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抗美援朝戰爭爆發70周年紀念日,10月23日由管虎、郭帆導演拍攝的紀念抗美援朝戰爭的電影《金剛川》即將正式上映,雖然70年來我國影視界關於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並不少見,但是《金剛川》大概是其中造勢最大的一部。作為新中國真正的"立國之戰",抗美援朝戰爭在新中國的歷史和人民的心中,有著特殊的意義和份量,有關抗美援朝戰爭的各種論述和資料可謂汗牛充棟,不過在《金剛川》上映之前,筆者倒是想就幾個有關抗美援朝戰爭的觀點提出一點不同的看法。
第一,抗美援朝戰爭中,中美到底有沒有裝備的"代差"?這是一個包括官方媒體也經常提到的話題,因為一提起抗美援朝,往往第一句就是:志願軍和美軍有巨大的武器代差。還有觀點說早期我們的裝備不如美軍,後來補充了蘇聯武器才有提升,還有人認為,後期在質量上逐漸追上了,比如我們的米格15,和美軍的F86可以媲美,但先進武器的數量始終懸殊。說到底,中美武器究竟有沒有代差,要我看來,了解下面我要說的內容,大家就能得出結論了。
(注意看,志願軍的輕武器自動化水平其實很高)
要搞清楚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和美軍所使用的武器是否存在"代差",首先需要搞清楚的問題是,什麼叫武器的"代差"?拿最簡單的步槍做例子: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先後使用過日式三八式步槍、美式M1903"春田"步槍(注意,這裡的"春田"和日本沒有一毛錢關係,而是英文"Springfield"的翻譯,為了不出現誤解,現在通常叫"斯普林菲爾德"),後期則統一換裝了蘇式莫辛·納甘1891式步槍和1944式步騎槍兩種。而美軍當時主要為美制迦蘭德M1半自動步槍。由於抗美援朝距離二戰結束不到5年時間,因此當時無論是志願軍還是美軍,其主要裝備和二戰時期相比並沒有太大變化,無論是三八式步槍、莫辛·納甘步槍還是M1903春田步槍,都打滿了整個二戰,唯一佔有優勢的就是美制迦蘭德M1半自動步槍,但是這個優勢也沒有大到跨代那麼大,勉強可以算領先半代。而且志願軍部隊中衝鋒鎗的裝備數量遠遠超過我們的認知,當時志願軍的衝鋒鎗配屬基本也達到每個班1~2支,早期使用美制M1湯姆遜和M3"黃油槍"兩種衝鋒鎗,後期則統一換裝了蘇式波波沙-41和波波沙-43兩種,特別是使用30發弧形彈夾的波波沙-43型衝鋒鎗,因為重量輕,攜帶輕便,反而比安裝75發彈鼓的波波沙-41更受歡迎。
(92式步兵炮雖然比不了美式各種大口徑火炮,但是它更加輕便靈活,對於缺乏機械設備的志願軍而言,絕對是趁手的好武器)
除了輕武器,在火炮方面,志願軍早期主要使用各類繳獲的日式、美式火炮、其中使用最多的大概就是著名的92式步兵炮。因為東亞地區在那個時代經濟發展落後,交通就更為落後,再加上朝鮮多山,地形崎嶇,因此不便於大型火炮的活動,而92式步兵炮戰鬥全重僅有210公斤,既可以使用騾馬牽引,必要時也可以直接人力拉動,而且這種小型火炮的高度只有62釐米,非常適合隱蔽,另外,日軍當初研製這種火炮時就為其同時配備的殺傷榴彈、燃燒彈和穿甲彈等多種炮彈。這樣,92式步兵炮不但可以掩護步兵衝鋒、摧毀敵方地堡、機槍掩體,甚至還具備一定的反坦克能力,是一款相當不錯的步兵火力支援武器。在1951年下半年以後,志願軍開始成建制換裝蘇式武器裝備,蘇制152毫米大炮、喀秋莎火箭炮以及T-34-85型坦克等重武器,火力和戰鬥力都得到了極大加強。空軍方面可以說完全沒有差距,因為當時志願軍使用的蘇制米格-15戰鬥機在性能上和美制F-86戰鬥機基本相當,完全不存在代差。因此志願軍在主戰兵器技術方面和美軍基本相當,差距並不明顯。
(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甚至使用過IS-2重型坦克)
那麼,志願軍和美軍到底差在哪裡呢?答案是:差在國力。這個國力怎麼理解呢?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現在陸軍炮兵部隊常用的155毫米炮彈一發大概有40公斤重,一門155毫米火炮,正常狀態下一分鐘可以打6發炮彈,那麼一門155毫米火炮一個小時就要打掉360發炮彈,這360發炮彈合計14400公斤,也就是14.4噸。一個155毫米炮連是6門火炮,一個小時就要打掉86.4噸彈藥,以此類推,一個炮兵團、一個炮兵師的彈藥消耗,也就可想而知了。沒有彈藥,根本就沒有辦法作戰,而沒有後勤保障,就沒有彈藥可言。志願軍雖然有飛機、有大炮、有坦克,但是我們沒有炮彈、子彈和汽油,所以志願軍最大的進攻戰也僅僅是所謂的"禮拜攻勢",超過7天就得考慮回撤防守。根據統計僅1951年1~3月,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的彈藥消耗就超過14000噸,但是當時我國國內的彈藥產量只有1500噸左右,連個零頭都不夠。美軍在戰場上可以使用著名的"範佛裡特彈藥量"來猛轟遭遇的任何對手,而志願軍只能在沒有飛機大炮掩護的情況下,僅用步槍手榴彈和美軍拼死搏鬥。
("範佛裡特彈藥量"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字,而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
所以志願軍和美軍的差異,並非在技術,而是在國力——咱們的經濟體系、特別是工業體系沒辦法為前線的將士們提供足夠充足的後勤補給。國力不足導致後勤保障跟不上,這種痛一直貫穿整個抗美援朝戰爭。在長津湖戰役期間,由於來不及換裝冬裝,宋時輪第九兵團遭到極為慘重的損失,根據後來的第九兵團戰史統計,長津湖戰役中,九兵團在戰爭中傷亡19202人,但是在戰場之外有28954人凍傷、超過4000人凍死,損失超過戰場傷亡一倍半!在上甘嶺戰役中,面對美軍嚴密的炮火封鎖,志願軍後方囤積了足足2萬斤蘋果,最後這2萬斤蘋果只有一個被送進了上甘嶺1號坑道。國力的差距,導致後勤保障的嚴重不足,所以志願軍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始終處於缺吃少穿缺乏彈藥的狀態,這才是志願軍和美軍最大的差距。
第二,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比美軍傷亡大?其實這個說法也是不準確的。原因如下:
首先,美軍本質上是一支僱傭軍,也就是美國政府出錢"僱傭"青年來參軍打仗,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美軍士兵們都有"保險",一旦陣亡,那麼其家屬可以從保險公司領取一筆"陣亡保險金"。不過資本家的心可沒有那麼紅,保險公司為了儘可能減少賠付,對於美軍的"陣亡"有極其嚴格的規定。簡單說來,就是必須是在陣地上被當場打死,且有人作證,這才叫"陣亡",如果被炮彈、地雷或者手榴彈炸碎了,找不到屍體,只能列入"失蹤"。按照美軍這個統計標準,包括第八集團司令沃克中將都不算"陣亡",因為他是死於一場車禍。而美軍士兵在陣地上受傷被送往後方治療時,無論是後送途中,還是在送到後方醫院後死亡的,都列為"病亡",不能算"陣亡"。所以我們看到美軍每次戰爭的"陣亡"人數都特別少,不是因為美軍能打,而是因為美軍統計陣亡的"口徑"太小了。
(車上就是美軍屍體,儘管物資充足,朝鮮寒冷的冬季也一樣給美軍造成嚴重傷亡,在長津湖戰役中,精銳的美軍陸戰一師同樣有超過7000人的凍傷減員)
其次,抗美援朝戰爭並非是中國和美國之間的戰爭,而是中朝作為交戰的一方,韓國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為另一方。所以在這裡單純只計算志願軍和美軍的傷亡,然後再進行對比,這本身就有失公平,應該計算中朝和"聯合國軍"總共的傷亡比才有意義。2014年10月,中國民政部、總政治部確認抗美援朝烈士共有197653名,其中包含陣亡、傷死、病死和失蹤估計死亡的人數。而中朝兩國在整個戰爭期間總計傷亡約62.8萬餘人。與之相對的是,1995年,美國官方在華盛頓修建了韓戰美軍死亡者紀念碑,將每個戰死的美軍名字都刻在牆上,共計54246人,而除去刻了名字的人以外,美軍還有8177人"失蹤",如今都70年了,相信這八千多人也不大可能還活著,所以美軍總計陣亡應該在6.5萬左右。而且上面說到,韓戰美國是以"聯合國軍"的旗號打的,除了美國外,還有其他16個國家(包括韓國自己)出兵參加了這場高強度局部戰爭。而在戰爭中,除美國和韓國外,其他15個國家總計有1.7萬多人傷亡,而作為"主場選手"的韓國則傷亡超過98萬人。
(華盛頓的"韓戰"紀念公園,這些士兵雕塑臉上驚恐迷茫的表情,確實代表了當時美軍基層官兵的心態)
所以不難看出,如果從總的傷亡比上看,志願軍的傷亡實際是小於整個"聯合國軍"的,即使把朝鮮人民軍也帶上(仁川登陸之後,朝鮮人民軍主力就已經基本殲滅,後面的戰爭幾乎全部是志願軍在和"聯合國軍"打),總計傷亡也不過60多萬人,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傷亡總計肯定超過100萬!而且由於美軍在朝鮮作戰,通常是把韓國軍隊擺在第一線挨刀,然後視情況再決定是增援還是撤退(逃跑),所以從第三次戰役開始,志願軍想大規模殲滅美軍已經很困難,從這個角度上說,單純比較志願軍和美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傷亡是不合理的。
(成堆的屍首,都是美國兵)
第三,志願軍使用"人海戰術"?這完全是某些人杜撰出來用來抹黑志願軍、抹黑中國的一個概念。所謂"人海戰術"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國春秋戰國時期,著名軍事著作《孫子兵法》中提出的"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的作戰思想就是最早關於"人海戰術"的論述,意思就是使用人員和裝備上的絕對優勢,依靠數量換取勝利的一種作戰方式。在現代戰爭中,由於槍炮的大規模使用,大規模集團衝鋒的"人海戰術"無異於送死。除了二戰時期的日軍"板載衝鋒"外,極少有國家的軍隊使用這種戰術。而在朝鮮戰場上,美軍享有火力上的絕對優勢,因此如果以步兵密集隊形發起衝鋒,無異於給對方送人頭,志願軍不是傻子,根本不可能採用這種作戰方式。
(注意看發起衝鋒的志願軍,人和人的間距通常在3~5米,這才是衝鋒隊形)
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使用的"三三制"步兵戰術已經被證明堪稱是輕步兵戰術的巔峰水平,這裡就不多說了,要澄清的是,其實在朝鮮戰場上,還真有"人海戰術",誰用過呢?美軍自己!在著名的鐵原阻擊戰,以及後來的上甘嶺戰役中美軍都以整連、整營甚至整團的部隊向志願軍陣地發起衝鋒,美軍才是妥妥的"人海戰術"。這是因為美軍始終迷信火力,因此在猛烈的炮火準備後,發起步兵進攻時,通常會部署比志願軍更多的部隊,以保障衝擊正面的火力強度和密度(步兵衝鋒時人手一支槍,所以兵越多,火力自然越密集),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說,反而是美軍才需要使用"人海戰術"來發起衝鋒。
今年是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70周年紀念,70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但是這場戰爭留給我們的榮耀和熱血,正是我們國家民族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和自由意志。如今硝煙褪盡、和平降臨,但是前輩們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緬懷。
(盛世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