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衛導演的三部作品《阿飛正傳》、《花樣年華》和《2046》被影迷命名為「蘇麗珍三部曲」,《阿飛正傳》是蘇麗珍的前世、《花樣年華》是蘇麗珍的今生、《2046》是蘇麗珍的來世,張曼玉在影片中均叫「蘇麗珍」,而三部影片在劇情發展的時間和表達的情緒上均有內在聯繫。
《阿飛正傳》中的張曼玉還有點嬰兒肥,樣貌清秀,有著少女之美。
《花樣年華》中的蘇麗珍變成了少婦,溫柔雍容,卻依然得不到自己所愛。
到了《2046》,一個個出現在周慕雲身邊的女人都不是真正的蘇麗珍,而是《花樣年華》裡蘇麗珍的化身:張曼玉的蘇麗珍形象先後三次在劇中短暫浮現,總共才一分鐘戲,卻不斷提醒著周慕雲真正想念的人。
影片描述了一位孤傲、叛逆青年的內心世界,真實再現了香港普通青年的生活環境和社會狀況。
1960年代的香港,因生母在阿飛旭仔長大成人過程中的缺失,他把自己優雅地比喻為「無根鳥」,對生命中遇到的每一個女人都表現得放蕩不羈,售票員蘇麗珍和舞女咪咪先後令他感受過溫暖,可是她們也只能噹噹小情人。為擺脫沉重和無力感,旭仔拋下一切去南洋找尋生母。 暗戀過蘇麗珍且目睹過她與旭仔情感一路變化的,曾是小巡警今在跑船的超仔在菲律賓又遇到旭仔,是緣分也是宿命,他參與、見證了阿飛命運被改寫的過程。
王家衛的電影似乎總是表達一個主題,就是人的無根性。其電影中的人物總是走來走去,生活在漂泊狀態中的。所以王家衛電影中的人物總在遷移。《阿飛正傳》就是這樣一部影片,似乎是為了表達這種無根性而生的。影片的男主角本來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但其身世大白之後才知道原來他的根不在香港,而在菲律賓,所以其義無反顧的來到菲律賓尋親,最後只能落下一個慘死的命運。男主角墮落的原因就是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不知道自己的根在那裡,親情、愛情、友情並不能將他挽回,這種強烈的無根性和尋根意識促使他傷害所有人,也傷害自己。
影片中不光是男主角,每個人物都表現出來這中無根性,每個人都處在漂泊之中。這種無根性來自香港人特殊的心態,香港作為一個殖民地缺少民族文化的支撐,對未來何去何從很茫然。王家衛作為一個香港導演,很敏銳的捕捉到這種心態,並樂於表現在這種心態下,人的生活處境,通過昏暗破爛的影像,凌亂蕪雜的敘事,將無根的群體刻畫得淋漓盡致。影片中反覆提到的「一種永不落地的鳥,一生只落地一次,就是它死去的時候。」具有強烈的象徵意義,這種鳥就是香港人的寫照,不落地就是無根,直到死也沒有找到自己的歸宿。由此看來,男主角死在菲律賓的列車上也是合情合理的。
《阿飛正傳》是王家衛登上文藝片頂峰的代表之作,也是張國榮退出樂壇揚威影壇的開山之作。1990年,張國榮被王家衛邀請來演《阿飛正傳》,從而成就了這部被香港影壇最出色的電影之一。片中張國榮成功塑造了一位孤傲叛逆的浪子形象,精彩傳神的表演讓他成功摘得香港電影金像獎影帝桂冠。影片中旭仔的獨白加上獨舞是《阿飛正傳》中具有標誌性意義的段落,也是華語影史上最為經典的片段之一。
《花樣年華》被稱為一部懷舊經典。就影片所講述的故事本身而言,古老而又普通,沒有什麼新意,無非就是一個講述婚外戀的愛情故事;就影片的情節來說,既不曲折也不扣人心弦,可以說簡單而又平淡。那麼,為什麼這樣一部故事普通、情節簡單的影片能被人們稱之為經典?關鍵就在於導演王家衛在影片中所使用的巧妙而別致的表現手法,通過這些藝術手法為這個普通的故事賦予了一個內蘊深廣、新穎脫俗的主題,使這部電影達到了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
藝術貴在含蓄,電影藝術也同樣具有這個藝術法則。含蓄的表達使得藝術作品的內蘊更加豐富、使得整部作品的主題思想更具有韻味,令人回味無窮。《花樣年華》中正是具有這樣的藝術特色。導演王家衛用一種隱喻式和象徵式的表現手法,為這部電影增加了內在韻味。猶如一首朦朧詩,每一個字包括每一個標點都有它代表的象徵意義,也像是一幅寫意畫,每一個線條隱含喻意。頗具特色的隱喻和象徵式的表現手法的運用,使得這部作品在主題思想的表達上顯得既含蓄又有深度。影片不僅僅是反映了周慕雲和蘇麗珍因為各自的愛人出軌的不幸,也不僅僅是反映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而是映射了那個時代、那個社會,人們的普遍的感情生活和道德觀念等內容。
在這部電影中,似乎沒有多餘的東西,每一個鏡頭、畫面,每一段對白、音樂,包括每一件道具在影片中都具有不可代替的象徵意味。王家衛沒有放過每一個細節對主題的表現作用。影片中的旗袍、繡花拖鞋等道具,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象徵意味。不但為影片增添了民族氣息,也增加了主題的含蓄性。
旗袍是《花樣年華》中最具象徵意義的道具。蘇麗珍身上更換了27次的漂亮的旗袍暗含著多層的象徵意義。《花樣年華》中導演把旗袍作為一種隱喻道具,無形中向觀眾傳達了故事的信息、人物的情緒變化,起到了塑造藝術形象的作用。
蘇麗珍身上的旗袍的不斷變化間接的映射著故事情節的發展、人物心情的變化。就整個影片中女主人公所穿著的旗袍顏色,比如片中好幾次出現蘇麗珍提著飯盒去小麵攤買飯時,她都是一身顏色很暗的旗袍,暗示了她的孤獨和內心的寂寞;當他們確定自己的愛人發生婚外戀時蘇麗珍去賓館裡見周慕雲時,她一身紅色的旗袍,這一反她穿衣的一貫風格,與她一向喜歡的衣服顏色形成鮮明反差。這裡其實是隱喻了她們之間愛情的產生。而當蘇麗珍決定要跟周慕雲走時,她身上的衣服變成了綠色。綠色是富於生機、象徵生命的。這就隱喻了蘇麗珍下定決心要和周慕雲開始新的生活。然而,當她趕到賓館時,周慕雲已經走了,代表希望的綠色在紅色的窗簾、紅色的床、暗紅色的牆壁映襯下,讓人感到的是莫大的失落。
影片的明暗和色彩雖然不是表現主題思想的主要元素,但是也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明暗和色彩在《花樣年華》中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在《花樣年華》中,王家衛把絕大部分畫面都拍得很暗淡,影片中採用這樣的色調,暗示了故事中的時代氣氛、生活真實和情感主題,造成一種陰暗、低沉、壓抑、傷感的氛圍。灰暗的畫面效果為影片蒙上了一層時代的影子,很容易使人感受到六十年代香港的社會狀況和影片中兩個主人公的感情遺憾。整部影片基本上以灰暗的色調為背景,使主題顯得厚重、深沉、壓抑,把觀眾的思緒帶入了一種「悲」的 狀態,使人預感到了影片「悲」的結果,讓人感受到了一個發生在六十年代香港的愛情故事的真實。
見不著時,愈來愈想。那些背著人偷來的、幽室相守的時光,是多麼和煦而平靜。那些久候不至的苦等,明知是她卻聽不見聲音的電話,又是多麼的熾熱和辛烈。直到他作出了遠行的決定,才向她道出真心的說話。此時此刻,他不禁想到他真正背叛了的人,也許是她。一切都退去了,香港、1962年、那個陳舊的秘密。不管當初是為了報復或色誘,抑或單純的慰藉,到最後,只剩下眷顧。
《花樣年華》作為經典華語文藝影片,劇情簡單卻晦澀難懂。王家衛的電影風格重視情緒的傳遞,往往「看的不是劇情,而是情緒;講的不是故事,而是人性。」由於兩位主演極具魅力,許多人容易被張曼玉的婀娜旗袍或是梁朝偉的憂鬱氣質吸引,而忽略了電影本身傳遞的信息以及劇情的內容。而《花樣年華》這部戲究竟傳遞了多少種情緒?落寞、孤寂、虛偽、嫉妒、曖昧、痛苦、內疚、懺悔.或許每個人感受的都不同。
"2046"這號碼,王家衛的靈感最初源自1997年香港回歸時候中英雙方協議的"五十年不變"。2046從此變成一條時間底線的符號,一個承諾的盡頭。面對1997這心理關口,王家衛遠走地球另一面拍成《春光乍洩》。戲中一句"我們不如重新開始",洩露了大氣候中絕望感下一份對重生的渴念希冀。然後香港回歸了。王家衛收拾心情,拍出《花樣年華》拍出《2046》,天馬行空遊走於記憶、承諾和時間中間 。
《2046》繼承了王家衛電影的一貫風格,在主題上依然是其原有作品的延續。整個2046這個數字都成了一種隱喻,充滿了象徵色彩。那是對於逝去的情感、記憶、機緣的嘆息,更是對這些渴望而不可及的事情的情感傾注。影片主要講述了周慕云為了與過去作更好的告別,將生活的點點滴滴化為文字,寫下小說《2046》的過程。
「2046」是一輛「特慢」列車。它行駛了五年。它是屬於王家衛一個人的火車,「延續《花樣年華》,上接《阿飛正傳》,又處處有《重慶森林》及《春光乍洩》的迴響,可說是王家衛至今為止集大成總結意味最強的一部力作(香港影評人語)。」不想重複其中的劇情,只談三句給我心靈碰撞最深的電影對白:
「她一直沒有回答,不是因為遲鈍,也不是因為不愛我,而是因為她已經心有所屬……」。認識到這一點,讓在愛情中泥足深陷的人,明明有理智,也不想清醒的人,寧願執迷不悟的人,多麼的心痛,又多麼的無奈。難道就這樣放棄麼?怎麼甘心?還繼續堅持麼?還有堅持的意義麼?還能改變什麼?
「從她身上,我學到了一點,只要自己不放棄,就永遠沒有結束……」,也許這句話就是答案。看露露擦去淚水,換了笑顏,再次花枝招展地前行,真得很佩服這個女人。有些人是有足夠的力量和信心,去堅持自己的追求的。
「如果有一天,你可以放下過去,就來找我……」,這是點睛的一句。在塵世間顛沛流離,誰沒有一些過去,誰沒有曾經刻骨銘心的回憶?遺忘,真的很難。這句話,也不知道是誰的心底話,是誰說給誰聽,說的又是誰?周慕雲,新加坡的蘇麗珍,還是留在香港的蘇麗珍?還是正在看這部電影的那些孤獨寂寞的人呢?
看到這裡你還沒心動嗎?趕緊打開自己的迅雷資源搜索器,搜索以上電影,欣賞王家衛導演的巔峰之作吧。更多王家衛文藝片推薦:
這已經是西南財大金融研會【豆瓣醬說】系列第6篇了!周末福利如期而至!這個系列還需要大家的多多支持噢~
往期回顧請看這裡↓
【豆瓣醬說】好劇推薦!聊一聊那些年我追過的劇
【豆瓣醬說】11月11日,天冷了,該準備棉被了
【豆瓣醬說】你好,舊時光
【豆瓣醬說】華爾街經典電影重磅來襲!
【豆瓣醬說】讓你熱血賁張的戰爭題材劇集推薦
供稿/金融研會生活部
排版/張改革 何林怡
審稿/金融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