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雲音樂有一段評論說:
「成年人的告別儀式非常簡單,我沒有回你最後一條信息,你也很默契地沒有再發,就這樣消失在彼此的生活裡,好像從沒認識過一樣。」
但是,在現實的感情世界裡,有很多人,很難這樣的結束。
BBC曾經有一項數據顯示,將近三分之二的大學生,曾經和前任複合過;有一半的學生在分手後繼續發生性關係;超過三分之一的同居情侶,和五分之一的已婚夫婦,在目前的關係中都經歷過分手和複合。
分手後選擇放手和離去,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容易。
為什麼會放不下?
1 神經生物方面,因為分手會產生戒斷反應
奇葩說曾經有一個辯題:得知前任有了新歡,有一個雞飛狗跳鈕,可以在他們的關係裡製造一點麻煩,要不要按?
蔡康永說:「這個雞飛狗跳鈕就像是一個撩撥的按鈕,它在說著請不要忘了我的存在,也在提醒自己,無法忘記對方。」
神經科學和浪漫愛情的研究者(Fisher, Brown, Aron, Strong,&Mashek, 2010)表示,「被拒絕後,你不會停止愛那個人。事實上,你可能更愛那個人。
當我們失去一段特殊關係時,大腦會產生強烈反應,與成癮有關的大腦區域變得活躍了,讓我們產生被剝奪感,感覺孤獨、缺失,好像一部分被遺漏了,甚至產生悲傷、絕望、痛苦的感覺。
為了避免這些痛苦,我們渴望尋求解決辦法,而最直接的方式往往是「尋回」前任,我們可能會做出一些衝動的事情,比如不停地打電話、發簡訊、跟蹤、監視甚至報復前任伴侶。
這是大腦在失去一段特殊關係時的正常反應,但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我們的主動擺脫,逐漸消退。
2 關係偶發自尊受損
很多人在分手後仍然對前任念念不忘,四處搜尋對方的消息,甚至想方設法挽回。
他們甚至會把受挫的關係和消極的幻想聯繫起來,想像自己再也遇不到更好的人。
這種分手後的強迫性追求,其實和一種依賴形式有關,這種依賴被稱為關係偶發自尊。
指的是處於關係中的人會通過他們的關係來定義他們的自我價值,然後,當關係結束時,他們會體驗自尊受損,更容易對他們的前任伴侶產生強烈的迷戀,不願意放手、拒絕承認分開、想方設法複合。
3 關係裡的未完成情結
電影《春光乍洩》的結尾,男主還是去了伊瓜蘇瀑布,他站在瀑布前說,「我突然想起何寶榮,我覺得好難過,我始終認為站在這兒的應該是兩個人。」
研究婚戀關係的學者瑞恩·戴利說,這是:「因為感覺導致兩人的關係結束的問題並未得到解決,所以總想再試一次。」
其實,很多人在分手後,都會存在這樣的想法,和對方一起的許多事情沒有完成、約定沒有實現、分開的誤會始終沒有解開,這些「未完成情結」,會把我們束縛在過去的感情中。
4 網際網路,讓「切斷過去」變得更困難
研究情感的哲學教授貝裡特·布羅加德表示,社交媒體讓「切斷過去」變得更加困難。
尤其是在大學校園裡,有報告顯示,每年有超過300萬人說,自己有過「視奸」或者「被視奸」的經歷。
社交媒體應用,讓我們更容易一遍又一遍地查看對方的狀態更新、標籤和位置。
你渴望知道你的前任在哪裡,他或她在做什麼,和誰在一起。
所謂「視奸」,其實就是你試圖滿足與他/她聯繫的渴望,通過這種不完全放手來處理未解決情感和未滿足需求的方式。
怎麼走出來?
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在分手後陷入「渴望複合」的循環,對於有些人來說,分手只是一段不合適關係的結束,他們在喜歡的時候用盡全力,在無法繼續的時候不再假裝,能夠更快地從一段感情中抽離開來。
那麼,他們是怎麼走出來的呢?
1 允許自己沉迷,但不要因為痛苦而做出防禦舉動
我們知道,當失去一段浪漫關係或被社會排斥時,大腦會產生強烈反應。
所以,痛苦、沉迷,都是正常的。
不要忽視自己的痛苦,允許自己花時間哀悼。
但是,在痛苦的時候,要告訴自己,焦慮、不安的狀況只是大腦因為突然的變化,而處於一種需要適應新環境的狀態,它需要時間調節。
離不開、想要複合,只是因為大腦在失代償狀態中產生的痛苦、不安、恐懼需要安撫,不一定代表你的真實想法,給自己時間梳理,不要被痛苦和恐懼控制。
就像波特曼說的一樣,「如果你允許自己陷入愛河,你可能會受到嚴重傷害。你越早面對痛苦,它就會越早過去。」
2 讓對方離開你的生活
羅格斯大學人類學家海倫·費希爾說,最初,每個人對分手的反應就像吸毒者戒毒一樣。
要「戒毒」,就要避免「復發」,而成癮者的復發是由人、地方和事物觸發的。
所以,要想「戒毒成功」,就要讓Ta遠離你的生活。
刪除Ta的聯繫方式、遠離能夠讓你反覆回憶起過往美好經歷的地方、把那些你曾經當成寶貝的禮物或者相冊刪除。
徹底遠離這個讓你「成癮」的人。
3 不要因為分手「貶低自己」
正如上文提到的,分手後人可能會經歷關係偶發自尊受損,認為分手意味著「被拒絕」、「被最愛的人討厭」,甚至意味著,自己不值得被愛。
但其實,無論對方的分手理由是什麼,都不代表真實的狀況,他們可能是急於擺脫這段關係、可能害怕真實的理由會藕斷絲連、又或是只是缺乏社交技巧。
這些理由千奇百怪,但都和你沒有太大的關係。
不要用對方的態度衡量自己在關係中的價值,也不要因為他的理由貶低自己,把時間花費在能欣賞自己的人身上。
4 給自己寫一封信
對於那些渴望複合的人來說,在分手後很長一段時間,會更容易記住戀情中美好的一部分。
他們會懷念過去的美好、遺憾過去的誤會、放不下那個對Ta好的人,甚至認為自己再也不會愛上別人。
試著給自己寫一封信,誠實的描述過去的美好與糟糕,寫清楚離開的好處與失落,安撫只沉浸在過去的美好中的自己。
主動提出分手的一方,
也需要學會正確分手的方式
對於提出分手的人來說,分手的挑戰在於,在不貶低自己或愛過的人的情況下,徹底地、體面地結束這段關係。
怎麼樣才能做到呢?
1 為主動分手承擔責任
《繼續前進》(Moving On)一書的作者羅素·弗裡德曼說:「試圖通過各種手段操縱對方來分手,比如責備對方做的不好、批評對方不夠愛自己、找盡理由讓對方主動離開,就像在戀情幸福的時候,突然對對方惡語相向,這會給對方造成一種扭曲感。」
用這種方式分手的人,也許不是故意,但是營造出了一種對方「不值得」、「不夠好」、「應該受到責備」的感覺,讓對方不能相信他們在這段關係中所感覺到的、看到的、聽到的真實狀況,也讓他們對自己的未來產生不確定性,分手後難以進入一段新的關係。
不要用突然分手、用計謀逼迫對方分手、推卸責任的方式結束一段關係,主動為分手這件事承擔責任,告訴對方你的真實感受,不要讓對方產生扭曲感,質疑自己。
2 面對面傳達你的想法
對於有些人來說,通過微信、簡訊甚至是郵件的方式分手,比直接說出真相更殘忍。
但是,事實卻是,面對面的分手方式,更能給到內在安慰。
在線約會服務網站eLove的執行長保羅·法爾宗說:「當你得不到任何解釋時,你會花大量的時間試圖弄清楚自己哪裡出了問題,也對進入下一段關係產生猶豫。」
觸摸、視線交流、互動等非語言的暗示,能讓我們確信我們被愛,表明自己仍然被重視,即使關係結束了,也不代表自己「不重要」。
3 保護對方的自尊
有些人在分手時,喜歡說一些「籠統的話」。
比如「不是你的問題,是我的問題」、「你是個好人,只是我配不上」等等。
這種籠統的解釋,其實是缺乏尊重的。
你應該給你的伴侶一個真誠的解釋。
「我不再愛你了」這句話,是可以的,但是,真誠地表達自己不代表要指責對方。
維吉尼亞大學的道德哲學家約翰·波特曼說:「你有義務注意他人的自尊。」
他和你在一起時,曾經給予過你的美好時光不是假的,不要因為你想要分手,而刻意傷害對方的感情。
我們真正需要傳達的信息是:「你不是我要找的人。」
這並不意味著Ta有什麼問題或缺陷,只是在彼此面對未來和現實的時候,有了分歧和無法走到最後的理念。
不是對方不夠好,只是這段關係不是你想要的,給出你最真實的解釋,感激過去的美好,也表示遺憾無法繼續這段關係。
4 一刀兩斷
「分手後也可以做朋友」、「我傷害過Ta怎麼能再拒絕」,這些話,聽上去是正確的的,但是,其實並不能對所有人通用。
這或許能夠緩解你提出分手的愧疚感,但是對於對方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對方可能會因為你的友善而對雙方符合抱有希望,甚至不斷嘗試新的方式想要複合,這種方式,只會阻礙對方為了繼續前進所做出來的努力。
切斷與對方的聯繫,既然提出放手,就不要再輕易的給與希望,尤其是對那些難以在分手後走出來的人來說,一刀兩斷,是比藕斷絲連更恰當的解決方式。
分手是一件痛苦的事,因為ta可能代表著曾經的美好和對未來的嚮往在一瞬間突然消失。
但是,這並不代表著那段美好和你曾經歷過的感受是虛假的。
還記得前面講過的知乎題主的故事嗎?
三年後,題主又更新了自己的回答,她說,曾經以為自己再也不會愛人,卻沒有想到還能再遇到一個能讓自己全心愛著的對象,希望曾經鼓勵過她的人也要繼續加油,好好生活。
希望,你也是。
- THE END -
·壹點靈,關注個人心理成長,陪你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