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拆卸聽覺——所有的隔音牆
你會發現音樂,其實是自由來去時空的風
昨夜晚歸,一小時多的車程。大巴車上,幾位女士提議要聽蔡琴的歌,結果播放了一場演唱會:「海上良宵」——蔡琴2010年香港演唱會。算下來也已是十年前了。
或許是車上終究有點雜聲,或許蔡琴的歌本就與我有著距離,所以,感觸不多。唯有她回憶起童年時的往事,從收音機到小唱機,再到她的爸爸媽媽聚少離多的日子,然後唱起那首歌《夢裡相思》,似乎有了點味道:「景色依舊良辰不在,人兒你幾時回來?」蔡琴則將自己感動得幾乎落淚。
她說:「今天我的媽媽也坐在觀眾席裡邊,我愛我的媽媽,我的爸爸已經離開我們20年,但是媽媽永遠在我的心目中是那個深情而美麗的女子……」
大概是一份真情吧,讓蔡琴的歌聲有了股特別的穿透力。
「蔡琴的歌聲專要俘獲中老年人的心。」朋友說。
對於蔡琴的歌,我是一直錯過的。年輕時聽不出蔡琴歌聲裡的激情與純真,此後感覺一直不溫不火。直到遇到蔡琴的CD《機遇》——音樂劇《淡水小鎮》的原聲母帶,讓我有了些心動。大概我的年歲也已大了,經歷多了吧!
那是一張簡約風格的唱片,許多時候伴奏的只是鋼琴,烘託著蔡琴的低吟淺唱。那琴聲清澈見底,恣意流淌,時而激越清朗,恍若晨曦破曉,映照了一個美好的希望;時而稀疏恬淡,恍若雨中漫步,從容細品落花的舞蹈。蔡琴的吟唱也有些隨意,一會兒是一個純情的詩人,娓娓講述關於臺灣島上淡水小鎮的一個故事,柔美吟誦關於青春愛情年華似水的內心獨白;一會兒又變成了一個濃情的歌手,唱出讓你心神蕩漾的一首歌,再或,接上散漫的琴聲,輕輕地哼上一句,餘韻無窮。
這樣的音樂,混雜了窗外的風聲,間或的鳥鳴,水墨畫般地清雅,讓人分不清了畫裡畫外,那股慵懶之感頓時變成了愜意之感,進而萌發出一縷詩意來。
記得某年央視中秋晚會上,唱響了《月光小夜曲》,雖是在西安城的大唐芙蓉園裡演唱,氣度雍容,卻少了一份靜謐的詩意。古詩詞中的月夜,都是獨自靜賞而生詩意——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王建的「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蔡琴則像位月下孤獨的詩人,深情吟唱,琴聲如水,淙淙而鳴,透出一股夜的清涼;歌聲如紗,輕盈曼舞,纏綿出一段美麗的情感;更妙的是樂曲的後半段,琴聲隱去,歌聲飄浮在秋蟲的呢喃聲中,加上數聲蛙鳴,讓人不知不覺融入了這無邊的月色。
月亮在我窗前蕩漾
透進了愛的光芒
我低頭靜靜地想一想
猜不透你心腸
好像今晚月亮一樣
忽明忽暗又忽亮
啊,到底是愛還是心慌
啊,月光
我對於蔡琴的歌,或許是缺少一個緣。蔡琴的歌,《機遇》的出現應是一個轉變。那是在2000年的前夕,錄製中的蔡琴會否感慨:我們是不是老了/相戀的溫度依然當年/只是/太快用深情/染白了發……而生活中的蔡琴,經歷了所謂柏拉圖式愛戀的婚姻陰霾,迎接她的則又是病痛的折磨。幸好,不久後蔡琴順利痊癒,漸漸恢復健康,並成為臺灣最著名的抗癌成功女藝人。
2007年,楊德昌因癌症離世,蔡琴面對臺灣一個綜藝節目專訪,說出了埋藏在心底的一段話:「得知楊德昌病逝,我在家中大哭,體驗到生命的短暫,早知道他生命這麼短暫,我願意早點跟他離婚,放他好好享受他的生命。」
面對曾經的傷害,蔡琴選擇了原諒,並繼續為這個偽君子著想。那是顆怎樣善良而包容的心?其實對她自己來說,也是一种放下,輕輕放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2010年,在那場「海上良宵」香港演唱會上,穿著大膽美麗的「瑪麗蓮·夢露」式禮服的蔡琴說:「喜歡今天的我。」這是她心理上的一大突破,是被自己叫醒了,珍惜美好的現在!
而我,在更晚些的時候聆聽到了《機遇》,由此結下了緣。
這張CD聽來不同於她原先的歌,是一種不同以往的氣質。如果說,蔡琴原先的歌還有點媚俗,那《機遇》是一個嶄新的開始,她變得成熟而優雅,經歷滄桑而參透人生,唱起來的歌自是別有一番風味。無論是充滿詩意的《月光小夜曲》,還是散發著淡淡清香的《六月茉莉》,或是民國詩人徐志摩的名作《偶然》,蔡琴平和內斂的唱腔中總聽得出一種深沉婉約的情感,或許還會讓你感懷良久。
當然,蔡琴本是一個民歌幹將,開啟了臺灣的校園民謠時代,因而蔡琴的變化不是一個偶然,清純的年代早已過去,溫潤如玉的歌聲裡也悄悄沉澱了人生百般況味。許多的歌星紅了也就過了,歌聲定格在了某一個時代的角落,偶爾掠過耳畔,讓人驚詫於時光的倏忽。而像蔡琴的歌聲,未隨時光老去,還能給人一種全新的蛻變,予人一份斑駁的詩意,算來也屈指可數了。
蔡琴《機遇》
本專輯是果陀劇場/淡水小鎮的原聲帶。《淡水小鎮》是果陀劇場經典劇目之一,曾經三度演出,除曾經於臺北、臺中、高雄、臺南、新竹等臺灣大城演出外,亦曾巡迴鬥六、埔裡、新港等城鎮,以及加拿大溫哥華等,演出場次近百場,欣賞人次逾八萬人。《淡水小鎮》取材自美國劇作家懷爾德的《小鎮(Our Town)》,故事的背景是在民國五十年代的臺灣小鎮「淡水」。全劇藉由一對青年自成長、戀愛、成長至別離的感人故事,真實呈現出臺灣人們都曾有過的成長經驗,在溫馨甜美的氣氛中,反映人對生命的珍惜與關愛。果陀劇場於1989年首度製作演出的《淡水小鎮》中,呈現的是一種質樸、單純的風貌,成功的時空改編,讓全劇忠實地重現了五十年代臺灣的地方情味。果陀劇場也因本劇被譽為「劇場的希望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