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李白的「雲想衣裳花想容」,還是白居易的《長恨歌》,亦或是前幾年陳凱歌的電影《妖貓傳》,都講的是楊貴妃的故事。不過,歷史上的楊貴妃真實生平如何?是否和這些文學作品有很大出入呢?
一朝選在君王側
楊貴妃是唐玄宗冊封的貴妃。唐玄宗是唐朝盛世的皇帝,也是唐朝由盛極而衰敗轉折時期的皇帝,那楊貴妃是怎麼來到唐玄宗身邊的呢?這要從武惠妃說起。
武惠妃當時得到了唐玄宗的寵愛,以至於在武惠妃去世(737年)的時候,唐玄宗一蹶不振,雖然後宮佳麗三千,但沒有一個是唐玄宗看得上的,茶不思飯不想,沉浸在深深的痛苦與回憶之中。
《資治通鑑》:十二月丙午,惠妃武氏薨,……上悼念不已,後宮數千,無當意者。《舊唐書》:二十四年惠妃薨,帝悼惜久之,後庭數千,無可意者。
宮廷劇看多了,我們也能猜到,看到皇帝這樣茶飯不思,身邊一定會有人為皇帝出主意想辦法,這到不一定是為了安慰皇上,更多的可能是討好。這個安慰不是「節哀順變」,而是「忘記一個人最好辦法,是再找一個人」,所以有人就說了,壽王的王妃很漂亮。
這個時候,我們還不能叫她楊貴妃,在《資治通鑑》裡,稱呼為「壽王妃楊氏」。
《資治通鑑》:或言壽王妃楊氏之美,絕世無雙。《舊唐書》:或奏玄琰女姿色冠代,宜蒙召見。
於是,當唐玄宗見到楊氏以後,覺得楊氏真的很好看,而且還多才多藝,懂得音律,更懂得如何討好皇帝,很快唐玄宗對楊氏的恩寵就如同當初對武惠妃一樣了。
《資治通鑑》:上見而悅之……太真肌態豐豔,曉音律,性警穎,善承迎上意,不期歲,寵遇如惠妃。《舊唐書》:既進見,玄宗大悅。不期歲,禮遇如惠妃。
三千寵愛在一身
745年,唐玄宗冊封楊氏為貴妃,這就是我們說的楊貴妃了。而且她的父親、叔父,兄弟姊妹都受到了照顧。這就為唐朝的由盛轉衰埋下了種子,可以說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帶來的巨大輝煌,將由唐玄宗一手葬送。
《資治通鑑》:冊楊太真為貴妃;贈其父玄琰兵部尚書,以其叔父玄珪為光祿卿,從兄銛為殿中少監,錡為駙馬都尉。……及貴妃三姊,皆賜第京師,寵貴赫然。
唐玄宗有多寵愛楊貴妃呢?史書裡寫了幾個例子,比如有七百位織繡工專門為她做衣服;再比如,楊貴妃愛吃荔枝,那個時候沒有空運,所以必須一路快馬加鞭從嶺南運荔枝到長安。所以才有了杜牧那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資治通鑑》:織繡之工專供貴妃院者七百人,……妃欲得生荔支,歲命嶺南馳驛致之,比至長安,色味不變。
唐玄宗這麼寵愛,那周圍的人更要去討好。比如我們知道唐玄宗身邊的紅人高力士,楊貴妃剛得寵愛,他就每次為貴妃的出行乘馬 「執轡授鞭」;再比如有一個叫做張九章的嶺南官員,因為送給楊貴妃的禮物好,所以官加三品。在這樣的風氣下,大家都爭相討好,所以白居易《長恨跟》裡寫到:「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資治通鑑》:楊貴妃方有寵,每乘馬則高力士執轡授鞭。……中外爭獻器服珍玩。嶺南經略使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以所獻精美,九章加三品,翼入為戶部侍郎;天下從風而靡。民間歌之曰:「生男勿喜女勿悲,君今看女作門楣。」
兩次趕出門
不過,歷史中還記載過楊貴妃被兩次趕出門,而且這可是正史中記載的。
第一次是在746年,楊貴妃因為鬧脾氣,被趕回家。不過前腳剛把楊貴妃趕走,後腳唐玄宗自己就不開心、不快樂了,連飯也吃不下,但是作為皇帝又不好意思承認,所以稍微有點不滿意就拿身邊的人出氣。還是高力士了解皇帝,試探了一下皇帝的心意,發現皇帝還真的是想念啊,然後就把楊貴妃接回來了。
《資治通鑑》:妃以妒悍不遜,上怒,命送歸兄銛之第。是日,上不懌,比日中,猶未食,左右動不稱旨,橫被棰撻。
第二次趕出門是750年,這次和上次一樣沒趕出去多久就後悔了,又派使者去見貴妃,貴妃剪了一綹頭髮讓使者帶回,表明自己感恩的心意,沒過多久唐玄宗就又把貴妃給召回來了。
《資治通鑑》:二月,楊貴妃復忤旨,送歸私第。……上亦悔之……上遽使高力士召還。
不過這兩次趕出門未必是壞事,因為第一次趕出門回來後「恩遇愈隆」,第二次趕出門回來後「寵待益深」,也就是說,不但不會因為這些小隔閡而寵愛消退,而是越來越寵、越來越愛了。
喪生馬嵬驛
唐玄宗因追求享樂、任人唯親,最終導致755年爆發「安史之亂」。
756年,唐玄宗帶著楊貴妃逃跑到馬嵬驛的時候,軍士們因疲憊與憤怒,兵變殺死了楊國忠(楊氏兄弟),最後逼迫唐玄宗殺死了楊貴妃。
圖片來源:《妖貓傳》電影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