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從嬰兒到幼兒的成長階段,正是他們從一片空白逐漸認識這個世界的階段,所以通常父母都格外重視,也會藉助很多小玩具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再藉機告訴孩子每個小模型都叫什麼名字。
但在幫助他們認識世界的同時,我們做父母的通常會忽略一個很重要的點,那就是自我認知。
事實上,嬰幼兒的自我認知教育應當同外界認知教育一同進行,而他們認識自己的第一步,就是名字,名字也會伴隨他們一生。
也就是說,給寶貝取個好聽又有好寓意的名字,成了父母的重要任務之一。
幼兒園老師點名碰上新難題
記得孩子們剛開學時,有位幼兒園老師在微博的吐槽引發網友熱議,老師表示:我原本以為孩子的名字生僻字比較多,上班前還特地翻了翻字典,沒想到自己到頭來卻被各種同名搞得一個頭兩個大,真是太無奈了。
原來,花名冊中顯示,這一個班級中居然就有3個叫「梓涵」的小朋友,這在點名的時候可讓老師犯了愁,每次一叫梓涵都站起來三位小朋友,引得全班一陣鬨笑。還有少網友笑著調侃說:「我叫你聲梓涵你敢答應嗎?」
其實仔細回想一下,周圍認識的人裡名字帶「梓」的還真是不少,什麼「梓涵」、「梓含」雖然名字書寫方式不一樣,但念起來真是讓人傻傻分不清誰是誰。
這些名字你估計都聽過
說起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名字,網友朋友們可謂是打開了話匣子。
從老一輩的「菊」,「秀」,「強」,「偉」四個常用字,說到「建國」,「富強」等等,再到現在流行的「紫萱」、「梓涵」……每個人都非常有共鳴,紛紛表示都曾聽過。
這樣看來,看來每個時代大家的起名習慣都是一樣的,完全沒受地域差異影響。但值得注意的是,現在扎堆叫「梓涵」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新的起名方式又來了。
新的爛大街名字又來了
現如今,新手爸媽大軍輪到了90後,給孩子起名叫「梓涵」流行風潮已過,反而是「父姓+母姓」的起名方式風潮漸漸興起,什麼「高慕楊」,「李悅林」,「顧心白」等名字又一個個冒出頭來。
但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在跟隨風潮的同時,也要考慮孩子的感受,畢竟名字是會跟隨孩子一生的「代稱」,取名馬虎不得。
這種起名方式有什麼弊端?
格式統一,沒亮點
這種起名方式操作起來雖簡單,免去了父母費心費神翻字典的煩惱,但起出來的名字格式也比較單一,沒亮點,缺少美好寓意,而且很容易重名。
而且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是獨一無二的,有個好聽而且用心的名字可以滿足寶寶的這種小心思,對他們建立良好的自信心也很有幫助。
有些姓氏起出來的名字奇怪
有些由父姓母姓加起來的名字只是比較普通,沒有亮點。而有些就比較尷尬了,比如父親姓「魏」,母親姓「朱」,孩子的名字組合在一起就是「餵豬」。
父母如果真的一個考慮不周給孩子取了這種諧音帶有貶義意味的名字。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就可能因為名字成為其他小夥伴取笑的對象,對他們心理上的傷害不可估量。
日後可能產生尷尬
如果父母感情在日後出現變故,這種起名方式取出來的名字就會變得非常尷尬,此時孩子的名字再聽起來就不如以往那樣甜蜜了。
雖然喜歡跟隨風潮並不是壞事,但孩子起名看似事小,實則十分重要,它理應承載著父母對孩子一生的美好寄託,不應該隨隨便便取完了事,所以再次提醒廣大家長朋友們,取名要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