽命七日,所以者何?彼身累弱故。」

中陰身的壽命只有七天,為什麼會這樣呢?那是因為中陰身非常的孱弱,過了七天就會消滅;但是,如果投生到下一生的因緣尚未具足時,中陰身就會死而復生,繼續等待投生的因緣。

《瑜伽師地論》云:「又此中有,若未得生緣極七日住,有得生緣即不決定。若極七日未得生緣,死而復生,極七日住,如是輾轉未得生緣,乃至七七日住,自此以後決得生緣。」

中陰身在下一生的投生機緣尚未成熟時,會四處尋找有緣的父母,作為託生的憑藉。若沒有適當的因緣,便會經歷數次的生死,每七日為一期,七次為限,總共七七四十九天為極限,四十九天內一定會被業力牽引而投生。

《師地論》又說:「又此中有七日死已,或即於此類生。若由余業可轉,中有種子轉者,便於餘類中生。」

死而復生的中陰身,假若缺乏轉變的因緣,則會依舊維持將投生的該道眾生形相。然而,若有其他的因緣、業力,將會從原本的轉變成其他道的眾生。因此在這七日一期的轉變時機中,便是亡者投生到善道或惡道的關鍵時刻。

《隨願往生經》云:「命終之人,在中陰中身如小兒,罪福未定。應為修福,願亡者神,使生十方淨土。」

在此重要時刻,若能齋戒、修福、誦經等來追薦亡者,可以讓他不墮落到地獄等惡道,而且可望超生到人天等善趣之中。若以念佛功德回向給他,甚至可以往生極樂淨土。這便是為什麼做七得遵守「七日」的規定,這樣才能讓亡者在最關鍵的時刻獲得最大的利益。時下有把四十九天法事縮成二十四天做完的方式,乃至更短的時日,這種做法,對亡者而言,利益甚小,尚且有不如法之處。

做七應有規矩

在《人生最大的一件事》的附錄《做個佛教徒臨終前應有的遺言》中,提到幾項關於佛教徒對於做七應有的認知。引用如下:

「做七不分有大小七(切勿妄用什麼四七是乞食七,要外人偷拜),這種邪見應改之。

做七定要足七天為正(注一),一切勿亂改減一、二天之不正確的做法。甚且做七不是過王(注二),是為要超其中陰身早日解脫。不得不改變時,適當處理之。

誦經不要弄花樣、色彩、熱鬧、時間拖久等,以免家眷勞心傷神,乃至過疲勞而生病。」

在種種的做七法事中,若能以念佛為主,對亡者或眷屬而言,實是收益最大。弘一大師在《人生之最後》亦開示云:

「七七日內,欲延僧眾薦亡,以念佛為主。

若誦經、拜懺、焰口、水陸等事,雖有不可思議功德,然現今僧眾視為具文,敷衍了事,不能如法,罕有實益。《印光法師文鈔》中屢斥誡之,謂其惟屬場面,徒作虛套。

若專念佛,則人人能念,最為切實,能獲莫大之利矣。

凡念佛等一切功德,皆宜回向普及法界眾生,則其功德乃能廣大,而亡者所獲利益亦更因之增長。」

在此,有一點須澄清:對於淨土修行人而言,臨終助念仍是最穩當的超脫之法,做七隻是作為增上之功及亡羊補牢而已。雪公在《佛學問答》裡回答蓮友的疑問說:

「生西在臨終舍識之剎那間,不生則渺茫矣。凡誠心念佛者,八識田中,皆落種子,永不喪失,但何時起現行,則有待功夫之生熟,此正行也。自必改惡向善,以作助行,則臨終可滅障礙。中陰身念佛,亦須遇緣引起,至念力強弱,則不可知,故感佛來接,極無把握矣。但密宗有度中陰往生之法,惟緣亦難遇耳。」

又云:「中陰身漏落人天,可增福慧。已生極樂,蓮花早開,品位高超。善因善緣,俱有增上之功,並不唐捐之理。」

竭誠盡敬最妙

種種的生命禮俗,不論是成年、婚嫁、喪葬等等禮儀,都有其長遠的歷史演變及背後深藏的用意。但隨著時代遞嬗,為了因應現代人日趨忙碌的生活,諸多的禮儀流於形式,甚而簡化其過程。這樣的改變雖帶來了不少便利,卻也在無形中減弱對舉行禮儀的重視,無法體會前人制禮的用心。

臨喪弔唁,以誠敬為本,合宜不紊的儀式為表徵,藉以顯示對亡者的追思與懷念。時下的做法雖似簡便,但於情於理,都已遜古禮一等。雖然法事有著一定的規矩,但生者的用心多少,卻不難從中發現。所謂:「祭如在」,當能用真心誠意來做這樣的事,再多的不便也只是一時而已。

注一:據《承天禪寺做七事宜》所說,亡者死亡當天算第一天,算到第七天就是做七的日子,(如果亡者死亡的時間超過晚上十一點,就應該算隔天)譬如說星期二往生,算到第七天就是星期一。

注二:「過王」為民間喪葬科儀之一,目的是要讓亡魂能順利通過十殿閻羅王的考驗。

相關焦點

  • 演祥居士:佛教七七追薦的由來和規矩
    《北史·外戚傳》記載外戚胡國珍去世後,北魏孝明帝在七七日中為他設千僧齋,並度七人出家為僧。可知這樣的禮俗應是從佛法的輪迴觀念而來。中陰七天轉生做七的法事,在佛法中又可稱為「齋七」、「七七齋」、「累七齋」。根據佛法的義理,這一期的壽命結束後,到下一生受胎之前,第八識受到業力牽引,而形成所謂的「中陰身」。「中陰身」又名「中有」,是處於此生與來世中間的存在。
  • 許可馨:七七四十九天了,該投胎轉世重新做人了!
    不知不覺中許可馨辱國言論已經七七了,已經四十九天了!七七49天的超度來源於佛教。佛教給中國的傳統喪葬禮儀程序帶來了所謂「七七追薦」。七七追薦又稱七七齋,是一種超度死者亡靈的大法會,主要來源於佛教信仰。在佛教的輪迴轉世觀念中,人死後在七七四十九日內,經過七個階段隨業力而投生。也就是說四十九日是個緩衝期,除了極好的人立即上天,極壞的人立即下地獄外,絕大多數人經過超度可以贖罪,能投個好胎。
  • 96.七七四十九天內,為亡者做功德的重要性
  • 人離世後七七四十九天 | 在閻王殿與地獄的審判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 佛教音樂:「梵唄」本土化的由來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梵唄」也隨佛教一起傳入中土,進而開始逐漸走上了本土化道路,也就是說,「梵唄」除了形式發生了本土化外,其曲調也附上了中原文化的傳統特色。到了三國時期,以曹植為首的「魚山梵唄」的出現,「梵唄」已經成為了真正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音樂,即「轉贊七聲」,而將「七聲」融入佛教「梵唄」的人,正是曹植。
  • 「八仙桌」的由來,「八仙桌」的規矩
    八仙桌由來與八仙有關,話說那年玉皇大帝做壽宴請各處神仙,八仙欣然赴宴,雖然可騰雲駕霧速達,但因留戀人間美景,於是優哉遊哉。客家人家具中規矩最多的便是八仙桌,它不能放衣服,特別是女人衣褲,小孩子不能坐桌,不能用棍子敲桌,雞飛上桌要立馬趕走
  • 【佛教中卍字的由來】
    「卍」字是在佛像及佛教文物中常見的符號,讀作「萬」或「室利靺蹉洛剎囊」,是佛陀三十二種大人相之一,據《長阿含經》說,它是第十六種大人相,位在佛的胸前。又《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六說,是佛陀的第八十種好相,位於胸前。
  • 七七四十九天內,4大屬相偏財大旺,橫財如雨下,鈔票滾滾數不清
    生肖馬的人,眼光毒辣,有大格局,考慮問題全面,非常有生意頭腦,生意經營的非常紅火七七四十九天內開始,橫財大運上門,接財接福,收入暴漲,大富大貴,他們更有大好運來襲,五行運轉流暢,金匱入大財,收穫響噹噹的大好財運,財運勢如破竹滾滾而來,大筆好錢撲進家門,從此大財不停,好運常相伴!
  • 中國大乘佛教僧人提倡素食的由來
    中國大乘佛教提倡素食的由來而素齋才是遠離葷腥的漢地佛教飲食傳統,它與素食的根本不同在於其中還有五辛的忌諱,五辛即:蔥、韭菜、大蒜,小蒜(一種類似韭菜的野生蒜,根莖均可食)、興渠(此物只有印度有,中國並無)。佛經中記載食用五辛的人常為龍天護法所嫌棄,會遠避之。出家人吃齋在佛典中並沒有明確記載,早期的佛教僧人三衣一缽,不起爐灶,以託缽乞食為生,別人布施什麼就接受什麼,所以只能隨緣。
  • 「八仙桌」的由來,定義,製作,和規矩
    八仙桌由來與八仙有關,話說那年玉皇大帝做壽宴請各處神仙,八仙欣然赴宴,雖然可騰雲駕霧速達,但因留戀人間美景,於是優哉遊哉。一天到了一處名山,只見古木參天、奇花飄香、百鳥和鳴、流泉叮咚、彩雲繚繞,張果老建議小憩,八仙各顯神通變出石桌、石凳、香茗、鮮果等,品茗賞景,此石桌因八仙用過,就叫八仙桌,人們追求吉祥就稱食飯桌為八仙桌。國禮頭把交椅賞析!
  • 「頭七」與佛教有什麼關係?超度對亡者有什麼幫助?
    「頭七」與佛教有什麼關係?從佛教教義角度看有無相應說法?超薦法會對於亡者有何益處?說起「頭七」,就不得不提起一個佛教術語——「超度」。《地藏經》稱,初死的人如果生前多造惡業,死後又沒人為他追薦,其神識就可能投生到餓鬼、地獄等惡道中去。在死者「罪福未定」的七七四十九天內,以「善願功德力」回向死者,使他不投生於地獄等惡道而轉生人天等「善趣」,俗謂「超度」。
  • 關了我七七四十九天,真的是丹也練出來了啊!
    1月23號到3月11號,整整關了我七七四十九天。本來昨天想寫篇文章說說某些事情,想想算了,這個世界折騰了一圈,有的人醒了,有的人又回去了。裝睡的人你叫不醒,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也許才是正道。我憋在家裡,沒人幹擾,產出倒是驚人——‍關了七七四十九天,真的煉出丹了來。
  • 佛教:獨特姓氏的戒疤漢僧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長江流域中下遊地區,漢傳佛教的僧人在姓氏上,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即所有的僧人全都只有一個姓,這與小乘南傳和大乘藏傳佛教,僧人的姓氏是自然傳承的規矩都不同。一般而言,如果順利的話,寺裡一些年長的老和尚大多可以擁有五六個戒疤而像少林寺等重要寺院的住持,則有八、九乃至十二個戒疤,關於僧人們頭上戒疤的由來,有幾種說法:其一:宋末,蒙古軍隊一路南徵,所到之處青壯年男子要麼被屠殺,要麼被強徵服勞役。
  • 佛教:「咒」的由來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教很重視「咒「這一概念。但是「咒」這一概念,並非佛教的發明,在佛教創立之前,「咒」就已經存在,佛教的「咒」也不過是沿用古人的傳統與智慧而已,算不得獨創。佛覺悟圖但是在佛教之中,所謂的「咒」,即語語,通常又稱神咒、密咒、真言、陀羅尼等,是佛或者菩薩傳的真言和總持,修行之人可以通過持咒或念咒的方式來體悟佛或者菩薩所傳法門,即修行者透過特殊的音聲與韻律,傳達出對諸佛菩薩的憶念
  • 藏傳佛教中的「九宮八卦」圖
    首先,從佛教理論方面而言,因果律是佛教的核心理論,佛教不鼓勵問卦、觀星類的佔卜行為,但並不否認這種活動在世俗層面上的作用和意義。從究竟義而言,一個人的運程、風水,最終的根本原因都是個人業力的作用。是三世(累世)因果。發菩提心是改變個人「命運」的關鍵。但是作為世俗中人,依據一定的外緣進行調整一定時間內的人生軌跡,這是利樂眾生的事情,佛家並不堅決反對。
  • 印度朝聖之旅,感受佛教文化,菩提樹下靜靜心
    帶隊赴印度朝聖之旅其實,現在印度對於佛教已經很不重視,在13億人口當中,僅僅5%繼續信奉佛教。對並不信奉佛教的印度人來說,或許它只是一抹歲月的痕跡。所以對於佛教文化歷史古蹟的保留並沒有太重視,好像目前的修復工程僅僅是為了滿足國際遊客的需要。反到來自於中國及東南亞的信徒更多些。
  • 為亡人做功德,為何須在七七四十九日內?(宣化上人)
    四十九日是七個禮拜──七七,四十九天。所以人死後若要做功德幫助他,超度他,須在四十九日以前。因為在四十九日以前,死者的罪業還沒有定,你可以隨時做功德,使他得到這種利益。要是過了四十九天,罪業就判定了,好像法院判罪似的,判決定罪後,就不能再改變了。
  • 立春:「雨淋春牛頭,七七四十九天愁」,這句農諺有何含義?
    2020年2月4日,立春,那麼在這個特殊的節氣中,我們要做好哪些事情呢?其實在農村有很多諺語或俗語來形容立春後的雨水多少的,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句「雨淋春牛頭,七七四十九天愁」,它的意思是說在立春節氣這天如果下雨了,那表示後面的雨水偏多,大約會持續49天左右才會結束。
  • 七七四十九天後,4生肖財運旺盛,財源廣泛,鈔票不斷進家門
    而在七七四十九天後,屬虎人財運滾滾,財路大開,收入方面表現良好,做什麼事情都得心應手,財運滾滾進家門,大量錢財入帳,日子一天比天紅火。但在七七四十九天後,屬雞人好運氣爆棚,萬事如意,金錢源源而來,財富越積越多,事業貴人相助,大吉大利,發財對他們來說不是難事,日子越過越有福。
  • 佛教五色教旗的由來
    紅色:成就福慧,莊嚴吉祥。白色:清淨解脫,法爾如是。橙色:佛法的本質,是從智慧莊嚴而成。【註:在緬甸為淺粉紅】綜合前五色:真如不二之義 1954年,在緬甸仰光舉行的世界佛教聯誼會第三屆會議上,正式通過這面旗幟為佛教的教旗。1980年,將佛教教旗的標準、解釋和使用方法載入僧伽組織基本規條第十章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