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友元:栽下百畝茶 蹚出致富路

2020-12-28 金臺資訊

在嶽西縣古坊鄉前進村境內的高山尖上有一片高標準茶園,層層疊疊、整整齊齊的茶樹,在初夏的陽光照耀下,綠葉鮮豔,甚是美觀。茶農劉友元靠著這一片茶園,不僅自己富裕了,還帶動當地許多群眾過上了增收致富的好日子。

劉友元是高山尖有機茶果示範基地負責人,嶽西縣第六、七、八屆政協委員。他曾獲得「全縣致富帶頭人」「安慶市勞動模範」等稱號。

不管是當年還是現在,他都積極響應「脫貧攻堅」的政策,以帶動貧困群眾務工、收購茶農茶葉鮮草等方式幫助他們增加收入,極大的改善了他們的經濟狀況。

開荒斬荊棘 艱苦種茶路

2001年,劉友元作為第七屆縣政協委員,在參加「兩會」期間聆聽了《政府工作報告》。「當時,在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時,有領導提出要脫貧就必須發展茶產業。這讓我萌生了發展茶產業的想法。」劉友元說。

參加完「兩會」後,劉友元就行動起來,到黃山參觀考察,當看到那裡的茶園建得很漂亮、經濟效益非常可觀後,回來立馬在白帽鎮白帽村租了50畝地,引進「烏牛草」「迎霜」等多個品種,開始發展無性繁植茶苗。

有了茶苗就必須有人插。為了使茶苗賣得更好,當年,劉友元就租下村裡的一片荒廢山場,決定自己先帶頭發展150畝。流轉的荒山茅草叢生、荊棘遍地,劉友元當時請了70多名勞力,早出晚歸,在山上修路、挖山、開溝,一幹就是近3個月。待到第二年春天,全部栽插了茶苗。

談及自己的種茶路,劉友元回憶著說,當時在山上帶頭幹活不是最苦最累的時候,最心酸的是家人的不理解和資金缺口帶來的困擾。

「到過年的時候,工人做事的工錢必須給到位。」這是劉友元做人的本性。為了解決資金缺口,劉友元借遍了自己的親戚朋友,信用社不知跑了多少遍,才想方設法在過年前一天把工人工資全部付清。

發展產業都是幾年後才能見效益,在茶園開園採摘那年,劉友元累計欠下外債87萬元。在接下來的幾年,劉友元總是拆西牆補東牆,儘量把拖欠別人的錢時間縮短。

「當時家裡還有三個孩子讀書,為了盡力少欠別人的錢,家裡連續幾年都沒有殺過年豬,到過年時身上連100塊錢都不到。」劉友元熱淚盈眶地回憶著說。

真心做實事 良心做茗茶

通過四年的精心維護,到2005年春,劉友元的茶園正式開園採摘,真正可以實現經濟效益。劉友元就在家購買了茶機,建起了高山尖茶廠。

為了做出更好的幹茶,他沒有日沒有夜地堅守在茶廠,一遍又一遍地研究、實驗,力爭做出更優的幹茶,賣出更好的價格,以來還清自身的債務。

由於他的茶園地處高山尖,生態環境得天獨厚,從來不施化肥,所製作的幹茶清香迷人、湯色清晰,得到業界的一致好評。

雖然茶葉品質非常好,但是由於剛開始制茶,銷路還是很大的問題。「一次鄉裡領導路過他家門口,詢問了解他的茶葉銷路後,就給我出點子、想辦法。」劉友元說道。

劉友元家是通往古坊鄉的必經之路,當時其他幾個村也有很多茶農發展茶產業,很多外地客商都上門採購幹茶。劉友元就按照鄉領導教的辦法,在自家門口擺了個攤子,銷售幹茶。只要有車輛經過,不管他們買不買自己的茶葉,他都會免費送他們一點幹茶,讓他們回去品嘗。

他的這種做法第二年就得到了見效。很多客商看中他的茶葉品質和他的這種誠信銷售模式,都慕名上門採購幹茶。到目前為止,劉友元的幹茶每年都從來不愁銷路,茶商都是頭一年預訂第二年的,讓他準備好茶葉檔次和數量後,直接上門採購或物流、快遞運輸。

「我家現在每年茶葉毛收入都在40萬元以上,早就還清了所有的債務,多年前就過上小康生活。」劉友元說,要是現在,自己都沒有這樣的決心和信心幹這樣一件事,想著都後怕。

無悔做茶農 帶動民脫貧

「發展茶產業讓自己家庭富裕不是我當初的目標,帶動更多貧困群眾增收致富才是我的理想。」這是劉友元一名政協委員履行職責的初衷。

「我在這裡摘茶葉有200塊錢一天,一季茶葉下來能摘到五六千塊錢。」古坊鄉前進村脫貧戶尹翠娥說道。每年在劉友元的茶園採茶成為她家脫貧增收的一項收入之一。

現在,劉友元的茶園每年支付採茶、制茶、茶園管理等工人工資近20萬元,其中絕大部分都是貧困群眾,能帶動當地村民組及周邊村、組貧困群眾年務工增收近6000元。

在他的帶動下,更是有很多貧困戶也發展了茶園,前進村脫貧戶胡貴房就是其中之一。「當時鄉村都鼓勵我們貧困戶發展茶產業,始終擔心自己沒有技術、沒有銷路,不敢發展。」胡貴房說。

但是看到劉友元的茶園發展的這麼好,還免費教貧困茶農種茶、維護等技術,更是收購他們的茶葉鮮草,解決了茶農銷路不暢的問題。在他的帶動下,茶葉成為前進村的支柱產業,也是貧困戶脫貧增收的主要渠道,人均達到1畝多,每年戶均增收七八千元。

2016年茶季,劉友元由於長期熬夜,沒有休息好,突發腦溢血中風。經過治療,還需要靠拐杖走路。「我現在身體不好,茶園還能每月給我帶來1萬多元的收入,自己生病也沒有花子女的一分錢,也可以為子女留下一片綠色銀行。雖然茶園和茶廠都交給大女婿管理,但是帶動貧困群眾務工增收的理念沒有一點減弱。」劉友元介紹說。(吳傳攀 陳慶鵬)

相關焦點

  • 柴達木盆地百畝玫瑰「鋪就」牧民致富路
    柴達木盆地百畝玫瑰「鋪就」牧民致富路 2020-07-07 09:35:49   盛夏時節,格爾木郭勒木德鎮紅柳村仁達合作社種植的百畝苦水玫瑰迎來了採摘季。走進合作社的玫瑰園,上百畝玫瑰競相盛放,一團團、一簇簇,嬌豔欲滴,花香四溢,沁人心脾。鮮花叢中,工人們正趕花期採摘花瓣。  仁達合作社理事李國善介紹,從2012年起,該合作社先後在這片沙漠荒灘上種植了紅枸杞、大棚蔬菜,到如今,還種植了百畝玫瑰、百合,沙蔥、紫皮大蒜,品種多達等十幾種。
  • 豐寧葦子溝村:蹚出脫貧路 打開致富門
    原標題:豐寧葦子溝村:蹚出脫貧路 打開致富門6月的壩上綠意蔥蘢,位於接壩地區的豐寧滿族自治縣土城鎮葦子溝村更顯得生機勃勃:一排排紅牆紅瓦的小葦子溝新村鑲嵌在綠色原野中,村民徹底告別了泥土房,笑意盈盈;西瓜大棚內,瓜秧已經竄到兩尺來長,布滿花苞;非遺「北京絹人」項目工廠內,村裡的婦女用精巧的雙手創造著美好生活……短短幾年內,葦子溝村民和「無基礎無產業無信心
  • 光山縣春茶飄香致富路
    光山種茶歷史悠久,始於春秋,興於唐、宋,盛於明、清,茶文化源遠流長,是著名的淮南茶區、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的「中國茶葉之鄉」、信陽毛尖茶的主產區之一。該縣圍繞「茶」字做文章,茶基地、茶工業、茶市場、茶文化、茶旅遊等相關產業蓬勃發展,全縣茶園面積達24萬畝,年產幹茶1萬餘噸,產值12億元。
  • 富錦市長安鎮:養殖「扶貧牛」 蹚出致富路
    長安鎮通過扶持貧困戶養殖「扶貧牛」 ,蹚出了一條致富路,圓了貧困戶致富夢想。為保障貧困群體持續穩定增收。2019年,長安鎮政府探索「合作社+貧困戶」增收路子,通過發展代養扶貧牛項目來促農增收,動員32戶貧困戶入股養牛專業合作社,通過抱團養牛,變身「股東」,享受效益分紅,逐步讓貧困戶富起來,「牛」起來。
  • 因茶而美、因茶致富,「禪茶第一村」的茶葉種出一條致富路
    記者 費雲江 通訊員 張書遠 金鑫因茶致富走進徑山村,山上禪意,山下茶韻,空氣中透著茶葉的清香。周方林把記者迎進自家茶工廠,落座,看茶,講起徑山禪茶的故事。在金雅芬帶領下,徑山茶農有了「種好茶、做名牌」的意識。通過多年努力,茶葉品質越來越好,徑山茶也從曾經兩元一斤、統一收購變成了每斤五六百元起步、高端茶葉「有市無價」的「搶手茶」,「徑山禪茶」品牌更是逐步在海內外打響。徑山寺雪景(資料圖)在徑山茶做大做強之路中,周方林正是受益者之一。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乳山這個村的紅薯很出名 也蹚出「甜蜜...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乳山這個村的紅薯很出名 也蹚出「甜蜜」致富路 2020-10-14 18: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淄川區下端士村:荒山變花田,百畝萬壽菊開出「致富」花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通訊員 於小菲 劉峰 8月11日的清晨,太陽從淄川區太河鎮下端士村的鳳凰山上緩緩升起,陽光輕輕滑落在山下的百畝萬壽菊種植園上,灑向從晨露中醒來的下端士村,溫暖著下端士村的安居樂業、致富奔康夢。
  • 茶滘街助力清江村打通「致富路」
    一說起生薑,連州人立馬就會想到清江村,在生薑銷路好的年頭,村裡一家人一年可以收穫一百多擔生薑,這是清江人致富的主要經濟作物。然而,一直以來,從村裡到田地連接的是崎嶇蜿蜒的羊腸小道,不能通車,村民耕種、收穫農產品都靠一條扁擔挑去挑回。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外出務工,村裡種植生薑的村民越來越少,山上荒廢的良田越來越多成為無人問津的荒地。
  • 致富花!感恩花!一句誓言 一生作答特別節目8(視頻+文稿)
    在90多分鐘的節目裡,一個個感人故事、一聲聲赤誠傾訴、一滴滴滾燙淚珠,飽含豐厚的精神滋養,詮釋「一句誓言,一生作答」這八個字的千鈞分量,激勵廣大黨員幹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鬥;激勵3700萬三晉兒女永遠聽黨話、跟黨走;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託,在省委堅強領導下,在轉型發展上率先蹚出一條新路來,乘勢而上書寫山西踐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篇章。
  • 燒磚村轉型種出「神仙草」,房山這裡的村民走上小康路!
    燒磚村轉型種出「神仙草」,房山這裡的村民走上小康路!多次召開村兩委會、村民代表會探討本村發展思路在區領導和鎮黨委、政府的指導把關下確定本村發展思路林下經濟與戶外休閒相結合2017年二站村引進了林下經濟種植150畝蛋白桑茶樹
  • 茶香迎客,都勻茶旅融合走出綠色致富路
    有人用雙手把幹茶葉搓碎,以掌心的溫度逼出香味,來檢驗一款茶的質量是否優越;有人用鼻尖萃取毛尖的清香,再一品芳茗;還有人用手機留下茶山與高寨水庫的倩影。    嘉賓們走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毛尖茶製作技藝傳承人•張子全手工藝茶廠,張子全開始介紹他的「獨家手藝」。    「攤勻、殺青、揉捻、做形、提毫……每一步都影響著茶葉最終的品質。」
  • 辰谿縣孝坪鎮:齊心栽下致富樹 決勝脫貧在今朝
    3月12日,辰谿縣孝坪鎮貧困戶李富英看著剛剛栽下的油茶苗,對幫忙的志願者們感激地說道。當天,孝坪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聯合縣人武部集結50餘名志願者開展「我為孝坪種棵樹」服務活動,幫助該鎮貧困戶栽種油茶樹苗及整理山地30餘畝,進一步推動該鎮農業產業發展。
  • 李兆華:身殘志堅蹚出脫貧路
    「養牛首先要解決飼料來源問題,我想了兩個辦法保證飼料供應,一是在自己承包的2畝地裡種牧草,二是每天早晨辛苦一點,將牛糞清掃起來,無償送到鄉親們的地裡,用牛糞換鄉親們的花生秧。村裡種了2000畝起壟花生,花生秧足夠我餵牛了。」李兆華說。
  • 金秋時節碩果香 乳山徐家塂村紅薯地裡蹚出「甜蜜」致富路
    徐家塂村將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倉儲銷售等各環節打通,組建完整的產業發展平臺,趟出一條「甜蜜」的致富路。 今年,這個村共種植80多畝煙薯25,因為雨量充沛,紅薯產量較高,平均畝產可達5000斤左右。工作人員在忙著收穫紅薯的同時,村書記陶新霞正通過直播平臺將農產品推廣到全國各地。
  • 明威鎮:建好農村幸福路 打開鄉村致富門
    明威鎮:建好農村幸福路 打開鄉村致富門 來源:四川新聞網 更新時間:2018-07-28 11:41 四川新聞網宜賓7月28日訊(趙晨希  李松澤)「有路就是錢。」
  • 脫貧攻堅·代表擔當:旱塬上養出「金蛋蛋」 種出富硒小米、百畝菊花
    為了改變貧窮面貌,在渭南的省人大代表們想方設法發展特色農業或養殖業,在旱塬上養出「金蛋蛋」,種出富硒小米、百畝菊花,帶領農民脫貧致富。旱塬上養出「金蛋蛋」 百姓脫貧有保障  蒲城縣堯山鎮地處旱塬貧瘠區,不適合種莊稼,群眾增收難,85後女代表王文娟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琢磨著為群眾開闢新的致富路子。
  • 「禿頭山」裡種出「生態茶」——福建安溪槐川村的綠色致富路
    新華社記者 宋為偉 攝新華社福州11月21日電 題:「禿頭山」裡種出「生態茶」——福建安溪槐川村的綠色致富路新華社記者趙雪彤見一葉落而知天下秋,飲一杯茶而明生態美。這個80%人口以制茶、售茶為業的村莊,曾經過度開墾,大力治理後,種出了「生態茶」、「致富茶」,書寫了守好「綠水青山」的「茶鄉答卷」。「鐵觀音又有了記憶中的好味道。」
  • 淄川區下端士村:開荒山種花海 百畝萬壽菊開出「致富花」
    淄川區太河鎮下端士村支部書記肖玉愛說,今年村裡在鳳凰山及周邊山坳流轉了200餘畝土地,她自己投資50萬,選種引進金絲皇菊、萬壽菊、金光菊等三個兼具觀賞和經濟效益的菊花品種,讓荒山變廢為寶。下端士村自建村以來,因地理原因土地坡度大、土層薄、田塊小,莊稼很難種植,大多成了荒山荒地。
  • 葉建軍:帶著正峰澗村民走產業致富路
    「2015年,葉書記來到我們村後,與群眾住在一起、幹在一起,為困難群眾排憂解難,為村級組織引領脫貧出主意、想辦法,以『兩學一做』『三會一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平臺,講政治,講政策,講法律,講感恩,提振村『兩委』幹部精氣神,提升村『兩委』號召力,建起了親民、為民、愛民的村」兩委「好班子,為全村脫貧攻堅提供了堅強組織保障。」村黨支部書記張燈仁說。
  • 傳承關公忠義文化 蹚出轉型發展新路
    傳承關公忠義文化 蹚出轉型發展新路 2020-08-13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