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正在進行的北京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六次會議,對市政府關於完善院前醫療急救服務體系,提高急救服務能力和水平工作進展情況的報告開展了專題詢問。市政府副市長盧彥及市衛健委、市財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規自委、市醫保局、市交管局、市紅十字會等多部門負責人接受詢問。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市日常急救服務累計出車41萬次,比去年同期增長10.9%。為解決本市院前醫療急救各區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各區急救服務質量每月都精準到鄉鎮街道進行點評通報;而急診預檢分級分診、醫院全院床位的統一調度、120按病情輕重分級分類調度等多項舉措,將緩解醫院急診科人滿為患,120急救車送來患者難及時就診這些難題。
專題詢問
劉玉芳委員提問:如何保障全市急救系統高效運轉?未來如何完善和優化各區的管理水平?
市衛健委回答:各區急救服務質量點評考核每月進行精準到鄉鎮街道
針對本市有個別地區和個別時段急救資源供給不足的情況,可以通過全市統一調度及時補充,從而提升急救服務效率。根據統計,2018年全市急救呼叫滿足率最高的區是97.45%,最低的區是82.19%,相差15個百分點。到今年1到10月份,急救呼叫滿足率最高的區是99.02%,最低的是93.8%,各區不均衡的問題得到了一些改善。
在統一監管方面,目前每個月都對全市急救服務質量精確到鄉鎮街道進行點評通報。120現在的指揮系統經過完善以後,具備了對每個急救服務行為全流程的質量控制。也就是說當呼叫電話打進來以後,車是幾分鐘出的,幾分鐘到達患者家裡,幾分鐘把患者送到醫院,都實現了全過程的監管。每月,考核情況都通報各區,督促各區補短板、強弱項,推進精準化服務。同時在統一保障標準、統一績效考核方面,財政局和人社局給予了大力支持,財政局已經制定了財政補償的機制,統一考核標準的問題在市急救中心試點,下一步全市推廣。
李遠方代表提問:從目前情況看,市內一些較大規模的醫院急診科人滿為患,床位非常緊張。會出現120急救車送來的患者到達醫院後,因急診室一床難求而導致患者滯留在擔架上,甚至不得不轉到其他醫院的情況,從而延誤了寶貴的搶救時間。怎樣進一步提高院內急救服務的承接能力?怎樣完善院前與院內急救工作的銜接流程,從而讓患者得到更加及時、有效的救治?
市衛健委回答:急診預檢分級分診120指揮調度按病情輕重分級分類調度
一個是要規範患者出路,防止人員在急診科聚集。去年年初,本市在四所醫院試點的基礎上,制定了北京市加強急診預檢分級分診方案,重點在全市三級醫院急診科啟動了急診預檢分診分級工作。把急診分成瀕危、危重、急症、非急症四級。在急診科劃定相應的區域,危重和重的優先進去,其他的則進行等候。等候的時候,由醫生、護士隨時觀察病人的狀況,通過叫號進行排隊,這樣的話保證危重和重症的患者能第一時間到搶救室進行救治。這樣就是合理安排急診患者就診的順序,危重優先,提高醫院的急診救治效率,急診患者等待時間已經明顯縮短。
第二是急診科出口需要暢通。首先加強了醫院全院床位的統一調度,確保醫院急診科的病人符合條件就要趕快收進來。同時,充分發揮醫聯體的作用,分流一些患者。在三級醫院經過初步處理,病情相對穩定的病人趕快轉到醫聯體內部的下一級醫院。
院前醫療急救管理改革方面,在120指揮調度系統裡增加了按病情輕重環節進行分級分類調度的功能,分級分類標準與院內急診進行了統一,調度系統可以初步判斷患者的情況並且分類調度急救資源,優先保障急危患者需要。其次是規範院前醫療急救和院內急救的銜接服務,強調院內一定要首診負責,無特殊情況不能推諉急診病人。
面臨難題
難題1
各區急救能力水平參差不齊
各區院前醫療急救分中心設置和運行模式各不相同,有的區在站點建設、運行經費保障、設備配置、人員配備等方面力量不足,院前醫療急救服務能力和水平與其他區相比差距仍然較大,全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發展不均衡,不利於本市院前醫療急救事業的長遠發展。
難題2
急救醫護人員招不來留不住,新建32個急救站點人手不足無法24小時運轉
院前醫療急救服務崗位勞動強度較大,薪酬待遇保障機制不健全,職業發展空間有限,急救醫護人員招不來、留不住的問題仍然突出。今年新建的32個急救站點,因醫護人員配置不到位,有近2/3無法按照規劃設計要求實現24小時運轉。按照規劃,到2022年本市還將新建240餘個急救站點,醫護人員短缺問題將更加突顯,成為制約院前醫療急救事業發展的瓶頸。
難題3
院內承接能力不足,部分大醫院急診科床位緊缺
本市院前院內急救信息銜接平臺項目已完成主體功能開發,具備了實現院前醫療急救指揮調度、急救車組及醫院信息實時共享的建設要求。但由於各醫療機構對與平臺對接、開放數據缺乏動力,進入平臺的醫院數量過少,平臺不能形成網絡化的覆蓋,對全市整體提升急救效率作用發揮不明顯。院內醫療急救服務承接能力仍然不足,部分大醫院急診科床位緊缺問題依然突出。
難題4
明明「不著急」的非急救服務,卻佔用了急救資源
為保障院前醫療急救資源真正用於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本市積極推進院前醫療急救與非急救轉運分類服務。今年9月,市紅十字會緊急救援中心啟動了非急救轉運服務。但截至目前,本市非急救服務的監管部門和監管職責尚不明確,非急救服務的業務範圍、標準規範、準入和退出機制等還存在制度空白,規範的非急救服務供給還不能滿足群眾需求,非急救服務佔用院前醫療急救資源的現象仍然存在。
人大建議
儘快將非急救服務從120院前醫療急救服務中全部剝離
針對院前醫療急救面臨的幾大難題,市人大教育科技文化衛生委員會提出建議。
如何解決急救醫護人員短缺問題?市人大教育科技文化衛生委員會建議,將現有編制持續向院前醫療急救服務一線崗位傾斜;加快推進落實長期從事院前醫療急救專業人員在轉崗擇業等方面優待政策。加快推動院前醫療急救崗位薪酬制度改革,科學量化績效考核指標,把崗位收入與服務數量和質量、患者滿意度等掛鈎。持續完善人才評價體系,儘快實施符合院前醫療急救工作特點的專業技術等級評價機制,將崗位業績作為職稱評審的重要指標。研究制定院前院內崗位輪轉的保障和激勵政策,切實增強院前醫療急救崗位對醫護人員的吸引力。
「不著急」的非急救服務卻佔用了大量急救資源,怎麼辦?市人大教育科技文化衛生委員會建議,儘快將非急救服務從120院前醫療急救服務中全部剝離出去,嚴格依法落實院前急救車不得用於院前醫療急救服務以外其他活動的規定,防止非急救服務佔用院前醫療急救服務資源。加緊制定非急救服務標準規範和管理制度,明確社會力量參與非急救服務的準入標準和退出機制,為人民群眾提供規範的非急救服務。
文章轉載自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楠 高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