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談到貝納多·貝託魯奇——2018年11月26日周一去世的義大利奧斯卡獲獎導演時,就不得不提到他2003年的傑作《戲夢巴黎》。
這位導演有更宏大、更華麗的電影作品(《末代皇帝》、《1900》),也有頗具爭議性的作品(《巴黎最後的探戈》),還有政治影響力更大的電影(《墨守成規》),但在《戲夢巴黎》中,他達到了自己作品中所有的張力和激情的頂峰。
1981年,義大利導演貝爾納多·貝託魯奇在坎城電影節上 圖源: Ralph Gatti, AFP / GettyImages 1981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戲夢巴黎》,儘管在貝託魯尼的作品裡人們最喜歡看的電影是《末代皇帝》(theLast Emperor)和《巴黎最後的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因為它們的名氣很大。當然,這兩部電影都很優秀,但總的來說,它們並不是這位藝術大師的最佳代表作品。
《末代皇帝》是第一部在北京的紫禁城拍攝的電影,它在視覺上令人驚嘆,但它的風格只是曇花一現,在貝託魯尼的作品中並不典型。儘管這部電影有著義大利導演如盧奇諾•維斯康蒂所特有的青澀與美麗,但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美國式史詩電影,當時的美國觀眾對此也反響強烈,它獲得了九項奧斯卡獎,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獎。
1972年的《巴黎最後的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是貝託魯奇視角光譜的另一邊——這部電影實際上是一部室內戲劇,帶有幽閉恐怖的氣氛。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在片中飾演一名自殺的中年女子,他與一名年輕女子(瑪麗亞·施耐德(Maria Schneider)飾)發生了一系列缺乏樂趣的情慾關係,這部電影在很大程度上是那個時代的產物。
但《戲夢巴黎》是貝託魯奇個人風格的爆發頂點,也是通往他原本風格的入口。和《最後的探戈》一樣,這也是一部充滿情色色彩的室內戲劇,講述了一個年輕的電影發燒友(麥可·皮特[Michael Pitt]飾)在巴黎與一對異卵雙胞胎以及電影狂熱者路易·加雷爾(Louis Garrel)和伊娃·格林(Eva Green)成為朋友的故事。他們關上門,自我演繹他們對最喜歡的電影場景的幻想。但這部電影不完全是情慾纏綿,其中也有一點二十世紀60年代革命政治的味道——發生在1968年的巴黎暴亂期間。在一個場景中,三個朋友牽著手奔跑者穿過羅浮宮,有意喚起觀眾對著名的類似的場景(讓·呂克·戈達爾的《局外人》)的印象。
貝託魯奇出生在義大利的艾米利亞-羅馬涅地區,從政治角度來說,這就像是出生在伯克利。不出意外地,他是一個左翼分子,而且像大多數義大利左翼分子一樣,他來自一個有文化的、富有的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成功的詩人,同時也是一位藝術和電影評論家,曾有一段時間,貝託魯奇極有可能會追隨他父親的詩歌腳步。但是貝託魯奇有一個重要的朋友——導演皮埃爾·保羅·帕索裡尼——僱傭了他協助拍攝一部電影,這成為了貝託魯奇迷上電影的契機,他也因此決定成為一名電影製作人。
直至今天,這種前輩領著後輩走入電影藝術殿堂的模式依然隨處可見,已經轉化為了一種廣受認可的教學模式。在榮思,學子們不僅接受海外理念下的理論學習,在此基礎上,我們結合國內電影圈「師傅帶徒弟」這種業內認可的教學模式,搭配西方發散性思維的教學邏輯,構建了榮思獨特的教學體系,在這裡,熱愛電影藝術的同學有機會跟著業內知名的導演學習經驗,在暑假的實踐課上,每個同學都有機會參與到短片的拍攝過程當中去,從演員到主創團隊都由學生輪流擔任,在老師的指導下,每天上午討論撰寫劇本,下午進行拍攝任務,第二天大家一起看剪輯出的成片效果,討論可以改進的方面,通過這樣高效的實踐學習提高同學們的能力。
實踐對電影初學者的影響有多大,不言而喻,實踐能夠激發的,也許是一個電影製作者的激情,也許是對電影藝術更深的理解。如果沒有皮埃爾·保羅·帕索裡尼對他的影響,貝託魯尼可能就會走上他父親所期望的那條路——成為一個詩人或評論家,今天的我們也無幸得窺大師美妙的藝術作品。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無疑是一個義大利導演開始電影生涯的絕佳時機。那是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Antonioni)、費德裡科·費裡尼(Federico Fellini)和維斯康蒂(Visconti)的時代,全世界——尤其是美國——都對義大利電影感興趣。他的第一部電影是根據帕索裡尼的短篇小說改編的《死神》(在美國被稱為《死神》)。這是一部具有帕索裡尼和法國新浪潮的粗獷風格的電影。
他的第一部大作《墨守成規》(The Conformist)於1970年問世,改編自阿爾貝託·摩拉維亞(Alberto Moravia)的小說。觀眾從這部電影純粹的美中,感受到了權力的誘惑。回想起來,當貝託魯奇創作出這幅令人震驚的成熟作品時,他還不到30歲。
《墨守成規》獲得了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提名,但它也算是這類義大利電影深受美國觀眾歡迎的最後光景。貝託魯奇適應了許多變化,成為了一個更加國際化的電影人,在大部分時間裡都用英語拍攝。雖然在譯作中有些遺漏,但他仍然拍出了一流的電影,如《1900》(1976)、《末代皇帝》(1987)和《遮蔽的天空》(1990)。他還和麗芙·泰勒(Liv Tyler)一起製作了飽受爭議的電影《偷香》(steal Beauty)(1996),不過沒關係。偉大的電影人不一定要一直都很偉大。
《戲夢巴黎》是他晚年的經典之作,受益於他偉大的的智慧和藝術,它總結了貝託魯奇對電影的一切意義,以及電影對貝託魯奇的一切意義。
(來源豆瓣)
我們在電影裡有過許多段別人的人生,電影製片者是藝術的使者,通過電影,我們還原生命和情感的細節。榮思是藝術的教育者,也是每個和電影有關的夢想的守護者。我們不做空想家,我們相信實踐是每個電影專業學子的必經之路,榮思懷著對電影未來的希冀,讓你在對藝術的信仰中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