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衰敗,必有徵兆」:若發生這5件事,一定要警惕
家庭,是1個人的落腳點,是1個人的根據地。家好,人就好。俗語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的草窩」人們對家總是那麼的依戀。
但,再風光的家庭也會有興衰榮辱,因此 劉禹錫才會在詩作《烏衣巷》中感嘆:「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老祖宗忠告我們:1個家庭的衰敗,其實是有徵兆的。比如:子女敗家、夫妻不合、婆媳矛盾、兄弟反目、父不慈子不孝等。再殷實的家庭,也經不住這一些事情的反覆折騰,要警惕。
一、子女敗家
可憐天下父母心,勤勤懇懇只為家,不為自己享清福,只願子女少吃苦。父母的願望是好的,在某種程度上都做到了。但有一些子女卻因吃苦太少,反倒失去了生活的鬥志,甚至誤入歧途。
無論你家底多厚,要是子女敗家,也是難以承受的。正如英國詩人拜倫所說:「無論先人多麼富貴,1個敗家子就足以損壞門楣。」現實的確如此。
子女敗家的3種常見表現:第一,好吃懶做,揮霍浪費。任憑你金山銀山,也沒法抵擋住「坐吃山空」。第二,能力太差,沒法繼承家業。有一些企業家,自己經營的時候做得很好,但傳到子女的時候就節節敗退。第三,不務正業,歪門邪道。有一些富家子弟誤入歧途,沾染各類惡習(比如:賭博),將家財迅速敗光。
父母總是會老的,家業早晚要交到下一代。若子女敗家,的確特別無奈。因此 ,做父母千萬不要為了做事業,而忽視子女的教育。子女沒有教育好,再大的家業他都能夠幫你敗光,到頭來還是一場空,一定要警惕。
二、夫妻不合
俗話說得好,夫妻同心,其利斷金。夫妻可以齊心協力,再艱難的家庭,都能夠越過越好。若夫妻不合,再好的家庭,也可能要逐漸衰敗。1個家庭,若夫妻不合,一定要警惕了。
夫妻不合的3大元兇:
第一,感情不忠。夫妻間最重要的是忠誠。任意一方在外面亂搞男女關係,都是會造成感情危機。
第二,凡事不商量。儘管許多家庭都是有「男主外、女主內」的習慣,但許多重要的事情還是要相互商量著辦。若凡事沒商量,必定會造成許多不滿,進而產生隔閡。
第三,相互不包容。兩人朝夕相處,總免不了磕磕碰碰。若相互之間沒有包容之心,是很難過下去的。一有點兒什麼事,就大吵大鬧,如何有家庭和氣?
夫妻不合,對家庭的傷害是特別大的。若相互一直湊合著過,也有點兒家不像家的感覺。若離婚,那麼就面臨家庭的解體,子女爭奪,財產糾紛等,沒完沒了。
三、兄弟反目
古語云:「打虎親兄弟。」兄弟,是一個家族裡面很重要的關係。但凡有影響力的家族,兄弟姐妹之間都是非常和諧的。比如:曾國藩家族。
從《曾國藩家書》就可以看出,曾國藩作為曾家兄弟的核心人物,一直與曾國荃等兄弟保持著非常好的關係。這也是曾氏家族興旺發達的原因之一。
若家中兄弟反目,必然導致家敗。正如林肯所說:「親人不睦家必敗。」兄弟之間的反目大多是因為利益糾紛。比如:爭奪家產。特別是在豪門,爭奪家產的案例屢見不鮮,讓人噓唏。
兄弟一旦反目,家庭就無法形成合力,家族的競爭力就減弱,假以時日就會衰敗。那些兄弟反目的家庭,大多也會成為七大姑八大姨的談資,成為五村十八裡的笑柄。
所以,一個家庭一定要防止兄弟失和反目。若有這方面的端倪,一定要設法溝通協調,不要讓事態擴大,以免家庭敗落。
四、婆媳矛盾不斷
婆媳矛盾,是家庭中最常見的矛盾,幾乎家家都有。婆婆和媳婦,過去從未相處,突然闖進彼此的生活,也是需要磨合,有些磕磕碰碰,本來也是正常之事。
但是,如果婆媳之間的一些小摩擦沒有得到及時的協調,反覆上演的話,就對家庭生活造成巨大的傷害。特別是作為「老公」和「兒子」雙重身份的男人來說,是極大的困擾。
婆媳之間的矛盾原因無外乎這麼幾個:第一,生活習慣不一樣,彼此看不管。媳婦眼中婆婆太保守,婆婆眼裡媳婦太前衛;第二,彼此要求過高。媳婦總覺得婆婆什麼都管,婆婆總認為媳婦什麼都不弄。第三,母親有時會感覺兒子娶了媳婦忘了娘,便產生了對抗情緒。
以上這些問題的磨合還真的需要時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過程中需要彼此的包容和理解。其實,解決婆媳矛盾的最好辦法就是,婆婆把媳婦當成親生女兒,媳婦把婆婆當成自己的親媽,不知道多少人能做到?若婆媳矛盾不可調和,家庭合力減弱,家庭也會面臨衰敗。
五、父不慈子不孝
中國古代文化中,父慈和子孝常常是一起說的。沒有父母的慈愛,子女的孝順常常也是空中樓閣。培根說:「幸福的家庭,父母靠慈愛當家,孩子也是出於對父母的愛而順從大人。」
若父母沒有慈愛之心,必令子女反感。現實中,有些父母明明自己有能力,也不幫助困難的子女。比如:幫忙照看孩子。
雖然父母把孩子養大就算「完成任務」,已沒有義務一定要幫助孩子。但是,家畢竟不只是講道理的地方,還要講情講愛。有慈愛之心的父母,總是能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給予孩子無私的幫助。如此,孩子也會知恩圖報。
若子女沒有孝敬之心,必令父母寒心。含辛茹苦把孩子養大,沒想到是白眼狼。這個感受是非常糟糕的。子女如果不孝,相信父母也很難慈愛。
父母的慈愛和子女的孝順是相輔相成的,任何單方面的要求,都是耍流氓。若一個家庭父不慈子不孝,離衰敗也就不遠了,一定要警惕。
老祖宗的話歷經千年依舊盛久不衰,是有道理的。裡面蘊含的都是對於人生經驗的總結和為人處世的大智慧,用來警示後人。
為此,明代鬼才馮夢龍收集了來自民間的各類俗語,涉及教育、生活、為人處世、家庭親情、經商等領域,組合成《智囊全集》,並做出詳細的白話文說明。
其實古人的智慧並不難學,俗語都比較通俗易懂,只要你用心體會,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幫助你的人生路越走越順遂。
曾國藩能夠在官場上站穩腳跟,憑藉的就是自己不凡的膽識智慧以及為人處世。曾國藩之所以可以這麼優秀,還得得益於馮夢龍的這本《智囊全集》。
曾國藩說:「每當夜深人靜時,方翻此書,細細品味。」
讀過《智囊全集》的康熙,還認為它是「國之利器」,只允許內部傳閱,不可外傳。
王健林就將其列入書單,推薦給萬達高層,從古人智慧中學習職場用人訣竅,加強個人修養。
可見,如果有一本書能讓你英明睿智,那麼智囊全集一定是你的最佳選擇。難怪有人評論這本書:十有八九向你學習,你就能安居樂業,趨利避害。
這本書記載了什麼?
《智囊全集》一書的目的在於"增智",圍繞"智慧"這一主題,以講故事的方法,從為官、理政、戰謀、女智、雜智五個大的方面進行了闡述,既有大人物,也有小人物,事例鮮活,觀點清晰,值得一讀。
比如其中一個故事:
隋唐時期有個人叫郭純。他頗有心機,趁著母親去世,玩起了花招來騙政府表彰。烏鴉雖然不討人喜歡,但是在當時"烏鴉反哺"是孝心的象徵,郭純就專門準備了烏鴉愛吃的食物,一個人在母親墳前哭前就先撒在地上,把一群烏鴉吸引過來,幾次下來,這群烏鴉就被訓練成了郭純的烏鴉。
等有人在場的時候,郭純就不撒糧食。但是烏鴉一聽他開始哭就像聽了口哨一樣,紛紛飛來,鄉親們都不知情就被他的"孝順"深深感動了,耳口相傳,很快官府人就過了給他立了孝子牌坊。
這個故事就講了市井小人的惡聰明。
直到今天,《智囊全集》上面的故事,仍然用在我們生活和工作中,不論是官場、職場還是生活中,其中的智慧,都可以借鑑。
這本《智囊全集》不僅僅記載了全文,更有詳細的解釋,不用擔心看不懂,簡單易懂。每天下班和睡覺前花點時間來閱讀《智囊全集》,然後再結合自己的實際,與古人智慧一結合。最完美的方案,自然就出來了。
這本書的上下兩冊價格才75元,卻能帶給你生活中問題的解決方法,讓你獲得古人的智慧和思維,受益終身,不管自己讀還是送朋友都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