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狗肉節」結束一段時間了,而關於狗有關的「全民大型網絡論戰」並未結束,時不時地出現在我們面前。
↑廣西玉林的生活一景
這爭論點不是別的,正是「要不要禁止吃狗肉」。愛狗人士肯定支持無疑,但也有反對者說,這不公平,憑什麼不能吃狗?愛狗人士怎麼不站出來,也替小鴨大鵝呼籲一下呢?
那麼問題來了,同樣是動物,為什麼牛羊豬雞的待遇,和狗有這麼大差別呢?這種「世間動物千萬種,人類最愛狗一種」的現象有科學解釋嗎?
今天,知叨君就來和大家說說,剪不斷理還亂的「人狗情緣」。
狗肉節興衰史
說起「狗肉節」,有這麼一個說法廣為流傳,那就是「狗肉節是玉林當地的傳統民俗節日」。實際上,這個說法存在些問題。雖然在廣西玉林,的確有著還算悠久的「吃狗肉」歷史,最早可追溯至500年前。
但「狗肉節」卻並不古老,它的源起時間超不過7年,不是由「吃狗肉」的習俗自發形成,而是與當地政府有著莫大關係。2009年,在玉林市旅遊局舉辦的美食節上,玉林脆皮狗獲得了金獎。見此情景,當動政府以為這種以狗肉為主的玉林特色的美食節,能幫助提升玉林作為旅遊勝地的形象,推動觀光,因此將其發展為大型活動。至此,「玉林狗肉節」正式在每年夏至日舉辦。
↑待死亡的「籠中之狗」
頗有諷刺意味的是,「玉林狗肉節」的成名,倒與狗肉本身沒啥關係,而是跟愛狗人士的抵制有關。
自2010年起,狗肉節被國內的一些動物保護組織知曉,開始受到關注。隨後的兩年,這些組織吸納進了更多的反對者,組成「愛狗聯盟」,開始前往玉林進行「拯救狗狗大作戰」。我們經常會在這段特殊的日子裡,看到愛狗人士「高速路上攔狗車」、「花自己的錢贖買狗」、以及「和玉林狗肉店的店家發生衝突」等新聞。
↑愛狗志願者高速路上救狗
與此同時,「抵制狗肉節」的運動也在網上傳播開來,引起了民眾的廣泛關注。每當狗肉節將至,我們總能在微博等社交網絡中,看到大量網民發布「提倡廢除狗肉節」的微博,其中不乏孫儷、楊冪等明星大V。2014年,範冰冰還與多名國內演員,一起參與拍攝了一個呼籲抵制狗肉節的視頻。視頻中,藝人手持的標語上還寫著:「狗狗是我們的朋友,請不要傷害它」。
↑多位明星在抵制狗肉節
這「抵制狗肉節」的行動,不僅國內有,國外也有。據《紐約時報》報導,近期就有動物福利人士組成的國際聯盟,將他們收集到的 1100萬人的籤名請願書,遞交給了中國駐倫敦使館,呼籲中國政府叫停狗肉節。參與這場運動的國際人道協會中國政策顧問李堅強(Peter J.Li)說 ,他預計還會有數百萬人加入全球抗議,並表示如果政府叫停活動,會讓中國在聲譽上大大加分。
↑抵制狗肉節的英國人
見這陣仗,玉林市政府慌了神,急忙撇清了和狗肉節的關係,把黑鍋扔給了當地民眾。2014年6月,玉林市政府通過新華社發布了《關於所謂「夏至荔枝狗肉節」的幾點說明》,稱所謂狗肉節,「是夏至當地人們聚會的一種自發形式」。
儘管狗肉節還在反對聲中堅持著,但往昔的熱鬧光景已不復存在。
那麼,為什麼人類會如此偏袒狗這種動物呢?
狗才是寵物之王
答案很簡單,因為人在對待動物方面,就是雙重標準的。
當然,這句話也有個前提。那就是你生活的地區,可以飼養諸如豬、雞這種方便大規模養殖的「好肉源」。假如你不幸活在「天災人禍時期」,或者除狗以外,只有一兩種動物的地區,那就然並卵了。畢竟,在食物短缺的時候,人把腦筋動到狗身上,也不是太奇怪的事兒,填飽肚子最重要。
↑劉邦那個時代,吃狗肉的事兒很多
根據大文豪維克多·雨果的記載,1870年普法戰爭期間,巴黎被困。包括家養的寵物貓狗在內,以至於動物園中的動物,都被巴黎人當作了盤中餐。也能說明這種「困境可以吃狗」情況的例子,還有居住在太平洋中南部,玻里尼西亞島群上的人們。
在歐洲人的航船來這兒之前,玻里尼西亞地區的人已經養狗了。雖然他們會像對待寵物那樣對待狗,例如夏威夷婦女還會用自己的乳房哺育小狗。但是,由於那裡沒有良好的條件來養豬和雞,人們對狗也沒其他剛需,狗終究沒能擺脫進入「五臟廟」的結局。同樣,對玉林這座遠離東部發達地區,比較貧窮的小城而言,狗與其說是人類的朋友,倒不如說是家畜。
↑《水滸傳》裡吃狗肉的情節
如果能讓人覺得,狗在活著的時候更有價值,那麼它們就會避免被吃的命運。
在加拿大西北部的北極圈內,曾有一群以追獵動物為生的哈雷人,他們生活在相當艱苦的環境中,儘管每人養的狗比玻里尼西亞地區的人還多,可他們卻在儘量避開狗肉。究其原因,就是他們需要狗來幫助捕獵和遷徙。狗在這裡發揮的作用,遠遠大於它的食用價值。在這種文化下,即便是那些身體虛肉的狗,哈雷人也不願意宰殺它們。
↑狗拉雪橇
或許這時候該有人問了,在現代社會中,既然狗也派不上什麼用場了,那為什麼還會有人反對拿狗來當食材呢?
因為狗能祭出最強殺招——感情牌:「當你家人」,而這招幾乎是無解的。
雖然世界上還有比狗更智商高的動物,比如海豚、黑猩猩。但「高智商」並不意味著能得到地球最強生物——人類的寵幸。相反,要想玩轉人類社會,需要的是「高情商」,而狗恰恰就是「高情商」的動物。
狗狗的「高情商」主要體現在能夠讀懂人類的情緒。即使它們不會真理解人類的想法,但還能根據人的表現,進而做出相應的反應。
↑人類很擅長將動物「擬人化」
據今年發表在《生物學報》上的論文介紹,英國林肯大學和巴西聖保羅大學的科學家們,曾用17隻健康成年犬,做了一個「狗能理解人類表情和聲音嗎?」的實驗。他們讓這些狗狗觀看和聆聽了一組表達人和狗情緒的照片及聲音。
實驗中,科學家會讓人或狗的面部表情,與人或狗的聲音同時出現。人與狗的表情有快樂和憤怒兩種,而人與狗的聲音則有表達憤怒和快樂,或是中性的。當照片和聲音的情緒相匹配時,比如同時出現了笑臉和笑聲,狗狗的注意力會持續較長時間。
過去的研究已顯示,狗有能力區別人類的情緒,這個研究更進一步發現,狗狗能夠整合兩種感官來感知人和狗的情緒,並且還能分辨人和狗的「正能量」或「負能量」。要知道,這種讀懂情緒的能力,一般僅限於同一物種內。就算是人類近親的黑猩猩,也做不到這一點。
所以,人類就會覺得,狗是種「通人性」,能夠和人產生深厚的感情的動物。
而這種狗「辨認人類情緒」的能力,是在人與狗的長期互動後形成的結果。
↑該實驗的結果圖
不僅如此,據2015年發表在《科學》上的論文介紹,在人與狗的眼神交流中,狗和人的體內都會產生催產素的正反饋。而催產素對哺乳動物來說,是種重要的激素,不僅能在懷孕時,幫助孕婦(包括其他動物媽媽)順利生產,還能促進親暱關係和各種親社會行為。也就是說,狗與人的眼神交流,更夠讓雙方對彼此更加親近。
↑被當作表情包的謎之 「狗眼神」
再加上狗的外型也是個加分項。20世紀初期,最早研究動物行為演化過程的學者之一的康拉德·勞倫斯認為,由於人類喜歡嬰兒臉的關係,我們在觀看動物時,可能會被外型誤導。如果動物的臉長得像嬰兒一樣,就算它們本性一點也不討人喜歡,我們還是會認為它們很「可愛」。
這就是說,如果動物有大大的眼鏡,圓圓的五官,超大的腦袋,和短短的四肢,就會激發我們的某種本能,讓我們想去抱它、疼愛它。
↑一看就很想守護它的狗狗
所以,在人眼中,狗是種很特別的生物,讓人很難不對它動感情,對它特殊照顧。
套用下喬治·奧維爾的話總結下,就是「對人而言,所有動物生來平等,但狗比其他動物更平等」。
那些年激進的狗粉們
愛狗固然沒問題,但也要有個度,萬一走了極端,或許會害了狗也說不定。
在17世紀的日本,就有一位「狗痴小哥」,他本著「拯救狗狗」的想法去做事,結果不僅害了狗,也害了人。
這位小哥名叫德川綱吉,是當時日本的最高長官——幕府將軍。因其前無古人,估計也後無來者的奇葩愛狗事跡,後人送給他個「狗將軍」的外號。
↑德川家的「狗將軍」
為了保護狗,他乾脆立法「誰敢對狗不好,我就對誰不好」。具體而言,1685年(也有1687年之說),在德川綱吉治下的日本,頒布了個名為《生類憐憫令》的法令,要求全國實施。隨著時間的推移,該部法令也被不斷細化。直到「狗將軍」去世,總共執行了20多年。日本史學家稱之為「人類封建歷史上最糟糕的法律」。
「狗將軍」統治的年代,真是個「狗之天堂,人之地獄」的年代。起初,生活在日本的人們只需遵守,諸如「不準虐待犬類」的「不準做XX行為」的法令而已。但到後來,該部法令慢慢變成了「你必須做XX行為」的形式。比如,每家每戶要為自家的狗登記戶籍(毛色、長短、年齡、嗜好等等);看到流浪狗要給食物;狗生病了必須送去治病.
此外,綱吉將軍還下令建造了大樓,專門收容那些怕觸犯《生類憐憫令》而被主人拋棄的野狗。這些狗的夥食也相當不錯,每天白米三合,乾魚加醬一晚,當時日本普通老百姓的夥食也不過如此。
↑從日本網站扒來的「抬狗圖」
最奇葩的還不是這些,要是你恰巧碰上了動物在你眼前受傷,那不好意思,你犯法了!舉個例子,在某個風和日麗的白天,你在街上閒逛,突然看到兩條狗打架,然後一隻狗打輸了死了。於是,你就會被警察「請喝茶」。理由僅僅是你看到狗打架,而沒拉開它們勸架.
退一步說,即便你要給狗勸架,也要按照「不能傷害狗」的基本法來處理。絕對不能耍刀槍棍棒把它們分開,必須使用潑水的方式,為怒火中燒的狗狗們「降肝火」。
17世紀末,綱吉將軍甚至開始鼓勵群眾鬥群眾,揭發他人殺狗傷狗能拿賞金,被揭發者則會得到流放或砍頭的懲罰。
↑奇葩法律《生類憐憫令》
看到這兒,你一定很納悶這德川綱吉怎麼會這麼愛狗?其實,他不一定對狗有多麼深刻的感情,或許只是因為他屬狗,同時也為了生兒子,想做些善待生命的事兒,藉此求得福報。但諷刺的是,」狗將軍「到死也沒生出來兒子。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法」,德川綱吉死後,《生類憐憫令》被廢除。日本隨即開啟了「全民大殺狗」的報復模式。被狗折騰多年的日本民眾,終於也折騰狗了一回。
好了,本期的《亂談新聞》就暫時說到這裡,接下來是無論如何都要說的「一點資訊頻道推薦時間」,如果大家沒事想看個貓啊狗啊,放鬆下心情,或者了解下養狗的小知識,那就請在一點資訊中訂閱「寵物」、「寵物狗」等頻道吧~
看完以上內容,我們可以發現,人類想到動物時,基本上不會一視同仁。
所以,在吃動物這種事兒上,不同人的飲食偏好本來就不同,大家沒必要互相苛責。愛狗人士為狗狗爭取福利固然是一件好事,但也不能因此就譴責別人的飲食習慣,甚至辱罵對方。所謂包容文明的社會,是允許別人不吃什麼,而不是規定別人吃什麼。就像不能因為佛教徒不沾葷腥,就要求其他人也統統吃素。
這個世界本來就不是非黑即白的,我們應該在自己能接受的範圍內,調整自己心中的那一把道德標尺。你好好照顧一隻小狗是件好事,在吃狗人看來,把小狗做成精心料理的美食,也算不得多壞啊。
不過,作為一名狗粉兒,知叨君還是要呼籲下,最好還是不要吃狗肉啊。畢竟,狗狗真的是人類最好的朋友,也非常可愛啊!
參考資料:
《為何玉林官方對狗肉節不斷妥協》 騰訊網
《狗狗能搞懂你的情緒?》 泛科學
《狗故事:人類歷史上的狗爪印》 斯坦利·科倫
《好吃:食物與文化之謎》 馬文·哈裡斯
點擊閱讀原文,試用由一群高顏值程序猿生出來的資訊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