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何似
來源 | 精讀(ID:jingdu999)
《我就是演員》開播至今,風波不斷、話題也不斷。
從節目到參賽演員、再到導師,隔三差五地上熱搜。
並且無論是參賽演員還是導師,絕大多數在上熱搜、被熱議時,總是帶著爭議性。
但唯獨有一位,在這檔節目裡,真正做到了「零差評」。
他就是因為《隱秘的角落》而讓廣大網友熟知的演員張頌文。
在時不時總是劍拔弩張、氣氛緊張的現場,張頌文仿佛被設了一個結界,隔絕在了冰冷的空氣之外,每每開口,都讓人覺得如沐春風。
比如在包貝爾表演完之後的導師點評時間裡,張頌文想要講關於包貝爾試鏡韋小寶的事情。
講之前,他先徵求了包貝爾的意見:「我可以說這段往事嗎,小包?」
在獲得同意後,他說到:
我跟小包認識年頭很長了,畢業以後他跑組的次數很多,有一天他跑到我家裡來,他說他去見一個劇組,他很想去應聘一個叫做韋小寶的角色。包貝爾已經試了很多次,劇組副導演希望他找一個人給搭皇帝那個角色。
張頌文正在考慮要不要去的時候,包貝爾說:「老師我衣服都租來了。」
去了以後,他去敲了那道門,我一輩子都忘不了那一天。
有個人開門說,你怎麼又來了?
他當時很難堪,因為我就站在他旁邊,他說我穿上衣服再試一次,然後那個女生跟他說不早說了你不合適,你回去吧。
後來我跟那個女孩說,我是他老師,他衣服都租來了,要不讓他再試一次?
包貝爾再次獲得試鏡機會,然而最後還是不成功。張頌文詢問後得知,包貝爾已經來這兩個月了,一直在磨劇組。
一個月後,劇組聯繫張頌文,想讓他來幫忙搭戲,他答應了:
我當時打車去了一個郊外,那裡有四十個小孩在底下練拳,我突然看到那裡麵包貝爾站在最後,剃了光頭在那裡練,然後我說包貝爾你在幹什麼,他說我很想演韋小寶,他們不讓我演,那我就當群演來參加培訓。
他的一番話,讓大家看到了包貝爾堅韌有毅力的一面,他娓娓道來的模樣,也讓網友覺得他真的太溫柔了。
同樣在面對現場裡備受爭議的李夢時,他依然講到李夢的臨場發揮呈現了很好的效果。
雖然「讓找出一模一樣的蘋果」的做法不合情理,但我們也能在他的講述中了解,李夢作為演員是有實力的。
即使他也不認同李夢要找一模一樣蘋果的做法,但他依然認為,自己看到的李夢只是想要把這個角色演好,而不是說不想演戲了。
想到俞敏洪曾對「年輕人如何培養人格魅力」作出這樣的解釋:
有人格魅力的人常常令人喜歡。
人格魅力是特別抽象的概念,我們很難一句話說出來人格魅力是什麼,但任何一個概括的東西都可以分解出其組成部分,就像我們能品嘗出一鍋菜裡都放了哪些調料。
在一定程度上,我們能還原人格魅力的組成,或許不夠完整,但至少能夠見到端倪。
他提出了幾個關鍵要素,我們會發現張頌文的身上都有。
其一,就是人性化的溫馨。
節目裡,張頌文似乎總能看到其他人閃光的一面,肯定他們的優點,也會指出不足並給予引導,能給出自己的見解和幫助。
編劇柏邦妮也曾在微博上說:
每次看到張頌文,對一個表演失敗的演員,很隨和又很鄭重地說,「你很好」我就想哭。
他讓我想起了卡佛,卡佛教人寫作的時候,其他老師會大刀闊斧地告訴學生,「你不是寫作那塊料。」
可卡佛不會,他說,「間苗和挑選,那是上帝的工作。我們只澆水,播種。」
張頌文也是這樣溫柔的一個人。
以至於還有網友在看了節目後發出這樣的感嘆:
「張頌文老師是什麼神仙啊!!!」
「張頌文老師是個活菩薩吧?」
「頌文哥哥太值得愛了。」
在演技備受認可之後,張頌文帶著溫柔、細膩的人格魅力,再次徵服了觀眾。
俞敏洪提到的人格魅力的關鍵要素裡,其二就是廣博的知識結構。
一個不學無術的人,無論他外表多麼漂亮、英俊,一旦開口說話你就知道他是個草包;
而一個其貌不揚的人,在開口之後體現了宏大的知識結構和獨到見解,你就會對這個人產生欽佩,他也會對你產生吸引力,人格魅力開始產生。
我把它理解為一個人的閱歷與專業。
早在《光影中的演技派》這檔節目裡,張頌文的表現就被網友稱為「瘋狂的乾貨輸出」。
比如,他在講到《少年的你》裡易烊千璽的一段表演時,他提到「演戲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演反應」,而易烊千璽在片段裡演出了對對方臺詞的反應,達到表裡一致的效果:
「易烊千璽在表演中學會了用反應思考,有了內心,才去說臺詞。」
他講的既有細節又淺顯易懂,給普通觀眾鑑賞表演帶來了一個不錯的科普。
張頌文25歲才考上北京電影學院,畢業後留校當助教。
在這之前,他做了很多不同類型的工作。
印刷廠做掛曆、大排檔洗碗、窗式空調安裝、汽水廠洗瓶工……後來做了五年導遊,這些經歷他當時沒覺得有多寶貴,只是用來餬口罷了。
後來做了演員,張頌文才覺得這些經歷非常寶貴,那些年見過的人和走過的地方,有很多東西裝在記憶裡。
他的閱歷讓他的表演更有了煙火氣,也讓他更有了生活的智慧。
人格魅力的第三點,是擁有積極的心態。
積極心態,小到對自己的生活、家庭、事業充滿信心,大到對整個世界有征服、改變之心。
當一個人懷有積極心態、勇往直前,他自然能產生一種吸引力和氣場,會不自覺地把願意追尋的人吸引過去。
去年6月,張頌文演戲20年至今沒能買房的事情引起網友熱議,隨後他寫了這樣一段文字。
他坦言自己無力支付市區的房租而搬到農村,坦言自己是「被選擇」,演員這一行業,不幸運的話就是一份杯水車薪的工作。
但他並不覺得自己的生活苦,因為是自己的選擇,是自己的熱愛。
「世界上還有什麼能抵過熱愛兩字,是不是?」
張頌文代表了中國絕大多數「非著名」演員的困境。
但他卻沒有沉溺在困境裡,而是在認真地確認自我,以及認真生活。
張頌文會在村民們收麥子、摘葉草、翻地的時候過去幫忙;喜歡逛菜市場、和攤販們聊天;也在自己的院子裡種滿了花花草草,悠閒自得。
在一次採訪裡,他說道:
「我也不知道怎麼可以擁有票房,這不是我能左右的,只能說這是我的死穴。我願意接受一切發生在我身上的事,這必然有它的原因,如果不接受的話,你會過得很痛苦。」我想,「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大概說的就是他現如今的狀態。
一窺張頌文的生活狀態,會發現「很接地氣」,不太「明星」。
就像他自己說的,他就是一個普通人。
如果觀眾覺得我演小人物比較擅長的話,那就對了。因為我就是個很平凡的中國老百姓。我跟芸芸眾生一樣,要去菜市場買菜做飯,沒買車之前,也要擠公交和地鐵,我拍戲不就是上班賺錢嘛。
其實張頌文在《我就是演員》之前,還參加過《演技派》《光影中的演技派》等表演相關的節目,但都不是很「出圈」。
或許衝突的場面、偏激的言論,才會奪人眼球成為熱搜上所謂的「爆點」,更為人所津津樂道。
但時間久了就會發現,絕大多數只是一時熱鬧。
我想,春風化雨的力量才更深入人心。
因為高姿態的尖銳和俯視都很輕鬆,而平視的溫柔和包容才最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