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事的真正開端是什麼時候,已經無從問起。手上被燙的水泡何時不那麼疼了,林建男記不清了,可能是忙著從高溫烤箱裡抽烤盤,「趕時間被燙很正常」;也可能是「三天兩頭就是被燙一下,感覺就那樣過去了」。
從事烘焙十多年,看著手上、胳膊上大大小小的疤痕,林建男只能印象模糊地說說被燙時的情形,但真要說哪個傷疤最疼,他皺著眉想了許久,還是說不出來:「也不是很嚴重,就手上起幾個泡,過兩天消了,然後又燙,慢慢就習慣了。」
瀘家人 | 林建男
崗位 | 瀘溪河南京子公司技術負責人
江西省是全國出名的「烘培之鄉」,這裡幾乎人人都會些烘焙手藝,林建男八九歲的時候,就看著家裡人和面、擀麵、烘烤簡單的麵包或點心。從小受家鄉氛圍影響,林建男從18歲就開始做學徒學手藝,對於那時的他來說,這項熟悉又陌生的手藝能解決他眼前的溫飽問題,用他的話來說「能餬口」。
即使經歷自己開店,到後來到瀘溪河做點心師傅,林建男的想法依舊很簡單,能繼續靠自己的手藝好好做點心「混口飯吃」,而選擇瀘溪河,是因為這裡讓他看到了新的可能。
「相較於別的地方固定崗位、固定時間的工作,瀘溪河的各個方面都不一樣。很多時候只要你做的好,它是有一個晉升的平臺和機會的,當時讓我覺得比較特別,而且比較正規,我就留下來了。」
讓他沒想到的是,這一留就是5年。5年來,瀘溪河越做越大,也讓林建男看到了更多可能。「以前做烘焙是混口飯吃,現在就覺得像我們黃總,還能把這事做成一份事業。三年買車五年買房,會覺得瀘溪河真的跟別人不一樣,慢慢也想往這個好的方面去改變。」
即使多年手上功夫,對很多點心的製作都能很快上手,但在剛來瀘溪河的時候,林建男還是受到了不小的「打擊」。原因就是打老雞蛋糕效率跟不上。
老雞蛋糕是瀘溪河的暢銷產品,現烤現做需要充足的原料供給,按照當時的標準門店每天要打60~80桶雞蛋才能跟上。林建男之前沒有打過,但他相信沒有練不出的手上功夫。於是,他每天早上7店到店,站在一個地方,從早打到晚上,一天14個小時,除了吃飯上廁所就是不停地練打,這麼練了七八個月,才算是找到了手感。
時至今日,林建男帶教練習打雞蛋糕的時候,還是會強調反覆練的重要性。在學員問到有沒有什麼技巧時,林建男總會說「沒有技巧,就是熟能生巧。你反覆練得多,用心去觀察,哪裡不合適再自己調整,就能做好。」
對於一向自由慣了的林建男來說,來到瀘溪河是從個體到集體的轉變,一開始不是很適應。為了保證產品品質,林建男需要調整自己的步調配合產品的統一化產出,比如說做桃酥的時候靠手工工藝輔助桃酥開出更好看的花。同時還會安排定期培訓和交流,這些不一樣的體驗,讓林建男頗有壓力。
對於統一的標準和方法,林建男經歷了反感到理解的過程,他慢慢發現:「其實不是說你的方法是錯的,只是因為某些執行條件,或者每款產品的標準差異,需要統一標準才能保證品質統一性。畢竟我們要確保全國這麼多家店、這麼多產品口感質量儘量一樣。」
就像「金牌鮮花餅開花0.8cm」,從來不只是一項標準,更是對顧客的一句承諾。
在度過那段不適應期時,讓林建男屢受觸動的是來自家人的問候。「後面慢慢的人家會告訴你,這是一個公司的標誌,跟我老家不一樣,我們要統一標準,是一個集體,然後我會慢慢想去適應。」
如今回想起來,林建男覺得萬分慶幸「學到了很多東西,每天都有自己想幹的事,很充實也很開心。」
當一個人被高溫燙傷一次又一次,又如何面部不改色地繼續靠近?林建男也會疼怕,但是把注意力都集中到烤箱裡的點心和香氣時,這種疼好像也無關緊要了,他會考察室內溫度、溼度,詢問大家老雞蛋糕打了幾桶,惦記著這一爐的金牌鮮花餅合不合格,這一爐的桃酥開花開得標不標準……忙著忙著,也就忘記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