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舍爾《相對論》,平版印刷,29.7×28.8cm,1953年
還沒前往影院觀看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的最新電影《信條》(Tenet)的觀眾可要迅速了,這註定是又一部「勸退」無數人的電影,也是一部讓你連解析都看不懂的電影。該作延續了諾蘭一貫的藝術風格——燒腦、理工、難懂,其中藝術的加持更令整部電影蒙上了神秘面紗。藉此契機,時尚芭莎藝術帶你盤點那些年曾在電影中出現或借鑑的藝術名作。
01 克里斯多福·諾蘭
《信條》《盜夢空間》
《信條》中男女主的初見來源於一幅戈雅的贗品。弗朗西斯科·戈雅(Francisco Goya)是西班牙繪畫大師,早期作品以宗教和風景題材居多,浪漫主義特徵明顯。之後他擔任宮廷畫師,見識到不為人知的王室醜聞,又遭遇中年失聰、歐洲戰亂,因此黑色逐漸成為他創作的主色調,風格也由浪漫轉變為怪誕、陰暗和神秘,人們稱其這個時期的作品為「黑色繪畫」(Black Paintings)。
弗朗西斯科·戈雅《Two Old Ones Eating Soup》,布面油畫,83.4×49.3cm,1819-1823年
弗朗西斯科·戈雅《Saturn Devouring His Son》,布面油畫,83×146cm,1819-1823年
此時的戈雅與諾蘭的作品在精神層面是一致的:暗黑風格隱喻人物處境危險,有人正在謀劃「第三次世界大戰」;同時又能從渺小的卑微中凸顯崇高的悲壯——總有人會為信仰、正義、和平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時代黑暗但精神閃爍。
諾蘭的電影除了物理元素,也受到很深的藝術影響。例如《盜夢空間》的靈感來源於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著作《夢的解析》、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í)的名畫《記憶的永恆》和莫裡茨·科內利斯·埃舍爾(M.C.Escher)的「矛盾空間」概念。
薩爾瓦多·達利《記憶的永恆》,布面油畫,33×24.1cm,1931年
02
拉斯·馮·提爾
《憂鬱症》
浪漫和憂鬱截然不同,但在《憂鬱症》(Melancholia)這部電影中,導演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將兩者結合在一起,影片前半部是「浪漫喜劇」;後半部偏向「末日科幻」,前後反差巨大,卻使觀眾切身體會到憂鬱症患者的精神世界。
電影《憂鬱症》美版海報
約翰·埃弗雷特·米雷斯《奧菲莉亞》,布面油畫,76×112cm,1852年
美版電影海報借鑑了英國畫家約翰·埃弗雷特·米雷斯爵士(Sir John Everett Millais)的《奧菲莉亞》(Ophelia),女主角Justine浮在水面上恰如奧菲莉亞溺亡水中,象徵抑鬱如深水吞噬生命。
老彼得·勃魯蓋爾《雪中獵人》,版面油畫,162×117cm,1565年
電影開端出現了老彼得·勃魯蓋爾(Pieter Brueghel the Elder)的作品《雪中獵人》(The Hunters in the Snow),這是導演本人十分喜愛的一幅畫。「序幕向我們揭示即將發生的事件——所有Justine等待發生的事情。這幅畫就擺放在毀滅的正中央。我們看到一些灰燼掉落,畫正在被燒毀。所有序幕的畫面都在拍攝之前詳盡考量過,這同時也是全片耗資最貴的場景。」導演在接受採訪時談道。
03 泰倫斯·馬力克
《天堂之日》
《天堂之日》(Days of Heaven)是一部唯美主義電影傑作,全片的攝影大多在「魔術時刻」完成,即每天在日出之前、日落之後的半小時左右進行拍攝,光與影的魅力展現無疑,這部電影斬獲了第51屆奧斯卡最佳攝影獎。
安德魯·懷斯《克裡斯蒂娜的世界》,板面蛋彩,121.3×81.9cm,1948年
電影《天堂之日》截圖
攝影構圖參照了安德魯·懷斯(Andrew Wyeth)的繪畫作品《克裡斯蒂娜的世界》(Christina's World),表現了一派寧靜安謐的美國鄉村風景。
愛德華·霍普《鐵道旁的房屋》,布面油畫,73.7×61cm,1925年
電影《天堂之日》海報
電影海報的靈感來源於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的繪畫作品《鐵道旁的房屋》(House by the Railroad)。懸念大師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在《驚魂記》(Psycho)中的「鬼屋」剪影原型也是這座畫中房屋,既呈現了空間上的荒僻,又塑造了人物孤立無援的狀態。
《驚魂記》(Psycho)中的「鬼屋」剪影
04
古斯塔夫·德池
《雪莉:現實的願景》
如果你喜歡愛德華·霍普,除了《天堂之日》和希區柯克,一定不要錯過這部電影!奧地利導演古斯塔夫·德池(Gustav Deutsch)百分百還原了藝術家的13幅名畫,還把它們「拼湊」成了一部情節完整的電影。
電影《雪莉:現實的願景》德國版海報
愛德華·霍普《Morning Sun》,布面油畫,101.98×71.5cm,1952年
古斯塔夫·德池不僅是電影導演,還是建築師和實驗藝術家。為了打造這部實景真人電影,他親赴美國觀察藝術家原畫,記錄下最為準確的顏色值,這才有了電影中絢爛又不失美感的絕妙場景。
電影截圖與原畫《Room in New York》,1940年
05
讓-皮埃爾·熱內
《天使愛美麗》
電影《天使愛美麗》海報
《天使愛美麗》是一部典型的法國電影,電影裡出現的玻璃老人20年來總在臨摹印象派畫家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的《遊艇上的午餐》(The Luncheon of the Boating Party),這當然不是因為雷諾瓦是法國人。
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瓦《遊艇上的午餐》,布面油畫,129.5×172.7cm,1880-1881年
雷諾瓦有個名號叫「幸福的畫家」,其作品內容以描繪女人和孩子居多,光線明亮、色彩溫暖,總洋溢著安逸和甜美,他的一生都在用作品傳達幸福和美好。
影片中玻璃老人說,他最難揣摩的是那個畫面中最無足輕重、最不起眼的一個女子。也恰是生活中毫不起眼的Amelie,改變了每一個人的生活。
06
瑪麗·哈倫
《美國精神病人》
電影《美國精神病人》海報
本片改編自極具爭議的同名小說,是一部描述上世紀80年代末美國都市生活的黑色社會諷刺片。
主人公Patrick Bateman畢業於哈佛大學,是華爾街炙手可熱的股票經紀人,白天英俊幽默,晚上卻血腥殘忍,將一個個「獵物」綁架到他的公寓進行折磨殘殺。影片除了對其變態性格進行細節化呈現,也諷刺了當時物質奢靡條件下人與人之間世俗而疏遠的關係。最後,Bateman身為投行金領一族,坦供罪行卻無人相信,結合影片中出現的藝術家Robert Longo的作品《Men in the Cities》系列,這不能不說是對現實的一次黑色幽默式的嘲諷。
電影《美國精神病人》截圖
Robert Longo《Men in the Cities》系列,charcoal and graphite on paper,121.9×243.8cm,1980年
Robert Longo《Men in the Cities》系列,charcoal and graphite on paper,152.4×243.8cm,1981年
07
薩姆·門德斯
《007:大破天幕殺機》
人們對這部「007」的評價褒貶不一,但導演獨出心裁地運用油畫來推動情節發展。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和新搭檔Q博士的接頭地點選在了美術館,其中出現了多幅名畫。
電影《007:大破天幕殺機》截圖
威廉·透納《The Fighting Temeraire tugged to her last berth to be broken up》,布面油畫,122×91cm,1839年
這幅畫描繪的是戰艦「無畏號」在夕陽餘暉中,被拖曳船拉著逆流而上的場景。劇情中邦德臨危受命,但在新人眼中恰如畫中的老戰船一樣,雖昔日輝煌卻已近中年,頗有一種「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無奈。
阿梅代奧·莫迪利亞尼《持扇女人》,布面油畫,65×100cm,1919年
在上海地下交易的場景中,買家在看的一幅畫是表現主義代表人物阿梅代奧·莫迪利亞尼(Amedeo Modigliani)的《持扇女人》(Woman with a Fan)。有趣的是,這幅畫於2010年在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被盜,有人認為被售賣到了中國,影片也杜撰了這一情節。
08
湯姆·福特
《夜行動物》
這部由時尚界大咖湯姆·福特(Tom Ford)跨界執導的電影《夜行動物》(Nocturnal Animals)自2016年上映便颳起了一陣藝術風潮。女主角Susan是一位工作和居住在洛杉磯的策展人,這份工作自然與藝術少不了關係。
電影中出現了十幾件藝術品,其中不乏達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使用福馬林浸泡動物的代表作,還有傑夫·昆斯(Jeff Koons)的氣球狗。
電影《夜行動物》截圖
傑夫·昆斯《氣球狗》,不鏽鋼雕塑,307.3×363.2×114.3cm,1994-2000年
達明安·赫斯特《Saint Sebastian, Exquisite Pain》,福馬林浸泡、綜合材料,2007年
09
亞力克斯·嘉蘭
《機械姬》
科幻電影裡也有藝術品?英國導演亞力克斯·嘉蘭(Alex Garland)執導的科幻電影《機械姬》(Ex Machina)中出現了當代抽象表現主義繪畫大師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No.5》。
波洛克的畫與科幻有什麼關係我們不清楚,但價位確實符合影片中總裁的身份。這幅畫在2006年拍出了1.4億美元的天價,被一位墨西哥買家購得。這種凌亂隨性的「滴畫」創作,與未來天馬行空的幻想也有些許相似之處。
傑克遜·波洛克《No.5》,纖維油畫,240×120cm,1948年
10 大衛·林奇
提起導演大衛·林奇(David Lynch),你會想到《象人》(The Elephant Man)、《沙丘》(Dune)還是《穆赫蘭道》(Mulholland Dr.)?
大衛·林奇以獨特的個人風格成名於電影界,陰鬱、詭異、黑色恐怖是他電影的主題基調,其在2019年獲得了第92屆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大衛·林奇《Six Men Getting Sick》,綜合材料,1967年
電影之外,他卻始終沉迷於繪畫,在美國中部度過的童年是其靈感源泉。隨後他前往費城學習,在訪談中提到費城對他「藝術的影響遠超其他任何東西」。大衛·林奇始終在現實與超現實之間遊走,將自己的想法投射到畫布上、膠片上,用驚悚、奇詭、荒誕的超現實元素來表現生活。
大衛·林奇《Boy Lights Fire》,綜合材料,2011年
正如紀錄片《大衛·林奇:藝術人生》結尾所說的,「It’s all about it」。藝術,就是他人生的全部。看了這麼多飽含藝術元素的影片推薦,你還猶豫什麼,快放進列表裡一部一部欣賞吧!
編輯、文 許琰
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