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出自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雙城記》,講述的是巴黎和倫敦這兩個城市的故事,而後來出現在郭敬明的《小時代》中。
最好的時代,人們的精神得到很大的豐富,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近乎娛樂至死的年代,快餐文化已經逐漸取代了老藝術家所堅持的傳統。
最近《演員請就位第二季》中的郭敬明可以說是當下最活躍的"跳梁小丑",一檔以演員為名,卻是不折不扣的娛樂綜藝節目,卻將快餐娛樂的流量明星與實力演技派推向了風口浪尖。
而引發爭議的,是陳宥維和何昶希因為市場價值的獲得S卡,而表演比拼贏過黃奕和胡杏兒的辣目洋子卻無緣S卡。
40位有表演經驗的演員和跨界沒有經驗的明星、綜藝主持同臺以表演來爭取這所謂的S卡,可以說當沒有演技可言的明星站在這個舞臺,這檔節目註定就只能成為一個娛樂觀眾引發爭議的"快餐綜藝"。
郭敬明一句"規定裡沒有規定只有演技好的才可以拿S卡"就肯定了這個觀點。
何昶希在節目中一段"還沒有我小時候朗讀課文有感情"的表演,卻獲得了郭敬明的S卡,這引發了很大的爭議,不僅節目中的導演不認可,即使是觀眾也不為郭敬明的選擇買單。
郭敬明為何在知道會出現爭議的情況下,依舊將這張演員們爭奪的S卡發給何昶希,其中最大的原因可能就如網友所言,他們其實在節目前已經認識。
"難道其他三位導演就看不出,一個寶劍扎到胸口,一塊死肉連痛苦都沒有的,就被選擇嗎?那你對其他三十九個演員怎麼交代?"
正如李誠儒老師所言,既然作為一個舞臺,就應該對演員們有所交代,即使不能保證公平,那麼也應該存在該有的公正。
李誠儒老師那段改編《大腕》臺詞的視頻,可以說是相當的諷刺,將諷刺房地產開發商弄虛作假的內容改編成針砭流量亂象的以次充好。
"所以我們成功投資人,找什麼演員,都找流量最大的不找戲好的,所以我們成功投資人的口號就是,不求其好,但求流量。"
流量大的明星已經成為投資"最正確"的選擇,其實流量明星的出現,是時代趨勢的必然結果,也是資本投資下收益見效最快的投資,他們的出現無可厚非。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喜歡的類型,只是當這群流量明星逐漸出現在影視的各個板塊中時,沒有專業對口的能力卻將有能力的演員取代時,這顯得就是本末倒置。
當好的劇本不再去尋找好的演員來拍攝,好的演員為生計不得不去接爛片,就逐漸形成了流量明星當道,沒有好影視可言,老戲骨恃著演技,爛劇本也接,讓當下爛戲當道,沒有資格去指責流量明星等等。
跳梁小丑人盡皆知,郭敬明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八年來拍攝的電影評分都不高,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他的確憑著這些電影賺了不少錢,他不是文豪、不是優秀的導演、不是合格的評委,但他卻是成功的投資人。
而藝術創作的卻鮮有問津,譚維維可以說是一個當下對比明顯的例子。
對於譚維維的音樂,當下的年輕人已經沒有耐心去了解、去喜歡和會覺得感興趣。在快餐文化的時代,朗朗上口的音樂更適合娛樂大眾,而譚維維的音樂更多的是希望在女性話題上、音樂市場上有水花和共鳴,可以說是不被市場所接受的"商品"。
"做自己"的代價就是失去市場,堅持藝術面對的現實也很殘酷。當下的市場已經逐漸被流量明星與流量歌手所逐漸佔據,這個現象不僅出現演藝圈,樂壇也同樣如此,堅持必然要付出代價。
流量帶來很大的影響,徹底地改變了一個時代,不過也不能一味地去否定流量存在的價值。
"我尊重流量明星。因為流量明星真的很有威力和影響力,尤其在公益事業中流量明星敢為人先,實實在在地做好事,我敬佩他們!"
正如韓紅所言,流量的存在並非是一無是處,比如在公益上影響力還是存在很大的作用,流量不過是在資本下過分利用而出現了難以控制的負面影響。
流量有存在的必要,甘於平凡的藝術家們也應該有尊重和敬佩。
而時代的變化,價值觀已經讓傳統的藝術在面臨被淘汰的局面,年輕人已經失去了解的耐心,在這個時代藝術家還能為藝術堅持自己而付出代價,如果不再給當下年輕一輩一個對藝術的引導,那麼在下一個時代,或許藝術已經徹底的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