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到了黎明
又怕讓自己清醒
有多少未知的莫名委屈
要我強忍著不能哭泣
我真的累了
累得想放棄逃避
逃回那不再有誰會再乎的過去
走過了風雨
在身上留下了痕跡
回想起這一切百感交集
分不清該可悲還是歡喜
我真的累了
累得我無法繼續
有誰能看見我那顆平凡執著的心
為何我用真心做的夢愛的人說的話
沒有人願意相信
而一個小小的天地只屬於自己
卻如此遙不可及
我只想用真心做個夢愛個人說些話
安靜的面對命運
但這無奈的心情
我又能說給誰聽(詞/劉虞瑞)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三界一切,莫非因果;口業之因果,此刻共您知!
口業之妄語:為何我用真心做的夢愛的人說的話,沒有人願意相信
在《雜阿含經》當中是這樣說的:「如果所說的話是不如實的,所說的話是:沒有看到當作看到了,看到當作沒看到;沒有聽到說聽到了,聽到了說沒有聽到;知道了說不知道,不知道的說知道。這些的行為,都是屬於妄語的口業。」有關於口業的一個呈現,在妄語當中,最大的一個妄語就是「未證言證」,就是自己並沒有證得殊勝的果德,但是為了要籠罩世人,然後對別人說,自己有種種果德的呈現。例如說:說自己證得了初果、二果,乃至於說自己已經有明心見道、破牢關。但是實際上的 一個檢視,並沒有這樣的一個實質,所以這就是大妄語。這樣的一個大妄語,在經典裡面說:妄語之罪,它不但是會害到自己,因為自己的迷騙眾生,讓眾生因為一時的不察而跟著他,這些眾生這一世 會因為他而耗損了許多無益的時光;然後,他也因為自己的大妄語,讓自己和眾生都墮到了不好的業 道之中。所以 佛陀說我們應該要離開妄語的這個戒。
如果離開妄語,會有什麼樣的好處呢?佛陀說: 如果我們不作妄語,嘴巴所說的都是非常如實的語言,那會產生:第一個、我們的口業會非常的清淨; 第二個、我們所作的事情、所說出來的話,能夠讓世間人能夠信服,然後我們所說的話,也能夠得到人天的愛敬。也因為我們的不妄語,所以當我們用我們的愛語安慰眾生的時候,眾生都能夠很受用; 也因為我們的不妄語,所以我們能夠三業清淨,我們的言語不會有誤失;更因為我們的不妄語,所以我們心中常常有歡喜的心,我們講的話能夠受到人家的尊重,智慧殊勝!所以因為不妄語,佛陀說: 「如果我們因為持守不妄語這樣的一個戒行,並且把這樣的一個功德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以後成佛的時候,就可以得到如來真實語的功德。」這是口業當中的妄語。
口業之綺語:阿諛奉承、吹牛拍馬、淫言浪語
接著我們來看,我們在口業當中還有一種情形是綺語。綺語是什麼樣意思呢?綺語,它這個「綺」 這個字,本來就是一個絲綢品,上面有非常美麗的花紋。所以引發出來,凡是一切邪僻不正的,或者會涉及男女私情的、會增長世間貪愛的這樣的一個話語,都叫作綺語。在《瑜伽師地論》當中,它對於綺語有作了十種的分類,它是這樣的分類:第一種的綺語情形就是「非時語」;所謂的非時語,就是這個話不應該是在這個時間說的,但是我們不會看時機,然後我們去說它;例如說:大家正在很傷心的時候,你卻在那邊講笑話,那就是時機不對了。第二種也是「非實語」;這個「實」是老實、是真實的;也就是說,講這個話是不如實的話,這個話與事實不相符的話,這也是綺語。另外一種叫作 「非義語」,就是講這個話是沒有意義的,對自己、對對方都沒有幫助,這叫非義語。還有就是講這個話是非常粗狂的、是非常不如法的,這叫作「非法語」。還有一種就是這個話講出來,會讓人家心裡產生了瞋恚的;也就是說,講這個話是故意要引起人家心行起伏、不平靜的,這叫作「非靜語」。 還有就是在邪說法的時候,不經過審慮慎思就說出來,這叫作「不思量語」。或者是我們在說的時候, 是為了要能夠戰勝對方而說的話,所以這個部分是依於諍勝心而產生的語言,這叫作「不靜語」。或者,我們前面有講非時而說,這個非時而說還有一種情形,就是前後義趣不相屬,也就是說這個事情應該在前面那個時機說,你不說,事情過了以後你才說,這就是有些雜亂了,所以叫「雜亂語」。或者這種語言是不合於正理的,叫作「非有教語」。或者這種語言能夠引起不好的雜染的心行,這叫作 「非有法語」。
我們講了這十種語,其實總而言之也就是綺語的內涵。你講的這個話不合於這個時間、不是事實、 不合於這個身分,不該講的時候你去講它、該講的時候你又不講,或者隨著自己的興致而講,或者是喜歡講一些玩笑話,喜歡講一些逗人家起種種的不當心行——例如貪行的話、例如瞋行的話、例如邪行的話,這樣的一個語言呈現,都叫作綺語。所以在綺語當中,如果一個人他常常在講綺語的話,我們最常看到人家會說這個人「不正經!」那就說這個人不正經,他講的話,那人家以後就會覺得說: 他一定都是在開玩笑的!所以就會不相信他所說的話。所以,今天我們如果在講話的當中,我們應該要讓自己能夠有一個心念:看到自己所講的是不是屬於綺語。如果我們常常作這樣的一個守護,這樣子我們就能夠產生言語上的一個定性,所以我們講話的時候,會讓人家能夠愛戴、能夠信受,人家也知道我們講的是如實的、是不虛妄的。所以 佛說:「如果我們能夠攝守這一個綺語戒,我們講話能夠不隨隨便便、不會前後顛倒,這樣子好好地守護它,並且把守護綺語的這樣的一個功德,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說:「這樣以後,我們就一定可以得到諸佛如來祂們的授記,絕對能夠功不唐捐。」
口業之兩舌:為何眷屬多病?為何家人不合?
再來講我們要守護的口業,就是指兩舌。兩舌,就是在兩者之間搬弄是非。搬弄是非,把這邊的話傳給那邊,那邊的話傳給這邊,讓兩者之間產生嫌隙,產生了嫌隙,彼此就不會再互相和合,產生乖離,這就是兩舌。《阿含經》裡面有說:「我應該要離開兩舌,我應該要斷兩舌,行不兩舌,不去破壞他們,不去聽到兩舌之間的言語,不在彼此之間去造成彼此之間的破壞;如果他們有不合的話,我們應該要讓他們設法能夠和合,能夠讓他們歡喜,然後讓他們不要變成了一個群黨的一個作為,然後我們也不稱讚群黨的作為,所以我們應該在兩舌上面要淨除其心。」這是《中阿含經》當中所說的。 如果我們常常作撥弄是非、造作兩舌的行為,來世的一個果報一定會墮落三惡道。因為我們如果讓別人不和合,我們自己的一個內心,我們自己的一個業報,也不可能會有很好的和合呈現。那如果說, 兩舌的三惡道業報圓滿,生到人中的話,那他一個就是會得到多病的眷屬,第二個就會得到不合的眷屬。所以兩舌的果報,還是自己會承受。佛陀有告訴我們:「我們如果能夠善護兩舌的這個戒行,這樣子呢,因為善護的結果,我們又把這樣的行為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成佛的時候,我們能夠得到非常好的、正向的、和合的眷屬,然後諸魔外道也都不能破壞我們,因為我們過去世沒有去破壞人家。」
口業之惡口: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在守護口業的第四種,就是不要惡口。惡,就是我們不要講粗暴、惡劣的語言來詆毀他人,不要用粗暴的語言去跟人家對話。所以《法華經》裡面有講到常不輕菩薩,常不輕菩薩他就說——對很多人說:「我不敢輕汝,汝等必當作佛。」而且他對每一個人都把他當成是未來佛這樣的一個看待,不論別人對他是怎麼樣的用打的、用丟石頭的、用罵的,他都不去用惡口來對待別人,反而對別人起了護念的心。所以在《法華經》當中,常不輕菩薩他的一個示現,就是告訴我們:這個惡口的守護,應該要怎麼樣的一個心念轉折,不但自己不要惡口,乃至於對別人惡口的時候,也應該設法讓他離開惡口的這樣的一個業行;然後能夠攝受他,因為他的一個惡口結下的這一個緣,也是依著佛菩提道以後的相應與成就。所以 佛陀有說:「如果說我們能夠守護我們的口業不去作惡口的造作,並且把守護口業的這樣的一個行為,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都不造作惡口,那以後成佛的時候,會成就具足如來梵音相的這樣的功德。」所以,如何讓自己不要口出惡言,讓自己都口出善言,這也是我們守護口業 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今天就講到這裡。祝福大家口業清淨!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二 第 066 集 《如何守護口業?》 何正珍老師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