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段寶生通訊員馮雲麗
62個豬圈、一頭挨著一頭的白豬,一看見人來了,立馬蜂擁到食槽邊「嗷嗷」叫喚。聽著這嘈雜的豬叫聲,南樂縣韓張鎮羅莊村貧困戶羅豔超和妻子馬戰如,臉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現在大、小豬有400多頭了。今年估計能掙個六七萬元,除了還款和花銷用外,還能留個一兩萬元,我們打算今年脫貧!」11月5日,羅豔超高興地說。
羅豔超家因缺少技術致貧。打工一天幾十元的收入,不足以擔負家庭支出。2008年起,夫妻倆開始在老家的小院裡養起了豬。
「那時候養豬規模小,市場起起伏伏的,也沒啥技術,都沒咋掙過錢。」羅豔超說。但是養豬養了這麼多年,羅豔超又不願輕易改弦更張。2015年,經過苦心尋找和村支部的幫扶,羅豔超找到一家廢棄舊場所,正式辦起了養豬場。
「養豬是個苦力活兒。夏天操熱的心,冬天操冷的心,一天到晚忙不停。」羅豔超說。
豬圈要24小時清一次,夫妻倆一次得用5個多小時。夏天天熱的時候,還得給豬灑水降溫。同時,還得調配飼料、添料、出糞。夫妻倆的時間,幾乎全都耗在了養豬場。
這種辛苦,夫妻倆是不怕的。「大兒子上大學,小兒子上初中,兩個孩子成績都好,想著孩子咱也得打拼。要不到了花錢的時候,真是寸步難行。咱年紀輕輕的,不能說累,得有打拼的精神。」羅豔超說。
因為有這種信念,豬生病、市場不景氣,夫妻倆都沒氣餒過。可2017年冬天,一場豬流感,給了夫妻倆重重一擊。
「豬每天都在死,還傳染,一天賠好幾千元,傷心,吃不下飯,晚上心疼得都沒法睡覺。」羅豔超回憶當時的情景,仍然心有餘悸。冬天寒冷的半夜,飽受思想壓力的夫妻倆煩躁得睡不著,便披上棉襖爬起來去豬圈轉悠。
「不能再退,這個時候更得知難而上,再大的困難也得往前衝。」羅豔超說。
又是請專家,又是請教授,又是請駐村書記曹亞東幫忙聯繫技術員……從豬發病到恢復,整整持續了一個半月,這也成了夫妻倆最煎熬的一個半月。辛苦經營了一整年,一場豬流感,讓夫妻倆一年的汗水付之東流,連本都賠了進去。
羅豔超當時的心情不言而喻。曹亞東和村「兩委」積極幫他奔波協調,申請了5萬元小額貼息貸款和5萬元低息貸款,鼓勵他重整旗鼓、再度出發。
「有挫折也得堅持下去!」羅豔超說,「當時可能就是散買的豬苗品種差。後來我們就只從大廠買豬苗了。」他認真總結了這次教訓,並積極抓住飼料廠和農牧局組織的培訓機會,不斷加強學習和揣摩,漸漸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養豬經驗。今年上半年,在夫妻倆的精心打理、專心經營下,養豬場走上規模化養殖道路,開始有了不錯的收入。
日子好轉起來的羅豔超,沒有忘記鄉親們的關愛。他與村裡兩戶貧困戶籤訂了勞動合同,日工資50元,讓兩戶貧困戶也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
「等再有錢了,就繼續擴大規模,到時就繼續供著大兒子上研究生,小兒子上大學!」羅豔超幸福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