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10日,新區首部原創文旅大戲越劇《觀世音》亮相新加坡。
連續兩晚,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可容納2000人的劇院,票罄座滿。演出結束,掌聲雷動,經久不息。
越劇《觀世音》以越劇為載體,呈現舟山悠遠的海洋文化風貌,是文化與旅遊相結合的產物,被譽為舟山首部文旅大戲。
舟山首演成功後,我市相關部門精心安排,舟山藝術劇院劇組將越劇《觀世音》帶到「一帶一路」海上重要節點。
首部原創文旅大戲海外首演,加強了我市與「一帶一路」沿線城市文化旅遊的交流與合作,提升了舟山海洋文化、佛教觀音文化的傳播效應,展示了舟山文明及文化軟實力。
演出現場
越劇《觀世音》新加坡演出前,舟山藝術劇院院長胡志剛一直忐忑不安。
將整臺戲搬到新加坡,一是考慮東南亞華人多,他們對中華文化有天然的親情與理解力;二是舟山新區建設一直在對標新加坡,劇院想在文化領域進行嘗試,接受新加坡觀眾的閱卷和打分。
但他也有很多顧慮:新加坡雖然華人多,但畢竟官方語言是英語,與中國觀眾文化背景有差異,以浙江傳統戲劇演繹舟山特色文化,他們能接受嗎?
劇院70多名工作人員奔赴新加坡,出訪陣容與規模為「史上之最」,還要提早運送大量道具,這樣做到底值不值得?
演出結束,一切疑慮煙消雲散。
前天下午,胡志剛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仍沉浸在激動之中。這份激動,來自于越劇《觀世音》海外首演的成功。
11月9日晚,越劇《觀世音》演出,新加坡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濱海藝術中心,四層樓共2000個座位,座無虛席。
演出結束,演員依次謝幕,觀眾掌聲響起,經久不息。
「從第一個演員謝幕到全部演員謝幕,持續了十幾分鐘時間,觀眾一直在鼓掌,這種場面我從來沒有遇到過。我們集體站在臺上向觀眾鞠躬,觀眾仍在鼓掌,不肯散場。後來,舞臺總監示意讓演員離場,觀眾才陸續離開。 」
提起在新加坡的演出,出演「妙善」的劉南燕難掩興奮:「這說明觀眾看得投入了,沉浸在劇情裡了,被感染了。觀眾的掌聲,就是對演員最大的肯定,也讓我們在接下來的演出中信心倍增。 」
11月10日晚,盛況依舊。
演出結束,劇院工作人員到附近的餐廳吃飯,服務生用生硬的中文對一個個演員豎大拇指,「劇情太好了,你們太棒了! 」
「無盡的感恩,在離開時,很多觀眾被感動得掉眼淚,太感人了! 」「萬分感謝,團隊非常專業,讓我看到了這樣好的演出,希望以後能夠合作! 」……返回舟山途中,胡志剛收到多條新加坡當地觀眾發來的微信,盛讚越劇《觀世音》。
越劇《觀世音》贏得海外觀眾的青睞與肯定,背後是無數次劇本修改,反覆排練磨合。
研究劇本,花費三年多時間,每個劇情都進行了斟酌細化。
排練時,每個指法、手型、唱腔都有嚴格要求。
演出陣容龐大,參與演出的60多名藝術行家,7名擁有「國家一級」頭銜。
為了完成海外首演,讓海外觀眾更好地理解與了解劇情,舟山藝術劇院請上海專業的翻譯團隊,將唱段全部翻譯成英文。
大幕拉開,好戲登臺。
以戲劇為載體,舟山向世界講述了自己的文化故事。
舟山是觀音道場所在地,越劇《觀世音》緊緊圍繞海洋文化、佛教觀音文化做文章。
整臺戲「新」在用現代的表現手法,呈現觀音的聖美、善良。
「傳統的以觀音為題材的越劇,頗受老年人喜愛。這部劇想要在國內外巡演,面向更多受眾,需要區別於傳統越劇,要有現代感,符合現代審美需求。當然,越劇傳統的東西不能扔,比如唱腔、民樂、聲樂等,但在形式上可以創新。 」這是胡志剛對越劇《觀世音》的定位。
越劇《觀世音》導演韓劍英表示,新劇本保留了基礎故事,加了一些銜接內容,使之更接近現代的審美和精神上的理解。
傳統故事搭配現代節奏,佛教音樂融合越劇韻味。最終,越劇《觀世音》問世。
「這是一部關於觀音的戲,更是一部有關人生智慧的戲,人人可看。 」新加坡大唐文化執行主席廖順建表示,新加坡是個島國,與舟山的海洋文化有相近的地方。這場戲,讓新加坡人對舟山有了新的認識,下一步可以開展更深層次的文化交流。
演出得到肯定,讓舟山藝術劇院劇組備受鼓舞。「我們感受到了文化自信。藝術是不分國界的,人們對美好的事物都有欣賞能力。傳統文化可以突破地域界限、語言障礙、文化差異,贏得全世界受眾的青睞。 」舟山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藝術處處長施海珍說。
本次活動不僅有兩場《觀世音》的專場演出,還有兩地海洋文化、佛教文化交流研討會。
這不僅是一次文化交流,也是一次對標。
在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五天,劇組感受到新加坡有很多值得國內學習的地方。
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
「濱海藝術中心是新加坡最具特色的現代建築之一,周邊各種配套一應俱全,它不僅僅是一個文化中心,而是一座集休閒娛樂藝培餐飲為一體的綜合體,兼具娛樂性與商業性,每天人流如織。相比而言,我們國內劇院相關配套主要針對觀眾,不夠開放。 」胡志剛說。
舟山藝術劇院工作人員潘名駒感受到新加坡管理的嚴謹與人性化,「各種規章制度很嚴格,但執行起來很人性化。比如說,我們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布景,新加坡管理方認為我們的做法不安全,他們會親自幫我們安裝,並進行檢查,確認安全後再讓我們演出。舞臺後面有一個很大的製作車間,裡面各種設備一應俱全,供我們使用。在國內很多地方演出,我們需要自帶設備。 」
潘名駒還說,工作人員在濱海藝術中心向觀眾發冊子的時候,每個觀眾拿到冊子時,都會雙手接住,並道一聲「謝謝」,覺得新加坡觀眾特別友好。
無文化不旅遊,無旅遊不文化。文化與旅遊,是天然的結合。
新加坡之行,舟山藝術劇院小百花越劇團弘揚了本土文化,推介了舟山旅遊資源。
「我們這次帶了三本宣傳冊,一本中英文版《舟山群島》,一本中文版《舟山群島》,一本《舟山美食地圖冊》,團隊70多個人共帶了1200多份冊子,全部發到觀眾手中。 」潘名駒說。
新加坡一名女性觀眾看到冊子,驚喜地問:「你們是從普陀山來的吧,我去過普陀山,特別美麗的地方。」說著,她拿出手機,翻出在舟山旅遊時拍的照片跟工作人員分享。
看完演出,感受了觀音文化的魅力,再看看旅遊冊子,欣賞到舟山的美景,不少觀眾對舟山心嚮往之。
在新加坡百年老店吉利尼店用餐時,該店店主對劇院工作人員說:「看完戲,再看看你們的冊子、你們的美食,真的很想去舟山走走。 」
負責接待劇團的新加坡地接旅行社也計劃開闢舟山旅遊線路。該旅行社老闆連續兩天都在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觀看演出。「這戲百看不厭,你們回去能不能把舟山的一些詳細資料發我,我要帶新加坡的遊客去舟山! 」
導演韓劍英說,該劇讓觀眾欣賞到越劇的唯美,把舟山的觀音文化傳播出去,讓人一提到觀音就會想到舟山。
一臺打動人心的劇已經帶來連鎖反應。
「《觀世音》是一臺戲,又不僅僅是一臺戲,這是一個文旅融合的產品。劇院以戲劇形式把舟山的文化帶出去,讓全世界的人感受到了舟山的魅力,提升了舟山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人來舟山。他們確實做到了,這幾天,我們感受到很多新加坡觀眾對舟山的嚮往之情,很多事情比我們預想的還要好。」施海珍說。
胡志剛表示:「作為本土越劇團,我們將繼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弘揚舟山本土文化,讓舟山海洋文化在內陸地區傳播,在海上絲綢之路延伸。 」
劇組創編人員說:「在歷史傳統上,舟山可供挖掘的題材不少;舟山新區建設,更是給我們的創作帶來了取之不竭的素材。我們有信心將舟山的故事,通過各種方式講給世界聽。 」
本版圖片由舟山藝術劇院提供
記者:馬可雲 編輯:嚴婷
舟報集團新媒體
精準傳播•專業表達•有效閱讀
日報廣告:2828245 晚報廣告:2828248
新媒體合作:2828459 發行服務:2828297
小記者活動:2828254 印刷服務:2828278
舟山網廣告:2828308
http://www.zhoushan.cn
集團統一諮詢投訴:252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