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微生物以病毒為食,從而進入經典食物鏈的證據

2020-12-22 中華網科技

我們都知道,海洋中存在「藻類—原生生物—魚類」的經典食物鏈,然而一直以來,病毒似乎處於經典食物鏈之外,最近科學家終於發現了微生物以病毒為食,從而進入經典食物鏈的證據。

據媒體報導,在美國緬因州的海灣和地中海裡,研究人員共採集了1698個原生生物樣本,並對這些樣本進行了DNA序列分析。他們採用了單細胞基因組分析,其測序結果可以說明微生物和病毒是否存在。結果表明,在51%的來自緬因海灣的原生生物樣本,以及35%的來自地中海的樣本中,都檢測到了病毒DNA,且在皮膽蟲和聚胞動物兩類原生生物的樣本中,每一個個體都含有病毒DNA。這使得科學家終於有證據證明噬食病毒的原生生物的確存在。其研究結果發表在《微生物學前沿》上。

這在業內被譽為是「改寫海洋食物鏈」的發現。那麼,什麼樣的生物以病毒為食,科學家是如何發現的,病毒為什麼對它們沒有傷害呢?

生物學家一直在尋找噬食病毒的生物

一直以來,病毒似乎只顧感染並裂解殺死生物,而不會被生物當成食物,這看上去不合常理。因此生物學家一直在尋找噬食病毒的生物。

中國海洋大學生命學院副教授梁彥韜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介紹,1993年,有雜誌報導了加拿大科學家柯蒂斯·薩特爾院士課題組發現,病毒和病毒相似尺寸的螢光顆粒物能夠被原生生物捕食的現象,他們將病毒和小球用螢光標記,然後加入原生生物,來檢測海水中病毒和螢光小球被清除的速度,以反映病毒被原生生物捕食的效率,結果發現大顆粒病毒更容易被原生生物捕食和消化。並且病毒可能貢獻了原生生物食物中0.2%—9%的碳、0.3%—14%的氮、0.6%—28%的磷。後續一些研究也發現,某些原生生物可以捕食病毒,並且可以在捕食細菌的同時將細菌體內和表面的病毒同步攝食到體內。但目前這方面的研究還非常有限。

「目前發現,病毒主要是被進食『器官』比較小的原生生物捕食。一般來說,病毒大小在100納米左右,能吃病毒的原生生物進食『器官』的大小是病毒大小的10倍左右。」梁彥韜說,此前其他科學家的研究發現,皮膽蟲進食「器官」非常小,大小不足以吃下細菌,吃下病毒倒是綽綽有餘。因此推測這類原生生物可能直接吞噬捕食病毒。

此次報導中,研究人員在多類不同原生生物的單細胞基因組中都檢測到了病毒DNA序列,尤其在聚胞動物和皮膽蟲兩類原生生物體中,病毒序列的數量比較高。此外,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這兩類原生生物體內含有大量病毒DNA序列,細菌DNA序列卻較少。這就排除了「搭便車」的可能性——雖然有些原生生物可能以細菌為食,但病毒噬菌體會寄生在細菌中,從而隨著細菌被原生生物吃掉。

它們吃病毒為什麼沒被病毒反殺

「此前科學家們認為,原生生物可能通過吞噬的方式將細菌等微生物顆粒攝入體內,並在吞噬細菌、微藻的同時將它們細胞表面和細胞裡的病毒攝入體內。」梁彥韜說,而此次研究結果推測,皮膽蟲和聚胞動物兩類原生生物體可能直接吞噬捕食病毒,這是獨立於病毒隨微生物被原生生物捕食以外的另一個原生生物捕食病毒的途徑。

說到此,可能有讀者會問,人類感染病毒都會生病,這些原生生物還把病毒吃下去,難道不會對它們產生危害嗎?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就需要了解一下病毒的生活習性了。

梁彥韜說,病毒是一類嚴格依賴宿主細胞專性寄生的生命形式,每類病毒都具有非常嚴格的宿主範圍,僅有非常少的病毒能夠跨不同種屬感染不同的生物。

海洋裡,每毫升海水中有上千萬個病毒,並且這些病毒的種類可能高達幾十萬種。但目前的研究表明,這些病毒絕大多數隻感染細菌和微藻而海洋中感染原生生物的病毒數量可能遠遠低於感染細菌和微藻的病毒。「因此,儘管這幾類原生生物可能攝食了非常多的病毒顆粒,但這些病毒大多數不是感染這類原生生物的病毒,所以不會對這些吃病毒的原生生物造成危害。」梁彥韜說。

不僅僅是食物鏈被補全這麼簡單

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發現。

「病毒含有豐富的磷和氮,或許能給皮膽蟲和聚胞動物的夥食增添一些重要的營養元素。」畢格羅海洋科學實驗室的生物信息學家朱莉婭·布朗指出。既然病毒不只消滅其它生物,還會反被其它生物消滅,那麼在食物鏈中缺少的那一個節點,如今也能補上了。

不過這次發現的意義真的僅僅是補全食物鏈嗎?梁彥韜認為,發現病毒被捕食的現象和能夠捕食病毒的原生生物,使人們對病毒重新進入比較高營養級的原生生物乃至經典的「藻類—原生生物—魚類食物鏈」有了更新的認識,這項最新研究將病毒被原生動物捕食這一新的途徑命名為viral link,這個途徑與之前對病毒生態作用的普遍認識(Viral shunt)有所不同。

梁彥韜表示,此前病毒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的作用主要是通過裂解細菌和微藻,釋放溶解有機物和無機物到海水中,而這些溶解有機物和無機物又可以被細菌和藻類重新利用,形成一個微食物環,從而減少有機營養向經典食物鏈的傳輸。而這個關於Viral link的新認識,不但可以增進人們對海洋中的微生物複雜相互作用和微食物環的認識,還可以使人們對海洋中碳、氮、磷、硫等元素的循環有更新的認識。而海洋中的微生物顯著影響著海洋的碳、氮、磷、硫等元素和能量循環,這不但對於維持生態系統的健康非常重要,還可以通過海洋碳匯的作用對全球氣候變化產生影響。(記者 付麗麗)

責任編輯:kj005

文章投訴熱線:156 0057 2229 投訴郵箱:29132 36@qq.com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復活了三年的植物種子,並發現了遠古病毒,會帶來什麼影響
    禍不單行的是,近來科學家又發現北極圈的氣溫再一次創下了歷史新高,而這不僅會引發溫室效應,最可怕的是可能會使永凍土融化。而永凍土的融化將會給地球帶來更大的災難。所謂永凍土是指一種在超低溫的環境中形成的土層,它包括土壤、巖石、冰塊和沉積物。
  • 清華程功教授綜述:共生微生物在蟲媒病毒侵染中的作用
    研究發現節肢動物與其體內的共生微生物之間維持著錯綜複雜的關係,這些共生微生物同時也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調節著蟲媒對於蟲媒病毒的易感性1。▲長按識別二維碼閱讀論文節肢動物載體、微生物群落和蟲媒病毒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吸食血液的節肢動物(如蚊子、蜱、蠓等)常常作為中間宿主傳播病毒與疾病。在吸食血液過程中,它們可能會偶然叮咬攜帶了蟲媒病毒的宿主,將具有傳染性的病毒連同宿主的血液一起吸食進入節肢動物腸道。
  • 新知| 深埋海底1億年微生物復甦,「地球主人」微生物有著怎樣的...
    這一發現以化石的證據直接證實了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後藍細菌爆發事件,且該類微生物的發現也在一定程度上再現了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後熱帶淺海海域的微生物群面貌,對於了解大滅絕後的海洋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在地球史上,一共發生過5次著名的生物大滅絕事件,其中距今大約2.5億年前發生的「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最為嚴重,造成了超過90%的海洋物種從地球上完全消失。
  • 一個小水杯,科學家發現了以金屬為食的細菌
    在我們的認知中,細菌主要是以死去的生物為食物,比如說動物屍骸、枯枝敗葉等等,細菌對於生物系統來說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要知道,在生物圈中,可以沒有消費者,但一定不能沒有分解者。試想,如果生物圈中死去的生物遺體沒有辦法分解,那麼整個地球都會堆積著大量的遺體。到那時,生物還怎麼生存呢?
  • 新冠病毒影響太空?——空間微生物的來源和危害
    美國航天局醫療工作人員介紹,考慮到所有人都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已採取「增強版」安全措施,儘可能減少參與火箭發射與返回艙回收的工作人員數量,所有與航天員接觸的工作人員必須先經過嚴格的醫學隔離。航天員們的防範新冠病毒隔離措施同我們地球上所有人一樣,相信通過這些隔離防護措施,他們一定可以在國際空間站上度過安全的工作期。實際上,科學家對空間微生物不陌生,對防範微生物也有比較成熟的措施。
  • 中科院微生物所施一:探索科研無人區,關注冰川凍土下古病毒
    施一是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最年輕的研究員之一,30歲即晉升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其本科畢業於浙江大學生物科學專業,2006年至2011年,施一跟隨現中國疾控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高福在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進行碩博連讀。博士畢業後,施一曾作為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在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開展研究,2016年回到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建立研究組。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57期:科學家人工合成活新冠病毒 瑞士團隊...
    研究團隊首次在試驗中,利用合成基因組學平臺快速重建了新冠病毒。新冠基因組變異分析不支持華南海鮮市場是源頭 零號病人待解根據中國學者最新的基因組變異研究,關於新冠病毒是如何進入人類社會的,有了新的見解。新科學研究發現:穿山甲是新冠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有新證據2月18日,香港大學管軼教授課題組與廣西醫科大學胡豔玲課題組合作的工作在論文預印網站bioRxiv上發布,該研究表明穿山甲很可能是新冠病毒從蝙蝠到人類的中間宿主。
  • 科學家復活最古老的微生物,餵食物讓其生長、繁殖!
    在沉積物中發現了10種不同的微生物樣本,但是尚不清楚它們是死的還是活的。01 休眠了上億年的海底微生物研究團隊在實驗室中將微生物培養了長達557天,用糖和諸如胺基酸之類其他食物為誘餌,並通過微生物是否攝入糖分來檢查其生存狀況。
  • 科學家發現腸道微生物與左旋多巴的種間代謝途徑
    在最近一項研究中,哈佛大學和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描述了腸道菌和左旋多巴代謝的種間途徑,這些微生物活性的變化可能導致患者對左旋多巴產生異質反應,如療效下降和副作用。
  • 科學家警告:85萬種未知病毒可能感染人類。大流行病還將到來?
    對於人類來說,毀滅我們的,除了戰爭之外,可能性最大的就是災難性的生物風險,包括細菌,真菌,原生生物,蠕蟲,朊病毒和病毒。從古猿時期,人類就開始了和這些微生物的抗爭,人類更是差點因為微生物引發的大流行病而消亡。
  • 海洋深處發現一億年前微生物,科學家成功將其復活
    就在最近,科學家們發現了深藏於太平洋海底的擁有一億年壽命的微生物。科學家認為,這裡絕不是人類能夠發現生命形式的地方。果然,科學家們在沉積巖中發現了一些微生物,但是它們似乎毫無生機。儘管如此,科學家們還是選擇把這些微生物帶到實驗室做進一步研究。
  • 看不見的病毒最初是如何被人類發現的?科學家花了整整41年
    簡言之,病毒是一種濾過性病原體。很明顯,貝傑林克1898年時已經確立了存在一種自主的亞微觀(亞細胞)生命形式的信念。於是,「所有的病毒都是微生物」變成了「病毒不是微生物」。在這兩個有機化學頂尖研究室受到的學術訓練為他進入科研經費充裕的洛克菲勒醫學研究所開展菸草花葉病毒結晶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斯坦利1933年啟動菸草花葉病毒結晶研究可以說是恰逢其時。
  • 意外發現!科學家在木衛二上面捕捉到羽流的新證據!
    好消息,科學家們回顧過去,尋找木衛二上存在水羽的秘密,而近日一項新的研究利用2000年的觀測結果,為木衛二的羽流找到了新的證據。新的證據表明從木星的衛星歐羅巴(Europa)向太空噴射出確實是水蒸氣!2016年,通過哈勃太空望遠鏡的觀測,科學家們找到了他們長期以來懷疑的證據,木衛二噴出的水汽羽狀物,來自於其內部假設的地下海洋。
  • 南極「高燒」20℃,凍土現遠古病毒,世界還好嗎?
    1月7日發表在bioRxiv的論文稱,俄亥俄州立大學科學家在青藏高原冰核樣本中發現古老病毒存在證據,其中28種是新病毒。該研究表明,全球變暖導致世界各地冰川縮小,並可能釋放被冰封了數萬乃至數十萬年的微生物和病毒。
  • 科學家稱新冠病毒空氣傳播風險被低估,世衛:正在科研審核
    科學家稱新冠病毒空氣傳播風險被低估,世衛:正在科研審核 近日,來自32個國家的239名科學家聯名發表了一封公開信,呼籲世衛組織更多地關注新冠病毒通過空氣傳播的風險。
  • 前沿微生物組學突破性發現,糖尿病可逆轉,老糖友紛紛轉告!
    學習千百年來先賢智慧思想「整體辯證」,以「藥食同源」及邊疆牧民以牛、羊肉、奶製品為食,卻很少得慢性病的事實,科學家們歷經十餘年,通過現代微生物組學,經「冠突散囊菌」發酵後,純物理提取全水溶性物質
  • 病毒到底是不是生命?地球上有多少種?科學家的答案,讓人沉默
    病毒到底是不是生命?地球上有多少種?科學家的答案,讓人沉默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很多的國家依舊面臨著病毒的困擾。那麼病毒到底是不是一種生命呢?地球上如今的病毒到底有多少種呢?科學家的回答讓人沉默到底是什麼樣子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研究發現蜜蜂也會用隔離對付病毒 但病毒用「特洛伊木馬」反擊
    參考消息網4月30日報導 西媒稱,科學家發現,一種致命病毒將被感染蜜蜂變成「特洛伊木馬」,從而使病毒在蜂群內部大範圍傳播。據西班牙《先鋒報》網站4月29日報導,因防控疫情而採取的社交隔離措施對人類而言是不尋常且難以忍受的,但對西方蜜蜂來說卻像是家常便飯。
  • 人類胎盤中首次發現塑料微粒,科學家十分擔憂,人類正自食惡果!
    根據《國際環境》(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雜誌刊載的一項新研究,科學家在人類胎盤中第一次發現了塑料微粒。這個發現讓科學家感到十分擔憂,人類製造的塑料最終危害到人類的嬰兒。 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通過儀器檢測了6個人類胎盤,結果發現4個胎盤中存在塑料微粒,其直徑為5到10微米,共計12顆。需要注意的是,這僅僅是對4%的胎盤部分進行檢測的結果,實際情況可能要糟糕得多。
  • 病毒是生物嗎?地球上有多少種病毒?科學家的答案讓人沉默
    其實,一直到今天,病毒究竟是不是生命,科學家們仍然各執一詞,觀點不一。不過,目前科學界主流的觀點仍然將病毒劃分在微生物的陣營之中,它們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居民,至今有35億年的歷史,人類科技發展到今天,雖然在很多方面,我們已經感覺自己很厲害了,但是我們對於病毒的研究,一切仍然是剛剛起步。什麼是病毒?病毒的結構非常的單一,它只含有一種核酸,或者是RNA,或者是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