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艾木子
「如果把它當作一個賺錢的買賣來做的話,我是不建議做這行的。」
半個多月前,由阿雲嘎、鄭雲龍、鞠紅川和蔡程昱組成的「聲入人心男團」與《聲入人心》導師廖昌永、尚雯婕一起,登上了《天天向上》的舞臺。
節目中,廖昌永意外爆出音樂劇演員鄭雲龍因參演音樂劇而拒絕了出場費幾十萬的商業演出,更令人意外的是,這個在去年年末爆款綜藝《聲入人心》中成功拿到首席位置、參演劇目一票難求的「音樂劇流量」,參演劇酬也並沒有特別大的變化。
雖然這並不能代表目前音樂劇演員的市場行情,但與演員的酬勞相比,音樂劇演員的劇酬在娛樂圈,確實並不算高。
相比音樂劇演員的低酬勞,在過去的半年多時間裡,不管是豆瓣評分高達9.3分的《聲入人心》第一季,還是粉絲劇增的「梅溪湖36子」,都成功地躋身進了高流量圈層。
接踵而至的綜藝節目和商業代言、突然湧進劇場的飯圈文化、開始走向主流市場的音樂劇演員……但在繁榮的表象背後,《聲入人心》是否真的像《中國有嘻哈》之於國潮文化一樣,實實在在影響到了中國音樂劇市場的發展。
在《聲入人心》第二季剛剛開播之際,網娛觀察也與曾經出品過《因為愛,所以愛》、《梵谷》、《泰愛你》等原創音樂劇以及引進劇《信》中文版等劇目的「繆時文化」創始人張志林聊了聊《聲入人心》前後,音樂劇的「中國行」。
點擊播放 GIF 0.0M
9.3到6.3,第一季高光背後的「壓迫感」
袁廣泉,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博士學位,滿分成績畢業;何亮辰,義大利帕格尼尼音樂學院歌劇專業畢業;趙凡嘉,中央戲劇學院2018級音樂劇專業第一;徐均朔,上海音樂劇專業第一;尹毓恪,2007年《快樂男聲》全國季軍;劉巖,國家一級演員……
《聲入人心》的第二季,演員們依舊保持著學歷上的高水準。不同的是,在專業領域的劃分上,這一季的聲入人心將音樂劇演員的比例進行了一個提升。
原因不難理解。
相比於其他節目,《聲入人心》在一開始就將焦點聚集在了高雅音樂領域,希望通過挖掘古典音樂及美聲唱法領域的年輕人,拉近高雅音樂與大眾市場的距離。
但在這其中,相比於歌劇藝術,音樂劇擁有更加完成的故事情節以及人物背景,類型也有懸疑、人物自傳等等,對觀眾來說,故事的可了解性更強,給觀眾的想像空間也更大,也是因此,在第一季中,阿雲嘎、鄭雲龍等專業的音樂劇演員,依靠著極強的專業唱功以及個人魅力,最終在36子中脫穎而出。
首先獲得的就是更多的音樂劇參演機會。
以「繆時文化」推出的音樂劇為例,金聖權已確認參演將於11月開場的《帥小夥的蔬果店》;翟李朔天搭檔梁朋傑參演了原創音樂劇《泰愛你》;陸宇鵬出演了音樂劇《梵谷》中文版;鄭雲龍、龔子棋、方書劍則分批次參與到了根據東野圭吾小說改編的音樂劇《信》中文版的演出中。
除此之外,他們也成了娛樂圈的「香餑餑」。
比如說近期在《中餐廳》從「實習生轉正」仝卓,在節目之後,不僅近期參與錄製了綜藝《神奇的漢字》、還與黃子弘凡出鏡《嚮往的生活》第三季;同樣參與了《中餐廳》錄製的高天鶴,則轉型成為了《天天向上》的常駐主持;拿到了首席席位的阿雲嘎、鄭雲龍、鞠紅川和蔡程昱組成的「聲入人心」男團,不僅參加了《歌手》,還以組合形式出現在各大綜藝及歌唱類節目上。
但實際上,對大多數音樂劇演員來說,現階段純靠演劇的收入養活自己依舊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張志林也向網娛觀察透露,在節目播出後,原創音樂劇的上座率一般大約在60%-70%,引進劇目(漢化版)的上座率大約在70%-80%,演員卡司中有《聲入人心》成員或是有明星陣容的,上座率可以達到更不錯的數字。但不管是原創劇還是版權劇,都有更多的觀眾走進劇場。
對於音樂劇演員以及該專業學習者來說,《聲入人心》第一季帶來的效果和流量無疑是一次激勵。
點擊播放 GIF 0.0M
音樂劇演員的「以愛之名」
「如果想讓演員賺更多錢,唯一的方法,就是漲票價。」
在《聲入人心》之前,張志林曾與很多節目中的音樂劇演員合作過。
他證實,在節目之後,這些音樂劇演員在流量光環的加持下,也確實能為劇目帶來不錯的票房,但最終反饋到演員的劇酬方面,其實並沒有什麼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信》中文版為例,鄭雲龍在節目前後,都參與了該劇目的演出,但該演出的門票的官方價格一直穩定在在100-880之間。與商演暴漲的出場費不同,劇場的座位是固定的,除了有的音樂劇公司會給演員增加一定小數額的獎金之外,票價不上漲,音樂劇演員的收入其實就很難得到很大的提升。
這也是張志林眼中,音樂劇演員與娛樂圈很多明星不同的地方。
「音樂劇演員是很單純的,很多人都是發自內心的熱愛音樂劇。很多演員其實會很珍惜音樂劇的舞臺,所以即便有了流量,他們會通過代言、商演等方式賺錢,然後再音樂劇領域保持著一片淨土。」
不過,兩季《聲入人心》的播出,也確實給更多的音樂劇演員帶來了新的機會。
以往的音樂劇演員招募一般以兩種方式為主:一種是直接面試,公布包括音高、角色年齡感、人物小傳等在內的角色需求,然後由導演以及主創團隊對演員進行選拔面試。
另一種就是劇方在積累的合作過的演員中,根據新劇的角色對演員進行篩選,與演員進行多次合作。
在節目之前,張志林挖掘到的新人大多以上海本地的學院派為主。
「挖新」方法,是去看上海幾大學院音樂劇專業的畢業大戲。
「我有時候會去學校做一些講座,跟學生進行交流,有很多演員從學生時期就已經開始跟我們合作,也會經常請我去看他們的戲,這個時候你就很容易了解到一些新人演員。」
但現在,《聲入人心》成了他挖掘新人的新途徑。在過去的半年裡,繆時文化與很多節目中演員進行了合作,這其中有一半是張志林熟悉的,另一半則是他通過節目挖掘到的新人。
而對年輕音樂劇演員來說,相比於在剛開始就擔任男主角,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角色更加重要。
也是因此,在早期《信》中文版進行第一輪演出的時候,當時已經有一定流量的鄭雲龍放棄了飾演男一,而是演了與他本身氣質更像的男二。
這讓張志林十分感動。
他很清楚,《聲入人心》的演員回來做音樂劇,與商演、綜藝帶來的收入根本沒法比,而鄭雲龍作為近幾年音樂劇行業的「頂流」,不僅帶火了自己出演的音樂劇,更多次呼籲觀眾了解音樂劇,陪著中國音樂劇一起成長。
點擊播放 GIF 0.0M
「加速器」冷卻後,音樂劇不是一個賺錢的「買賣」
儘管如今的音樂劇行業似乎並沒有完全擠進主流市場,但不可否認的是,《聲入人心》的出現確實起到了一個「加速器」的作用,將一直以來緩慢孵化的音樂劇推向了一個小高潮。
而隨著《聲入人心》第二季賽制以及剪輯方式的變化,加上觀眾一時間難以跳出「梅溪湖36子」的流量效應,就目前來看,《聲入人心》第二季似乎很難超越去年的節目效果。
不過,對想繼續從事音樂劇行業演員來說,節目是否依舊高光,似乎沒有那麼的重要。
舉個例子,音樂劇演員獲得流量一般有兩種方式。但不管是通過線下演出一點一點積累粉絲,還是通過節目獲得曝光,短時間大量圈粉,5年後,沉澱下來的粉絲數量其實不會相差太多。
而就目前來講,節目確實帶來了一部分觀劇人群的變化——從劇迷變成了演員粉絲,但對於製作公司來說,做好劇永遠比用明星演員更重要,這也是支撐音樂劇行業能夠繼續走下去的根本基礎。
仍然以繆時文化為例。
該公司從2015年開場了第一部原創音樂劇之後,每年會製作2-3部的新劇目,其中,原創劇和版權劇的比例基本持平。
但實際上,相比於歐美深厚的音樂劇孵化土壤,在中國做原創音樂劇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張志林採用的方法是通過演出去提升原創劇的質量。
「我們現在的方式是花一年多的時間來做一部原創劇,在劇目成型後先進行多次演出,然後通過吸取觀眾反饋以及專家意見,對劇目進行修改。」
而即使劇本成型、演員敲定、參演人員對於臺詞和角色、以及歌曲的理解也都完全掌握,劇目的線下排練依舊至少需要一個月的時間。
除此之外,由於中國音樂劇市場還處於最初期的階段,很多原創劇甚至在五年之內可能都不會獲得很大的效益,製作公司往往需要有一個五年、十年甚至更久的心理預期。
不過,在過去的半年裡,除了「梅溪湖36子」對音樂劇的宣傳之外,很多演藝圈的明星也加入到了音樂劇演出的陣營。
比如說預計在今年11月首演的「李宗盛作品音樂劇」就邀請到了演員白百何擔任女主角;去年年末由演員韓雪參演的,根據東野圭吾IP改編的《白夜行》以及由歌手譚維維、鄭棋元、金志文、金池主演的明星版音樂劇《阿爾茲記憶的愛情》等等。
這也無形中給中國音樂劇行業的發展又添了一把火。
不過,這把火能燒多久,誰都不得知。
張志林也深知,要想真正讓音樂劇在中國「走起來」,這把火還得慢慢燒。
「光憑《聲入人心》還不夠,需要有更多的綜藝節目讓音樂劇演員有展示自己的機會。在中國的音樂劇可能也要再做個20年才會有點樣子,到那時,你到任何一個劇場去看任何一個音樂劇,都不會踩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