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豹英雄孫子成野生動物攝影師:每一張照片都是對生命的敬畏

2020-12-26 齊魯晚報網

數十年前,青海牧民達傑的爺爺為了保護集體的羊群,曾經赤手空拳打死一隻金錢豹,成為遠近聞名的「打豹英雄」。如今,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和平相處成為了時代的主題,保護野生動物,也成了牧民們共同遵循的理念,達傑和鄉裡的村民們不僅成為了生態管護員,而且轉型成了野生動物攝影師,拍攝下很多關於野生動物的珍貴照片。野外拍攝的過程中,他們還曾經多次救助受傷的雪豹,包括前些年轟動全國的10歲雪豹「凌雪太后」。

近日,一場展出這些牧民攝影師最新作品的展覽在上海開幕,人們了解到高原上野生動物保護的發展和牧民生活的進步,正如現場一位攝影師所說:「讓野生動物棲息地的人拿起攝影機去拍攝,這種力量是不一樣的,他們的先天條件是任何人不能比的,希望這些珍貴照片帶給大家的,是對生命更深的尊重與敬畏。」

「打豹英雄」的孫子成了野生動物的保護者

以前有一本小人書《打豹英雄》,講述了在瀾滄江源頭的昂賽草原上,藏族青年東布達扎為了保護集體的羊群,赤手空拳打死了一隻金錢豹,成為遠近聞名的「打豹英雄」。幾十年過去了,人們的意識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和平相處成為了時代的主題,保護野生動物,也成了昂賽牧民們如今共同遵循的理念。當年的「打豹英雄」東布達扎的孫子不僅成為了一名三江源國家公園的生態管護員,而且成為野生動物攝影師,用鏡頭記錄下了很多關於野生動物的珍貴的照片。

牧民攝影師在觀察目標。

2016年3月,三江源國家公園開始試點運行,這是我國第一個國家公園,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公園。青海省玉樹州雜多縣昂賽鄉位於三江源國家公園的核心地帶,海拔3800米以上,有雪豹、金錢豹、棕熊、狼、猞猁、白唇鹿等珍稀動物。今年10月份,預計三江源國家公園會正式掛牌。三江源國家公園設立後,當地政府也把牧民們組織起來,每一戶出一個男丁擔任管護員,成為雪豹、金錢豹等野生動物的保護者,東布達扎的孫子達傑就是其中一員。

攝影大師偶遇當地牧民,開啟牧民轉型之路

紫牛新聞記者了解到,當地牧民群眾日常巡山清理垃圾、保護動物,每人每年能夠拿到2萬多元,再加上高山草原補償費、管護費等等,固定年收入有四五萬元。放牧牛羊是一筆財富,另外,當地盛產蟲草,每年5月中旬,牧民群眾幾乎都會上山挖蟲草,收入相對不錯。

生活條件好了之後,牧民們的精神生活逐漸豐富起來,數位相機開始普及。因為他們和野生動物零距離,除了用相機拍攝日常生活,也拍到雪豹等珍稀動物。著名野生動物攝影師奚志農和達傑及其夥伴次丁偶然一次接觸,開啟了這段緣分。

奚志農是「野性中國」工作室創始人,他在1992年至1996年曾經將鮮為人知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滇金絲猴展現在大眾面前,並由此保住了它們所棲息的一片原始森林。1997年,奚志農首次報導了藏羚羊被大肆獵殺的危機狀況。他做過央視《動物世界》的攝影師,作品登上過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一直致力於中國野生動物的拍攝和保護。

牧民攝影師拍攝到的雪豹。

2015年,奚志農來到昂賽鄉,被這裡豐富多樣的野生動物所吸引。2016年,他再次到來。

奚志農說:「我真正認識達傑和次丁是在2016年1月,當時他們拿著一個長焦的卡片數位相機,向我展示雪豹照片,有很多張,我非常驚訝,這是很多野生動物攝影師做夢都想拍到的。但是由於設備的限制,有一些照片是用數碼變焦拍的,完全糊掉了。我當時就感覺太可惜了,太遺憾了。」

三位牧民攝影師拿著器材拍攝。

從那時候開始,奚志農就和朋友開展「牧民攝影師成長計劃」,給達傑和次丁提供了兩套相機和幾隻鏡頭,並且進行了培訓,讓他們用更好的設備拍攝。

牧民曲朋也非常喜歡攝影,2013年時就花了1萬多元買了一臺單眼相機,但是只知道從取景框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隨便按一下就有一張照片,對焦距、光圈等概念的了解幾乎是零。2018年,經過達傑的介紹,曲朋也認識了奚志農,開始學習專業攝影技術,於是牧民攝影師有了最初的三粒「種子」。

守護雪豹母子30多天拍出珍貴照片

牧民攝影師有著天然的優勢,他們沒有高原反應,擅長爬山,都有一對鷹眼,能夠敏銳地發現目標,還可以和當地牧民隨意打交道,消息渠道靈通。在奚志農的精心教導下,這三位攝影師進步神速。

即使有很多優勢,拍攝雪豹依然充滿曲折和艱辛,需要機遇、耐心和毅力。

2018年3月,次丁聽說有一頭犛牛被雪豹咬死了,他就趕過去拍了一些照片。第二天下了一場大雪,他在山上發現很多動物的蹤跡,聽到叫聲,順著聲音走過去,突然發現兩隻雪豹在交配,於是拍攝下來。這是極為罕見的現象,以前從來沒有人拍到過這種照片。

2019年夏天,挖蟲草的牧民發現了一個雪豹的洞穴,當時雪豹媽媽正在撫育兩隻新生的寶寶。通常以雪豹的習性,如果被人類發現,會帶著孩子很快離開。非常幸運的是,這隻雪豹媽媽對「外來者」表示了極大的寬容,奚志農和三位牧民攝影師隱蔽在50多米外的地方守了30多天,拍下許多極為珍貴的資料,即使是BBC和《國家地理》也未必能找到這樣的機會。

他們拍到的兩隻雪豹寶寶。

奚志農在拍攝札記中說:「透過薄霧,也透過鏡頭的取景器,一隻小雪豹的臉正對洞口,很安逸地睡在媽媽身上,媽媽的大尾巴相當於一個大圍脖或是一床被子,看上去真令人感動。小雪豹的頭動了一下,可惜還有霧,我們沒有辦法拍攝,只能耐心等待。作為一個野生動物攝影師,最需要的就是耐心。我這幾十年的野外生涯,可能大半的時間都是在等待中度過的。只不過這一次等待實在是太激動人心了……」

牧民攝影師不僅拍攝,還多次救過雪豹

他們不僅拍攝,還曾經多次救過雪豹。

2017年11月24日晚,達傑和弟弟駕車時在路邊發現一隻受傷的雪豹,他們將它送到鄉裡做了一些簡單的處理,由於當地不具備進一步治療的條件,這隻雪豹被送到北京動物園做了手術,康復後再被送回青海。

回憶起當時的情況,達傑說:「那天晚上大概10點左右,我看到一隻雪豹睡在路邊,我拿起相機,拍了幾張照片。它發現有人靠近,就站起來走了一兩步,我發現它的腿斷了。我想救它,但是沒有繩子等工具,就讓弟弟看著它,我回去拿了毛毯和手電筒,把它帶到有手機信號的地方,給奚志農老師打電話。我守了它一晚上,給它餵了一些食物,之後經過鄉派出所和衛生院救治後,它被送到西寧野生動物園。」

這隻老年雌性雪豹已有10歲,人們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凌雪太后」。這次救助轟動了全國。

達傑拿著設備在選景拍攝。

2016年,次丁也救助過一隻受傷的雪豹。當時他和一個同伴騎著摩託車回家,路上碰到一隻雪豹的亞成體(剛剛離開媽媽獨立生活的雪豹),不知什麼原因受了傷,很多天沒有吃東西,躺在路邊奄奄一息。

次丁說:「我發現那隻雪豹後,也是非常好奇,拿起相機左拍右拍,但是越看越發現它的各方面都不對勁,可能奄奄一息了。我就脫掉上衣,把它的頭蒙住,把它抱著帶回家,並向鄉政府匯報了情況。經過20多天的休養,小雪豹恢復好了,我才把它放歸野外。」奚志農就是因為這件事認識了達傑和次丁。

牧民拍攝野生動物,具有不一樣的意義

昂賽鄉的鄉長多傑說,昂賽鄉有1500多名生態管護員,這三位牧民攝影師是其中的成員。牧民們每天早上要在限定的生態管護區域進行日常巡邏,以前因為文化水平有限制,途中的山、水、動物等資源難以通過影像來展現,給國家公園管理委員會提供影像資料也有技術障礙。今年4月,他和奚志農商量為牧民開展一次攝影技能培訓,讓牧民群眾能夠用影像資料真實反映國家公園的自然風光、人文地理、野生動物等等風貌。正好,奚志農早就有為牧民進行攝影培訓的想法。

7月份,昂賽鄉的第一期的牧民生態攝影師培訓班開班,牧民們報名非常踴躍,80多人報名,因為場地等因素,只錄取了40多人,參加培訓的牧民基本上都是自己採購影像設備來學習。奚志農除了親手教學,還請來鮑永清等攝影大師講課。

牧民攝影師也影響了自己的孩子。達傑的女兒康卓才7歲,就對攝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6歲開始跟著爸爸上山,偶爾會在爸爸休息的時候拿著「大炮筒」拍攝。在培訓班結業評獎中,康卓獲得了青少年特別獎。

達傑和女兒康卓在拍攝。

8月9日,「我從江源來——牧民攝影師成長計劃作品展」在上海開幕,達傑、次丁、曲朋多年來拍攝的照片和第一期培訓班的最新作品進行公開展出。

隨著數碼技術的進步,似乎人人都成了攝影師,不過牧民轉型為野生動物攝影師具有特別的意義。奚志農說:「讓野生動物棲息地的人拿起攝影機去拍攝,這種力量是不一樣的,他們的先天條件是任何人不能比的,希望這些珍貴照片帶給大家的,是對生命更深的尊重與敬畏。」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宋世鋒 實習生 鄭星雨 圖片來源 受訪者提供 野性中國工作室)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相關焦點

  • 【生態玉樹】《最美中國第五季》:從牧民到雪豹「御用攝影師」
    對於很多人來說,認識野生動物都是從看BBC的紀錄片開始。而在中國,生物多樣性雖然不輸世界其他地方,但很多本土特有的物種卻很少被影像記錄,被大眾關注。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生態攝影師奚志農來到雜多縣昂賽鄉開展「牧民攝影師成長計劃」,培養出一群牧民攝影師,用影像推動當地的自然保護。過去4年來,牧民們拍下了棕熊、白唇鹿、白馬雞、黑頸鶴……還有野生動物攝影師們做夢都想拍到的雪豹。
  • 【中國野生動物攝影師】樂翁:追尋在醫藝之間的意興
    用盡藝術光影,在動態的倩影中捕捉美好瞬間,在翱翔的世界裡定格自由與狂野,在遠行的時光裡感悟生命之美!——樂翁      我是馬韶傑,66歲,一名擁有雙重身份的野生動物攝影師。出身於中醫世家,自幼隨父學醫,秉承祖訓、輾轉海外歸國後立志成為成為一名醫者仁心、德醫雙馨的骨病專家。
  • 70後小學課文《打豹英雄陳傳香》,40多年後,女英雄是否安好?
    初聽起來覺得不可思議,但想必許多70後的朋友曾經在小學語文課本裡讀過《打豹英雄陳傳香》這篇課文吧!聽一位朋友回憶說:當時受條件限制,全班只有幾本正式課本,其餘的都是老師刻板印刷出來的,《打豹英雄陳傳香》這篇課文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2020野生動物攝影師誕生!
    國際野生生物攝影年賽(Wildlif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WPY)於1964年創辦,是世界上舉辦時間最長、最負盛名、最具影響力的野生動物攝影比賽,迄今已56年歷史。
  • 俄攝影師獲頒最佳野生動物攝影獎,照片曝光:西伯利亞虎狂喜抱樹
    俄羅斯攝影師謝爾蓋 戈爾什科夫(Sergey Gorshkov)靠著一臺隱藏在西伯利亞森林中的相機,花費11個月時間,捕捉到一隻老虎欣喜若狂抱著一顆古樹的照片,這張照片讓他榮獲2020國際野生動物攝影獎最高殊榮。
  • 俄攝影師獲頒最佳野生動物攝影獎
    ▲2020國際野生動物攝影獎作品。(圖/取自英國自然史博物館網站) 蔡岱樺/綜合報導 俄羅斯攝影師謝爾蓋 戈爾什科夫(Sergey Gorshkov)靠著一臺隱藏在西伯利亞森林中的相機,花費11個月時間,捕捉到一隻老虎欣喜若狂抱著一顆古樹的照片,這張照片讓他榮獲2020國際野生動物攝影獎最高殊榮。
  • 獲野生動物攝影「奧斯卡」獎的李善元:自然生靈值得尊敬和保護
    李善元認為,這是一名野生動物攝影師需具備的最重要的品質。受訪者供圖北京時間2020年10月14日凌晨4時30分,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第56屆世界野生生物攝影師年賽線上頒獎典禮正在舉行。李善元的名字和那張照片出現在了屏幕上,《當媽媽說跑步前進》拿下了哺乳類動物行為組冠軍。
  • 野生動物攝影師的自白,解析BBC如何拍攝野生世界
    《地球脈動2》在拍攝上,動用了71個攝影師不算什麼,凌晨3點起來不算什麼,跑遍204個地區不算什麼,光是為了拍金雕捕食這幾秒鏡頭,攝影師足足在冰天雪地裡,等待了上百個小時。這一期就是來自野生動物攝影師的自白,講解BBC如何拍攝製作野生世界。現在拍攝野生動物已經是基於一個故事,或著部分片段就是一個故事。
  • GWP100 vol.08 | 「我的工作不是拍攝美麗的照片.」她將鏡頭對準野生動物交易30年
    布麗塔·亞申斯基(Britta Jaschinski)著名生態自然攝影師,用三十年時間,深入調查和拍攝野生動物交易,並製作成多媒體節目。傳統上,人們把照片定義為對主題或對象的「捕捉」,但亞申斯基的影像,卻拒絕人為的、充滿布置意味的捕捉。自2016年以來,亞申斯基一直在各國的邊境和機場拍攝,記錄野生動物製品的非法買賣痕跡。一對象腳,被鑲嵌了閃亮的金屬裝飾和包邊,成為兩張坐凳,靜放在一個推車上。亞申斯基用相機記錄下這一幕。圖片的光線被處理得極暗,除了那部推車和凳面的一點點金屬反光,一切都是灰黑乾澀的。
  • 比《瘋狂動物城》更精彩的《野生星球》 親子悅讀
    前一陣火遍朋友圈的一部劇《瘋狂動物城》,幾乎所有看過的人都對此劇給出了極高評價。
  • 「打豹英雄」陳傳香:19歲女孩打死2米長金錢豹,得到什麼獎勵?
    在過去的評說故事當中,「打虎英雄」的形象可以說是層出不窮,而最廣為人知的,恐怕還是「武松打虎」的故事了
  • 【明州新聞】揭秘野生動物圖片拍攝的背後:明尼蘇達州飼養員指導動物擺造型
    是的,你看到的一些所謂的「野生動物」,都是人工馴養的;這些看似「自然」的照片,都是在飼養員的指導下擺拍的。如果你將「非凡的野生動物」作為關鍵詞搜索,能在網上找到大量幾乎完全相同的照片。但野生動物攝影基地同時為專業攝影師和愛好者敞開大門,來此消費的人們大多對拍攝地絕口不提,聲稱「這是我在野外蹲守了四個星期才拍到的」,他們把照片賣給圖片庫,圖片庫再轉手賣給不知情的買方,於是在很多廣告、紀錄片、網絡流行圖片,甚至野生動物攝影大賽裡,都被這種「人造」的野生動物照片充斥。  今年早些時候,一組灰熊和狼群在雪地裡爭奪一隻鹿的屍體的照片,發布在了《每日郵報》的網站上。
  • 野生動物保護百餘年,影像記錄生命的力量
    威脅不僅來自人類過度捕獵、捕撈的直接傷害, 還來自人類在尋求自身發展過程中對陸地、海洋的開發利用帶來的棲息地喪失、環境汙染,大量使用化石能源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有意或無意造成的物種入侵……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與擴張,野生動物在退卻和消亡。
  • 2019年野生動物攝影師大賽獲獎作品(完整版)
    15日,2019年野生動物攝影師大賽(The Wildlif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獲獎作品公布。野生動物攝影師大賽由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主辦,本屆大賽共收到來自100個國家的48,000餘幅投稿作品。最終,中國攝影師Yongqing Bao憑藉其拍攝的作品摘得本屆大賽總冠軍以及哺乳動物行為組並列冠軍。
  • ZAKER攜手野生救援、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呼籲拒絕非法野生動物貿易
    ——《流浪地球》人與動物是地球上的命運共同體,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今天是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ZAKER 攜手野生救援、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共同呼籲大家尊重和敬畏生命,拒絕非法野生動物貿易,為生命吶喊,與自然共生!
  • 非凡動物的生命百科《珍稀動物全書》
    這是 「影像方舟」項目組的作品 他們在全球十多個國家進行巡迴展出,用關注生命狀態的方式講述瀕臨滅絕的動物們,同時也指出了動物日益面臨的生存問題。希望用影像打動人心,讓全世界看到它們,關注它們,並採取行動保護它們!鳳凰科學出版社將其英文原版書籍引進國內,重磅推出《珍稀動物全書》用300餘張純背景的高清照片,完美呈現動物細膩神態!
  • 一本呼籲保護野生動物的攝影集
    《鏡頭下的無聲吶喊》 布麗塔·亞申斯基 基思·威爾遜 著 中信出版集團 2020年12月出版 深圳晚報記者 劉莉 中信出版集團近日出版了《鏡頭下的無聲吶喊》中文版,這是一本抵抗野生動物犯罪的攝影集
  • 從《生命之靈》看第50屆野生生物攝影年賽 (上)
    這張照片至今仍經常出現,比如「微信」的啟動畫面。  這張照片出現的時期正值西方國家環境運動高漲,大眾開始關注並參與到環境議題之中,因此這張照片的價值也尤為凸顯。野生生物攝影年賽的創立也是在那個時期——1965年。而在創立之初,年賽就將「通過讓最廣大的公眾關心動物,關心自然保護這個重要的話題,並最終使這些獎項能夠惠及動物本身」作為其目的。
  • 19張動物抓拍照片,蝙蝠倒掛在樹上,皮膚太薄,好像一把破雨傘
    無論你的創意有多好,無論你的手有多穩,你永遠都會拍出一些讓你意想不到的照片。即使專業的野生動物攝影師,都無法避免犯這樣的低級錯誤,就更別說我們廣大網友了。但今天的這些「失敗」的野生動物照片,不應該讓我們感到尷尬,而應該慶祝!
  • 2020GDT野生動植物攝影師獲獎作品,14歲已封神
    賈斯珀·多斯特(Jasper Doest)的驚人鏡頭《猴面具》(A Monkey's Mask)被宣布為總冠軍鳥類組冠軍:企鵝防禦聖安德魯斯灣的國王企鵝照片:Ben Cranke / 2020 GDT年度歐洲野生動植物攝影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