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一個朋友諮詢父親看病的事情,我幫他找了醫生後,發現這病應該看運動損傷科,而不是普通骨科;最好去積水潭醫院或北醫三院,而不是家附近的醫院(病史較長,治療有一定難度)。
我們在生活中,多些醫學常識,總有一天用的上。參考權威內容整理如下。文末推薦了三本醫學常識的書籍,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不舒服的時候,要不要去醫院?
其實對於有點「嚴重」肯定需要去醫院的,大家都有概念。比如
發高燒,去急診;
器官的功能受損,需要立即就診——眼睛忽然看不見了、耳朵聽不見了……
不能忍受的疼痛
有一些有點不舒服,但好像又不緊迫的,可以先在各類網際網路問診app裡先諮詢一下(7*24小時);再去線下就醫。或者先去離家最近、人又少的社區醫院,做初步判斷和常規檢查。(尤其是疫情當前、還有平時流感等高發的季節)
如果是以下情況,最好儘快去
反覆發作的不適
已經處於某個疾病進程中,但是感覺突然發生了變化
體檢後,指標不正常,報告上建議進一步檢查的
如何不著急,何時去?
一般上午人多,下午人相對少一點;周一上午人最多。
天氣差的時候,人少一些。
去什麼醫院?
我國推行分級診療制度,按照疾病的輕重緩急及治療的難易程度進行分級,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承擔不同疾病的治療,逐步實現全科到專業化的醫療過程,其內涵包括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在分級診療模式下,患者的就醫次序為:患者首診到基層醫療機構由全科醫生(家庭醫生)完成必要的診療,如果患者病情超過其診療能力,則由全科醫生將患者轉診到上級醫院,接受上級專科醫生進一步診療;患者疾病進入穩定期後,再由上級專科醫生將患者轉回基層醫療機構,接受康復治療;患者如果需要急診服務,可以直接前往大醫院尋求診療服務。「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
實際上,作為生活在帝都的我們,第一反應是去最好的醫院,而不是社區醫院。尤其孩子有個頭疼腦熱,那就一大早去兒研所or兒童醫院排隊掛號……(其實小病看專家,是一種對醫療資源的浪費。但這是「醫學社會學」的範疇,我們就不探討了。)
那公正的講,到底哪些醫院最好呢?
如果得的是大病,一定一定要優先選擇當地最大的三甲醫院或專科醫院。醫院綜合排名和專科排名,可以參考復旦大學醫學研究所的榜單。這是他們網站上的排行榜,左側有各年的全國綜合/專科、區域綜合等;非常權威。http://www.fudanmed.com/institute/news222.aspx
怎麼掛號?
線上掛號:
先搜索你要去的那個醫院的官方網站和微信號,一般都有掛號方法,比如北醫三院,有官方微信公眾號「北醫三院」和App「線上醫療服務」,都可以掛號;協和也有微信公眾號和App「北京協和醫院」
(有的醫院App上可以直接諮詢醫生,比如北醫三院的,圖文諮詢100元,還是合適的。)
本地一般也有官方的綜合掛號平臺,例如北京的114掛號網(打114電話也是有少量號源的)www.114yygh.com
好大夫在線等網際網路站和app
線下掛號:醫院人工窗口、自助機
如果三甲醫院相關科室的號很難掛或者掛到了一周以後的,可以先去社區醫院請醫生判斷病情,做初步的檢查(抽血什麼的,不用排隊);社區醫院醫生也可以給出更準確的判斷——到底掛哪個科的號。部分可能掛錯號的症狀,下表可供參考
初次就診,一般不需要掛專家號,因為可能需要做很多檢查,有的結果當天還拿不到,掛專家號比較浪費。
看病前的準備
回顧一下您的病史,從什麼時候開始發病?哪些部位不舒服,是什麼樣的感覺和頻率。可以用本子寫下來,準確、完整的描述給醫生。
自己的基本信息,包括對什麼藥物過敏、曾經接受過哪些治療,以及正在使用的藥物、常見的指標(血壓血糖等)。
如果已經做過檢查,帶著檢查結果、自己的病曆本等。
身份證、社保卡、醫院的就診卡等(現在有的醫院就診卡和社保卡打通了,有的還沒有)。
看病時不要化妝,影響醫生的判斷;不要穿太緊的衣服,便於檢查。
怎樣跟醫生交流
如果是大三甲醫院,我們與門診醫生交流的時間可能在3-8分鐘(病人太多了,醫生經常吃不上飯,很難有更多的時間跟單個病人交流)
中醫講究望聞問切,西醫講究問病史和查體。
總之,醫生在短短幾分鐘內,需要通過你提供的病情(和檢查結果)來判斷,因此要高效、準確的陳述事實。
什麼是事實?如何準確描述?比如,我三天前開始嗓子疼,昨天晚上發燒最高到39度,自行服用了xxx藥,無明顯緩解,還伴有持續性的頭暈、乏力的症狀。而不是「我燒得很嚴重,可能是有炎症」(這是模糊的描述、自己做出的判斷,不準確,還可以誤導別人)
慢性病精確到年或者月、近1個月內發病的,精確到日;急性病精確到小時;
一些指標是什麼樣的,比如血壓、血糖等;
哪些部位不舒服,描述的時候可以手指部位,免得說錯;
疼痛是什麼樣的,灼痛、絞痛、脹痛、隱痛,持續性或陣發性,發作和緩解時間等;
只說病情和相關信息,別跑題(問診時間短)
(醫生會引導患者並把症狀翻譯成醫學語言;但患者自己理解這些醫學常識,並清晰的描述和記錄,能獲得更好的診療效果)
以下來自《診斷學》第八版,現病史問診部分。大家可以有個概念。
開放性的提問
準確描述病情後,問醫生開放性的問題,比如我這個病可能是什麼引起的、平時應該注意什麼、什麼情況下需要複診,等。
不要封閉性提問,我這個是不是xxx病,醫生說「不是」。那你就沒獲得什麼信息。
醫生開藥時,如果你需要便宜的藥、或者醫保報銷的藥,直接跟醫生說,醫生會考慮你的要求。
不要糾結醫生的態度,他的態度與醫學水平沒有直接關係。每個人脾氣性格不同,當天的心情可能也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