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影響太空?——空間微生物的來源和危害

2020-12-28 騰訊網

2020年初,新冠病毒迅速肆虐全球。截止目前全球感染人數已經超過了2200萬人。國際空間站4月航天員輪換,兩名俄羅斯航天員和一名美國航天員從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搭乘俄「聯盟MS-16」飛船飛赴國際空間站。這3名航天員抵達拜科努爾後,經歷特定的「健康穩定化」步驟,其中包括為期兩周的隔離期。美國航天局醫療工作人員介紹,考慮到所有人都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已採取「增強版」安全措施,儘可能減少參與火箭發射與返回艙回收的工作人員數量,所有與航天員接觸的工作人員必須先經過嚴格的醫學隔離。航天員們的防範新冠病毒隔離措施同我們地球上所有人一樣,相信通過這些隔離防護措施,他們一定可以在國際空間站上度過安全的工作期。實際上,科學家對空間微生物不陌生,對防範微生物也有比較成熟的措施。

空間環境是一種高度複合環境,具有真空、乾旱、溫度驟變、混合性空間輻射、微重力等特點,對進入其中的生物體能誘發一系列生理生化反應。近年來,地球上極端環境中(鹽湖、旱地、深海、極地、永久凍土等)微生物的發現使人類推測微生物能夠在極端的空間環境中生存,並將微生物作為載人航天活動和空間生命探測的模式生物之一用於開展空間生命科學研究,相關結果對於航天活動中的行星保護、生命起源探索、航天產業應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空間站或其他載人航天飛行器裡面氣溫一般維持在20℃左右,相對溼度在60%左右,同時由於空間站空間有限、密閉等特點,為了創造和維持航天員必需的合理空間環境,人類不可避免地為微生物提供了核實的棲息環境。在空間站這樣長時間飛行條件下,由於密閉系統艙室內的溫度、溼度達到微生物適宜生長的水平,就可能會引起艙室環境中的各種微生物大量繁殖。研究表明,太空飛行器密閉環境中細菌和真菌的汙染比地面要明顯加強。

空間站密閉環境中,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將會對航天員的最佳表現以及太空飛行器材或居住環境的安全性產生副作用。航天飛行時,航天員自身的免疫系統功能下降,大量繁殖的微生物無疑對航天員的健康存在潛在的威脅。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下,太空飛行器中的微生物可以長時間地懸浮在艙內空氣中,導致空氣品質下降。

在艙內環境,由於沒有重力,空氣無法形成地面上那樣的熱對流,灰塵也無法靠重力自然沉降。而各部分艙室中溫度、溼度及二氧化碳含量又因為設備運轉、人、植物和化學氧源的存在而有所不同。因此,為了使得艙室內各個部分空氣的溼度、溫度及二氧化碳量等達到該艙室功能所需範圍,艙室空調系統必須對各部分的空氣進行調節或通風。儘管空間艙室具有良好的通風系統,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區域通風不良,比如艙室通風管道設計中未曾注意到的死角、狹縫,這同我們居家生活中柜子後面藏汙納垢的死角是一樣的。在這些通風不良的區域,一些灰塵和雜物就會逐漸累積,為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提供營養和基質。歷史飛行資料顯示,微生物在這些通風不良的區域容易大量滋生。比如在國際空間站一個節點艙內由於通風不暢,存在大量的灰塵和微生物氣溶膠,並粘附在艙體內壁上。由於空間艙室中影響灰塵和雜物的只有流動空氣,如果灰塵沒被空氣淨化系統清除,就會隨著其他設備產生的流動空氣而擴散。艙室內空氣中的細菌和真菌可能成為致敏原和感染源,在航天員吸入呼吸系統後會引起過敏或感染反應。

此外,設備內部由於因通風不暢、不易發現等特點,也是發生微生物汙染的重要部位。有報導證實在國際空間站上曾發生因微生物在設備內部大量繁殖破壞電路或電子部件造成通信設備和煙感器發生故障。研究表明,空間站上非金屬高分子材料可以滋生革蘭氏陰性桿菌和真菌。這些微生物從高分子聚合結構材料中吸取維持自身生長繁殖的營養物質,從而導致高分子材料發生降解。同時,這些微生物生長繁殖也會產生一些生物物質。這些生物物質可激起或誘導金屬材料腐蝕,造成硬體故障。在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服役的15年中(1976~1999),微生物對空間站的管道、通信、電纜等儀器設備造成了嚴重危害。最新研究表明。國際空間站微生物對材料設備的腐蝕程度依舊嚴重。

大量微生物繁殖也會使空間站供應的飲用水、食品降級,大大增加了微生物侵入航天員消化系統的機會,有可能造成航天員的腸道外源性感染,或者使得航天員自身正常菌落失調,誘發內源性感染。由於空間站環境密閉、空間狹小,難以採用地面常用的噴灑一次性有機消毒劑、紫外線殺菌等方式進行微生物防護。採用無機抗菌材料對航天材料進行抗菌處理是一種無需額外提供電源且相對安全的處理方式。在無機抗菌材料中,金屬離子如:銀、鋅和銅例子等都具有抗菌活性,適時增加殺菌劑含量確保碘含量和銀含量在一定濃度水溶液中,這樣可以在不直接檢測微生物數量的情況下確保微生物達到控制標準。另一方面,當前國際空間站使用的飲用水消毒劑(銀離子、碘離子)存在的缺點,如:對人的毒性限量低,殺菌持效時間短,需要再補充,具有不好的味道等。美國航天局正在研究新一代的飲用水系統抗菌技術。納米材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上述缺點,科學家們對其抗菌性已經開展了相關研究。

國際空間站曾在2017年利用微型基因擴增儀和納米孔測序儀,完成了從微生物樣品製備到基因測序的完整微生物鑑定流程。這項技術能夠實時鑑定國際空間站上的微生物而無需將其帶回地面進行鑑定,將改變空間探索過程中的微生物學研究方法。在空間中鑑定微生物的能力有助於實時診斷和治療航天員的疾病,鑑定其他行星上包含DNA的生命,同時有助於空間上其他實驗的開展。

實際上,航天員本身可能就是最大的微生物來源,因為在他們的身體內包含了很多微生物。在人類的皮膚、呼吸道、鼻腔和黏膜表面到處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從航天員選拔開始就要做系統全面的微生物和免疫學調查。在飛行前,航天員要執行特殊的食物制度,嚴格控制與其他人員的接觸,並要使用針對個人的衛生試劑。到火箭發射前還要對太空飛行器進行消毒。飛行中嚴格監控微生物濃度,並定期使用抗菌措施清理環境。

在軌飛行期間微生物控制措施主要分為兩大類:主動控制,主要包括使用空氣過濾裝置去除空氣浮遊微生物,使用吸塵器和浸有去汙劑或消毒液的擦布清潔艙內表面等。和平號空間站在軌運行期間,每周會安排一天進行大掃除(通常為周日),所有人員必須參與。在國際空間站美國艙段,每周會安排4個小時進行清潔,使用一種可攜式吸塵器,6種消毒溼巾(消耗型,每次任務補充),以及去汙劑和擦布等,對艙內環境進行清潔消毒。但是,並非艙內的所有部位或表面都可以用擦布進行清潔消毒,如一些死角或設備內部。這些部位必需在設計建造時採取一些防護措施。被動控制,主要通過優化艙內環境設計、選擇抗菌防黴材料、對艙內表面進行處理等措施,抑制微生物生長,防範微生物可能導致的風險。

近年來,火星環境對微生物的作用也被廣泛關注。2020年是一個探測火星的時間窗口,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和實體都準備發射火星探測器。由於火星表面缺少臭氧層,稀薄的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屏蔽能力極弱,這種環境與早期地球環境極為相似。科學家推測早期地球的生命體、火星上曾經存在或現存的微生物可能也具有極強的抵抗紫外輻射的能力。因此,揭示地球上的微生物在火星表面環境的生存與繁衍方式,是尋找火星生命的重要研究途徑之一。同時,空間微生物,特別是微生物孢子一旦在火星上生存下來,對於未來尋找過去或現存的火星生命會造成幹擾。航天歷史上,曾有不讓地球微生物汙染木衛二,美國航天局的伽利略號探測器結束使命後有意安排撞擊木星。

科學家們對空間微生物的重點關注伴隨著航天的發展,這些肉眼不可見的微生物既是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宇宙,也提醒我們需要更清醒認識其危害從而採取更為科學的方法保護人類的太空飛行。

相關焦點

  • 貝瑞基因與中科院微生物所發力新冠病毒「潛伏期檢測」
    來源:金融界網站隨著中國疾控中心陸續發布2019新型冠狀病毒的全基因序列、螢光定量PCR試劑探針序列,貝瑞基因迅速成立「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專項攻關小組」,並於1月26日與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聯手共同開展《2019-nCoV潛伏期檢測和病毒變異研究
  • 加拿大研究再次證明:氣溫和緯度或與新冠病毒的傳播無關
    《加拿大醫學協會雜誌》(CMAJ)發表的一項針對多個國家的研究顯示,氣溫和緯度似乎與新冠病毒的傳播無關,但學校停課和其它公共衛生措施正在產生積極影響。多倫多大學衛生政策、管理和評估研究所和安大略省多倫多聖麥可醫院的Peter Juni博士說:「我們的研究利用新冠病毒病流行的全球數據提供了重要的新證據,表明這些公共衛生幹預措施減少了流行的增長。」加拿大的這項研究調查了144個地緣政治地區——澳大利亞的州和省、美國和加拿大以及世界各地的多個國家——共計375,600多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
  • 新冠病毒對人體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新型冠狀病毒 那新冠病毒對人體的危害到底有多大呢?如果治療不及時,感染新冠病毒的人如同溺水一般,呼吸困難,直到死亡。 第二、免疫系統 新冠病毒感染人體的大致路徑:鼻腔-口腔-咽喉部-氣管-支氣管-細支氣管-肺泡。在感染過程中,免疫系統的免疫細胞在各個環節對病毒進行防禦,阻止病毒入侵。
  • 專家警告:可能會出現新冠病毒和MERS病毒的嵌合病毒
    據韓國《中央日報》報導,近日,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社會科學研究網(SSRN)發表論文警告稱,可能會出現一種由新冠病毒和MERS病毒(中東呼吸症候群)形成的嵌合病毒。由於新冠病毒具有很強的傳染性、MERS病毒具有較高的致死率,一旦形成新的嵌合病毒,恐將帶來巨大的危害。
  • 如果太空中也有細菌和病毒……
    >撰稿:尼安吉校對:王茸 王婧彧 張硯斌後臺:庫特莉亞芙卡 李子琦地球上,近日的新型冠狀病毒讓大家人心惶惶;而太空中,細菌病毒這類的微生物也是一直以來令科學家和太空人們頭疼的難題。這些探測器除了搭載精密的科學儀器之外,還經常順便捎上一些「不速之客」——地球上的微生物。雖然在前往其他星球的旅途中,宇宙空間嚴苛的溫度以及強烈的射線足以殺死大部分像細菌病毒這樣的微生物,但架不住還有另一些已經在地球上進化得刀槍不入的生命,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地表最強生物」水熊蟲。
  • 從科幻電影《天外來菌》得到的啟示:星際微生物可能入侵地球嗎?
    就在一個多月前,一場來源不明的「新冠病毒」在中國的中心城市武漢莫名爆發,病毒源頭不明、傳播途徑不明,且無對症之藥治療。如今病毒的擴散雖已得到有效控制,但無數國人仍心有餘悸。從整個事件的發展來看,這場莫名的新型病毒爆發,不亞於一部科幻驚悚片。有一點很肯定,那就是,到目前為止還從沒有人質疑這種新型病毒是否來自外星或者星際空間。
  • 「病毒獵人」稱新冠將影響幾代人
    參考消息網11月29日報導 據美國《新聞周刊》網站11月26日報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一名資深病毒專家警告說,新冠病毒不會消失,我們的生活可能永遠無法恢復正常。西班牙《國家報》刊文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梅爾曼公共衛生學院感染與免疫研究中心主任伊恩·利普金告訴記者,公眾很可能「要與這種病毒共度餘生」。利普金指出,未來幾代人將必須接種疫苗,而且接種後仍需要額外接受強化針。他說:「這個問題會反覆出現,我認為生活不會完全恢復正常。」
  • 「Edison-遠古病毒」病毒的來源以及對人類的歷史影響
    伊萬諾夫由此推斷出,導致花葉病的一定是一種比細菌更加微小,小到能通過細菌過濾器的有害微生物,但是由於當時的科學技術有限,我們沒有能力去通過科學的手段觀察它。在此之後又相繼有病理學家在研究人和動物的疾病時,同樣也發現了這種可以通過病毒過濾器的微生物的存在。由此科學家們給這種微生物起名為病毒。
  • 英國新冠病毒變異可能源自某個長期慢性感染新冠患者
    伯明罕大學的微生物基因組專家Nick Loman教授說,直到12月8日,在一次疫情防控會議上,新毒株才真正引起了與會專家們的高度警惕。會議上展示的新冠病毒進化樹中,英國東南部確診增速較快的肯特郡有近半的確診病例是由該變異新毒株導致的。很快倫敦等地也開始呈現類似趨勢。
  • 食品行業頻頻出現確診病例 新冠病毒會影響食品安全嗎?
    從「三文魚案板上發現新冠病毒」、「豆製品銷售區域樣品陽性」再到「百事工作人員確診」,仿佛什麼食物都會被拉進黑名單,成為新冠病毒的傳染中介。每當新冠病毒與食品聯繫在一起時,總會變得人心惶惶。有關食品安全與病毒,急需專業解答。食品是如何沾染病毒的?
  • 感染新冠病毒對身體有多大影響?
    編譯如下:美國《科學》周刊日前披露,全世界專家已啟動追蹤新冠肺炎患者基因變化的研究項目,為的是解釋為何有的患者是輕症,而有的患者卻是重症。新冠病毒是一種具有選擇性的奇特病毒,只有少數感染者會出現明顯症狀。儘管症狀最嚴重的群體通常是老年人或患有心臟病等基礎性疾病的人,但部分死於新冠肺炎的人生前一直很健康,甚至相對年輕。
  • 新冠病毒變異影響有多大
    鍾南山院士也表示,新冠病毒通過變異適應了人體環境,才表現出越來越強的傳染性。新冠病毒的不斷變異還會帶來什麼影響?會像網上擔心的那樣,最終出現「超級變種」嗎?最原始病毒主要在美澳流行《美國科學院院報》刊發的論文顯示,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團隊通過對160個來自世界各地的新冠病毒基因分析後認為,「最原始的新冠病毒主要出現在美國和澳大利亞,而不是在武漢」。但論文同時強調,國際各方目前所搜集的證據還不能明確病毒最初起源的具體地點。
  • 新冠病毒會像流感一樣流行嗎?疫情何時會結束?官方回應
    「新冠病毒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全新的病毒,普通人的免疫系統對新冠病毒是沒有免疫保護記憶的。通常情況下,病毒感染人體後,人體免疫系統才會產生響應,繼而產生保護性抗體和細胞免疫記憶。」施一表示,在疫苗沒有研發成功和上市之前,針對新冠病毒疫情,目前仍舊以公共衛生防控措施為主,主要是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公眾應該戴好口罩、勤洗手。
  • 最新研究:發酵蔬菜和新冠病毒的關聯?發酵食材有哪些好處呢?
    近期的一項研究(七月公布),發覺每日多吃1g它,新冠病毒身亡風險性減少35.4%。 研究:發酵蔬菜和新式新冠病毒 研究工作人員從歐州食品安全局(EFSA)獲得食品類消費數據信息,並將其與新式新冠病毒致死率開展較為。 所涉及到的食品類包括各種各樣發酵蔬菜、醃漬蔬菜、發酵乳、酸牛奶和發酵酸乳等。
  • 追問新冠病毒變異
    ◆ 目前變異病毒不至於影響疫苗效果,但後續情況如何,還需要進一步的臨床試驗研究◆ 日前沒有一種變體能導致更嚴重的疾病或能逃脫診斷,也未影響疫苗效力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扈永順 實習生 關鬱凡英國首相詹森19日宣布,一種變異新冠病毒正在倫敦和英格蘭東南部地區蔓延,傳播速度比原先發現的病毒快70%。
  • 英國新冠病毒現新變體,或影響疫苗有效性?
    原創 Davin king MedSci梅斯導語:英國新冠病毒現新變體VUI病例急劇增加,歐洲多國緊急關閉邊境,或影響疫苗有效性?12月19日,中國疾控中心免疫規劃首席專家、主任醫師王華慶接受媒體採訪表示,關於病毒變異,可能是作為研發疫苗的和疾病防控的非常關注的一個問題,它變異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一般來說,這種變異不會影響到疾病的嚴重程度,也不會影響到疾病的傳染性,也不會影響到疫苗對這個病毒的免疫效果。
  • 美國資管巨頭:新冠病毒的爆發對房地產市場有何影響?
    財聯社(上海, 編輯 黃君芝)訊,管理逾3600億美元的美國投資管理公司駿利亨德森的全球房地產股票團隊近日發表報告稱,自新冠病毒爆發以來,房地產類股一直表現強勁,優於一般股票。在此次疫情期間,毫無疑問,與零售和旅遊相關的市場和行業受到的影響最大。
  • 俄衛生部:水煙比香菸危害更大,甚至「可以傳播新冠病毒」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8月10日消息,俄羅斯衛生部新聞處發布消息稱,水煙比香菸危害更大,此外,水煙還可以傳播新冠病毒。聲明中寫道:「許多人認為吸水煙是無害的,但實際上水煙充滿了危險,首要的就是可以傳播新冠病毒。」
  • 病毒對人體有哪些危害
    核心提示:由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近段時間以來,一直在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安全,其實新冠病毒只是人類歷史上所出現的各類病毒中十分常見的一種,目前仍在全球肆虐的病毒包括流感病毒、愛滋病病毒、肝病病毒等。病毒一直存在於世界中,隨著人類的發展,它也在不斷的進化、更新,直到19世紀晚期,人們才首次認識到了這個微小的病原體。這些肉眼看不到的病毒,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們的身體健康。
  • 新冠病毒來源明了!中國美國是無辜的
    據數據統計,目前新冠疫情在全球的總感染人數已經超過了223萬例,其中最嚴重的疫區國美國感染人數已經超70萬例。新冠病毒給人類帶來的災難堪稱亙古未有,對世界整體的經濟和格局都造成了超大的衝擊,在這個環境下各國基本都在積極抗疫,除了個別國家放棄治療。新冠的侵襲牽動著世界上每一個人的心,而病毒的來源更是讓人深思,到底是不是人類製造了病毒?還是病毒是自然界用來懲罰人類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