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C
cross-media innovation center
左:四方田犬彥 右:王眾一
四方田犬彥先生是一位非常重要的電影研究學者。他到目前為止,已經完成了140餘部的著作,研究與批評涉獵領域廣泛,對文學、電影、漫畫、戲劇、美食等文化現象長期關注,筆耕不綴。
與日本學院派學者不同,四方田犬彥的作品多具有啟蒙性和趣味性,在日本擁有眾多讀者,曾獲得Suntory學藝賞、講談社Essay賞、伊藤整文學賞等獎項。四方田犬彥系統研究北野武、押井守、黑澤明、原節子、李香蘭等的電影,尤其重視對李香蘭以及東亞和日本電影關係的研究,同時也關注中國、韓國、泰國等國家的新興電影。這回的四方田犬彥先生重點圍繞日本黃金時期的電影講解了日活株式會社的動作片和東映株式會社的黑幫片。
▼
▼
▼
歷史背景
關於日本電影的黃金時代
20世紀50年代被視為日本電影的黃金期,二戰戰敗、原子彈襲擊、被美國佔領的陰影籠罩著東瀛民族,處於創傷中的日本人民在百廢待興時期默默進行著經濟的重建。當時,電影是日本大眾娛樂重要的一個支柱產業,佔有中心地位。這個時代日本較大的電影公司都採取明星制,並以每月兩部這樣的批量生產速度,主導著日本的電影市場。當時所有電影院的情形都是觀眾坐得滿滿的。然而,這樣繁榮的光景並沒有長久,到了70年代,就變成了夕陽產業。有的大生產公司倒閉,有的公司不得不改變原有的製作路線。
四方田犬彥先生認為,政府之間通過協議完成合作製片的電影,並沒有非常深厚的群眾基礎。本來(日本)電影的創生之初是給下層勞苦大眾看的一種文藝形態,歌劇是給上層資產階級的娛樂形式。好萊塢電影剛出來的時候,如果看一場歌劇需要兩美元的話,而一場電影只需要五美分。(在1910年的美國能講英語的人可能還不到美國的人口的一半)對於他們來說歌劇因為票價昂貴加上語言等問題,很難被廣大群眾理解並接受。而五美分一場的卓別林的電影對於他們來說是恰到好處的。這種電影本身就是為收入不多,加上語言理解有困難的人群的文藝創作形式。具體說來,這樣的人群主要是以初中文化水平以上為對象的的群眾主體,並不是針對精英階層為對象的娛樂形式。
▼
▼
▼
關於日本五大電影公司
談到日活株式會社與東映株式會社,就不得不提到日本五大電影公司。他們分別是:
角川映畫
前身為1942年二戰時,統合日本國內小型電影公司成立的大日本映畫製作株式會社,屬於日本戰時體制企業之一。戰後改名為大映株式會社,成為一般的民間企業。大映曾於1971年時瀕臨倒閉,後來由日本大型出版社之一的德間書店出面收購重整。2002年,大映被角川書店買下,在2006年3月整並角川旗下的電影事業單位後,改名為「角川先驅映畫」。
松竹株式會社
簡稱松竹,為今日日本五大電影公司之一,經營範圍橫跨表演藝術及電影產業。從1895年大谷竹次郎在京都開始經營傳統劇場,松竹的創業時間已超過一百年。松竹的名稱是由創辦人白井松次郎及大谷竹次郎兄弟的名而來。 除了電影,松竹在創業時就開始在戲劇表演方面上的經營。歌舞伎、歌劇、相聲、交響樂等皆是松竹涉足的範圍。東京歌舞伎座、京都四條南座等日本知名的表演藝術場所,即為松竹創設與擁有。 松竹曾與其他電影大廠共同參與富士電視臺的創立,現在也自行設立了幾個衛星電視頻道,轉播戲劇及播放自製的電影、電視劇。
寶株式會社
簡稱東寶,由1932年創立的東京寶冢劇場而來,為今日日本五大電影公司之一。東寶即為「東京寶冢」之意。 東寶起初是以劇場起家,後來才經營電影產業。除了電影相關產業之外,目前東京的數個知名劇場也是由東寶所擁有,如日本第一個西式劇場「帝國劇場」等。而1959年富士電視臺開臺,東寶也是主要發起者之一。
東映株式會社
簡稱東映,創始於1949年,為日本五大電影公司之一。除了電影製作及發行,東映同時也經營電影院、影城、衛星電視、及影片出租等相關業務。東映也跨足其他產業,如東映即為朝日電視臺的發起者及大股東之一。另外,在1950及1960年代,東映曾是今日日本職棒的北海道日本火腿鬥士隊的擁有者。
日活株式會社
簡稱日活,由1912年創立的日本活動株式會社而來,他創立的時間大概和美國的華納福克斯、米高梅是同一個時段。創立至今,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是世界上歷史非常悠久的大電影製作集團之一。在1945年,日本戰敗後,就處在了美國的佔領之下,到了1952年,雖然日本恢復了國家主權,但其文化等各個方面仍然在美國的影響之下,從各種時尚文化、流行服飾、爵士樂、年輕人的一些流行愛好等在所有這些流行文化領域都還處在佔領軍的文化滲透之下。
▼
▼
▼
創作方式
關於日活株式會社中的動作片
四方田犬彥先生認為,日活大多數的電影裡很有意思的一點是:劇情的創作大部分並不是原創的,當時好萊塢對日活的一個製作策略是要從好萊塢引進一些素材,同時也向法國、義大利電影等等「借來」了一些「情景」,且對於著作權等問題並沒有意識去關注。然後將這些「情景」在日本的舞臺上以日本為背景重新包裝,將日本電影重新「改頭換面」,並讓日本的演員去演。他們仍然「沉湎」於自己重新「編排」的這些動作片中,對他們從國外去「借鑑」這樣一個事實毫不在意。
1956年《瘋狂的果實》
日本《電影旬報》評出的20世紀最佳100部日本影片之一。是中平康執導,石原裕次郎、津川雅彥等主演的劇情片。改編自石原慎太郎的小說。
電影圍繞在海邊一個資產階級家的別墅裡,一群青年在此聚集。這群青年中,有一對兄弟,弟弟帶了一位美麗的少婦來參加舞會,故事由此展開。事實上美貌的少婦已經是一個美國人的妻子了,他們必須要放棄對她的追求。
這部電影表現出日本人對資產階級以及美國的文化是非常喜歡和欣賞的,這是一個實際的問題。當時在政治上,他們是受美國統治的。儘管這部影片看起來是一部娛樂片,其實它的實質流淌著濃重的民族主義,「自己」的女人被美國人奪走這樣一個事情。本來這部電影是想以好萊塢的形式,給日本人拍一部娛樂片,但是,不得不面對日本人在軍事和文化上受美國統領這樣的事實。在戰前男明星的特點一般帶有女性的溫柔,臺詞較為傷感,這樣會更加贏得觀眾的喜歡。但是戰後對這些形象有了全新的變化,觀眾希望這些演員的個頭像美國人一樣高,更加的彪悍,期待他們具備強烈的硬漢氣質。
1967年《老子的護照-手中槍》
電影講述的是主人公阿腚受人委託去殺害一個人。但是這個僱主為了不想走露風聲,又要把他殺掉。這樣僱主和阿腚之間就發生了一場對決。
四方田犬彥先生回憶,在他小時候的同學紀念冊裡,有一欄需要填寫的是自己最欣賞的人,班裡每個人寫的都是英雄,還有的寫的是自己的父親,而他寫的就是阿腚。這件事於是在班裡傳開,成為家長會上老師嚴厲批評的對象,說怎麼能這麼教育孩子。40年之後犬彥先生寫了一本書,阿腚就成了這本書的封面人物。所以小的時候看電影能有一個自己非常喜歡的電影明星,長大後把電影研究作為自己畢生的事業,在這點上,他感覺到非常幸福。
戈達爾的《筋疲力盡》
影片中講述的是主人公被自己的女友揭發而告密,然後被警察追殺,最後在街上當場打死的故事。1959年公映後,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這部電影無論是從拍攝的手法,還是音樂的用法上,整個電影的創作是一個全新的方式,所以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關注。日活對於類似於「戈達爾」而這樣時尚前衛的創作並不感興趣,他們只是借鑑了電影中「女人背叛」的一個情節。日活電影就是從好萊塢、義大利和法國等影片中任意的「取下」他們需要的內容,進行改頭換面,重新拍攝。同時在六十至七十年代,日本日活動作片在東南亞也開始上映,當時無論是在香港、曼谷還有臺北,都有專門上映日本電影的電影院。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60年代的日本觀眾來說,對於美國西部的一個想像,幾乎都來自於日活片。因為片子的大多數鏡頭都是在北海道拍的,他們當時將北海道看作日本的「西部」。作者講自己在小時候也是覺得北海道到處都是騎士。臺灣、香港、韓國當時也有許多本土的「西部片」,把他們需要的情節又從日活影片中搬在他們的熒幕上,進行二次模板、三次模板的整合。
還有1966年臺灣拍攝的《溫泉鄉的吉他》等。四方田犬彥先生還談到了臺灣導演侯孝賢的作品。當時與侯孝賢導演有過一些接觸,他們談及自己小時候接觸到的日本電影就是日活的動作片。可以說在當時那個年代對於臺灣影響比較大的電影就是日活動作片。比如當時拍攝的《英雄本色》這部電影可以說是一部比較典型的受到日活動作片影響的作品。緊接著日活動作片席捲了整個東南亞地區。
▼
▼
▼
創作背景
關於東映株式會社的黑幫片
東映公司改變自己的拍攝路線是在六十年代後期開始的。他們開始拍攝戰前活躍在日本的一些流氓或者是賭徒,以這些人為主人公的一些黑幫片。雖然他們本身定義的形象不是很好,但是卻在儒家中的「仁」和社會中的「義」之間的矛盾中搖擺,主人公往往在卑劣小人的欺負之中一忍再忍,但是往往在最後一刻他們忍無可忍,挺身而出和壞人決鬥,將身處「漩渦」中的好人解救出來。因為黑幫電影具有較為強烈的反體制和無政府主義的色彩,所以在六十年代末引發了學生們對此的狂熱激情。
日活電影的路線就是時時刻刻將好萊塢和歐美電影創作的故事題材搬到日本現實社會的題材之中,而東映是以戰前的日本為特點,展開故事。雖然是黑社會的性質,但是人物性格都十分鮮明並具有反體制、反國家、反傳統的色彩。從本質上來看,東映還是具有反國家的這樣一個特點。之所以具備這樣的特點是因為他們的班底都是經歷過偽滿洲國的體制,對這種體制有著深刻的不信任感。因為他們經歷了滿洲國這樣一個從成立到崩潰的一個過程,所以他們就認為日本這個國家也具備這樣的特點,從而產生了不信任。黑幫片達到高潮是在1970年,當時從事政治活動的左翼,認為在黑幫片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
作者當時在小時候,也參與了東映一部電影的拍攝,就是一個被脫了褲子之後打死的形象。當時覺得東映這個公司就好像處在一個黑社會的環境一樣。這裡就引出來一個很好玩的話題,日活公司如果要拍黑幫片會是什麼樣呢?1965年的《刺青一代》就是這樣一個罕見的例子,其中作者對於色彩和空間的處理別具一格。歌舞伎的元素導入其中,並且以高度城市化的處理,這樣非常明亮的處理和日本傳統的喜劇也有些密不可分的關係。
《日本俠客傳》
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大阪,主人公來到大阪尋找他的朋友,但是他的朋友已經死掉了,他只好寄人籬下,投靠了一幫黑社會,他本不願意如此,但是生活所迫,不得不捲入這樣的生活之中。事實上他的朋友就是死在黑社會的火拼之中,知道了真相之後的主人公就與黑幫展開了一場決鬥。這部電影代表了典型的東映黑幫片的敘述模式,男人之間的友情經常被描寫的非常隆重,女人往往參與不進來。
四方田犬彥先生在最後講到,希望中國朋友不僅僅只關注日本大家之作,同時也多多關注日本本土具有深厚群眾基礎的電影作品。
《日本電影110年》新書籤售會
電影 藝術 科技
未來媒體的探索者
Film Art Sci.&Tech.
Future Media Explorer
S A C 學 術 支 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