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五大電影配樂宗師

2021-02-08 葫蘆文化傳媒

文/林檎

默片時代一結束,音樂就成了電影的靈魂。這一點毋庸置疑,因為就連那位一直認為電影配樂會毀掉電影情緒的法國大導演侯麥(Eric Rohmer),他也會在開心的時候為自己的電影親自譜寫配樂。所以要相信離開了音樂的電影,就不是真正的電影。就如同看電影時,斑斕絢麗的畫面之中,只能聽見各種嘈雜的聲響,你還會有觀賞下去的欲望嗎?當然,如果電影中只出現一些俗爛無比的電影配樂,那麼我們依然會在忿忿不平中拋棄這些電影。
沒有音樂靈魂的電影會讓人遺憾,而擁有一個與電影身體不和諧的音樂靈魂,那結果只能是可怕了。但其幸好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隱藏在銀幕背後的配樂大師們,正在用自己的激情和夢想,為電影塑造各種各樣的靈魂。

主旋律的範本:

約翰·威廉士(John Williams)——《星球大戰》三部曲

大家,絕對的大家。身為好萊塢大片音樂教父的約翰·威廉士是世界上名氣最大,且最受尊重的作曲家之一。他曾為90多部影片創作音樂並擔任音樂總監,先後41此獲得奧斯卡提名,捧回了5座奧斯卡獎盃,20餘次黃金及白金唱片獎,2次艾美獎,3次金球獎,18次葛萊美獎,6次土星獎,7項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等。雖然常常聽見有人抱怨,說他的音樂聽起來就那麼回事兒,但磅礴的氣勢和內在的深厚,卻是無人能比的。
在約翰·威廉士所有的作品中,包攬了金球獎、奧斯卡和格萊美最佳電影配樂殊榮的《星球大戰》三部曲,作為電影史上最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作品,它的原聲音樂甚至都超越了單純的附屬品地位。在《新的希望》中,約翰使古典管弦樂式的編排傳統在電影配樂創作領域中得到了復興;而《帝國反擊戰》中,壓迫感十足的黑武士主題曲則在華麗的鋼管樂中,成為了「星戰」系列的靈魂之音;在《武士歸來》中,他更是另闢蹊徑,運用輕描淡寫的弦樂將星戰的故事定格在了新世紀樂章中。從輝煌壯麗、陰鬱沉重到感性唯美和盪氣迴腸,善於創造主題旋律的電影音樂大師約翰·威廉士,寫下了他創作生涯中最漫長也是漂亮的一筆。
部分經典作品:
1.《慕尼黑慘案》 Munich (2005)
大量使用管弦樂隊以及鋼琴的低沉對話來進行主旋律的表達以及悲悽的女聲吟唱,很好地將影片的主旨引入到了深沉與無奈的尾音之中。
2.《哈利·波特》系列 Harry Potter (2001—2004)
結合每一部的不同主題,將古典音樂和現代音樂相互糅雜,借用兒童合聲、華麗的爵士樂以及悠揚的笛聲吹奏出的田園小樂章,打造出了一個中古世紀的魔幻樂園。
3.《拯救大兵瑞恩》 Saving Private Ryan (1998)
約翰·威廉士親自指揮了著名的波士頓交響樂團和泰戈伍德音樂節合唱團,來為本片製作了主題曲。音樂伴隨著情節的跌宕而變化,在流轉間各種情感一同匯聚,直到最後在一組抑揚頓挫的羊鼓聲中,悲壯的心痛才蔓延開來。
4.《辛德勒的名單》 Schindler's List (1993)
在這次的配樂中,約翰·威廉士捨棄了以往的磅礴氣勢和華麗恢宏,只是採用了以情入樂的形式,在小提琴獨奏中將浪漫樂派的傳統手法和猶太民族音樂的旋律相互融合在了一起。

學院派的浪漫:

詹姆斯.霍納(James Horner)——《鐵達尼號》

「我是個愛爾蘭音樂的追隨者,我喜愛它的憂鬱氣息和永恆品質,我和其他作曲家不同,因為我不把音樂看作是一種工作,而把他看成藝術。」
—— 詹姆斯·霍納(James Horner)


作為新一代的電影配樂大師,詹姆斯·霍頓擅長運用英格蘭、蘇格蘭等歐洲民間音樂的素材來創作音樂。這或許和他的的個人經歷有關,雖然出生在美國的繁華都市洛杉磯,但卻在英國倫敦的古典音樂教育下得到了成長。在進入皇家音樂學院攻讀音樂作曲後,師從古典音樂大師郭吉·李各逖(Gyorgi Ligeti)。他的音樂作品曲風高貴、情節充實、旋律優美,而且還擅長使用各種華麗的配器,充滿了英國學院派的古典唯美風格。
1997年,由他創作的《鐵達尼號》原聲大碟,不僅雄踞各大排行榜榜首位置長達6個月之久,而且其主題曲《我心依舊》還在1998年3月下旬舉辦的第70界奧斯卡頒獎典禮現場先後響起11之多。在悠揚浪漫的旋律中,他摘得了奧斯卡和金球兩項大獎。詹姆斯·霍納的創作風格唯美華麗、充滿詩意。在《鐵達尼號》中極具地域特色的蘇格蘭風笛,在將主題曲以純樂器演奏的形式為這段悲情故事拉開了帷幕的同時,也在片尾傑克浸泡在冰冷的海水中和露絲訣別時出現了。首尾的相互貫穿,將看似和諧的情感樂章表現出了截然不同的兩種意味——是希望,亦是絕望。
部分經典作品:
1.《特洛伊》 Troy (2004)
118位音樂家編制的管弦樂團和20人編制的倫敦保加利亞唱詩班以及馬其頓女歌手的加盟,讓本片的音樂有了質的保障。而在擁有史詩般氣勢的交響樂中,悲涼的英雄情懷展露無疑。
2.《兵臨城下》 Enemy at the Gates (2001)
柔順豐沛的旋律和緊湊加快的管弦樂,讓你能夠在戰爭的殘酷中,看見愛情的美好。而越來越溫暖的曲調,更能讓人在氣勢磅礴的旋律中找到希望。
3.《勇敢的心》 Braveheart (1995)
蘇格蘭的風笛加上世界頂級樂團(倫敦交響樂團)的配器組合,將全篇的恢宏氣勢和跌宕起伏的情感表現的真摯而又纏綿。
4.《秋日傳奇》 Legends of the Fall (1994)
作為詹姆士·霍納最經典的作品,充滿了浪漫色彩的《秋日傳奇》中,極有分寸感的長線條抒情旋律,和同樣充滿了傳奇情調的電影相得益彰。

「教父」的作風
尼諾·羅塔(Nino Rota)——《教父》三部曲

在歌劇、管弦樂等方面均有較高造詣的義大利音樂教父尼諾·羅塔,也是一位優秀的電影配樂大師,僅電影配樂方面的作品就達到了150部之多,其中有許多電影音樂經典。出身於音樂世家的他,在11歲時就有作品正式上演,隨後畢業於米蘭音樂學院,和義大利名導費裡尼合作長達三年。以過人的天份和義大利民謠及強悍的民風而著稱。
《教父》系列作為美國電影史上不可多得的黑幫電影,導演弗朗西斯科·福德·科波拉為了能夠表現出義大利黑手黨的獨特風味,特意邀請了尼諾·羅塔進行合作。他以自己對義大利民謠的無限熱情和深刻了解,創作了大量充滿著濃厚的西西里風情的音樂。如《邁克主題曲》是以激昂的管弦樂表現了教父次子邁克的的悲劇人生,而《教父華爾茲》則是為了配合父女相擁而舞的場面所作的迷人舞曲,其中《愛的主題曲(the love theme)》更是成為了一代經典中的經典。在經歷了《教父1》的「抄襲事件」後, 《教父2》的誕生終於讓奧斯卡乖乖地奉上了最佳音樂的獎盃。在第二部中除了大量沿用舊的曲調以外,尼諾·羅塔還全新創作了《The Immigrant》,用來預示片中悲劇的即將發生。《教父3》出現的時候,尼諾·羅塔已經辭世,但由於他近乎完美的配樂,讓科波拉依然沿用了他的舊作,並將「教父」二字永遠刻在了尼諾·羅塔的身上,讓尼諾·羅塔成為了真正的音樂界的教父。
部分經典作品:
1.《朱麗葉與魔鬼》 Giulietta degli spiriti (1965)
費裡尼稱尼諾·羅塔為「就像是上帝派來幫我完成電影的人」,所以他們合作的電影《朱麗葉與魔鬼》的電影配樂原聲帶剛一發行,就創下了300萬美元以上的利潤,使得電影原聲帶成為唱片市場上一種很賺錢的重要品種。
2.《八部半》 8½ (1963)
《八部半》同樣也是尼諾·羅塔和費裡尼合作的又一次巔峰之作。大量使用的管弦樂和古典主義的音樂元素,再加上義大利民謠的再創作,使本片的原聲古典中又有幾分費裡尼式的狂歡。
3.《卡比裡亞之夜》 Le Notti di Cabiria (1957)
尼諾·羅塔為本片創作的配樂,帶有極強的預示性。所以安德烈·巴贊稱「這部影片結構的嚴謹和完美,在於各段插曲的精當布局。每一段插曲都安排成序,而這種秩序總是在事後才顯示出自己的絕對必然性」。
4.《戰爭與和平》 War And Peace (1956)
沒有了和費裡尼合作時的詭異、迷幻和瘋狂,多了的卻是在傳統古典音樂中,蘊含的勃勃生機。看似傳統古板,但卻在激情洋溢的展示著主人公內心的嚮往,如同最開始雷霆般的開場曲一般。

動作片的領袖
漢斯·基默(Hans Zimmer)——《珍珠港》

那裡有動作片,那裡就有漢斯·基默的蹤跡,就有他獨具一格的電影配樂。
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的漢斯·基默,早年曾受到過電影配樂大師Ennio Morricone的影響。所以他的配樂特點就是能夠把握電影故事的情節脈絡,運用電子樂器合成技術,營造出一種音樂和電影大共融的氣氛,讓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在音樂的烘託下豐富飽滿,達到煽情的目的。在現今故事情節千篇一律的動作片裡,如果沒有扣人心弦的音樂作為靈魂加以灌注,那麼想要在兩個小時的時長裡留住觀眾的心,想必應該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漢斯·基默做到了。
《珍珠港》無疑是部失敗的影片,他失敗到除了音樂之外,你根本就再也找不到它還有什麼可取之處了。作為本片中唯一的成功,漢斯·基默功不可沒。從電影開始一段激情澎湃的樂曲——《田納西》的響起,就像珍珠港上空越飛越遠的戰鬥機一樣,無限的高空中是一片豁然開朗的心境。而他將電腦音樂的元素帶進了交響管弦音樂的領域中,活絡了傳統電影音樂的製作方式,並開創了全新的影像視聽效果,利用電子鍵盤器、數碼合成器、還有千變萬化的電腦錄音技術和出神入化的音響聲效,全部都與交響管弦編制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通過運用音符瞬間策動影像畫面的劇情張力,讓我們在氣勢恢宏中,還能窺見到真摯情感的纏綿。
部分經典作品:
1.《達文西密碼》 The Da Vinci Code (2006)
為了符合影片備受人矚目的身份,製作方邀請了好萊塢頂級配樂大師漢斯·基默來擔任了電影音樂的製作。為了達到音樂與電影相融的境界,他不僅熟讀原著,還全程參與了製作,在片中使用了大量的古典元素。
2.《角鬥士》 Gladiator (2000)
瀰漫著悲情史詩的音樂中,充滿了中歐及小亞細亞的音樂特質,而濃厚的宗教色彩在交響樂和民族管樂中達到了統一。在戰爭場面中,咄咄逼人的音符和絲絲環扣的中東器樂則正是漢斯·基默的拿手好戲。
3.《獅子王》The Lion King(1994)
音樂一直是迪斯尼作品的靈魂所在,而漢斯·基默則在為《獅子王》配樂時,再一次印證了這個道理。節奏感強烈的打擊樂和改編自莫扎特名作的《安魂曲》,以及漢斯·基默親自創作的主題曲《Circle of Life(生生不息)》,將一出動物界裡的帝王爭奪戰表現的淋漓精緻。
4.《雨人》 Rain man (1989)
這是漢斯·基默創作的第一部好萊塢電影配樂作品,也是他個人第一部入圍奧斯卡金像獎的作品。音樂節奏活潑明朗,和劇情的所要表達的溫馨感情得到了相互融合。

御用配樂的魅力
久石讓(Joe Hisaishi)——《幽靈公主》

作為宮崎駿和北野武的御用作曲,久石讓的成就實在不容小覷。本名藤澤守的他為了向自己的偶像——美國黑人音樂家及製作人昆西·瓊斯致敬,而將名字改成了接近其英文發音的「久石讓」。他早年曾就讀於日本國立音樂學院,在那裡修習作曲,因此他的身上也具有了學院派的深厚。1981年在推出確立了自己獨立風格的第一張專輯《Information》後,久石讓就於1983和宮崎駿達成了聯盟,成為了宮崎駿動畫的音樂監督。隨後又漸漸地和北野武形成了新的黃金組合,創作了大批的音樂作品,如《壞孩子的天空》、《菊次郎的夏天》。此外,久石讓還經常為其他國家的影視作品創作音樂,如獲得了韓國MBC電影獎的韓國電影《歡迎來到東莫村》,以及劉鎮偉的《情癲大聖》、許鞍華的《姨媽的後現代生活》和姜文的《太陽照常升起》。
《幽靈公主》也許不是久石讓最得意的作品,但卻是他和宮崎駿飽受讚譽最多的作品。片中久石讓對交響樂的理解,拉近了現代觀眾與古典音樂的距離。讓我們少了疏離之感,而多了一些親切與感動。影片中各種樂器的交相輝映,就如同片中百折千回的劇情,隱隱之中透著生生不息的道理。
部分經典作品:
1.《菊次郎的夏天》 Kikujiro No Nastu(1999)
不再追求「突發性之暴力」的北野武,這次追求的是「回歸溫柔」。因此久石讓就跟隨著北野武的轉變而轉變,製作出了「高純度」的心靈之歌,結合鋼琴展現著和影片主題一樣的寧夏之美。
2.《魔女宅急便》 Kiki's Delivery Service (1989)
歐洲風情是宮崎駿動畫電影中一貫的堅持。但在《魔女宅急便》中,久石讓卻讓民謠與美國鄉村音樂得到了相互糅合,使得管樂聲中始終洋溢著明朗輕快的曲調。其中以樂感流暢的《The changing seasons》最為動聽。
3.《天空之城》 Laputa: Castle in the Sky (1986)
如果沒有久石讓的音樂,宮崎駿的動畫電影就會失去靈魂。片中音樂略帶蘇格蘭風格,其主題曲也是有民歌曲調改編而來。結尾曲《君をのせて》是由宮崎駿本人非常欣賞的日本歌手井上杏美演唱,她的音域寬廣而又柔和,很適合演唱這種略帶歐洲民謠風格的歌曲。
4.《風之谷》Nausicaä of the Valley of the Winds (1983)
作為宮崎駿的成名作,同樣也是久石讓的成名作。音樂風格精美絕倫,空曠、寂靜增添了片中,那個遙遠世界的虛幻之感。而片中著名的《娜烏西卡安魂曲》,則是由久石讓當時年僅四歲的小女兒所演唱。

【轉自《音像世界》】

相關焦點

  • 全球五大電影配樂大師
    這一點毋庸置疑,因為就連那位一直認為電影配樂會毀掉電影情緒的法國大導演侯麥(Eric Rohmer),他也會在開心的時候為自己的電影親自譜寫配樂。所以要相信離開了音樂的電影,就不是真正的電影。就如同看電影時,斑斕絢麗的畫面之中,只能聽見各種嘈雜的聲響,你還會有觀賞下去的欲望嗎?當然,如果電影中只出現一些俗爛無比的電影配樂,那麼我們依然會在忿忿不平中拋棄這些電影。
  • 陳勳奇:他是王家衛的御用配樂,沒有他就沒有《東邪西毒》和《一代宗師》
    陳勳奇最先踏入影視界是作電影配樂。陳勳奇是香港電影音樂的最佳見證人,是創作過《不了情》等眾多膾炙人口歌曲的著名音樂大師王福齡的徒弟,他曾為導演王家衛執導的電影《重慶森林》、《墮落天使》、《東邪西毒》創作了旋律悠揚的插曲;他也是香港武術電影元老級的人物,當成龍還是武打替身時,便跟著這位「老大哥」浪蕩江湖、走南闖北。
  • 電影配樂大師莫裡康內去世,難忘《海上鋼琴師》的旋律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倪自放 義大利電影配樂大師埃尼奧·莫裡康內(《海上鋼琴師》《美國往事》《天堂電影院》《西西li的美麗傳說》《黃金三鏢客》《西部往事》)去世,享年91歲。他上周摔傷了股骨,因併發症在羅馬去世。
  • 傳奇電影配樂大師「莫利克奈」逝世,享年91歲
    以《美國往事》《海上鋼琴師》、《天堂電影院》等電影配樂聞名全球的作曲家——顏尼歐.莫利克奈(Ennio Morricone)——6日病逝於羅馬,享壽91歲。超過半世紀的音樂生涯,莫利克奈配樂的好萊塢電影超過500部以上,他所創作的旋律啟發了無數電影人和音樂家,也見證了電影與音樂交織而成的藝術成就,莫利克奈的名字,成為所有電影愛好者心中喚醒音符的共同回憶。
  • 李小龍五大經典電影
    李小龍五大經典電影他是世界武道變革先驅者、武術技擊家、武術哲學家、UFC開創者、MMA之父、武術宗師、功夫片的開創者和截拳道創始人、華人武打電影演員,中國功夫首位全球推廣者、好萊塢首位華人演員。唐山大兄香港嘉禾電影公司出品的武打片中國青年鄭潮安被母親送往泰國打工,他恪守對母親許下的不再打架的諾言,忍氣吞聲地在一家冰廠工作。然而,狠毒地冰廠老闆因為其販毒的秘密被工人識破,不斷向工人們痛下毒手,鄭潮安為了工友們的安全,決定隻身迎戰這夥歹徒。
  • 《慶餘年》:原著中五大宗師實力如何?五竹當之無愧名列榜首
    其中,五大宗師的實力水平究竟如何,更是眾說風雲,而今,這篇文章就來探討一下,宗師的實力究竟如何。首先是大宗師的平均戰鬥力。大宗師在小說裡是指武力超過九品上的武學大家,從古至今(小說裡大概就是從人類新紀元以來),從來沒有出現過大宗師級別的高手,習武之人的極限就是九品上(比如洪公公,就是正常習武之人的極限)。
  • 梅林茂的配樂,為電影帶來了什麼?
    △ 電影《花樣年華》(2000)劇照電影和配樂的關係,往往曖昧而不可捉摸,皆可獨立卻又相依,好的配樂既不奪影片味道分毫,又能讓電影更加動人,一閉眼,生動的故事就隨著旋律躍入腦海有人說,梅林茂是真正能夠將電影和配樂合二為一的配樂大師,這個評價絲毫沒有言過其實。早在《花樣年華》之前,梅林茂就創造了很多經典。就在他正式走上電影配樂之路的 1985 年,他為電影《朋友啊,安息》(友よ、靜に瞑れ)創作的配樂就讓他一舉奪得了日本電影學院獎音樂大獎,而他為森田芳光的電影《其後》(それから)所作的配樂更是令人讚嘆。
  • 電影配樂大師莫裡康內逝世,王家衛發文悼念
    原創 導筒directube 導筒directube義大利電影配樂大師埃尼奧·莫裡康內今日去世,享年91歲。
  • 為什麼國產電影喜歡請日本配樂家?
    影片榮獲第1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合拍故事片,而由喜多郎創作完成的電影配樂,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和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原創音樂,傳為配樂史上的經典。喜多郎創造性地把電子合成器、西洋樂隊和中國絲竹結合在一起,將風雲變幻、中西融合的近代歷史表現得五味雜陳、入木三分。
  • 顏尼歐莫利克奈91歲辭世新天堂樂園配樂大師絕響
    義大利電影配樂大師顏尼歐莫利克奈(Ennio Morricone)上周在家中跌倒,並因髖部骨折送醫,沒想到傳出已在醫院因摔傷併發症逝世,享壽91歲。莫利克奈曾創作超過500首電影及電視樂曲,亦曾拿下奧斯卡最佳配樂獎,兩次葛萊美獎、兩次金球獎、五次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等多項音樂獎項。
  • 神級電影配樂家莫裡康內逝世,享年91歲
    他曾獲得過兩次奧斯卡獎,一次是在2007年,獲得奧斯卡榮譽獎(Academy Honorary Award),以表彰他「對電影音樂藝術的偉大而多面的貢獻」;另一次是在2016年,憑《八惡人》獲得最佳原創配樂。
  • 梅林茂:我最喜歡沒有配樂的電影 |知日專訪
    △《2046》《花樣年華》《一代宗師》《羅曼蒂克消亡史》•國內電影中,知日採訪了為電影《陰陽師》系列配樂的梅林茂先生,聊聊電影與音樂,以及他的作曲日常。| interview 梅林茂「拋開電影作曲家的身份不談,我作為一個普通電影觀眾,其實最喜歡沒有配樂的電影。」
  • 網絡大電影《葉問宗師》致敬《葉問4》,同期播出
    與音樂同名的網絡大電影《葉問宗師》終於在播出,作為第一部網絡版的葉問電影,質量方面備受網友們關注,畢竟葉問系列的電影,電視劇在這十年間也出了不少不同的作品,目前影院就正上映著葉問的終極篇。網絡版的《葉問宗師》由李立銘執導,杜宇航、苑立若心、佟小虎、王敏徳、嶽冬峰、任宇等演員聯合出演。
  • 憑什麼說 《 星球大戰》的配樂是美國電影史上最走心的?
    ① 威廉士是怎麼為[ Star Wars ] start work一開始,朱老師先要向大家介紹一位好萊塢電影配樂領域「教父」級人物:約翰·威廉士!可是問題來了,上世紀 70 年代,兩大世界級指揮卡拉揚和伯恩斯坦正值巔峰,德奧系樂團和美國傳統的「五大樂團」都忙著在古典領域進行 PK ,對於當時還非常小眾的電影配樂基本無視。
  • 洪金寶不敵劉家良,莫少聰愛上袁潔瑩,配樂居然是《再回首》
    1985年,邵逸夫將工作重心轉移至TVB,名震一時的邵氏電影公司宣布結業,旗下多名功臣紛紛離巢。狄龍遇上吳宇森,《英雄本色》令其鹹魚翻生,再度紅遍港臺;邵氏武俠宗師劉家良則游離於各大電影公司,88年和89年執導兩部由新藝城出品的《老虎出更》和《新最佳拍檔》,票房尚可。
  • 為《加勒比海盜》等大片配樂的是什麼人?
    目前所知最早的一部原創電影音樂是著名法國作曲家聖桑為1908年拍攝的《吉斯公爵被刺記》,但在20世紀20年代以前,邀請作曲家為電影創作音樂也只是鳳毛麟角。從19世紀末在播放影片的同時邀請鋼琴師現場伴奏到今天,電影作為視覺與聽覺相結合的藝術形式早已深入人心,電影音樂早已在不斷的發展中獲得了大眾的青睞。而在所有的音樂形式當中,表現力最為豐富的交響樂自然也就成了製片人為電影配樂時的首選。
  • 一生為700部電影配樂,他的經典不止《海上鋼琴師》
    | 本期話題:莫裡康內的電影配樂 |今年7月6日,義大利作曲大師埃尼奧·莫裡康內去世,享年91歲。他曾在多部經典名作中擔任配樂,包括但遠不限於《海上鋼琴師》《美國往事》《天堂電影院》《荒野大鏢客》《一代宗師》……莫裡康內總強調自己是音樂家而並非電影音樂家,他擅長傳統的管弦樂配樂,卻也常常使用義大利歌劇,他認為那代表了他對故土的某種情懷和情結。他善用小號,邁克斯的小號在《海上鋼琴師》中獨樹一幟。但是他的音樂也是多變的,從古典、爵士到電子、搖滾都在他的音樂作品中有所體現。
  • 武林往事《一代宗師》
    在對眾多武術門派了解後,王家衛想通過籌拍《一代宗師》來再現民國武林的生態。為了獲取更多歷史資料,他用3年時間拜訪了全國各地的各種門派的百餘名民間功夫宗師,既有詠春、形意、太極等廣為人知的拳種,也有八卦、八極、通背等鮮為人知但卻不容小覷的武林門派。有些宗師被導演誠意打動,打破門派限制,將對自家徒弟都有所保留的絕技傾囊相告。在拜訪中,還有其他感人的故事給王家衛帶來很大啟發,為電影注入各種精髓。
  • 一生為700部電影配樂,他的經典不止《海上鋼琴師》
    他曾在多部經典名作中擔任配樂,包括但遠不限於《海上鋼琴師》《美國往事》《天堂電影院》《荒野大鏢客》《一代宗師》……莫裡康內總強調自己是音樂家而並非電影音樂家,他擅長傳統的管弦樂配樂,卻也常常使用義大利歌劇,他認為那代表了他對故土的某種情懷和情結。他善用小號,邁克斯的小號在《海上鋼琴師》中獨樹一幟。但是他的音樂也是多變的,從古典、爵士到電子、搖滾都在他的音樂作品中有所體現。
  • 91歲殿堂級電影配樂大師逝世,王家衛發文懷念,全世界影迷落淚
    也許你對他的名字感到陌生,但是如果你熱愛電影,那麼你就一定被他的音樂深深震撼過。他就是義大利電影配樂大師埃尼奧·莫裡康內(Ennio Morricone),今年91歲的他因傷股骨而導致併發症而離世。西部片作為類型片,無論是拍攝技巧、還是敘事手法已如流水線工程一般,而配樂方面也不例外。當時大製作的西部片都會選擇請專門的管弦交響樂團樂隊來配樂,來凸顯西部草原的狂野與遼闊。但是《荒野大鏢客》是一本小成本電影,成本僅有成本1萬五千美金。而莫裡康內卻把音樂用得又「奇」又「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