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周末還要開會、加班、憑什麼?憑什麼?
辦公室的菇涼小夥都表示藍瘦、香菇,藍瘦、香菇,哼哼,拿紙巾。
我用了很長的一段時間才弄明白什麼是藍瘦、香菇,混了大半輩子混了個蝸居在辦公室天天造表、報表、下通知、日子在日影裡不停地重複,還忙成狗,我表示也很藍瘦、香菇。
比我還藍瘦、香菇的,大概還有馮小剛、劉震雲兩位老兄了。
我昨天自己跟自己過不去,覺得很孤獨,就在微信上曬了個邀請:大潤發、潘金蓮、約,誰去?
兩位女同學閨蜜表現很好,積極響應,下了班聚會,去看潘金蓮,哦不,不是潘金蓮,是《我不是潘金蓮》。滿屏都是範爺的潘金蓮。我訂了六點十分的票。
下了班我急匆匆地接了附近的 同學,另一位從山海天打的而來,我們急匆匆奔赴大潤發大地影院。
急匆匆上樓取票,生怕取晚了被人搶了似得。而後急匆匆去旁邊的美食城吃了點米線,就到點了,我們趕緊地出來。
樓上冷冷清清,全然不像要放電影。我今年來看過《獨立日2》,樓道裡的人摩肩接踵,今晚這是?電影不放了?
我們的票是5號廳,我擦,進去的時候大屏幕已經開始播廣告,裡面,就做了兩個人,一對小情侶。
太奢侈了,居然包場了。
電影開場就是馮小剛的道白,武大郎與潘金蓮的故事。好好的一個大屏幕,只放了個月亮。害我們不得不使勁睜大眼,怕錯過範爺的小表情。範爺的小瘦臉在那個月亮裡忽遠忽近,演繹著一個自己跟自己過不去的女人的悲情故事。
老實說:有些畫面很美,無論是美顏、還是美景。
故事講述的緩慢、平淡,那小情侶早就不看了,低著頭玩手機。
快要到結尾的時候,同學說,仔細看,還是很有意思的。
今天我回辦公室說看電影了,影院裡就我們幾個人。我的帥氣的小同事說我也看了,在蘇寧電影院,人還行啊。
我說多少人?
有十幾個呢!暈,估計馮導和劉震雲今天得哭暈在廁所裡。
馮大導演與劉震雲聯手,攜手一眾大腕,在黃金的觀影時段裡,影院裡就那麼幾個人,大地影院昨天給潘金蓮排了滿滿的一天檔期啊。聽說馮導擠走了好幾個大片,爭取了足夠的時間和排片。今天馮導坐在家裡監控收看情況,心裡的藍瘦、香菇真是沒法形容啊,白白和萬達的大少爺在網絡上幹了一仗,失了面子,還賺了王少爺一句:「誰會跟錢過不去呢,放得好,自然會增加排片量。」
不能說電影不好,只是在現在這個時代,電影院的主流是八零後、九零後,而他們的菜,是張嘉佳,是《左耳》,還有那些想像的離譜的科技大片。馮小剛以這樣一個事關社會和人性的題材來做電影,真的不合時宜。這樣的故事,只適合寫在沉重些的小說裡。有媒體解讀說馮小剛用這樣一個故事來揭示人性的荒誕與虛無,是不了解我們的社會,這樣的故事根本不需要杜撰。
我只所以去看電影,是因為我了解這些故事,故事裡的潘金蓮、故事裡的公務員。我只是想去看看,馮導怎麼講故事。山海天的那位同學則是為了我們的許久不曾有的聚會,而另一位,純粹是看我無聊,撇了老公孩子來陪伴我,友誼萬歲。
我曾經工作的鄉鎮有幾個老上訪戶,每個上訪的訪齡都超過李雪蓮的十年。每逢兩會,單位領導如臨大敵,提前部署,去北京截訪。劉震雲的小說已經很早了,但李雪蓮和鄉長、縣長們的故事還是在不停地上演。這種故事幾乎在中國每個鄉鎮縣市都會上演。領導們之所以害怕,是因為曾經各級的考核辦法是出現進京上訪實行一票否決制。當然,故事誇張了,不會是縣長、市長親自去,會有專門的信訪辦、綜治辦去。
而我,曾經做過那截訪的人,被領導安排在兩會期間看守一位上訪的老戶,是位大姨,好吃好喝招待,就是不讓出門。我們十個人倒班,她很鄙夷地看我們說:哼,市信訪XX局長都對我客客氣氣呢。那意思很明白,你們這些小嘍囉算老幾,我一旦走到北京就很風光呢。
就像電影裡馬市長的臺詞:一個婦女要是和北京扯上了關係,你們就不能把她當做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看待。
李雪蓮們有什麼好訪的呢?
不是生活真的有什麼冤屈,是他們自己走進了自己編織的死胡同,把上訪當成了一種生活方式,在上訪那條路上,我已經付出了那麼多,我怎麼能不堅持下去呢。說到底,是一種性格的偏執,生活的心眼太小,看不到遠處。或者,、已經在上訪的路上,得到了某種心理的滿足。
我們那個鄉鎮有一個老上訪戶,訪了三十多年,從青絲到白髮。她不但自己訪,而且逼迫她老實的女兒陪著她一起玩上訪,三十多年的時間裡,她的女兒從二十多歲訪到了五十多歲,沒有嫁人,沒有孩子,而她已經八十歲,她女兒的一生都在上訪路上。
我沒有對她具體接訪過,那個時候沒看劉震雲的小說,也不是很感興趣,只是每次看見接訪回來的同事對她們又氣又恨的表情,偶爾說起她們的事,說完了又很同情,卻誰也勸不動她,如是年復一年,上訪、截訪、看守。
她上訪的內容是什麼呢?大體和李雪蓮相似。好像也是為了點桃花流言,使她成為了一個說不清的潘金蓮,她要她的清白,要找到人作主找到證人證明那不是真的。
流言不知起自哪裡,所以她上訪的問題和李雪蓮的真假離婚一樣,永遠沒個頭緒,也永遠無法解決,她就一直在上訪的路上生活,在不曾被人找到的時候,娘倆風餐露宿、饑飽不知。
而我曾經陪伴的那位上訪是為了個什麼事呢?為了她父親的事,她以為她的父親在單位的一次改革重組中吃了虧。或許她的父親真的吃過虧,大時代背景下個人的榮辱利益又有誰能左右呢?何況她的父親已經作古。但上訪已經成了她的樂趣。用現在的話說她在這種和官員互動的關係裡有了強烈的存在感。這個才是她上訪的動力。
李雪蓮也是,秦玉河死了,她一下子沒了上訪的依據,她如何能再訪下去。除了上訪,她已經找不到生活的意義,也沒有在政府裡刷存在感的武器, 不上訪,誰理你一個農村婦女。也並許李雪蓮自己並沒有覺察,但潛意識裡引倒著她。所以她選擇去死。
我離開鄉鎮的時候,聽說那母女還在上訪的路上,一晃十年過去了,不知道現在怎麼樣了。今天看到這個電影,我想起了他們的故事。人的一生命運很短,如果不能看清自己,每個人都不免和李雪蓮一樣,走進死胡同裡。
一個同學離婚了。現在他又結婚了。他的老婆說:之所以和他結婚,是因為在和他交往的過程中,發現他從沒有說過前妻的壞話,問他為什麼離婚,總是說:「感情不和」,她認定了他是很好的人,可以託付終身。而他的前妻,他的女兒有時候放了假也會到我這裡玩,說起媽媽,都會說「我媽媽老在說那個畜生、那個畜生,說大畜生氣死了我姥姥,那個畜生永遠都不是好東西,我知道她說的是誰,大畜生是我大姨,那個畜生是我爸」。
這樣的日子,這樣的心態,又和李雪蓮有什麼兩樣呢?婚是她堅持要離的,不肯做一點一點的挽留,卻還是沒走出前夫的故事。和李雪蓮一樣,在如花的年紀,過成了枯荷。
這世間,又有多少個人因為性格的原因,不能思考、探索和成長,不能在內心醒悟生活與命運的真諦,陷在自己製造的困境裡呢,這樣的電影還是值得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