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金剛川》之前:重新認識抗美援朝 志願軍武器並不差

2020-12-21 利刃號

今年是抗美援朝戰爭爆發70周年紀念日,10月23日由管虎、郭帆導演拍攝的紀念抗美援朝戰爭的電影《金剛川》即將正式上映,雖然70年來我國影視界關於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並不少見,但是《金剛川》大概是其中造勢最大的一部。作為新中國真正的"立國之戰",抗美援朝戰爭在新中國的歷史和人民的心中,有著特殊的意義和份量,有關抗美援朝戰爭的各種論述和資料可謂汗牛充棟,不過在《金剛川》上映之前,筆者倒是想就幾個有關抗美援朝戰爭的觀點提出一點不同的看法。

第一,抗美援朝戰爭中,中美到底有沒有裝備的"代差"?這是一個包括官方媒體也經常提到的話題,因為一提起抗美援朝,往往第一句就是:志願軍和美軍有巨大的武器代差。還有觀點說早期我們的裝備不如美軍,後來補充了蘇聯武器才有提升,還有人認為,後期在質量上逐漸追上了,比如我們的米格15,和美軍的F86可以媲美,但先進武器的數量始終懸殊。說到底,中美武器究竟有沒有代差,要我看來,了解下面我要說的內容,大家就能得出結論了。

(注意看,志願軍的輕武器自動化水平其實很高)

要搞清楚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和美軍所使用的武器是否存在"代差",首先需要搞清楚的問題是,什麼叫武器的"代差"?拿最簡單的步槍做例子: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先後使用過日式三八式步槍、美式M1903"春田"步槍(注意,這裡的"春田"和日本沒有一毛錢關係,而是英文"Springfield"的翻譯,為了不出現誤解,現在通常叫"斯普林菲爾德"),後期則統一換裝了蘇式莫辛·納甘1891式步槍和1944式步騎槍兩種。而美軍當時主要為美制迦蘭德M1半自動步槍。由於抗美援朝距離二戰結束不到5年時間,因此當時無論是志願軍還是美軍,其主要裝備和二戰時期相比並沒有太大變化,無論是三八式步槍、莫辛·納甘步槍還是M1903春田步槍,都打滿了整個二戰,唯一佔有優勢的就是美制迦蘭德M1半自動步槍,但是這個優勢也沒有大到跨代那麼大,勉強可以算領先半代。而且志願軍部隊中衝鋒鎗的裝備數量遠遠超過我們的認知,當時志願軍的衝鋒鎗配屬基本也達到每個班1~2支,早期使用美制M1湯姆遜和M3"黃油槍"兩種衝鋒鎗,後期則統一換裝了蘇式波波沙-41和波波沙-43兩種,特別是使用30發弧形彈夾的波波沙-43型衝鋒鎗,因為重量輕,攜帶輕便,反而比安裝75發彈鼓的波波沙-41更受歡迎。

(92式步兵炮雖然比不了美式各種大口徑火炮,但是它更加輕便靈活,對於缺乏機械設備的志願軍而言,絕對是趁手的好武器)

除了輕武器,在火炮方面,志願軍早期主要使用各類繳獲的日式、美式火炮、其中使用最多的大概就是著名的92式步兵炮。因為東亞地區在那個時代經濟發展落後,交通就更為落後,再加上朝鮮多山,地形崎嶇,因此不便於大型火炮的活動,而92式步兵炮戰鬥全重僅有210公斤,既可以使用騾馬牽引,必要時也可以直接人力拉動,而且這種小型火炮的高度只有62釐米,非常適合隱蔽,另外,日軍當初研製這種火炮時就為其同時配備的殺傷榴彈、燃燒彈和穿甲彈等多種炮彈。這樣,92式步兵炮不但可以掩護步兵衝鋒、摧毀敵方地堡、機槍掩體,甚至還具備一定的反坦克能力,是一款相當不錯的步兵火力支援武器。在1951年下半年以後,志願軍開始成建制換裝蘇式武器裝備,蘇制152毫米大炮、喀秋莎火箭炮以及T-34-85型坦克等重武器,火力和戰鬥力都得到了極大加強。空軍方面可以說完全沒有差距,因為當時志願軍使用的蘇制米格-15戰鬥機在性能上和美制F-86戰鬥機基本相當,完全不存在代差。因此志願軍在主戰兵器技術方面和美軍基本相當,差距並不明顯。

(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甚至使用過IS-2重型坦克)

那麼,志願軍和美軍到底差在哪裡呢?答案是:差在國力。這個國力怎麼理解呢?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現在陸軍炮兵部隊常用的155毫米炮彈一發大概有40公斤重,一門155毫米火炮,正常狀態下一分鐘可以打6發炮彈,那麼一門155毫米火炮一個小時就要打掉360發炮彈,這360發炮彈合計14400公斤,也就是14.4噸。一個155毫米炮連是6門火炮,一個小時就要打掉86.4噸彈藥,以此類推,一個炮兵團、一個炮兵師的彈藥消耗,也就可想而知了。沒有彈藥,根本就沒有辦法作戰,而沒有後勤保障,就沒有彈藥可言。志願軍雖然有飛機、有大炮、有坦克,但是我們沒有炮彈、子彈和汽油,所以志願軍最大的進攻戰也僅僅是所謂的"禮拜攻勢",超過7天就得考慮回撤防守。根據統計僅1951年1~3月,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的彈藥消耗就超過14000噸,但是當時我國國內的彈藥產量只有1500噸左右,連個零頭都不夠。美軍在戰場上可以使用著名的"範佛裡特彈藥量"來猛轟遭遇的任何對手,而志願軍只能在沒有飛機大炮掩護的情況下,僅用步槍手榴彈和美軍拼死搏鬥。

("範佛裡特彈藥量"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字,而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

所以志願軍和美軍的差異,並非在技術,而是在國力——咱們的經濟體系、特別是工業體系沒辦法為前線的將士們提供足夠充足的後勤補給。國力不足導致後勤保障跟不上,這種痛一直貫穿整個抗美援朝戰爭。在長津湖戰役期間,由於來不及換裝冬裝,宋時輪第九兵團遭到極為慘重的損失,根據後來的第九兵團戰史統計,長津湖戰役中,九兵團在戰爭中傷亡19202人,但是在戰場之外有28954人凍傷、超過4000人凍死,損失超過戰場傷亡一倍半!在上甘嶺戰役中,面對美軍嚴密的炮火封鎖,志願軍後方囤積了足足2萬斤蘋果,最後這2萬斤蘋果只有一個被送進了上甘嶺1號坑道。國力的差距,導致後勤保障的嚴重不足,所以志願軍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始終處於缺吃少穿缺乏彈藥的狀態,這才是志願軍和美軍最大的差距。

第二,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比美軍傷亡大?其實這個說法也是不準確的。原因如下:

首先,美軍本質上是一支僱傭軍,也就是美國政府出錢"僱傭"青年來參軍打仗,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美軍士兵們都有"保險",一旦陣亡,那麼其家屬可以從保險公司領取一筆"陣亡保險金"。不過資本家的心可沒有那麼紅,保險公司為了儘可能減少賠付,對於美軍的"陣亡"有極其嚴格的規定。簡單說來,就是必須是在陣地上被當場打死,且有人作證,這才叫"陣亡",如果被炮彈、地雷或者手榴彈炸碎了,找不到屍體,只能列入"失蹤"。按照美軍這個統計標準,包括第八集團司令沃克中將都不算"陣亡",因為他是死於一場車禍。而美軍士兵在陣地上受傷被送往後方治療時,無論是後送途中,還是在送到後方醫院後死亡的,都列為"病亡",不能算"陣亡"。所以我們看到美軍每次戰爭的"陣亡"人數都特別少,不是因為美軍能打,而是因為美軍統計陣亡的"口徑"太小了。

(車上就是美軍屍體,儘管物資充足,朝鮮寒冷的冬季也一樣給美軍造成嚴重傷亡,在長津湖戰役中,精銳的美軍陸戰一師同樣有超過7000人的凍傷減員)

其次,抗美援朝戰爭並非是中國和美國之間的戰爭,而是中朝作為交戰的一方,韓國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為另一方。所以在這裡單純只計算志願軍和美軍的傷亡,然後再進行對比,這本身就有失公平,應該計算中朝和"聯合國軍"總共的傷亡比才有意義。2014年10月,中國民政部、總政治部確認抗美援朝烈士共有197653名,其中包含陣亡、傷死、病死和失蹤估計死亡的人數。而中朝兩國在整個戰爭期間總計傷亡約62.8萬餘人。與之相對的是,1995年,美國官方在華盛頓修建了韓戰美軍死亡者紀念碑,將每個戰死的美軍名字都刻在牆上,共計54246人,而除去刻了名字的人以外,美軍還有8177人"失蹤",如今都70年了,相信這八千多人也不大可能還活著,所以美軍總計陣亡應該在6.5萬左右。而且上面說到,韓戰美國是以"聯合國軍"的旗號打的,除了美國外,還有其他16個國家(包括韓國自己)出兵參加了這場高強度局部戰爭。而在戰爭中,除美國和韓國外,其他15個國家總計有1.7萬多人傷亡,而作為"主場選手"的韓國則傷亡超過98萬人。

(華盛頓的"韓戰"紀念公園,這些士兵雕塑臉上驚恐迷茫的表情,確實代表了當時美軍基層官兵的心態)

所以不難看出,如果從總的傷亡比上看,志願軍的傷亡實際是小於整個"聯合國軍"的,即使把朝鮮人民軍也帶上(仁川登陸之後,朝鮮人民軍主力就已經基本殲滅,後面的戰爭幾乎全部是志願軍在和"聯合國軍"打),總計傷亡也不過60多萬人,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傷亡總計肯定超過100萬!而且由於美軍在朝鮮作戰,通常是把韓國軍隊擺在第一線挨刀,然後視情況再決定是增援還是撤退(逃跑),所以從第三次戰役開始,志願軍想大規模殲滅美軍已經很困難,從這個角度上說,單純比較志願軍和美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傷亡是不合理的。

(成堆的屍首,都是美國兵)

第三,志願軍使用"人海戰術"?這完全是某些人杜撰出來用來抹黑志願軍、抹黑中國的一個概念。所謂"人海戰術"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國春秋戰國時期,著名軍事著作《孫子兵法》中提出的"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的作戰思想就是最早關於"人海戰術"的論述,意思就是使用人員和裝備上的絕對優勢,依靠數量換取勝利的一種作戰方式。在現代戰爭中,由於槍炮的大規模使用,大規模集團衝鋒的"人海戰術"無異於送死。除了二戰時期的日軍"板載衝鋒"外,極少有國家的軍隊使用這種戰術。而在朝鮮戰場上,美軍享有火力上的絕對優勢,因此如果以步兵密集隊形發起衝鋒,無異於給對方送人頭,志願軍不是傻子,根本不可能採用這種作戰方式。

(注意看發起衝鋒的志願軍,人和人的間距通常在3~5米,這才是衝鋒隊形)

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使用的"三三制"步兵戰術已經被證明堪稱是輕步兵戰術的巔峰水平,這裡就不多說了,要澄清的是,其實在朝鮮戰場上,還真有"人海戰術",誰用過呢?美軍自己!在著名的鐵原阻擊戰,以及後來的上甘嶺戰役中美軍都以整連、整營甚至整團的部隊向志願軍陣地發起衝鋒,美軍才是妥妥的"人海戰術"。這是因為美軍始終迷信火力,因此在猛烈的炮火準備後,發起步兵進攻時,通常會部署比志願軍更多的部隊,以保障衝擊正面的火力強度和密度(步兵衝鋒時人手一支槍,所以兵越多,火力自然越密集),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說,反而是美軍才需要使用"人海戰術"來發起衝鋒。

今年是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70周年紀念,70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但是這場戰爭留給我們的榮耀和熱血,正是我們國家民族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和自由意志。如今硝煙褪盡、和平降臨,但是前輩們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緬懷。

(盛世中國)

相關焦點

  • 《金剛川》:抗美援朝志願軍,以凡人之軀,比肩神明
    1950年10月,年輕的志願軍戰士們,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在異國土地上與大洋彼岸的強大對手,展開了一場武器裝備相差懸殊的搏鬥,留下了無數的故事和傳說。《金剛川》所在地就是金城戰役中的異常重要的戰略要地。七十年前的今天,正是志願軍出發支援朝鮮的日子。
  • 講武談兵|血戰到底的底氣:談電影《金剛川》中的志願軍武器
    近日,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拍攝的首部影片《金剛川》已經在全國上映,引起了廣泛的熱議。而片中出現的志願軍各種裝備道具,也是嚴格按照當年的歷史情況來進行還原的。在此,筆者將按照輕武器、高射炮以及火箭炮三大類來進行介紹,並對其在影片中的表現做以分析和評述。
  • 《金剛川》觀後感|金剛川|抗美援朝戰爭|志願軍|戰士
    雲師大附小五(6)班 陳彥好(小記者編號:20212)指導老師 周 雲今年是我國抗美援朝70周年紀念日,我們全家一起觀看了電影《金剛川》。我以為它和以往的戰爭片一樣,一定是非常慘烈的,槍林彈雨、炮火硝煙!但感覺整部影片一直在拍炸不毀的那座橋。
  • 《金剛川》,差一口氣打響新時代"抗美援朝"戰爭電影第一槍
    02在這樣的環境下,"抗美援朝"戰爭電影《金剛川》臨危受命,獻禮抗美援朝70周年。上映前,都以為影片將講述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後一次戰役"金城戰役",結果是金城戰役的一個插曲,有關"金剛川渡河浮橋"的保衛戰役。換言之,《金剛川》的故事內容比較單一。
  • 《金剛川》: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
    今天,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隆重舉行。就在昨天,10月22日,中國電影人向「最可愛的人」致敬——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系列電影發布會在京召開,《金剛川》導演管虎、郭帆、路陽,總製片人梁靜,領銜主演張譯、吳京、李九霄、魏晨,特別出演鄧超,主演邱天、周思羽,與行業同仁共聚一堂。
  • 志願軍老兵成都觀看《金剛川》銘記抗美援朝精神
    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電影《金剛川》正在熱映,10月25日,中影晴瑞影城CGS舉辦「致敬英雄兒女」《金剛川》觀影活動,特別邀請抗美援朝老戰士代表現場觀影。本次活動,成都影迷與志願軍老兵王光柄、韓雨秋、郭明清,「特級英雄」黃繼光後人黃擁軍,還有部分現役軍人代表共同觀影。「我老了,背也駝了,扛槍打仗不行了,但有義務宣傳抗美援朝精神。」88歲的老兵韓雨秋說道。《金剛川》講述抗美援朝戰爭最後一役背後的一段真實往事。
  • 《金剛川》抗美援朝、致敬英雄志願軍
    電影《金剛川》截至到今。電影整體的票房票房勢仍在穩步增長,沒有一點下降的感覺。日票房就已經超過了《我和我的家鄉》還有幾部電影,在多部影片中穩居第一,當前電影總票房突破六億。故事結構完整連續,簡單來說就是抗美援朝時期我國的鐵骨男兒奮勇殺敵,無所畏懼的事情,當時美軍想要炸橋,我國志願軍要修橋,整部電影通過不同的觀眾視覺來向大家展現了志願軍如何用自己的血肉之軀與軍人傲骨為我們的人民撐起一片祥和。
  • 最可愛的人,志願軍英魂不朽!電影《金剛川》
    此文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2014年到2020年,共有七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國,2020年9月27日,第七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國。山河無恙,英雄歸鄉,中國人民最可愛的人,祖國今天接你們回家!」
  • 抗美援朝最後一戰——電影《金剛川》掠影
    近日,電影《金剛川》正在全國各地影院熱映,這部電影以抗美援朝戰爭為背景,具體講述了志願軍某部隊為保證金城戰役的勝利,保護一座大橋的故事,影片從不同的視角講述了敵我雙方圍繞大橋展開的殊死較量。抗美援朝戰爭發生在建國初期,當時我國的經濟基礎薄弱,武器裝備落後,與武裝到牙齒的美軍作戰,令許多人望而生畏,其中也包括一些久經沙場的名將。然而,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中國第一代領導人以超乎尋常的膽識和魄力,做出了抗美援朝的決策。
  • 《金剛川》-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永存
    作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的獻禮片,《金剛川》上映了,首日票房破億,基本上也符合前期的預想,但是同樣有些人期望值過高,與現實嚴重不符。給您寫個作文吧。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是保衛和平、反抗侵略 的正義之戰。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力量源泉及其獲得勝利的根本原因,是偉大的抗美援朝鬥爭的正義性。70年前,中國人民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毅然派出志願軍抗美援朝,完全是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之舉。所以,志願軍將士才會有愈戰愈勇的旺盛鬥志和高昂士氣,才能不斷創造出驚天地、泣鬼神的戰爭奇蹟。
  • 抗美援朝大片《金剛川》,這個電影,只能得0分
    由管虎、郭帆、路陽共同執導的抗美援朝大片《金剛川》定檔在10月25日,這天也正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日。毫無疑問,這是一部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的大片。《金剛川》的預告片我已經看過了,就憑預告片,出於我個人對抗美援朝的偏愛,我給電影打10分。不過我給的評分雖然高,並不影響我吐槽。我同時也給這部電影0分!
  • 《金剛川》10月最燃,最炸裂大片,向抗美援朝志願軍致敬
    今天2020年10月23日,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如期舉行。以抗美援朝為背景的電影《金剛川》提檔到今日公映。在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的大背景下,結合當前中美關係的「小氣候」,《金剛川》的出現還真有點生逢其時。電影從立項啟動到拍竣公映,其速度之快,敘事體量之大,無不讓人關注。
  • 《金剛川》拍出了志願軍的勇氣,卻沒體現出志願軍的智慧
    今天周末休息,於是就去了萬達電影院看了現在大火的電影金剛川。,感覺金剛川的描寫,只寫了一半,至於為什麼只有這一半,我不清楚。但是,這部電影既然是作為對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的獻禮,就應該有必要向全國人民展示志願軍能夠勝利的全部,而不是一部分。
  • 電影《金剛川》借勢抗美援朝紀念日,拍成抗韓援朝割韭菜
    「金剛川」是個地名,1951年11月,韓6師在這裡擊敗了志願軍68軍,佔領了金剛川以南地區,所以1953年收復失地,頗有一雪前恥的味道。現在又借勢「抗美援朝」,怪不得很多人預測《金剛川》票房至少20億起底。但看了電影《金剛川》的介紹與預告後,我不由自主地給了差評!為什麼?導演選擇拍攝《金剛川》是有意躲閃抗美,不敢拍上甘嶺、長津湖、鐵原等硬核戰鬥。抗美援朝戰爭,打的就是美軍,打南朝鮮軍隊的戰爭不值得現在花錢去拍!南朝鮮軍隊怎麼能與中國人民志願軍比呢?也不能體現抗美援朝的真正意義!
  • 抗美援朝70周年《金剛川》拍的卻是打韓軍,導演這麼怕美國人?
    由管虎、郭帆、路陽共同執導的抗美援朝大片《金剛川》定檔在10月25日,這天也正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日。毫無疑問,這是一部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的大片。《金剛川》的預告片我已經看過了,就憑預告片,出於我個人對抗美援朝的偏愛,我給電影打10分。
  • 抗美援朝經典影視劇-《金剛川》劇情解說2
    這也引出通過《金剛川》可以窺見的第二個意義:我軍在朝鮮戰場和美軍較量後發現,現代戰爭不單單是靠人海戰術,步兵人海就能取得勝利的,而是多兵種聯合作戰,每個環節的犧牲都是英雄。02 諸多兵種配合——每個人的犧牲上文提到,志願軍在發起這場抗美援朝最後一場戰役前做了充分準備。
  • 抗美援朝最後一戰,「金剛川」背後的故事,為您揭開歷史沉痛記憶!
    ,戰士們跳入洶湧的波濤中,在暗流和漩渦的較勁下疊起人梯、築起人牆,以血肉之軀保危橋不倒,以赤子之心寫民族精神,可歌可泣。在最初的時候,志願軍的陣地抵擋不住聯合國軍的攻勢,被敵人突圍至腹地;後來,志願軍在前線不但能抵擋住敵人的炮火,甚至可以發起反擊,直入敵方腹地;至金城戰役時,我軍急速發展的作戰能力顯露無遺,僅用了一個小時就擊潰敵方4個師,直入敵營25公裡,這場卓越的勝利還被美軍寫進了戰史:「共軍在七月兩次創下了炮彈發射記錄,從7月11日到20日,短短的幾天裡他們發射了197550發炮彈,而且他們糧食和衣物供應充足,假如有需要
  • 《金剛川》背後的水門橋戰役,志願軍戰士用生命譜寫抗美援朝的讚歌
    一個月前,抗美援朝巨片《金剛川》震撼登場,再加上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一時間,全國上下再次掀起了一股空前的愛國熱情。其實,《金剛川》反映的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1950年11月25日-12月24日)中志願軍東線的「長津湖戰役」中的一次戰鬥,稱為「水門橋戰鬥」或「水門橋阻擊戰」。 無獨有偶,在西線戰役中,志願軍38軍的一個由321人組成的偵查特遣隊成功穿插到德川,炸毀了聯合國軍撤退必須經過的武陵裡大橋,那次炸橋的戰鬥也被搬上了銀幕,電影的名字叫《奇襲》。
  • 吳京新戲致敬中國人民志願軍,《金剛川》票房情懷滿杯賺
    由張譯、吳京、李九霄、魏晨、鄧超的新戲《金剛川》趕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70周年時上線播出,10月23日正式上映。一聽這名字,可謂是先賺足了觀眾們愛國的情懷。《金剛川》是一部以抗美援朝的金剛川戰役為背景的電影。
  • 影評|抗美援朝題材電影——金剛川
    該片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講述志願軍戰士們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以血肉之軀頑強拼搏的英勇事跡 。 金剛川,一部最近大熱但口碑兩極分化嚴重的抗美援朝題材電影。 由於種種原因去年並沒有批准抗美援朝題材電影,而今年由於疫情,本該上映的影片卻無法拍攝,而這個艱巨的任務,就交給了中影和華夏,任務迫在眉睫,《金剛川》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緊急立項。8月初電影宣布主創陣容,3個導演各管一段。9月拍攝完畢,10月宣布影片上映,原本上映時間定為10月25日,後來片方直接提檔到10月23日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