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中看到這個名字突然就心血來潮想要看看這部片子,抱著極大的興趣,結果卻大失所望。
當然也不能全盤否定,畢竟名字起的好不是,至少讓你在看片子不知道主角是誰的時候一回想題目:哦,原來是辛棄疾啊。
影片的開頭是年邁的辛棄疾登高遠望,背景音樂為《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頗有點悲壯雄渾的味道。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整部影片都在全力塑造辛棄疾這一歷史人物的形象,以辛棄疾1162年參加反金義軍為起點,直到義軍首領耿京被叛徒張安和殺害,為耿京報仇後孤身投宋而結束。
在人物的塑造方面,儘管影片的內容較為貼近史實,但是整部片子卻包裝出娛樂化的形象,與故事的背景大相逕庭,既然要表現的是辛棄疾,從我個人認為至少得有點古典詩詞的素材,再加點懷才不遇,壯志未酬的小遺憾。
影片著重的表現了辛棄疾的軍事才能和俠義之風。令人遺憾的是在軍事才能上,所有情節的設計全部浮表面,缺少細節的支撐,完全沒有靈魂和內涵。
攔截大金糧草的時候直接帶人往山頭一埋伏,等大軍一到扔石頭,木棍,火球,然後大獲全勝;被義端出賣,追回帥印後,夜裡又在城門口處隨便找個犄角旮旯一藏,等大金郡主一到跳將出來然後敵人就被束手就擒。這樣的情節設計就能夠表現出其出色的軍事才能嗎?
可走點心吧。
就辛棄疾的特點來說,其被人廣泛稱頌的難道不是他的才華?而影片中卻在表現他的草莽與俠義。作為點綴的霜花,人物的塑造的確能夠讓人記住,武藝高強,百步穿楊,辛棄疾俠肝義膽,英雄了得,的確是個良配。但這和辛棄疾有什麼關係呢?強強聯合?勇闖天涯?所以霜花僅僅是來烘託辛棄疾風流才子的形象的?畢竟文人都要有一個志同道合的紅顏知己嘛,可是這……哎!
雖然影片中偶爾會有辛棄疾的詞出現,可自始至終都沒有表現出他對「文」的熱愛,有點像背書。即便是開頭和結尾的年邁的形象也完全看不出一個文人的影子。
總的來說,如果主角不叫辛棄疾,不會有人把這樣一個形象和辛棄疾聯繫起來,還以為是某個梁山好漢愛上了辛棄疾的詩詞。
當然,只有俠肝義膽的辛棄疾不是完整的辛棄疾,畢竟想要青史留名並不是單純的比較誰的武功高。在愛國方面,影片中的辛棄疾主要表現在對故土的懷念和與義軍首領耿京的分歧上。
辛棄疾投靠耿京為的是能夠藉助耿京的實力幫助自己實現「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願望。可是一開始他的選擇 就是錯的,作為農民起義領袖的耿京,大字不識一個,為生計所迫,拔劍而起,「佔山為王」,為的不過是能夠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帶領兄弟們迎娶「白富美」,從此走上人生巔峰。
至於什麼山河破碎,什麼家國理想與我何幹。
所以辛棄疾的選擇註定會以失敗而告終。
除去選擇,再來看看這個「願望」本身。辛棄疾的祖父辛贊曾在大金為官,雖然算得上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在辛棄疾小的時候帶他遊歷山河,看遍金朝統治下的宋朝百姓如何苟延殘喘。這是讓辛棄疾萌發「驅除韃虜」最底層的邏輯和感情基礎。
而這個基礎本身就不可靠。
不是懷疑辛棄疾愛國之心不夠堅定,而是影片中的表現形式實在讓人覺得太過蒼白。
影片中反覆提到的一點是辛棄疾所描繪的清明上河圖,上京如何繁華,人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這也是辛棄疾理想的國度。可是辛棄疾出生的時候南宋已經是狼煙四起「四面楚歌」,對於這些場景並沒有多麼切身的感受。單純語言敘述是沒有多少力度的,即使是辛棄疾敘述的。
作為一部講述歷史人物的影片來講,整部影片所設計的情節很多還是比較貼近史實的。在細節上其實是有很多別具匠心的地方。比如完顏拔速出場時軍營裡的與女真族常伴海冬青;武器道具選擇上比如榔頭的「榔頭」,鈍器的大規模使用也算是那個時代的一個特色。
總的來說,這部劇雖然說粗製濫造有點過於偏激,也不至於,但是武俠氛圍太濃,有內涵的東西卻缺少情節的支撐,出彩的地方又太細節不容易被關注到。
一句話概括就如題目所說:一部粗糙的武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