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鐵扇公主,我們印象裡是這一位:
但是今天FUN叔想聊的是1941年的國產動畫長片《鐵扇公主》。
雖然大多數人沒聽說過,但此片在中國動畫史的地位和意義非凡。
它是中國第一部動畫長片,也是亞洲當時最長的動畫片,片長達80分鐘。在世界電影史上,它是名列美國《白雪公主》、《小人國》和《木偶奇遇記》之後的第四部大型動畫藝術片。
早期的動畫製作完全靠手工完成,10分鐘的動畫就需要繪製7000到1萬張畫面,因而耗工巨大。早期國內外的動畫片大多是10分鐘左右的短片。30年代末,好萊塢開始依靠雄厚的實力製作大型長片動畫電影,並於1938年推出了投資百萬元的《白雪公主》,其長度和普通故事片相當。
影片推出後風靡全球。由此,中國的一些電影廠也萌生了製作大型動畫的念頭。當時的新華聯合影業公司專門成立了「卡通部」,聘請中國動畫的先驅者之一萬古蟾為主管,決定拍攝大型動畫片《鐵扇公主》。
這部影片很明顯的模仿和借鑑了迪士尼動畫。所有的動物角色都非常迪士尼化。孫悟空的形象是大腦袋,細胳膊細腿,非常像早期的米老鼠。
孫悟空變成的小蟲子,也和迪士尼早期出現的昆蟲差不多。
豬八戒完全沒有原著中野豬精的兇惡相,反而特別萌,大大的忽閃忽閃的眼睛,臉部活動特別俏皮。耳朵能卸下來當扇子,豬鼻子能當鑽頭。
迪士尼動畫裡的一些插科打諢的絕招也能在《鐵扇公主》中見到。比如人物被打扁後,吹氣還能還原。沙僧被風吹到五官消失,還能慢慢長回來。
豬八戒的身體被風吹斷了,還能再接上。
再加上全片幾乎不間斷的配合動作的滑稽音效,使得這些場面都帶有濃重的迪士尼色彩。
另一方面,人物的形象設計和動作又帶有本土特色。鐵扇公主、唐僧的臉部刻畫都頗為古典。人物的動作則是模仿真人的動作進行描繪的。比如鐵扇公主第一次從芭蕉洞裡出來,那股端著的氣勢和步伐,很像京劇中的角色出場。
同時它還將中國水墨畫融入進來,片中的遠景都帶有水墨風格。不過中西兩種風格過於涇渭分明,遠沒有達到水乳交融的程度。一味的模仿並不困難,難的是如何與民族特色相結合。
而真正讓現代觀眾也能從中獲得樂趣的,則是本片顛覆性的人物設定,造成了獨特的喜劇效果。
沙僧是個結巴;唐僧頗有領導才能和演講才能,徒弟去借芭蕉扇時他在茶館給百姓講人生哲理,最後還非常「指戰員」風範的鼓動鄉親們一起打倒牛魔王。
豬八戒魔性的笑聲,牛魔王口中喚的「寶貝~」,都喜感十足。
《鐵扇公主》在一些情節的處理上,特別的「三俗」。比如孫悟空問路人鐵扇公主住在什麼地方。路人說她住在翠雲山芭蕉洞,豬八戒馬上兩眼放光:「是她一個人住在那兒嗎?嘿嘿,她有沒有丈夫啊?」
路人:她的丈夫是牛魔王。
八戒:啊?原來是老、老牛!
悟空:呆子,既然你認識他們,跟我一塊去借扇子去。
八戒:呃……我知道老牛,不住在那兒的。在她男人不在家的時候,我們去找他的女人,呃……這……這有點不大……不大方便吧……
後來豬八戒變身牛魔王騙取芭蕉扇,他和鐵扇公主的調情和兩次唱歌更讓人拍案叫絕。
鐵扇公主的歌詞:
大王啊,你把舊人丟
你愛新人媚,為你淌了多少相思淚
等一會兒燈兒吹,帳兒垂
你獨自兒睡
也嘗嘗這悽涼味
恕我不奉陪
就是同床
我們各人蓋著各人的被
豬八戒成功騙到芭蕉扇,路上也得意地唱起來:
牛大嫂,太風騷
眾小妖,都俊俏
老豬真有點受不了
……
當時的人的創作態度是正確的,動畫不該是只給兒童看的,成人也能從中得到樂趣。
片中還有鐵扇公主扇扇子後女人的被子被吹飛的畫面……
當迪士尼在全世界傳播美好的童話故事時,中國竟然做了一部如此「大尺度」的作品。不得不說當時的中國動畫人無論在眼界、創意或毅力上,都是一流的。
當時正值抗日戰爭的艱難歲月,萬氏兄弟動員了100多名工作人員參加製作,費時一年半才製作完成。在影片進入製作的關鍵時期後,資金短缺,製作工作幾乎夭折。後得上海財團「上元銀公司」的資助,才得以完成。
1941年底,《鐵扇公主》在「上元銀公司」管轄的大上海、新光、滬光三家影院上映,盛況空前。後來在香港、新加坡等東南亞地區放映,同樣受到歡迎。後來發行到日本東京上映,反響依然熱烈。
日本動漫鼻祖手塚治虫,就是在看了《鐵扇公主》後放棄學醫,決定從事動畫創作的。
他在1989年拍的《我的孫悟空》裡,回憶了小時候在電影院看《西遊記》(日版《鐵扇公主》的名稱)時的喜悅,從此孫悟空這個形象一直在他腦中盤旋。後來他自己創造了屬於自己的孫悟空和《西遊記》。
拿今天的標準和眼光去打量這部作品,顯然它並不優秀。但在FUN叔看來,光是影片所展現的創意,以及孫悟空大戰火神和最後眾人齊心協力制伏牛魔王等情節所展現的藝術手法,就足以證明這部作品的偉大,更不用說把它放到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去看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