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病更有效?去哪個醫院,怎麼掛號,如何跟醫生描述病情?

2021-01-18 騰訊網

上次一個朋友諮詢父親看病的事情,我幫他找了醫生後,發現這病應該看運動損傷科,而不是普通骨科;最好去積水潭醫院或北醫三院,而不是家附近的醫院(病史較長,治療有一定難度)。

我們在生活中,多些醫學常識,總有一天用的上。參考權威內容整理如下。文末推薦了三本醫學常識的書籍,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不舒服的時候,要不要去醫院?

其實對於有點「嚴重」肯定需要去醫院的,大家都有概念。比如

發高燒,去急診;

器官的功能受損,需要立即就診——眼睛忽然看不見了、耳朵聽不見了……

不能忍受的疼痛

有一些有點不舒服,但好像又不緊迫的,可以先在各類網際網路問診app裡先諮詢一下(7*24小時);再去線下就醫。或者先去離家最近、人又少的社區醫院,做初步判斷和常規檢查。(尤其是疫情當前、還有平時流感等高發的季節)

如果是以下情況,最好儘快去

反覆發作的不適

已經處於某個疾病進程中,但是感覺突然發生了變化

體檢後,指標不正常,報告上建議進一步檢查的

如何不著急,何時去?

一般上午人多,下午人相對少一點;周一上午人最多。

天氣差的時候,人少一些。

去什麼醫院?

我國推行分級診療制度,按照疾病的輕重緩急及治療的難易程度進行分級,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承擔不同疾病的治療,逐步實現全科到專業化的醫療過程,其內涵包括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在分級診療模式下,患者的就醫次序為:患者首診到基層醫療機構由全科醫生(家庭醫生)完成必要的診療,如果患者病情超過其診療能力,則由全科醫生將患者轉診到上級醫院,接受上級專科醫生進一步診療;患者疾病進入穩定期後,再由上級專科醫生將患者轉回基層醫療機構,接受康復治療;患者如果需要急診服務,可以直接前往大醫院尋求診療服務。「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

實際上,作為生活在帝都的我們,第一反應是去最好的醫院,而不是社區醫院。尤其孩子有個頭疼腦熱,那就一大早去兒研所or兒童醫院排隊掛號……(其實小病看專家,是一種對醫療資源的浪費。但這是「醫學社會學」的範疇,我們就不探討了。)

那公正的講,到底哪些醫院最好呢?

如果得的是大病,一定一定要優先選擇當地最大的三甲醫院或專科醫院。醫院綜合排名和專科排名,可以參考復旦大學醫學研究所的榜單。這是他們網站上的排行榜,左側有各年的全國綜合/專科、區域綜合等;非常權威。http://www.fudanmed.com/institute/news222.aspx

怎麼掛號?

線上掛號:

先搜索你要去的那個醫院的官方網站和微信號,一般都有掛號方法,比如北醫三院,有官方微信公眾號「北醫三院」和App「線上醫療服務」,都可以掛號;協和也有微信公眾號和App「北京協和醫院」

(有的醫院App上可以直接諮詢醫生,比如北醫三院的,圖文諮詢100元,還是合適的。)

本地一般也有官方的綜合掛號平臺,例如北京的114掛號網(打114電話也是有少量號源的)www.114yygh.com

好大夫在線等網際網路站和app

線下掛號:醫院人工窗口、自助機

如果三甲醫院相關科室的號很難掛或者掛到了一周以後的,可以先去社區醫院請醫生判斷病情,做初步的檢查(抽血什麼的,不用排隊);社區醫院醫生也可以給出更準確的判斷——到底掛哪個科的號。部分可能掛錯號的症狀,下表可供參考

初次就診,一般不需要掛專家號,因為可能需要做很多檢查,有的結果當天還拿不到,掛專家號比較浪費。

看病前的準備

回顧一下您的病史,從什麼時候開始發病?哪些部位不舒服,是什麼樣的感覺和頻率。可以用本子寫下來,準確、完整的描述給醫生。

自己的基本信息,包括對什麼藥物過敏、曾經接受過哪些治療,以及正在使用的藥物、常見的指標(血壓血糖等)。

如果已經做過檢查,帶著檢查結果、自己的病曆本等。

身份證、社保卡、醫院的就診卡等(現在有的醫院就診卡和社保卡打通了,有的還沒有)。

看病時不要化妝,影響醫生的判斷;不要穿太緊的衣服,便於檢查。

怎樣跟醫生交流

如果是大三甲醫院,我們與門診醫生交流的時間可能在3-8分鐘(病人太多了,醫生經常吃不上飯,很難有更多的時間跟單個病人交流)

中醫講究望聞問切,西醫講究問病史和查體。

總之,醫生在短短幾分鐘內,需要通過你提供的病情(和檢查結果)來判斷,因此要高效、準確的陳述事實。

什麼是事實?如何準確描述?比如,我三天前開始嗓子疼,昨天晚上發燒最高到39度,自行服用了xxx藥,無明顯緩解,還伴有持續性的頭暈、乏力的症狀。而不是「我燒得很嚴重,可能是有炎症」(這是模糊的描述、自己做出的判斷,不準確,還可以誤導別人)

慢性病精確到年或者月、近1個月內發病的,精確到日;急性病精確到小時;

一些指標是什麼樣的,比如血壓、血糖等;

哪些部位不舒服,描述的時候可以手指部位,免得說錯;

疼痛是什麼樣的,灼痛、絞痛、脹痛、隱痛,持續性或陣發性,發作和緩解時間等;

只說病情和相關信息,別跑題(問診時間短)

(醫生會引導患者並把症狀翻譯成醫學語言;但患者自己理解這些醫學常識,並清晰的描述和記錄,能獲得更好的診療效果)

以下來自《診斷學》第八版,現病史問診部分。大家可以有個概念。

開放性的提問

準確描述病情後,問醫生開放性的問題,比如我這個病可能是什麼引起的、平時應該注意什麼、什麼情況下需要複診,等。

不要封閉性提問,我這個是不是xxx病,醫生說「不是」。那你就沒獲得什麼信息。

醫生開藥時,如果你需要便宜的藥、或者醫保報銷的藥,直接跟醫生說,醫生會考慮你的要求。

不要糾結醫生的態度,他的態度與醫學水平沒有直接關係。每個人脾氣性格不同,當天的心情可能也不一樣。

相關焦點

  • 寶寶去醫院需要帶什麼? 帶寶寶看病就醫掛號攻略!
    帶寶寶看病經常會手忙腳亂到漏這漏那,排隊到自己的時候發現不是漏了醫保卡就是漏了帶錢。當寶寶哭起來或者尿尿的時候,忘帶尿不溼就更加手忙腳亂了。那麼,帶寶寶去醫院都需要準備些什麼物品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吧!寶寶去醫院需要帶什麼?
  • 成都華西醫院掛號攻略 在家也能預約
    當天掛號看不到病?今日,本報聯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推出「華西醫院看病掛號小攻略」,市民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照著攻略掛號預約,不論專家教授,絕對「一掛一個準」。  昨日,50歲的何女士專程從達州到成都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看病,她帶著各種檢查報告到門診卻不知道掛哪一個科室號。「心臟需要看,動脈硬化也要看,膝蓋骨質增生也需要看。」
  • 帶娃看病要怎麼說/做 才更有效
    帶娃看病要怎麼說/做 才更有效2017-03-08 10:43:38出處:PCbaby作者:佚名  季節交替,溫度變化大,寶貝們發燒感冒、咳嗽腹瀉扎堆的季節又來了。一旦孩子出現點兒問題,去醫院是必然的。
  • 去醫院看病,咳嗽、發燒、水腫分別應掛哪個科,醫生來告訴你
    去醫院看病,應該掛哪個科呢?這不小王最近就遇到這個問題,因為提前轉涼,小王不小心感冒了,一直咳嗽個不停,於是就專門請了一天的假去看醫生,結果掛號時候卻犯了嘀咕,自己應該掛哪個科呢?畢竟小王之前有過掛錯科的經歷,最後找錯了醫生,不僅浪費的時間和精力,病情也嚴重了。
  • 預約掛號 讓看病不用排長隊
    1984年,中日友好醫院各科室實行醫生掛牌門診,病人預約看病。為了緩解這種狀況,北大醫院實行了門診現場預約掛號的辦法,也就是第一天掛號,第二天看病。病人可以託別人去掛號,第二天再按照掛號時指定的時間去看病。預約掛號每天有一定限額,限額滿了就不能再掛。病人複診也可以預約。病人第一次到北大醫院看病,醫生可以根據病情的需要,將這位病人下次來複診的時間約好,替病人填寫好預約券。
  • 在醫院住院看病到底要不要給醫生送禮
    每個人都有去醫院看病的經歷,掛號,問診,做檢查,住院,做手術,慢性病固定問診的醫生,專家,手術主刀,術後恢復期時的護士長。這些事搞得人焦頭爛額,在各個地方,看病送禮已經成為心照不宣的潛規則。到底看病該不該送禮,我想還是看我們抱著一個怎樣的心態。
  • 看病難不難?找對醫生是關鍵。
    看著各種醫療平臺的「海量醫生」列表,如大海撈針,微問診也有可能是微誤診。到醫院掛號,望著專家欄,我們要看誰的頭銜多、誰的介紹好,還是看誰的頭髮少?網上的醫生點評,患者除了分享感受是客觀的,我們怎麼讓一名對醫療認知不對等的人去評價一位專業醫生?再者,就是找熟人託人情,到處打聽。所以,社會需要一種模式,支持患者彌補醫療認知上的不足,看病少走彎路,不拖延病情。
  • 成都華西肝病醫院怎麼掛號
    成都華西肝病醫院怎麼掛號 時間:2020-12-08 16:10四川華西肝病研究所附屬門診部 肝臟是我們人體非常重要的一個器官,但也是一個容易出現健康狀況問題的部位,我們人體的肝臟在出現問題之後,要及時採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治療,同時還有很多其他的方面也應該注意
  • 實測| 特殊時期,在成都看病掛號難不難?探訪21家醫院,華西醫院部分...
    如今醫院門診都恢復了嗎,掛號看病有哪些變化呢?作為防疫的前沿陣地,這個時候到醫院看病會不會有感染的風險呢,需要做好哪些準備呢?,去醫院人依舊超級多… 和疫情前的掛號差別其實並不大,因為華西的號從來都是需要提前預約的。
  • 生活篇:如何在微信公眾號裡預約掛號梅州市人民醫院
    還記得2010年左右的時候,去醫院檢查或者看病,都是現場到醫院繳費處人工掛號的,然後繳了掛號費後,他會給你一個排號單,去醫生那裡檢查的時候輪到自己就把單給他排隊就行的。這種方式呢就一定要現場去,造成如果是高峰期,人流會很大,排個隊都很長時間,而且很多外地遠道而來的,或許早早來也會因為掛不上號而看不成。隨時網絡技術的普及和微信公眾號等小程序或者源碼網站技術的發展,現在掛號很方便了,相信大家用的最多的聊天工具就是微信了,現在微信支付也已經融入到大家的生活中了。
  • 帶著寶寶就醫,家長應該怎麼描述寶寶病史
    家長特別著急,醫生特別能理解,但家長沒有向醫生提供任何有用的信息,醫生也無法作出有效的診斷。很多時候沒有達到看病的效果,不是因為醫生沒有好好看病,而是因為家長可能不知道怎樣去整理這些信息,然後提供給醫生。 所以寶爸寶媽帶著寶寶去醫院看病,首先要做的是冷靜,這樣才能客觀準確地描述寶寶的疾病狀況。
  • 醫院看病掛號難? 這一新政期待一下!
    張斌 攝  看病難、看病貴;看病時,帶著厚厚一摞的醫療記錄還遭到「重複檢查」,不少人看病時候碰到過這種情況。不過,隨著國務院《關於促進和規範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下發,這種問題有望得到緩解。有分析人士指出,隨著《意見》的推進,未來將節省老百姓醫療成本,以及比較好地解決排長隊掛號就診等問題。
  • 在正規醫院掛號做腎結石碎石,但這裡的「醫生」好像不咋正規!
    最近王利的親屬在佳木斯市肛腸醫院看病,想通過體外碎石的方式,治療腎結石,但在看病的過程中發現這名唐醫生從掛號開始就有點不太對勁兒。佳木斯市民 王利到那兒門診掛號是四塊,掛的是一個大外科,掛的大外科這個人應該也不是這個醫師的名字。
  • 連線火神山患者,幫忙翻譯病情;去醫院做志願者,助力聽障人士就診
    下午2點半,陳鑫穿上粉色的志願者馬甲,一米八五的身高在南京江北人民醫院的門診大廳裡有些顯眼。不久,6名聽障患者來到大廳,他們把陳鑫圍在中間,手指不停地變換位置,還不時地點頭示意。  詢問病症、掛號,再帶患者去看診,治療時陪伴身側,微微欠下身子用手語詢問患者的情況,再轉達給醫生,這是手語翻譯陳鑫在醫院做志願者的日常。
  • 杭州一女子到醫院看病,服藥後病情加重,醫生把藥量1片寫成14片
    杭州臨安,女子就醫吃藥病情加重,1片寫成14片,醫院:我們錯了去醫院看病的時候,醫生會根據病人的病情開具相關的處方單,並讓病人或家屬去藥房拿藥。在藥房拿藥的時候,醫生會把用藥的劑量貼在藥盒上,患者到時候直接根據醫囑就能服藥。
  • 醫生上午出普通門診,怎麼下午就變專家號了?這裡面有什麼貓膩?
    其實啊,這屬於一個正常的現象,今天妙姐就跟大家一起來看看是怎麼回事吧!能出專家門診的醫生,是什麼樣的?說到這裡,又有人問了,那看病時,專家號跟普通號到底要去哪一個呢?專家號跟普通號,該掛哪個?如果是第一次去醫院看診,還沒有做過任何的檢查,建議可以先掛普通門診,讓主治醫生對病情做初步判斷,確定是否看這個專科以及需要檢查的項目,根據檢查結果在決定。
  • 調查號販子如何搞到醫院專家號? 醫生護士收錢加號
    市民:他不光是說給你弄號,還引你到別的地去,拉到別的地,賣了號,然後再跟你賣藥。  患者家屬:我其實也是挺討厭的,因為這相當於是,妨礙了就醫的公平公正。  對於如何剷除號販子,大家也是各有說法。  患者:這個醫院不是有保安嗎?有保安他應該負起責任來,原來我們掛號的時候,保安都不管,現在我看沒有。
  • 孩子高燒去醫院排隊400號,醫生卻只顧打私人電話,網友:怨誰?
    但是家長帶孩子去醫院的時候就會發現想給孩子治病沒那麼簡單,因為現在的兒科醫生太少,每次都要等很長時間才能給孩子確診,下面的這位家長對此事就深有體會。孩子高燒去醫院排隊400號,醫生卻只顧打私人電話,網友:怨誰?這位女子叫琳琳,近幾日帶孩子去醫院看病的時候,就遇到了不少糟心事。她有一個6歲的女兒,雖然她的年齡很小,但是非常愛美,結果在大冷天凍感冒了。
  • 帶娃看病掛什麼科?1分鐘教你「對症掛號」
    現在的父母都會帶孩子去專科醫院也就是兒童醫院去看病,但是兒童醫院的科室真的太多了,有時候排了一上午的隊,結果告知掛錯了,真是要急瘋!來來來,育姐一分鐘教你「對症掛號」,這份指南趕緊收好~「對症掛號」了解一下2歲以上的孩子會指出自己感覺不適的部位,3歲以上孩子會用語言簡單描述自己的不適症狀,比如是疼還是暈,只要知道孩子哪邊不舒服,那就好辦了
  • 市民在家看病記:兩分鐘在線掛號,約時間視頻就診,半小時送藥上門
    「不出家門就能看病拿藥,還能送藥到家門口,刷醫保卡結算,網際網路診療太方便了!」吳大爺感慨道。上周五,他在家中體驗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宣武醫院的全程線上就診服務,還順利收到快遞員送來的藥品。掛號在線掛號只需兩分鐘幾天前,吳大爺在家出現了頭暈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