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莫大人,置頂或星標公眾號
每晚跟你說☽晚安
文/ 婉兮 語音/莫大人 圖/網絡
1
最近迷上了孫儷的新劇,《安家》。
其中有個細節很令人震驚,那就是女主角房似錦的吃相。
吃早餐,她點的是兩人份。豆漿兩杯,一口氣吸完,包子是大口咬大口吞咽,絲毫不注重形象。拿句不太好聽的話來形容,就是老人們口中那句,「吃沒吃相,餓死鬼投胎啊你!」這一幕也令精緻女孩朱閃閃愕然,忍不住要向周圍同事吐槽,哪兒有這樣吃飯的女人?
畢竟是新時代了。
國人大多從一窮二白中掙脫出來,吃飯早就跳出填飽肚子的原始意義,它和健康相連、與修養掛鈎,同時還是素質與修養的代名詞。
不是有人說嗎?你吃飯的樣子裡,藏著你的看過的書、走過的路。所以我們都注重「吃相」,要竭盡所能地斯文有禮。
開始我以為,房似錦不過是在獨自用餐時放飛自我。清晨餓嘛,也不是不能理解。
誰料跟徐姑姑一起吃麵時,她依然狼吞虎咽,麵條嗦得山響,與身為男人的徐文昌形成鮮明對比。這還不算。
一碗麵條並不能滿足房似錦的胃口,吃過面出門,她又繞到嚴叔包子鋪,給自己來了倆包子和一杯豆漿。
看到這裡,我有點懵。
按說,房似錦是個職場精英,在賣房子上遊刃有餘,始終都敢拍著胸脯說,「沒有我賣不出去的房子」。幾年下來,想必錢也沒少掙,怎麼會在吃飯上那麼不講究?
但心裡又恍惚覺得,這大概是編劇埋下的伏筆。這個細節一再出現,想必也暗藏深意。
再往下看,果然。
2
房似錦的媽媽,也就是那個名叫潘貴雨的女人,氣勢洶洶地來要錢。
那態度和架勢,可比樊勝美的媽媽強悍多了。
她在電話中咄咄逼人,完全是一副討債的嘴臉,後來還找到工作單位來,扯著嗓子吼罵,根本不顧及影響、不在乎女兒的形象。
看到這裡,我恍然大悟,哦,原來是另一個「樊勝美」。
但再往下一集,猜測又被推翻。
不不不,房似錦並不是樊勝美。坦白講,她的境遇比蘇明玉和樊勝美差多了,差到讀不起書、吃不起飯,一路走得跌跌撞撞血淚交織。
生在重男輕女的農村家庭,一出生,就差點被母親溺死在水井中。
讀書機會是年邁的爺爺給的,也是自己拼命爭來的。劇中不曾詳細描述,但在艱苦的求學時光中,挨餓必定是常事。為了更長遠的夢想和人生,小姑娘硬生生壓制住了口腹之慾。
我覺得這很殘忍。
七情六慾中,食慾往往最兇猛,它出自本能,又關乎生死。強行壓制,其實是違逆自然,多少會留下些傷痕。
後來講起與徐文昌初相識,他努力回憶,好半天才想起來:「你這樣子完全變掉了,你是整容了嗎?那時你很瘦小的。」
「你見到我那會兒,我有大半年的時候,一天只吃一頓飯,甚至有時候兩天吃一頓。現在吃飽了,人都吃胖了。」
食物曾是房似錦最大的期盼,這極端匱乏的感覺漸漸被身體記住,飢餓仿佛也成為一種記憶,被刻進基因、融進血液。
所以面對食物時,她會產生本能的渴求,周圍一切都暫時顧不上。
不由想起一句話:童年挨過餓,終身吃不飽。
這並不是電視劇胡編亂造,現實生活中,也存在類似的情況。
3
和高先生在一起後,我發現他有個癖好,喜歡囤積食物。
一進菜市場,他就像一匹脫韁野馬似的穿梭在各個攤位前,恨不得把一整個菜市場都搬回家。
他要買排骨:「這些我全要了,能不能便宜點?」
我拿看怪物的眼神看著他:「家裡就我們兩個人,你確定吃得完?」
他毫不猶豫地點頭,等剁完排骨,又在賣辣椒的攤位前蹲下。我急忙拉他,告訴他上次買的還有剩。
「不夠啊。」他搖著頭,最後還是入手了滿滿一袋子。最後出了菜市場,看到一個小販在賣橘子。他又走不動道了,滿眼放光地奔過去。
但我生氣了,一想到被大袋扔掉的水果蔬菜便氣不打一處來,於是就揪著耳朵強行把他弄回家。
他竟然還發了火,氣鼓鼓地不願和我說話。
直到臨睡前,他才告訴我:「我總是怕家裡的東西不夠吃,要把冰箱填滿,我才有安全感……」
除了囤吃的,他還鼓動我囤藥,似乎荒年近在眼前,必須為人生的「嚴冬」做好打算。
說實話,我不太理解。
如今物質豐裕,菜市場跟超市就在附近,現吃現買都不難,何必要滿滿當當地塞滿整個冰箱?
後來才知道,原來他有過關於吃的憂傷故事,在他還是個七八歲的小男孩時。
那年,家裡忽然遭了難,全家六口人的糧食被縮減到每周10斤。米飯是拌著玉米渣子的,一個月都吃不上一頓肉,下碗麵條就算改善了夥食。
食物短缺成為最敏感的記憶,憂患意識也被刻進骨子深處。哪怕如今時移世易,哪怕吃已經不是他生命裡的主題。
他囤的也不是食物,而是對過去的憐憫與疼惜。
童年挨過餓,終生吃不飽啊。
那些舊時光裡的傷與痛,看似已經遠走,卻不動聲色地埋伏進我們的人生,時刻都在蠢蠢欲動興風作浪。
4
事實上,許多人都在童年時「挨過餓」。
這裡的「挨餓」是泛指,不一定是缺少食物,有可能是在某些方面有所匱乏。以至於長大成人後,會不由自主地去彌補曾經的自己,甚至有些病態表現。
比如我自己。我非常喜歡買衣服。
因為12歲之前,穿過了太多來自表姐的舊衣裳,在被同學嘲笑過之後,我便生出執念,對衣服的渴望與日俱增。心裡仿佛缺了一塊,空蕩蕩的,只有簇新衣裳的氣味和手感才能填滿。
過了許多年,讀過一些心理學書籍,才後知後覺地明白過來。
哦,原來我買的不是衣服,而是對童年的補償和滿足。
我的心裡,原來一直都住著那個被譏笑的小女孩。
當然,這算不上嚴重的心理疾病,隨著年齡與閱歷的增加,它會自然而然地緩解,雖留有一定痕跡,但不至於造成嚴重影響。
但有些時候,童年缺憾真的會造就失控人生。
就像弗洛伊德在對「童年創傷理論」描述的那樣,「人的創傷經歷,特別是童年的創傷經歷對人的一生都有重要影響。」
儘管它可大可小,有時甚至無法察覺。
所以,大部分人往往「病」而不自知,終身都被困在自己的執念裡,至死也不知癥結所在。
5
當我懂得這個道理後,便對為人父母充滿了敬畏,唯恐自己言行不慎,也把子女的人生弄丟一個角,讓他們抱殘守缺,大半生都過得戰戰兢兢。
但話又說回來,世間並不存在真正完美的成長環境。
在我們的成長中,總會或多或少地留下些陰影,成為一道血淋淋的傷疤。
此時你最需要的,就是勇敢直視傷痕,主動去擁抱內心那個執拗的小孩,去與她和解、帶她走出陰霾。
這個溫暖優雅的男子,已透出了隱約的理解和心疼。
買絲巾那一段,他靠一己之力促成了房似錦與王子健的和解,同時也在努力把她往陽光明媚的地方帶。
不過,這也只是外力。
房似錦需要做的,是直面原生家庭的問題,找到最佳解決方案,與過去那個饑寒交迫受盡苦難的小女孩和解。
能渡她的,是她自己。
能渡你的,也是你自己。
-作者-
婉兮,90後寫手,不偏激不毒舌,有溫度有力量。微博 @婉兮的文字鋪,個人公眾號:婉兮清揚(ID:zmwx322),已出版《那些打不敗你的,終將讓你更強大》,新書《願所有姑娘,都嫁給夢想》火熱銷售中!
主持 | 歌手 | 旅遊 | 民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