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下午三點,來自臺灣國光劇團的藝文沙龍講座「當虛擬成為一種隱喻——談《賣鬼狂想》的創作視野」在繁星伍劇場深度開講,本劇編劇邢本寧,戲劇指導陳清河,舞臺設計何任洋,演員陳元鴻、周慎行、陳富國「暢聊關於《賣鬼狂想》創作前後的點滴故事。
編劇邢本寧:「劇場是人跟人相遇的地方。」
開場之初,編劇邢本寧小姐以皇帝的新衣作為比喻,新穎的將觀眾演員劇場比喻成皇帝的新衣故事裡的關係,稱「劇場演出是共販的,演員與觀眾都知道故事是虛的卻願意真實的相信表演,這種劇場表演形式也是我創作《賣鬼狂想》的靈感之一,因為整部劇都圍繞著虛實這個主題來寫。我們現代人認為《賣鬼狂想》是一個人鬼相欺,虛實相騙的故事,而幹寶在寫《搜神記》卻是以記錄歷史的態度來寫這個定伯賣鬼的故事,每一個時代的真實都不一樣。「
對於觀眾提出的「小劇場表演突破傳統京劇形式「這一問題,她提出來劇場是人與人相遇的地方,不是討掌聲的地方,在劇場裡所有溝通方式都以表演的形式來互相理解,在小劇場裡面,觀眾與表演者的距離不再是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的方式,每個人都是劇場極其重要的參與者。
舞臺設計何任洋:「小劇場是票價小,但布景需要更精緻。」
「在我的理解裡,小劇場應該是票價小,但布景要更為精緻,」舞臺設計何任洋曾談到舞臺布景創作時候這樣降到:「在《賣鬼狂想》的布景上更細緻,首先主視圖 邀請書法家將」定國賣鬼「全篇三百餘字用草書形式書寫完畢後作為《賣鬼狂想》主視圖,而布景上以文房四寶的墨筆樹立在舞臺中間,主要是意從上帝的角度來創作,上帝作為這個故事創作者來寫出這樣一個精彩而荒誕的故事。
戲劇指導陳清河:「新編戲的內核全是老祖宗的東西。「
作為本次演出戲劇指導,初版演出陣容之一的陳清河攜本劇演員陳元鴻、周慎行、陳國富從表演講讀解讀了《賣鬼狂想》,陳清河從傳統老派演員接觸新編戲的心路歷程來跟觀眾相談,稱「在臺灣,老戲是一定要按老規矩演的,新戲則「可以玩兒」。這齣戲就是一直在玩兒的心理中排演出來的。因為離觀眾近,就是在觀眾面前玩兒,和觀眾一起玩兒。但是新編戲最內核的還是老祖宗的東西,無論是手打身法步,說學逗唱念做打都是京劇最地道最正宗的精髓。
而後,演員陳元鴻也補充道:「雖然傳統戲曲處處是經典,但在這個速食年代,戲曲創作者需要作出新的創作。」
在隨後的自由提問環節裡面,有一個令人深刻的提問和回答。一位觀眾問道:現在網絡這麼發達,劇場演出還會有人看嗎?編劇邢本寧女士這樣回答:「當你看到一座山,你可以寫一首詩來讚美它,你也可以畫一張畫來表現它,當然你也可拿出iphone拍下來。寫詩和畫畫,都是藝術創作過程,可能要化幾天的時間才能完成,iphone按一下就可以,你也不能說iphone拍的就不好。可是,如果給你一張畫和一張照片,你要哪個呢?寫詩和畫畫,就是藝術創作過程,演戲也是這樣。」
小劇場裡的大夢想,不止臺灣國光劇團,這應該是所有小劇場戲劇戲曲創作人心中所抱有永恆燃燒不滅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