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思帶你走進大師的藝術世界:「好的導演要學會抓住自己的激情」

2020-08-10 榮思影視留學

當談到貝納多·貝託魯奇——2018年11月26日周一去世的義大利奧斯卡獲獎導演時,就不得不提到他2003年的傑作《戲夢巴黎》。


這位導演有更宏大、更華麗的電影作品(《末代皇帝》、《1900》),也有頗具爭議性的作品(《巴黎最後的探戈》),還有政治影響力更大的電影(《墨守成規》),但在《戲夢巴黎》中,他達到了自己作品中所有的張力和激情的頂峰。


1981年,義大利導演貝爾納多·貝託魯奇在坎城電影節上 圖源: Ralph Gatti, AFP / GettyImages 1981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戲夢巴黎》,儘管在貝託魯尼的作品裡人們最喜歡看的電影是《末代皇帝》(theLast Emperor)和《巴黎最後的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因為它們的名氣很大。當然,這兩部電影都很優秀,但總的來說,它們並不是這位藝術大師的最佳代表作品。


《末代皇帝》是第一部在北京的紫禁城拍攝的電影,它在視覺上令人驚嘆,但它的風格只是曇花一現,在貝託魯尼的作品中並不典型。儘管這部電影有著義大利導演如盧奇諾•維斯康蒂所特有的青澀與美麗,但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美國式史詩電影,當時的美國觀眾對此也反響強烈,它獲得了九項奧斯卡獎,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獎。


1972年的《巴黎最後的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是貝託魯奇視角光譜的另一邊——這部電影實際上是一部室內戲劇,帶有幽閉恐怖的氣氛。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在片中飾演一名自殺的中年女子,他與一名年輕女子(瑪麗亞·施耐德(Maria Schneider)飾)發生了一系列缺乏樂趣的情慾關係,這部電影在很大程度上是那個時代的產物。


但《戲夢巴黎》是貝託魯奇個人風格的爆發頂點,也是通往他原本風格的入口。和《最後的探戈》一樣,這也是一部充滿情色色彩的室內戲劇,講述了一個年輕的電影發燒友(麥可·皮特[Michael Pitt]飾)在巴黎與一對異卵雙胞胎以及電影狂熱者路易·加雷爾(Louis Garrel)和伊娃·格林(Eva Green)成為朋友的故事。他們關上門,自我演繹他們對最喜歡的電影場景的幻想。但這部電影不完全是情慾纏綿,其中也有一點二十世紀60年代革命政治的味道——發生在1968年的巴黎暴亂期間。在一個場景中,三個朋友牽著手奔跑者穿過羅浮宮,有意喚起觀眾對著名的類似的場景(讓·呂克·戈達爾的《局外人》)的印象。


貝託魯奇出生在義大利的艾米利亞-羅馬涅地區,從政治角度來說,這就像是出生在伯克利。不出意外地,他是一個左翼分子,而且像大多數義大利左翼分子一樣,他來自一個有文化的、富有的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成功的詩人,同時也是一位藝術和電影評論家,曾有一段時間,貝託魯奇極有可能會追隨他父親的詩歌腳步。但是貝託魯奇有一個重要的朋友——導演皮埃爾·保羅·帕索裡尼——僱傭了他協助拍攝一部電影,這成為了貝託魯奇迷上電影的契機,他也因此決定成為一名電影製作人。


直至今天,這種前輩領著後輩走入電影藝術殿堂的模式依然隨處可見,已經轉化為了一種廣受認可的教學模式。在榮思,學子們不僅接受海外理念下的理論學習,在此基礎上,我們結合國內電影圈「師傅帶徒弟」這種業內認可的教學模式,搭配西方發散性思維的教學邏輯,構建了榮思獨特的教學體系,在這裡,熱愛電影藝術的同學有機會跟著業內知名的導演學習經驗,在暑假的實踐課上,每個同學都有機會參與到短片的拍攝過程當中去,從演員到主創團隊都由學生輪流擔任,在老師的指導下,每天上午討論撰寫劇本,下午進行拍攝任務,第二天大家一起看剪輯出的成片效果,討論可以改進的方面,通過這樣高效的實踐學習提高同學們的能力。



實踐對電影初學者的影響有多大,不言而喻,實踐能夠激發的,也許是一個電影製作者的激情,也許是對電影藝術更深的理解。如果沒有皮埃爾·保羅·帕索裡尼對他的影響,貝託魯尼可能就會走上他父親所期望的那條路——成為一個詩人或評論家,今天的我們也無幸得窺大師美妙的藝術作品。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無疑是一個義大利導演開始電影生涯的絕佳時機。那是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Antonioni)、費德裡科·費裡尼(Federico Fellini)和維斯康蒂(Visconti)的時代,全世界——尤其是美國——都對義大利電影感興趣。他的第一部電影是根據帕索裡尼的短篇小說改編的《死神》(在美國被稱為《死神》)。這是一部具有帕索裡尼和法國新浪潮的粗獷風格的電影。


他的第一部大作《墨守成規》(The Conformist)於1970年問世,改編自阿爾貝託·摩拉維亞(Alberto Moravia)的小說。觀眾從這部電影純粹的美中,感受到了權力的誘惑。回想起來,當貝託魯奇創作出這幅令人震驚的成熟作品時,他還不到30歲。


《墨守成規》獲得了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提名,但它也算是這類義大利電影深受美國觀眾歡迎的最後光景。貝託魯奇適應了許多變化,成為了一個更加國際化的電影人,在大部分時間裡都用英語拍攝。雖然在譯作中有些遺漏,但他仍然拍出了一流的電影,如《1900》(1976)、《末代皇帝》(1987)和《遮蔽的天空》(1990)。他還和麗芙·泰勒(Liv Tyler)一起製作了飽受爭議的電影《偷香》(steal Beauty)(1996),不過沒關係。偉大的電影人不一定要一直都很偉大。


《戲夢巴黎》是他晚年的經典之作,受益於他偉大的的智慧和藝術,它總結了貝託魯奇對電影的一切意義,以及電影對貝託魯奇的一切意義。


(來源豆瓣)


我們在電影裡有過許多段別人的人生,電影製片者是藝術的使者,通過電影,我們還原生命和情感的細節。榮思是藝術的教育者,也是每個和電影有關的夢想的守護者。我們不做空想家,我們相信實踐是每個電影專業學子的必經之路,榮思懷著對電影未來的希冀,讓你在對藝術的信仰中成就更好的自己。

相關焦點

  • 一位偉大的導演、聞名世界的電影藝術大師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1899年8月13日-1980年4月29日)這位導演或許不需要介紹,因為即使沒有真正看過他的電影,你也一定聽說過他的大名。這位導演不是別人,正是大名鼎鼎的英國導演——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希區柯克 / Alfred Hitchcock今天是這位偉大導演逝世40周年我們一起走進希區柯克的「懸疑」世界01無可爭議的懸念大師
  • 帶你走進日本盆栽世界,聆聽大師分享盆栽藝術
    日本本地盆栽樹種其實不多,多數還是從我國進口,但日本在引進這些樹種後經過精心選育、培養,將禪宗文化滲入其中,盆栽藝術也就上升到更高的層面。國內玩家一提到日本盆栽時,不少人認為就是個大蘑菇,等邊三角形的構圖。誠然,這是日本盆栽一個特點。但日本盆栽風格變化很快,因為日本的環境保護得非常好,有許多古樹可以做範本。
  • 走進藝術大師——妮基·桑法勒
    妮基·桑法勒,也譯妮基·聖法爾(Niki de Saint Phalle,1930年10月29日-2002年5月21日),原名卡特琳·瑪麗-愛妮絲·法·德·桑法勒(Catherine Marie-Agnes Fal de Saint Phalle),法國雕塑師,畫家和電影導演
  • 河北交響樂團帶你走進音樂大師的藝術世界
    11月13日晚,河北交響樂團「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音樂會」 在河北省藝術中心音樂廳舉辦。11月13日晚,河北交響樂團「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音樂會」 在河北省藝術中心音樂廳舉辦。河北交響樂團精彩呈現了貝多芬3部經典作品,帶領觀眾走進音樂「浪漫天才」的藝術世界。
  • 激情四射的藝術
    原創 菲比 印客美學ART如果一定要問我,藝術是什麼?我想,可能是人類感情高凝度的投射。藝術家用「物」來表達強烈情感。而先鋒藝術,往往就是這樣,讓人看不懂,卻可以感受到藝術家的激情和想像。
  • 不懂藝術的導演成不了大師
    該作延續了諾蘭一貫的藝術風格——燒腦、理工、難懂,其中藝術的加持更令整部電影蒙上了神秘面紗。藉此契機,時尚芭莎藝術帶你盤點那些年曾在電影中出現或借鑑的藝術名作。·馮·提爾(Lars von Trier)將兩者結合在一起,影片前半部是「浪漫喜劇」;後半部偏向「末日科幻」,前後反差巨大,卻使觀眾切身體會到憂鬱症患者的精神世界。
  • 海外大師行 奧斯卡導演Pato走進北工商
    昨天,印象海外大師行十周年特別企劃——2016新晉奧斯卡導演Pato走進北京工商大學,為到場的小夥伴們分享了《Bear story
  • 深度感受藝術大師 必看的藝術電影推薦(全文)
    執著、瘋癲、難以理解的藝術大師的人格魅力在具有代表意義的畫面場景裡似乎能夠得到某種理解。1. 畫魂 導演:黃蜀芹主演:鞏俐地區:中國大陸/臺灣上映日期:1993年影片始終洋溢著藝術的激情和19世紀的時代晦澀,給觀眾一種時空上的隔斷感,本片的感覺是置身之外的。6. 波洛克Pollock導演:艾德·哈裡斯主演:艾德·哈裡斯地區:美國上映日期:2001年
  • 走進藝術大師畢卡索的「藍色時期」
    提起畢卡索,你會想到什麼?是恐怖又悲慘的《格爾尼卡》還是誇張又怪誕的《亞威農少女》?是喪失摯友的孤獨還是縱情縱慾的一連串情人和緋聞? 西班牙畫家 畢卡索《亞威農少女》你知道他的「藍色時期」,可是否知道它背後的故事呢?讓我們一起走進畢卡索那段憂鬱而悲傷的初創期。
  • 藝術+鄉村,九旬油畫大師全山石「送」作品回家鄉
    全山石就是從洞橋沙港村走出的一代藝術大師,他是史學大柱全祖望的後裔、中國當代著名的油畫大師、油畫教育家,是中國美術獎終身成就獎的獲得者,創作了大量歷史題材、人文題材的油畫作品。正值第三屆全祖望(史學)文化節期間,全山石藝術人生展作為文化節子活動之一正式揭幕,由這位世界級油畫大師親選的精品佳品回到家鄉展出。「九十老人很多,但像全老師這樣行動敏捷、思想卓著、洋溢著生命活力,充沛著創作激情的,真不多見。」原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曾這樣評價自己老師全山石。
  • 走進百年世界名畫——「你,我的繆斯」光影藝術大展在陽澄湖半島...
    梵谷、雷諾瓦、卡耶博特、克裡姆特、馬蒂斯 五位西方藝術大師的經典佳作, 採用尖端技術的數碼技術, 通過聯覺性空間演繹及技術互動的方式, 在蘇州再度揭開神秘面紗,
  • 走出劇場的表演藝術,更能抓住你的心
    英國小說家毛姆說:「藝術是什麼?藝術是感情的表露,藝術使用的是一種人人都能理解的語言。」最好的藝術,應該就是能讓每個平凡人都參與其中。 這部作品融合霹靂舞、雜技、嘻哈等各種高難度動作和戰隊Battle,讓觀眾體會到「以舞會友」的激情!
  • 沈詩哲音樂公益大師課走進長沙市實驗...
    10月17日,長沙市實驗小學,沈詩哲音樂公益大師課如期開課。作為活躍在國際舞臺上的青年鋼琴家,沈詩哲一直致力於推廣音樂教育。對於長沙市實驗小學的師生而言,沈詩哲並不陌生。從2017年開始,沈詩哲曾多次走進學校,為孩子們開展公益大師課,並受聘為長沙市實驗小學音樂教育榮譽顧問。此次走進長沙市實驗小學,沈詩哲又多了一份榮譽——施坦威全球藝術家。
  • 【邂逅藝術】走進藝術家傳記電影,賞析大師作品(五)
    想了解世界藝術,看紀錄片是一個很好的途徑,但很多紀錄片內容卻過於專業,如BBC的藝術系列,部部精彩卻學術得如藝術史教材,難免偶爾讓觀者望而生怯。
  • 共赴藝術盛宴!走進濟南香山共沐醉美風光
    《請您走進濟南香山 共沐如詩如畫的醉美風光》——中國國際文化促進會生態文化委員會的邀請信各位中國國際文化促進會香山藝術展嘉賓,尊敬的促進會領導、藝術家朋友們:你們好!因為一種機緣,我們相識相知;因為一種責任,我們共贏共榮;因為一座山,我們締結一份情!
  • 蒲劇大師閻逢春的藝術人生
    受父親的影響,岱蓉自小就對唱戲人了迷,每當學校寒暑假時,他總要隨父親在戲班混上幾天,也學會幾句「亂彈」(舊時把蒲劇唱腔與其劇種名稱,統稱為「亂彈」),「下腰」「踢腿」「跑圓場」等,都練出一點小功夫。他向父親要求學戲,卻飽受了父親的一頓斥責:「你當學戲是好玩兒的?熬個好把式,不脫兒層皮休相!再說,戲子是臺上人、臺下鬼,逢人都要低三輩!
  • 《記憶大師》導演陳正道:我給自己打三星
    「電影總難免是遺憾的藝術,但是遺憾讓我成長。」陳正道在上海的一場映後見面會上說。陳正道很在意觀眾的意見,從電影上映之前的點映期開始,他就在微博上轉發各種關於電影的評論。與其他導演轉發水軍好評不同,陳正道轉發的常常是一些挑刺的完全算不上好評的評價。有時候他會用自己的邏輯回擊,有時候也表示贊同。
  • 閆平:一直痴迷於美術大師的畫面,喚醒我自由的本能和藝術的激情
    閆平在畫室畫外隨想繪畫是一件十分艱難的事情,它要求人全身心的投入,無怨無悔,藝術確實不是技巧,但要通過被稱為技巧的東西來表達。我一直痴迷於美術大師的畫面,模仿著去接近他們,讀他們的畫,看他們的傳記,窺視他們的內心,揣摩他們的造型、構圖、色彩、用筆,研究大師們的神來之筆是怎樣得來的,是怎樣從生活變成畫面的。雖然我從不對一種藝術形式或畫家頂禮膜拜。
  • 臺灣導演李行、朱延平走進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大師面對面」
    應很多粉絲的要求,帶來兩岸影展兩場「電影大師面對面」的內容。4月15日下午,第二十三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第八屆兩岸電影展之臺灣影展開幕。而在4月15日、4月16日晚,大影節「電影大師面對面」活動便邀請到了臺灣著名導演李行、朱延平,與青年學子以及其他關注臺灣電影發展的朋友們進行專業對話,共話兩岸電影事業。
  • 豆瓣8.9《愛的藝術》:學會在一生中愛自己和愛別人
    《愛的藝術》是德國猶太人艾瑞克撰寫的一部傑出的理論著作,美國人弗洛姆是關於愛的藝術的傑出理論著作。這本書告訴我們兩種獲得愛的方法:一種是發展自己的個性;另一種是擁有愛別人的能力。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真愛,他們錯誤地愛自己和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