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美國高分懸疑電影——《網絡迷蹤》,引起大家熱議,電影講述了一位父親如何通過網絡信息一步步尋找到女兒失蹤真相的故事。
而這部電影主要討論的正是「網絡隱私」這個主題。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我們的網絡隱私也如電影中的情節那樣,正被他人「視奸」!
「視奸」其實是一個日本的舶來詞,它的原意是指一個人用充滿凌辱欲望和佔有渴望的視奸眼神偷窺、注視他人。而現在它的引申義可以理解為:一個人通過秘密監視或偷窺等方式來竊取他人的隱私,以滿足自身私慾的行為。
正如之前頻發的連鎖酒店「攝像頭事件」,就是一些不法分子企圖通過非法攝像頭來竊取住客的隱私,然後非法出售或者威脅當事人來謀取不法收益。
就在今年8月底爆出的「某住酒店隱私洩露事件」也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事例。這名黑客在網上以8個比特幣的價格出售帶有酒店客戶數據的截圖,這裡面涉及到了每個客戶的姓名、身份證、開房記錄甚至家庭住址信息等大約5億條信息。
我們無法想像如果這筆不法交易會對我們帶來怎樣的影響。那麼為什麼最近幾年這類的事情頻頻發生呢?
首先,不法分子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牟取暴利。「某住酒店事件」中黑客出售的全部資料售價8個比特幣,換算過來,相當是人民幣38萬元左右。不法分子不用搬磚不用上班,通過竊取隱私就可以滿足自己的私慾,這對於他們來說可謂是成本低收益高,哪怕鋌而走險也想要一試。
其次,當今時代人們對於網絡的依賴愈加嚴重,我們的衣食住行都可以通過手機或網絡上進行解決。在《蠟筆小新》中有一集講到:人們過分依賴「秘書」APP來安排自己生活中的大小事情,以至於人們成為了APP的奴隸。
而且人們的網絡安全意識相當薄弱,不論在網絡上看到多少次網絡詐騙,仍然不會把這種案例聯繫到自身。路邊常見的掃二維碼送禮品或積分的活動就存在這些安全隱患,這種活動往往需要提供手機號和姓名,而我們並不知道他們會把這些信息用來做什麼。另外,現在的網購也容易洩露自己的手機號、家庭住址和姓名,被別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進行詐騙或威脅。
不難發現,日常生活中被「視奸」的例子還有很多,我們的隱私洩露固然有自身的問題,可如今網絡安全如此脆弱不堪,各大網際網路巨頭不更應該捫心自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