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旅遊、餐飲、運輸、外貿等行業受到巨大衝擊,各項經濟發展按下「暫停鍵」,如何應對疫情衝擊下的生存大考成為諸多企業面臨的共同難題。南都記者將聚焦「疫情下企業復工復產」這一話題,記錄中央層面多項助企紓困政策之下,停擺的產業如何迎來復甦。這是「疫後重啟·關注復工復產」系列報導第六篇。南方都市報也面向全網徵集疫情下企業復工復產的新聞線索,歡迎聯繫我們。
郵箱:nfdsb289@126.com
微信:xiaowen1988cheng
3月中旬開始,湖北仙桃市的駐村幹部們有了新任務。除了要做好防疫外,還要入戶走訪摸底脫貧情況,幫助各位貧困戶復產復工和春耕備耕。而在疫情較輕的省份,這項工作2月底就已開始了。
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曾表示,「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本來就有不少硬仗要打,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帶來了新的挑戰。」
距2020年結束僅剩260餘天,中國還有551萬人未脫貧,200萬人有返貧風險,300萬人有致貧風險,能否兌現2015年的脫貧承諾引起關注。
對接務工需求:企業有需求,我們這邊也有人
3月中旬的入戶調查前,陶治君準備了三個表格。陶治君是仙桃市剅河鎮左腦村駐村第一書記,這是一個以扶貧為主要職責的崗位。他的三個表格包括:春耕備耕入戶調查表、返鄉滯留人員就業需求調查表、貧困戶風險防範調查表。
疫情對不少貧困家庭的收入影響較大。在往年,元宵節前後就有人陸續外出打工,但今年直到3月初,全國外出跨鄉打工的貧困人口只達到1420萬人,為去年同期的一半。嚴格的社會隔離與防疫措施,也使得農資供應和農產品銷售一度受阻。停工月餘,他們的存款在無形中消耗。
復工初期,這項工作並不順利。一位扶貧幹部告訴南都,一些貧困戶此前打工的工廠並未開工,他們也就無法復工。還有人在外開了小作坊,疫情沒控制也難以出去。疫情風險降低後各地雖重開大門,但也出臺了不同的防控、隔離要求,為搞清楚各地的要求,他們也要費一番功夫。
對貴州省黔東南州某村的駐村幹部陳佳睿來說,這項工作開始的更早。貴州疫情相對較輕,2月11日,他們就開始通過微信群、QQ群等渠道通知貧困戶縣內的招工事宜。2月下旬,他們開始入戶調查和宣傳招聘信息。
3月1日,杭州高虹鎮的黨員志願者在暖心驛站的信息發布欄邊給剛剛抵達的外來務工人員介紹招工信息。新華社 圖
據她介紹,當地貧困戶此前主要前往廣東、福建、浙江、江蘇等地打工,不少人都有自己的務工渠道。隨著管控解除、企業復產,一些人回到了原來的崗位。此外,他們也聯繫、匯總其它省份和縣市的招聘崗位,供有外出打工意向的貧困戶挑選。
「不僅政府在做工作,企業有需求,我們這邊也有人,」南部某省份的一名扶貧幹部趙航告訴南都,2月底左右當地就已恢復勞務輸出。在確保貧困戶不是新冠病毒感染者或密切接觸者後,送他們出去打工。
據趙航介紹,除了自行返工的外,企業會聯繫當地政府提供招聘信息,當地政府也會幫忙招聘。「有電話就能對接,過程很簡單,我們也很願意做這件事,涉及脫貧攻堅大家都很重視。」
「雖然和疫情防控有一定衝突不敢放的太開,但隨著市場復工,這部分推進的還是挺快的。」趙航回憶,到三月中旬,有外出務工意向的貧困戶基本都已返工。
據國務院扶貧辦公布的數據,截至4月3日,外出務工貧困勞動力總數已達到去年的82.15%,較一個月前增加了800多萬人。
公益性崗位提供臨時工作
雖然外出務工率在一步步攀升,但國務院扶貧辦的數據顯示,仍有427.67萬人有外出務工意願卻尚未復工。多名基層扶貧幹部也表示,一些人因擔心被傳染、薪資不理想、工作不滿意、孩子未開學等原因選擇暫不復工。
對於扶貧幹部來說,也要關注這部分群體的生計問題,若長期沒有工作,他們就有可能返貧。據陳佳睿介紹,對於未外出務工而影響收入的貧困戶,他們會分析各家條件,在徵求本人意見後安排公益崗位,如護林員、保潔員、管水員、光伏電站維護等。
「先讓他們臨時工作一兩個月後再出去,對他們就不會有很大影響。」陳佳睿說。
據了解,多地都採取了以公益崗位為貧困戶提供臨時就業的舉措。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在此前的新聞發布會上稱,設置公益崗位讓貧困群體以工作獲得收益是各地成功的做法。
「開始時有的地方就是直接給貧困戶發錢,現在我們讓他拐彎,」劉永富表示,貧困戶參與的公益性崗位,每月工資可在數百元左右,也能解決護路、護老、保潔等公益活動需要。
他強調,今年受疫情影響,要加大對公益崗位支持力度,但也要逐步規範,避免出現政策「養懶漢」的情況。
除了外出務工,疫情也影響了農產品銷售。河北的一名扶貧幹部告訴南都,此前物流、生產停滯,農產品難以外運銷售,當地的水培蔬菜、茶葉等存在滯銷現象。陶治君所在的左腦村也有貧困戶稻穀滯銷,為此,陶治君和工作隊員多方聯繫糧食公司協調送檢、收購。
據了解,多個網絡平臺也都開通了扶貧農產品銷售渠道,去年火過一輪的扶貧幹部直播帶貨,這次疫情中也在銷售農產品上發揮了作用。湖北英山縣委副書記、縣長田洪光就在4月初走進直播間,推銷當地茶葉。
4月7日,四川省丹稜縣縣長黃秀航(右)坐在愛心助農直播平臺前,感謝全國各地網友支持當地農業。 新華社 圖
在直播的後半程,田洪光呼籲請廣大網友支持英山雲霧茶,「因為這小小的一片茶葉,承載著我們貧困縣英山人民致富奔小康的夢想。大家每消費一份茶葉,都是對我們英山的一份愛心扶貧。」
前述河北的扶貧幹部告訴南都,通過網絡直播帶貨、扶貧產品銷售活動等,當地滯銷的農產品已基本銷售完畢。
返貧之壓
「面對今年的疫情,已脫貧人口返貧的壓力,還有邊緣戶的致貧壓力是一定增大的。」國務院扶貧辦綜合司副司長王春燕在新聞發布會上坦言,當前和今後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
據國務院扶貧辦公布的數據,各地初步摸底,已脫貧人口中有近200萬人存在返貧風險,邊緣人口中還有近300萬人存在致貧風險。兩部分群體加一起,與未脫貧人數相當。
多名扶貧幹部也向南都表達了對貧困戶返貧的擔憂,如長期停工收入大減,突發疾病等。「還是有點擔心的,畢竟不能實時了解外出務工的貧困戶情況。」但也有人認為,隨著復產復工的推進,等6、7月左右貧困戶全部復工,返貧的壓力也能緩解。
值得注意都是,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也在近期發布了《關於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這份文件提出,以家庭為單位,主要監測建檔立卡已脫貧但不穩定戶,收入略高於建檔立卡貧困戶的邊緣戶。
現行的農村脫貧攻堅標準涵蓋收入、兩不愁(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義務教育有保障、基本醫療有保障、住房安全有保障)等多個指標。劉永富此前透露,今年的收入標準定在人均年收入4000元左右。
隨著多年來的扶貧工作,兩不愁和三保障的問題已基本解決。趙航告訴南都,從當前的扶貧進程看,收入是硬指標,「你必須達到這個線,達不到就一票否決。」
從劉永富此前公布的數據看,根據建檔立卡信息,已經脫貧人口的人均收入超9000元,剩餘貧困人口人均收入在6000元以上。這種情況下,哪類群體更可能出現大家擔心的返貧或新發貧困?
據多位扶貧幹部總結,家庭裡出現大病患者、存在殘疾人、老人沒有子女照顧、家庭中沒有勞動力等情況,都是返貧或新發貧困的高風險群體。公開資料顯示,剩餘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老年人、患病者、殘疾人的比例達到45.7%。
趙航稱,對於這類人群,通常納入低保實現社會兜底。如果家庭未達到領取低保的要求,也會幫忙安排無法外出務工的家屬在照顧患者之餘打些零工,或聯繫企業捐助。
陳佳睿也告訴南都,公益崗位會優先安排給邊緣貧困戶或返貧風險較高的家庭,在政府託底的同時,也讓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避免坐享其成。
4月10日,工人在雲南怒江大興地鎮維拉壩珠海社區數據線加工扶貧車間工作。 新華社 圖
由此,對基層來說,如何及時找到返貧和新發致貧群體就十分關鍵。趙航告訴南都,駐村幹部會定期走訪了解情況,以此找到可能返貧或致貧的家庭,並在村內研判後上報,「大家一起來想辦法來幫他解決問題」。
《意見》也提出,以縣級為單位組織開展監測,通過農戶申報、鄉村幹部走訪排查、相關行業部門篩查預警等途徑,由縣級扶貧部門確定監測對象,錄入全國扶貧開發信息系統,實行動態管理。
後扶貧時代
距2020年結束僅剩260餘天,除了脫貧攻堅關注的吃不飽、穿不暖等基本生存問題,基層、學界也開始思考「後扶貧時代」如何開展工作。多名扶貧幹部均告訴南都,他們平時也會就此交流看法。
劉永富此前也強調,2020年後並不意味著中國沒有貧困了。「中國的扶貧工作將由解決絕對貧困轉向緩解相對貧困,下一步我們還要解決發展差距的問題,防止產生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的四中全會在中央全會層面首度提及「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隨後,今年1月的國務院常務會議、2月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均提及研究如何解決相對貧困,做好頂層設計等問題。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李小雲在今年2月發表的論文中分析,中國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仍不具備以大規模轉移支付扶貧的能力。
「因此, 2020 年之後,通過動員貧困群體自力更生、積極參與經濟活動依然是緩解相對貧困的有效途徑。」他分析,長期沿用的農村扶貧開發政策可以納入鄉村振興框架。
這也與一些基層扶貧幹部的思考不謀而合。在趙航看來,以鄉村振興為基礎的產業發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等,或將成為他們未來的工作重點。
陳佳睿也表示,目前村裡的基礎設施,包括了幼兒園、衛生室、公共道路、冷庫、大棚等已建設的比較完善,未來要思考如何激發村民的內在動力,讓村民有活幹的同時,提高產業的利潤率。
4月10日,在貴州省遵義市綏陽縣銀堡村壩區,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和周邊村民在辣椒種植基地裡勞作。 新華社 圖
「目前空殼村現象比較嚴重,年輕人全都出去了,不願意呆在村裡。」趙航表示,老年人的照護、發展產業的勞動力,都是下一步要解決的問題。他認為,可通過企業或合作社統一流轉土地集中發展產業,吸引在城鎮的年輕人潮汐式流動、務工。
此外,陳佳睿認為,孩子的教育問題也應當在未來納入考慮。在她的觀察中,雖然孩子小時候大家都很重視教育,但大多滿足於初中畢業,隨後外出打工。
她認為,未來應加強措施鼓勵農村的孩子讀大學,「隨著社會進步,還是要掌握一定的知識,教育這塊要繼續再做。」
(應採訪對象要求,陳佳睿、趙航為化名)
採寫:南都記者 宋承翰 馬嘉璐 發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