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屈麗麗
編者按/ 如果以十年為期限的話,幾乎沒有哪個行業比出行行業的迭代更為頻繁,無論是技術的變革,還是商業模式的創新和探索。
從滴滴到嘀嗒,從美團出行到曹操出行,包括高德、百度等網際網路企業在其中的布局,再到T3出行,都讓人們看到了出行不斷延伸的行業邊界及其可能帶來的多種「連接」的可能性。
誕生於2012年的滴滴打車,可以說一直引領出行行業的市場,自創立以來就擁有最廣大的用戶群和幾乎獨佔的市場份額。然而,2018年8月27日,因為兩起順風車命案,讓滴滴陷入輿論漩渦,不得不暫停順風車業務,但這給了嘀嗒迅速做大的機會。
2015年成立的曹操專車(2019年改名曹操出行)背靠吉利汽車打造了「網約車」的重資產平臺,以新能源車切入出行市場,希望打造「網際網路+新能源出行服務平臺」。吉利的入場讓更多的車企看到了機會,2019年7月,由三家車企聯合騰訊、阿里巴巴等共同打造的出行平臺T3出行在南京正式成立,並將在2020年底覆蓋絕大多數省會城市。區別於曹操出行,T3 看中的是車聯網和無人駕駛的前景,加上強大的資本優勢,開始進一步推行出行行業的數位化改造,希望在新的起點上重構整個市場。
由此,在「連接」創造價值的時代,研究出行市場的變革和創新,不同參與主體的定位,以及由其投資人結構所決定的企業基因和商業模式的選擇,對更多行業都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1.模式
不斷探索差異的商業模式
從2012年滴滴打車開創「共享出行」這一業務品類以來,整個出行市場一直處在模式變革過程之中。
眾所周知,「滴滴出行」APP改變了傳統打車方式,實現了線上打車到線上支付並評價的閉環。由於精準卡位,滴滴出行獲得了資本界的熱寵,並在規模大戰中獲得了絕對優勢。2015年2月滴滴、快的合併,2016年8月滴滴收購優步。
在2017年的補貼大戰中已經陷入低谷的嘀嗒出行,在網約車的合規化管理之後,開始憑藉其輕資產的運營模式強勢崛起。
出行的高層不止一次指出,「出行獨特的運營方式為出行創造了強大的生命力和足夠的靈活性。在出行平臺上,不管是網約計程車業務還是順風車業務,旗下並沒有車隊或是租賃車隊,因此不需要承擔任何運營費用,也沒有營業牌照的需求。」
加上當時滴滴的順風車業務無限期擱停,嘀嗒開始在市場上突飛猛進。公開數據顯示:在經歷了連續4年的虧損後,出行從2019年開始盈利,當年的利潤淨額達到了1.72億元,成為首家實現盈利的出行公司。與此同時,公司整體註冊用戶數突破已1.8億,註冊車主數突破1900萬,認證通過車主超過1000萬。
面對外界對於出行過於專注細分市場,平臺太小的質疑,嘀嗒出行CEO宋中傑表示,「我們的定位是大眾出行平臺,絕對不是一個小池塘裡的大魚,而是大池塘裡面的大魚。」嘀嗒出行產品副總裁朱敏亦表示,「這兩個產品組合面對的場景加起來能覆蓋95%的用戶對四輪移動出行的需求。」
2015年5月,吉利在出行市場上低調入局,創立B2C平臺曹操出行,成為國內首個轉型進軍出行領域的主機廠。
主機廠系的出行平臺最大的賣點是車輛由自己定製生產,可以提供標準化的服務,對於司機和車輛的安全方面有更強的掌控力,也更容易獲得用戶的信任。
對汽車產業鏈長期關注的分析人士表示,「B2C模式之下,由於主機廠商的加入,技術的更迭,可以為未來的商業模式創造更多的想像空間。」
事實上,五年的低調布局,曹操出行已經在全國55座城市累計投放車輛5萬餘輛,成為了網約車行業的第二名。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主機廠不再甘心做出行平臺的上遊供應商,而是開始親自下場。如今,六大國有主機廠已全部建立了自己的出行公司。
然而,這遠沒有結束。2019年7月22日,T3出行模空出世。其創始股東包括三家主機廠一汽、東風、長安,再加上阿里,騰訊,初始投入資金100億元。
T3出行CMO李東告訴記者,「現在T3已經開到了11個城市,不同於其他一些同行加速城市擴張但運力有限的做法,T3的打法是進入一城就打穿打透,所以會布局比較多的車輛。比如南京現在有5500輛車,武漢有6000輛,重慶將有8000輛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出行行業比較看重的一個指標是「訂單市佔率」,對於T3來說,目前武漢和重慶主城區的訂單市佔率已接近30%,南京有20%,長春也接近20%。
2.基因
投資人基因和團隊基因決定的企業定位
應該說,從滴滴到嘀嗒,從美團出行到曹操出行等,企業基因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企業的定位和模式選擇。
滴滴先後經歷了21輪的融資,累計融資額近1500億元人民幣,應該是有史以來中國網際網路企業中融資最多的一家企業。
天眼查資料顯示,在單次融資規模超過10億美元的最大的五次融資中,投資人不乏國內外大的機構投資人,包括軟銀、阿聯戰略投資基金、交行、中投公司,以及來自產業界騰訊、阿里、蘋果等的投資。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就像海底撈讓其上遊供應商頤海公司先行上市進而打造了一個更高的市值一樣,搶佔市場絕大多數份額的做法,對未來滴滴做高市值是有幫助的。」
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網約車行業的市場規模達3044.1億元,同比增長3.42%。從品牌的用戶規模來看,2019年12月,滴滴出行的活躍用戶規模佔有絕對優勢,以9252.9萬排名行業首位,較排名第二位的嘀嗒出行高出了8063萬人。顯然,巨大的市場盤量和絕對的市場份額依然支撐著滴滴的夢想。
區別於滴滴,嘀嗒成立以來的融資次數和規模都要小很多。天眼查信息顯示,嘀嗒成立以來,共進行了四次融資,其中包括2014年11月份的A輪融資到2017年3月完成D輪融資,累計融資規模不過數億美元,投資人則以IDG、崇德投資、摯信資本、易車網、蔚來資本為主。
「顯然,對於主打以信息撮合為基礎的輕運營模式的嘀嗒出行來說,這樣的團隊恰好不過。這或許也是嘀嗒在很短時間內就能抓住機會一躍騰空的重要原因。」分析人士告訴記者。
只是,在主機廠入局,急劇變化的出行生態上,嘀嗒如何抓住未來的機會仍備受關注。
與滴滴和嘀嗒倚重資本進行運營的模式不同,2015年年底投入運營的曹操出行,直到2018年1月才以百億估值完成了A輪融資,融資規模10億元人民幣,投資人包括天堂矽谷、浙商創投、隆啟投資。
從曹操出行布局的城市數量上來看,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曹操出行在全國54個城市上線。累計投放車輛48000輛,註冊用戶達3380萬名。
對於競爭策略,曹操出行董事長劉金良曾表示,「2020年曹操出行在城市拓展上會少量增加,可能在10個城市左右,今年我們更多是希望在已開城市精耕細作,打牢基礎。」
尤其在2020年4月到6月期間,曹操出行明顯發力。天眼查數據顯示,從北京到福州、海口、廣州、上海等多家曹操出行運營主體——杭州優行科技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出現了增資行為,有些增資幅度高達430%,甚至650%。
不僅如此,最新消息顯示:曹操出行正在布局自動駕駛領域,聯合L4級自動駕駛全棧解決方案提供商元戎啟行進行高度自動駕駛車輛研發,採用的是吉利旗下高端純電動車型——幾何A。
T3雖然同樣是主機廠商投資設立,同樣是投資人巨頭林立,但體現在決策程度上,T3的業務經營則是由經營管理委員會來負責。
「在T3的組織團隊架構裡,既有主機廠強大的背景,能夠把車、車聯網、合作夥伴、司機等線下資源有效整合提高效率,也有來網際網路大廠、國際4A,甚至不乏其他頭部網約車企業高管的加盟。這會讓所有的經營決策更加獨立自主,有靈活性,效率更有保障。」李東告訴記者。
3. 技術
車聯網與無人駕駛重構的行業生態
在出行市場,由於車聯網時代和自動駕駛時代的到來,競爭只是剛剛開始。
正如滴滴一手打造的網約車模式促進了出行的便利,背後源自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發展,以及O2O和LBS 的技術對車和人的定位一樣,未來網約車模式的更迭同樣有賴於技術的變革。
早在兩年前,麥肯錫全球董事合伙人、麥肯錫未來出行中心中國負責人吳聽就表示,「主機廠也好,高科技企業也好,出行企業也好,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在未來5~10年無人駕駛技術開始成熟之後,怎麼進行戰略性的定位,同時要能夠清晰地知道自身的優勢和無人駕駛未來的發展所需要的核心技術之間的關係。」
根據麥肯錫的預測,無人駕駛可以在很多場景中實現,而2030年將迎來無人駕駛的拐點。而另一種說法則認為,大約20年之後可能就沒有人再購買私家車了,出行就像衣食住行,永遠是剛需,這意味著主機廠面臨從製造商向服務商的轉型。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主機廠商開始了在出行領域的布局。畢竟主機廠商要切入無人駕駛,出行領域的大數據仍然是技術快速發展的前提。」某業內企業高管張峰(化名)告訴記者。而在數據層面,根據吳聽的分析,「無人駕駛的發展和城市息息相關,所以企業在設想商業模式時,要考慮到城市特點。」這也意味著,獲取不同城市出行數據的重要性。
顯然,對於T3來說,「國家隊」的背景是其在無人駕駛和信息安全趨勢下的一個非常有利的壁壘,而車聯網則是其面向未來的殺手鐧。
「T3吸引我的是車聯網的系統,司機是沒有手機的,傳統方式是手機叫手機,但因為司機這個手機拿在誰的手裡,放在誰的車上是不確定的,他可以換人。T3是不需要手機的,司機得掃臉,通過人臉識別車才能啟動,他入職的時候就跟身份證做匹配了。」據李東透露,「在開車的過程中,攝像頭是每60秒掃臉一次,中間沒法換人。」
T3不僅通過技術設計使得司機沒法更換,同時,如果車輛偏離路線,比如說在路上異常停駛10分鐘到15分鐘,系統會自動報警。可以說,車聯網的技術把一切的安全細節都考慮進去了。
接下來,競爭或更加激烈。
觀察
尋找創新的觸角
在出行市場上,業務模式的選擇決定了企業的競爭邊界,投資人背景和團隊背景又決定著企業的定位及其與生俱來的優劣勢。而所有這些,在技術飛速發展、競爭激烈的今天,都將歸結為一點,那就是創新的能力。
是不斷擴張,延伸業務邊界,儘可能建立最廣泛的連接,還是堅守「少即是多」的創新原則,在可行的框架內尋找創新的深度路徑,不同的業務擴張模式給出了不同的選擇。
嘀嗒出行是堅守「少即是多」原則的典型案例,在順風車市場上和計程車市場上建構了自己的競爭優勢。曹操出行則首創了B2C的模式,一方面以新能源車的面目切入公務用車市場,目前在全國獲得了兩萬多個公司的客戶規模;另一方面考慮到B2C模式的問題在於資產過重、運力有限,開始採用加盟模式補充運力,建立更為廣泛的連接。
比如曹操出行董事長劉金良表示,「曹操出行還會繼續挖掘車企優勢,比如利用車聯網配件帶動車主參與順風車、開發出更多適合用於網約車的車型等等。」
考慮到吉利今後每年有一兩百萬輛車賣出去,產生了一兩百萬的車主,劉金良提出,「其實遲早有一天,我們會讓車主APP也會有接單的功能。」
尋找創新的觸角或者重塑競爭邊界將是新進入者必須的選擇。世界創新大師、哈佛商學院教授克萊頓·克裡斯坦森在《創新者的窘境》一書中就表示,「縱觀全球商業史,不乏許多在叱吒風雲中突然倒閉的行業巨頭,其根本原因就在於,破壞性技術改變了市場的價值主張。」
在出行市場上,車聯網和無人駕駛顯得帶有破壞性技術的特點,由於私家車很難一步到位安裝車聯網的設備,這給B2C的企業帶來了機會。
面對B2C重資產的模式擴張慢的問題,T3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不同于吉利車主加入品質順風車的計劃,T3希望引入B2B2C的模式,就是推動汽車經銷商加入出行生態圈。
「比如說很多大的汽車經銷商,他也判斷到未來可能沒有人買車了,但是他有錢、有資本,哪怕就是一輛車10萬元,他可以買幾千輛車,然後按照要求招聘司機,進入T3的平臺,加入車聯網系統,共享流量,共擔風險和收益。」
顯然,這種方式可以減少B2C企業在擴張期間的成本壓力,而對於合作夥伴經銷商來說,其幾千輛車的維修、保養、充電、保險也將創造新的產業鏈機會。
各種平臺從不同的方向尋找創新的觸角,不禁讓人聯想,有沒有一種可能,可以在出行的整個價值生態打通全產業鏈,將生產、銷售、出行服務、車輛運營、維修保養、融資租賃、新能源、網聯汽車、無人駕駛等在一個平臺上協同運營?
本版文章均由本報記者屈麗麗採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