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年前,青海牧民達傑的爺爺為了保護集體的羊群,曾經赤手空拳打死一隻金錢豹,成為遠近聞名的「打豹英雄」。如今,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和平相處成為了時代的主題,保護野生動物,也成了牧民們共同遵循的理念,達傑和鄉裡的村民們不僅成為了生態管護員,而且轉型成了野生動物攝影師,拍攝下很多關於野生動物的珍貴照片。野外拍攝的過程中,他們還曾經多次救助受傷的雪豹,包括前些年轟動全國的10歲雪豹「凌雪太后」。
近日,一場展出這些牧民攝影師最新作品的展覽在上海開幕,人們了解到高原上野生動物保護的發展和牧民生活的進步,正如現場一位攝影師所說:「讓野生動物棲息地的人拿起攝影機去拍攝,這種力量是不一樣的,他們的先天條件是任何人不能比的,希望這些珍貴照片帶給大家的,是對生命更深的尊重與敬畏。」
「打豹英雄」的孫子成了野生動物的保護者
以前有一本小人書《打豹英雄》,講述了在瀾滄江源頭的昂賽草原上,藏族青年東布達扎為了保護集體的羊群,赤手空拳打死了一隻金錢豹,成為遠近聞名的「打豹英雄」。幾十年過去了,人們的意識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和平相處成為了時代的主題,保護野生動物,也成了昂賽牧民們如今共同遵循的理念。當年的「打豹英雄」東布達扎的孫子不僅成為了一名三江源國家公園的生態管護員,而且成為野生動物攝影師,用鏡頭記錄下了很多關於野生動物的珍貴的照片。
牧民攝影師在觀察目標。
2016年3月,三江源國家公園開始試點運行,這是我國第一個國家公園,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公園。青海省玉樹州雜多縣昂賽鄉位於三江源國家公園的核心地帶,海拔3800米以上,有雪豹、金錢豹、棕熊、狼、猞猁、白唇鹿等珍稀動物。今年10月份,預計三江源國家公園會正式掛牌。三江源國家公園設立後,當地政府也把牧民們組織起來,每一戶出一個男丁擔任管護員,成為雪豹、金錢豹等野生動物的保護者,東布達扎的孫子達傑就是其中一員。
攝影大師偶遇當地牧民,開啟牧民轉型之路
紫牛新聞記者了解到,當地牧民群眾日常巡山清理垃圾、保護動物,每人每年能夠拿到2萬多元,再加上高山草原補償費、管護費等等,固定年收入有四五萬元。放牧牛羊是一筆財富,另外,當地盛產蟲草,每年5月中旬,牧民群眾幾乎都會上山挖蟲草,收入相對不錯。
生活條件好了之後,牧民們的精神生活逐漸豐富起來,數位相機開始普及。因為他們和野生動物零距離,除了用相機拍攝日常生活,也拍到雪豹等珍稀動物。著名野生動物攝影師奚志農和達傑及其夥伴次丁偶然一次接觸,開啟了這段緣分。
奚志農是「野性中國」工作室創始人,他在1992年至1996年曾經將鮮為人知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滇金絲猴展現在大眾面前,並由此保住了它們所棲息的一片原始森林。1997年,奚志農首次報導了藏羚羊被大肆獵殺的危機狀況。他做過央視《動物世界》的攝影師,作品登上過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一直致力於中國野生動物的拍攝和保護。
牧民攝影師拍攝到的雪豹。
2015年,奚志農來到昂賽鄉,被這裡豐富多樣的野生動物所吸引。2016年,他再次到來。
奚志農說:「我真正認識達傑和次丁是在2016年1月,當時他們拿著一個長焦的卡片數位相機,向我展示雪豹照片,有很多張,我非常驚訝,這是很多野生動物攝影師做夢都想拍到的。但是由於設備的限制,有一些照片是用數碼變焦拍的,完全糊掉了。我當時就感覺太可惜了,太遺憾了。」
三位牧民攝影師拿著器材拍攝。
從那時候開始,奚志農就和朋友開展「牧民攝影師成長計劃」,給達傑和次丁提供了兩套相機和幾隻鏡頭,並且進行了培訓,讓他們用更好的設備拍攝。
牧民曲朋也非常喜歡攝影,2013年時就花了1萬多元買了一臺單眼相機,但是只知道從取景框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隨便按一下就有一張照片,對焦距、光圈等概念的了解幾乎是零。2018年,經過達傑的介紹,曲朋也認識了奚志農,開始學習專業攝影技術,於是牧民攝影師有了最初的三粒「種子」。
守護雪豹母子30多天拍出珍貴照片
牧民攝影師有著天然的優勢,他們沒有高原反應,擅長爬山,都有一對鷹眼,能夠敏銳地發現目標,還可以和當地牧民隨意打交道,消息渠道靈通。在奚志農的精心教導下,這三位攝影師進步神速。
即使有很多優勢,拍攝雪豹依然充滿曲折和艱辛,需要機遇、耐心和毅力。
2018年3月,次丁聽說有一頭犛牛被雪豹咬死了,他就趕過去拍了一些照片。第二天下了一場大雪,他在山上發現很多動物的蹤跡,聽到叫聲,順著聲音走過去,突然發現兩隻雪豹在交配,於是拍攝下來。這是極為罕見的現象,以前從來沒有人拍到過這種照片。
2019年夏天,挖蟲草的牧民發現了一個雪豹的洞穴,當時雪豹媽媽正在撫育兩隻新生的寶寶。通常以雪豹的習性,如果被人類發現,會帶著孩子很快離開。非常幸運的是,這隻雪豹媽媽對「外來者」表示了極大的寬容,奚志農和三位牧民攝影師隱蔽在50多米外的地方守了30多天,拍下許多極為珍貴的資料,即使是BBC和《國家地理》也未必能找到這樣的機會。
他們拍到的兩隻雪豹寶寶。
奚志農在拍攝札記中說:「透過薄霧,也透過鏡頭的取景器,一隻小雪豹的臉正對洞口,很安逸地睡在媽媽身上,媽媽的大尾巴相當於一個大圍脖或是一床被子,看上去真令人感動。小雪豹的頭動了一下,可惜還有霧,我們沒有辦法拍攝,只能耐心等待。作為一個野生動物攝影師,最需要的就是耐心。我這幾十年的野外生涯,可能大半的時間都是在等待中度過的。只不過這一次等待實在是太激動人心了……」
牧民攝影師不僅拍攝,還多次救過雪豹
他們不僅拍攝,還曾經多次救過雪豹。
2017年11月24日晚,達傑和弟弟駕車時在路邊發現一隻受傷的雪豹,他們將它送到鄉裡做了一些簡單的處理,由於當地不具備進一步治療的條件,這隻雪豹被送到北京動物園做了手術,康復後再被送回青海。
回憶起當時的情況,達傑說:「那天晚上大概10點左右,我看到一隻雪豹睡在路邊,我拿起相機,拍了幾張照片。它發現有人靠近,就站起來走了一兩步,我發現它的腿斷了。我想救它,但是沒有繩子等工具,就讓弟弟看著它,我回去拿了毛毯和手電筒,把它帶到有手機信號的地方,給奚志農老師打電話。我守了它一晚上,給它餵了一些食物,之後經過鄉派出所和衛生院救治後,它被送到西寧野生動物園。」
這隻老年雌性雪豹已有10歲,人們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凌雪太后」。這次救助轟動了全國。
達傑拿著設備在選景拍攝。
2016年,次丁也救助過一隻受傷的雪豹。當時他和一個同伴騎著摩託車回家,路上碰到一隻雪豹的亞成體(剛剛離開媽媽獨立生活的雪豹),不知什麼原因受了傷,很多天沒有吃東西,躺在路邊奄奄一息。
次丁說:「我發現那隻雪豹後,也是非常好奇,拿起相機左拍右拍,但是越看越發現它的各方面都不對勁,可能奄奄一息了。我就脫掉上衣,把它的頭蒙住,把它抱著帶回家,並向鄉政府匯報了情況。經過20多天的休養,小雪豹恢復好了,我才把它放歸野外。」奚志農就是因為這件事認識了達傑和次丁。
牧民拍攝野生動物,具有不一樣的意義
昂賽鄉的鄉長多傑說,昂賽鄉有1500多名生態管護員,這三位牧民攝影師是其中的成員。牧民們每天早上要在限定的生態管護區域進行日常巡邏,以前因為文化水平有限制,途中的山、水、動物等資源難以通過影像來展現,給國家公園管理委員會提供影像資料也有技術障礙。今年4月,他和奚志農商量為牧民開展一次攝影技能培訓,讓牧民群眾能夠用影像資料真實反映國家公園的自然風光、人文地理、野生動物等等風貌。正好,奚志農早就有為牧民進行攝影培訓的想法。
7月份,昂賽鄉的第一期的牧民生態攝影師培訓班開班,牧民們報名非常踴躍,80多人報名,因為場地等因素,只錄取了40多人,參加培訓的牧民基本上都是自己採購影像設備來學習。奚志農除了親手教學,還請來鮑永清等攝影大師講課。
牧民攝影師也影響了自己的孩子。達傑的女兒康卓才7歲,就對攝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6歲開始跟著爸爸上山,偶爾會在爸爸休息的時候拿著「大炮筒」拍攝。在培訓班結業評獎中,康卓獲得了青少年特別獎。
達傑和女兒康卓在拍攝。
8月9日,「我從江源來——牧民攝影師成長計劃作品展」在上海開幕,達傑、次丁、曲朋多年來拍攝的照片和第一期培訓班的最新作品進行公開展出。
隨著數碼技術的進步,似乎人人都成了攝影師,不過牧民轉型為野生動物攝影師具有特別的意義。奚志農說:「讓野生動物棲息地的人拿起攝影機去拍攝,這種力量是不一樣的,他們的先天條件是任何人不能比的,希望這些珍貴照片帶給大家的,是對生命更深的尊重與敬畏。」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宋世鋒 實習生 鄭星雨 圖片來源 受訪者提供 野性中國工作室)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