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常和我聊天道:「我們現在真是在享父母的福。」是的,我也是這麼認為的。要是沒有嶽父嶽母在背後默默地、無私地支持我們,我和愛人的工作也不會像現在這樣順心,生活也不會有現在這樣安心。
嶽父嶽母以前在鐵路局工作,一家三口,妻是家中獨女,小時候生活在農村,性格像男孩子,有點頑皮,甚至有點「野」,什麼下河溝逮魚摸蝦、爬樹捉知了,樣樣都沾。大些後,由於父母工作調動,妻也隨著去了蕪湖,在那裡上學,也改掉了貪玩的習慣,變得懂事,更加成熟和理性,成了我喜歡的類型。
嶽父嶽母為人大方,從不小氣,雖是城裡人,卻很講鄉間禮道。家裡每次有親戚來城看我,嶽父嶽母必要請過去吃飯,滿碟滿碗地招待,和他們拉家常,就像自家人一樣,從不把他們當外人,讓我深為感動。嶽父嶽母樂於助人,人緣很好,又做得一手好菜,我和妻結婚後,兩家距離不遠,自然我們過去蹭飯的時候比較多,經常會看到他們的外甥、侄子侄女和鄰居們前來看望,尤其是在生病的時候,家裡更是客來不斷,可見他們平日修為之好。多年前,他們利用距鐵道較遠旁的荒坡,開墾幾畝菜地出來,每年種植許多冬青、茄子、辣椒、豆角、山芋、南瓜等蔬菜和五穀,成熟時就先採下來然後一袋袋裝好,再電話通知大家來取,或者忙時乾脆讓親朋好友下地自己動手,取拿的人謝在嘴上,笑在臉上,樂在心上。
我和愛人剛談時,曾和家人說,嶽母家如何會過日子,街坊的人如何誇她們好。家人就說,嫁女先看丈母娘,丈母娘人好,她的女兒也差不到哪兒去。後來證明這話很對,愛人也的確是個過日子能手,和我一起生活,經常會念叨嶽母告訴她「苦掙甜吃」的話。嶽母對別人很大方,但對自己卻很苛刻,她很會過日子,衣食節儉,從不浪費一點一滴,所有積攢都是她節衣縮食和辛勤勞動所得。記得前幾年,嶽母搬新家整理老房舊櫃時,發現還有妻小時候的一些棉質衣物,大家都勸說扔了吧,沒有多大用處還佔用空間,搬起來還費時費力,她卻說改改還能舊物利用,扔了可惜,硬是把一捆捆、一包包舊衣物連同那些陳年往事全都又塞進了新屋。嶽父看了也搖搖頭,我和妻會心一笑,誰讓她節儉慣了呢,已經「無可救藥」。
老人們經歷過特殊年代,節儉觀念可謂根深蒂固,有時用「斤斤計較」形容一點也不為過。記得年前,我和妻計劃為老人和娃們添購新年衣物,嶽母聽後怎麼都不同意為她買,說家裡還有一堆,其實我們知道她是怕我們花錢。於是我和妻商量先去踩點,看好款式再讓他們來試大小。晚上,差不多都買好後,對嶽母說有件衣服款式很適合,價格也很便宜,勸她試下。經不住妻和娃的一番推拉與勸說,她不得已同意了,看來有「戲」。服務員一看到我和妻進來就心領神會,嶽母試穿時一個勁在旁誇好看,還笑說便宜百元左右,過年了就圖個喜慶。又是一番勸說後,她同意了但堅持自己付錢,店員會意地笑稱她們目前只接受掃碼支付,在旁早已掃好碼的我立即輸入數字,「叮」的一聲過後,幾百元好不容易才花了出去。妻對我相視一笑,豎起大拇指,誇還是我有辦法。
剛認識時那會,聽愛人講,嶽母的手很巧,下班後沒事就對著圖書學會了織毛衣的活計。嶽母為妻織毛衣時,說也要為我織一件。原以為只是句玩笑,就讓妻轉告說,「不用了,不僅顏色配不上,而且單位裡每年發的制服都穿不完。」沒曾想二個月後的一天,妻突然對我說:「我媽讓你去試下衣服。」去了才發現:軍綠色的線,長長的身,高高的領,插肩袖,絕對是當年最流行的款。於是忙對嶽母和妻說這是我穿過的最暖和的毛衣,取名叫「暖心牌」。穿在身上,同事和朋友見了,很是羨慕。
後來,嶽母退休下來,更是對織衣物入痴入迷,經常到深更半夜,一發不可收拾,我和妻始終不理解。有空時,嶽母還常讓我們幫其在網上選購毛線,而且質量還不能差,說織一件就是一件。織完大人的,織小孩子的;織完大寶的,又開始織小娃的;織完今年的,又考慮明年的;織完毛衣,織鞋子,一部分自用,一部分送人,始終樂此不疲。每當夜晚,嶽母總是守著一盞檯燈,一來一回,重複著同樣的動作長此以往致使腰頸椎毛病不斷,有時坐下後站起來都挺費力,但就是織活停不下來。一天,突然我發現織毛衣這看似極其簡單的動作,不僅疲憊了她的眼睛,灰白了她的雙鬢,還蹉跎了她的脊梁。現在,我和妻慢慢的懂了:她這織來織去,是將愛意注入密實的針腳,縫補著下輩下下輩成長的足跡,就是我們成長的代價啊!
年後,嶽父嶽母已近古稀,我和妻也到了不惑之年,為人父為人母,但他們始終有嘮不完的叨,操不完的心,放不下的事。比如為孩子們吃飯穿衣的小事吧。妻和我不在家時,小娃比較頑皮,似乎「摸透」了老人的脾氣,把他們「拿捏的死死的」,吃飯時總東奔西跑,於是他們就端著碗跟在孩子屁股後面追。不僅如此,生活上的瑣事,更是給孩子們安排得妥妥噹噹的,從來不用孩子動手。妻常常指著小娃罵說,「都這麼大了,還不會自己吃飯,我看你長大了是不是要餓死?」嶽母聽後有時反駁,「你不都是這麼過來的!」妻聽後無語,我在一旁偷笑。兩個娃娃小時候愛生病,他們總是擔心孩子穿少了會冷,每天三番五次囑咐要給孩子多穿些,我們常笑稱「有一種冷其實叫做大人覺得冷」。當然,初為父母的我們,可能經驗不足,加之孩子好動,出汗後便也容易感冒。一旦被揪住,他們就會用「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孩子遭罪嘍」進行勸責。可能薑還是老的辣,那是他們表達愛的方式吧。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如今,孩子們也漸漸在長高長大,甚至還學會了「察顏觀色」。比如,有時大人辛苦了一天回家進屋後,二個娃就拉著外公外婆的手說:「快過來坐下,哥哥和我給你們捶捶背,揉揉肩。」口氣帶著命令式,不得不做,於是嶽父嶽母恭敬不如從命,「極不情願」地接受了孩子們的「特殊服務」。他們緩緩閉上眼睛,眉角輕輕舒展,嘴角合著絲絲甜笑,像似年輕了許多,幸福的氛圍一下子充滿整個房間。一旁的我和妻,看在眼裡,樂在心裡,相信未來也是幸福的。
風箏升天,禁不住絲線纏綿;大雁南飛,依然頻頻回望。歲月易老,世事易變,流逝的歲月中,不變的是嶽父嶽母那一生的牽掛。認識了解我的人都羨慕我,說我找了個好媳婦,更遇到了個好丈人和丈母娘!
END
※ 光慈文學,立足革命文學先驅蔣光慈故裡——安徽金寨,面向全國。設有社區、公眾號、季刊(籌)。
※ 投稿郵箱:2547230349@qq.com,稿件體裁不限,3000字為宜,可以是已發布於紙媒及刊物的作品,但必須未在其它微信公眾號發布過。投稿時,請附作者簡介+作者照片。
※ 待公眾號讚賞功能開通後,文章自發布之日期起,7日內的讚賞,90%支付給創作者。點擊底部「閱讀原文」直接在金寨視窗網社區投稿,我們將擇優推送,社區讚賞的90%實時進入個人錢包。
支持原創 感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