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節訪談:選擇看見,我們共奔走著

2021-02-06 深度訓練營

11月8日是第21個記者節,同時也是深度營開營四周年的紀念日。

在這個記者節前後,作為新聞學子大本營,深度訓練營對話多名優秀的新聞工作者,精心為大家準備了一系列訪談記錄。

這是記者節系列活動的最後一篇文章,在這裡,深度營的實習生將會分享他們在訪談過程中的感悟與收穫。

—————————————

文 | 周子豪   值班編輯 | 丁卉

大學讀新聞的日子裡,每當和身邊一些同學聊起未來是否想去當記者時,大家大多會顧慮地談及到一代媒體人的離去及許多新聞學生共通的疑慮:在這以「技術」為致富手段,崇尚「致富」為唯一生存準則的時代,那些仍恪守專業主義,希冀用理性的聲音,事實的報導來對抗這流量為王時代的記者,到底是什麼樣的動力在支撐著他們前行?

我們同樣好奇,從事新聞行業真的無需門檻嗎?如果希望成為一名優秀的記者,除了一腔熱血的宣言外,我們還需要具備哪些新聞人必備的技能與形象特質?

藉此,在這第21個記者節,我們有幸與數位記者前輩深度對談,在展開他們與新聞的故事的同時,也記錄下那些比表面更遼闊且激動人心的細節瞬間,試圖從中尋找答案。

我們不難發現,每一位記者前輩都會警惕陷入「理想情懷」的道德幻覺中,而真正支撐著他們前行的,還是源於這份職業最初所帶來的價值,以及對它原始的熱愛。

善易者不卜。

當我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想做什麼時,結果,就已不重要。人們會越來越明白,一件事的價值不在乎最後它會帶來何樣的命運,而在於其自身。

選擇「看見」,是記者們的天性。我們渴望成為這個社會的觀察家,記錄者,儘可能地描繪事件的全知輪廓,傾聽世界上各種聲音:無論是書本裡的聲音,還是天上飛彈的聲音;並隨時準備著拋棄已有的穩定生活,投身於另一場或許會付出代價卻有未知吸引的新世界,繼續記錄,繼續為有訴求的群體發聲。

於廣闊的視野裡,前輩與我們,共奔走著。


對談之後:實習生的一些感受


採訪穎迪姐是我一直就有的小心願。無論是成為一名優秀的校園記者還是一名人物報導記者,非虛構寫作者,穎迪姐走過的路也都是我在努力追尋的。寫稿過程中,儘管這更像是一篇有關復盤的文章,但在前言部分我還是被難住了:我該怎麼向大家述說我心目中的記者李穎迪呢?不可避免地,文字中會隱約有種故作姿態的「高大」描繪;每當採訪一位自己非常欣賞的人物對象時,我知道那會是我的真實情感,但我並不知道該如何平衡它。後來穎迪姐和我說:「沒關係,新記者確實是這樣的,你首先得平視你的採訪對象。」後來在採訪與寫稿中我時常都會用這句話提醒自己,效果也是明顯的:在溝通中我與受訪對象也輕鬆,更自然了。自己也似乎更成熟些。和穎迪姐聊天真的很快樂。對話中我也更加確信自己現在做的,就是我喜歡的。階級,性別等問題仍然存在;媒體在提出新問題的同時,還需要促進這個社會有效溝通,讓問題得到更好的解決。

採訪最開始覺得陳衝師兄應該是個很內斂的人,但是聊到武漢的報導經歷時,可以感受到師兄越說越激動。武漢,大概就是新聞採訪老師曾經說過的「新聞人的集體記憶」吧。自己感觸很深的地方是師兄說到報社的夥伴們如何全員配合的部分,讓我想到顯玲姐在第一次見面會時曾經提到過的,深度訓練營的小夥伴以團隊形式報導突發事件的故事。小時候覺得戰地記者很酷,現在意識到,無論是什麼類型的記者,報導的時候其實都是「身在戰場」。但更讓我觸動的是,正當我熱血沸騰之時,我收到了陳衝師兄在微信上發來的一段話:「像武漢這種故事是記者的高光時刻,平時更多的是在自己的一小塊區域耕耘。」確實,做記者,大概不能只愛它的熱烈,還要愛它的偶爾的孤獨。

胡世鑫

採寫經驗尚且不足、專業知識尚未精通,這確實是一位初出茅廬的記者會遇到的問題。八點健聞記者吳靖剛做醫療報導時對其一無所知,但她花大量時間閱讀專業資料,同時對行業話題加以深度思考,最終寫出了一篇篇10萬+的優秀醫療報導。當然,還需有紮實的採訪功底、和編輯的配合能力以及敏銳的洞察力。「除了感人或悲傷的故事,更需要理性分析的核心報導。」疫情期間輾轉多個疫區,從她身上,我看到的是理性、專業和責任。

這次記者節很幸運地採訪到了兩位記者老師:隗延章老師(《中國新聞周刊》)和唐郡老師(《財經雜誌》),兩位老師的採訪時間都是3個多小時,幾萬字的錄音稿件,他們毫無保留地真誠地分享他們的人生經歷和工作歷程,對於採寫上的方法論問題也給予了專業的建議。我記得當時隗延章老師給我的稿件反饋時,是一個字一個字地看的,從語句不通順到錯別字,非常細心和耐心,這更是一種以身作則的體現——嚴謹的新聞態度是記者不可或缺的職業品質。隗延章老師以記者的身份讓自己對社會、人性的理解和判斷更準確,唐郡老師不斷跳出自己的舒適圈,開拓更多的可能性,這些都給我很多的啟發。我一直會覺得自己是缺乏歷史感和現實感的,跟老師們交流也會補充我對歷史、現狀和未來的認知和理解。所以對於我來說,通過和他們的交流,我看到了自己可以走、應該走的路,然後知道我可以順著這條他們走過的路繼續走下去吧。

今年記者節系列講座與訪談從11月1日啟動,歷時1個月零28天,於今天正式拉下帷幕。在本次記者節中,我們邀請了5位優秀的新聞工作者,這其中有從深度營走出去的學長學姐,也有資深的記者,他們為我們分享了從豐富個人經歷,到深度稿件寫作等等一系列的經驗,乾貨滿滿,同學們還整理了2篇講座學習記錄發表。除此之外,深度營的營員們還尋找到自己關注的記者進行對話,與偶像面對面交流,聆聽他們的分享,並把學習到的知識和自己的感悟寫成了共5篇訪談筆記,供小夥伴們一起學習。

今年的記者節,我們抓住了與業界互動的最佳時機,滿載而歸,當我們在沉澱積累後再次起航,將會裝載著更豐富的知識,有更足的底氣。

最後,由衷地感謝各位老師們的分享!

周泓、黎子榕、駱曉晴、阮庭萱、郭正一、何泳琪、王梓龍

相關焦點

  • 【記者節】讓我們做一次自己的熱點
    旗委常委、宣傳部長李延輝講話,他指出,「記者節」凝聚著黨和人民給予新聞工作者的一份特殊榮譽,我們光榮神聖,我謹代表旗委政府向辛勤工作的新聞戰線上的同志們致以節日的祝賀和親切的問候!記者的崗位是高尚的,這高尚,來自真誠;記者的崗位是光榮的,這光榮,來自奮鬥;記者的崗位是神聖的,這神聖,來自奉獻。事實證明,我們的新聞隊伍是值得信賴的,同志們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旗委政府對大家的工作是滿意的。
  • 記者節|今天,我們為自己驕傲!
    寂靜深夜裡,為斟酌稿件中的一個詞語,記者苦苦思索,夜不能寐。 今日,是第21個中國記者節! 讓我們向這群腳下有路、心中有光的新聞人,道一聲祝賀! @全省廣大新聞工作者,這裡還有你一封信!
  • 我的名字叫記者——「大地行者」共慶第17個記者節
    2016年11月6日,以「大地行者」為主題的第十七個記者節主題晚會在大同大學音樂廳成功舉辦,該晚會由中共大同市委宣傳部、大同市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大同大學
  • 致敬記者節!只問初心,無問西東!我是記者,我們為自己打call!
    每年的11月8日 對於廣大新聞工作者來說 這是一個特殊的日子 今年,是第21個記者節 這是一個不放假的節日 2000年,國務院正式批覆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
  • 柴靜:《看見》日文版訪談
    理想國微號:lixiangguo2013《看見》日文版訪談文:柴靜
  • 記者節!今天的頭條留給我們自己!
    問就是今天過節 · · · 今天是 第21個中國記者節 中國記者節 這是中國繼教師節之後獨立確定的 第二個以職業命名的節日
  • 中國記者節|通化日報社一名資深記者的心路歷程——在最好的年華與...
    時任梅河口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的郝序春對我們要求非常嚴格,他常說:「深入基層抓活魚,腳板底下出新聞,好新聞永遠是跑出來的!」這句話絕對是至理箴言。因為下基層採訪,我認識了靠蹬三輪車供三個女兒上大學的農婦孫德清,她的故事見報後引起很大轟動,省內外多家媒體前來採訪,倪萍主持的《聊天》欄目也請孫德清做客中央電視臺。
  • 第21個記者節, 美國藍調歌手用歌曲紀念中國戰地記者方大曾
    2000年,國務院正式批覆中國記協《關於確定「記者節」具體日期的請示》,同意將中國記協的成立日11月8日定為記者節。今年即將迎來第21個記者節,也就是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美國知名藍調歌手Eric Allen發布了他個人專輯中的一首新曲片段,名為《She Waits》,歌中的主人公是中國的一名戰地記者。
  • 師偉:記者節上論記者節
    日定為記者節。記者節和護士節、教師節、醫師節、警察節一起,是我國僅有的五個行業性節日之一。記者節是一個不放假的工作節日。記者節在別的國家也有,也有稱為新聞節、出版節的,但總體設立的不多,我查資料顯示不會超過十個國家。
  • 致敬記者節 江西,一個名記輩出的地方!珍惜你身邊的記者朋友!
    全書共十四章,六萬字左右。主要從新聞學定義,到報紙工作的性質和任務;兼及報紙的編輯、採訪、評論、發行諸方面,作了理論與實踐的探討。著名新聞學家邵飄萍在當時《京報》上評價為:「無此書,人且不知新聞為學,新聞要學。」【真相】你以為記者是什麼樣子的?11月8日是記者節,一個不放假的工作節日。
  • 「雙料」記者許研敏:視頻與訪談,喜歡和體驗
    2019年,許研敏「轉型」做了「我們視頻」旗下《出圈》欄目的訪談主持人。談及轉變,他說,「本質上沒有太大差別」,只不過從原來的側重於「事」到現在的側重於「人」。他採訪了袁隆平、張偉麗、鄭雲龍和阿雲嘎、熱依扎等人,在面對面的接觸中進一步觸及人性最真的溫度,以另一種方式收穫了與人交談的滿足,體驗不同的人生。「我其實更喜歡人物訪談」,他說。
  • 溫嶺首個融合共慶的記者節晚會,贊顯個贊~~
    音樂快板《融合發展謀新篇》記者 周學軍創作11月6日晚上,我市慶祝第21個記者節文藝晚會在市融媒體中心演播大廳舉辦。去年10月30日,市融媒體中心、市傳媒集團正式揭牌成立,新成立的單位由溫嶺廣播電視臺和溫嶺日報社兩家新聞單位融合而成。今年,兩家新聞單位合署辦公,讓融合向縱深邁進。
  • 淺談《訪談錄》:導演費裡尼帶我們做的第一場夢
    這部電影的原片名《Intervista 》直譯為「對談、訪談」,除了直接點出片中「戲」與「戲中戲」兩個訪談:「日本記者採訪導演」、「年輕記者採訪女星」,費裡尼也在與自己過往的影像創作對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然是另一部關於拍電影的後設作品《八部半》,馬斯楚安尼在該片飾演導演,這回費裡尼則親自「扮演」導演。
  • 《焦點訪談》調查記者臨走時的真心話
    ▲ 2005 於《公益行動》我是大陸地區第一個進入河南雙廟村拍攝愛滋孤兒的電視記者,在被柘城縣政府非法關押七小時後,臺保衛處費了半天勁協調河南省政府,我和攝像老秦才得以脫身。我呢,和策劃部的同仁吃了聚頭飯,一心要去新成立的策劃部大幹一場。時任評論部一把手的關海鷹主任通過張潔遞話兒,說別走,評論部欄目隨你挑。我「覬覦」《焦點訪談》已久,心裡暗爽,趕緊答應了:我要去《焦點訪談》!做過《調查》再做《訪談》,無論精神還是體力,都輕鬆很多。
  • 中國傳媒大學小記者成長記!讓我們一起聆聽中傳學子的成長記錄!
    大三期間,李晨雨嘗試了自己喜歡的風格,與兩位同學一起製作了H5作品《幸福的模樣》,最終獲得了紅楓大學生記者節新聞作品大賽新媒體一等獎。,工科背景不能變成限制選擇的桎梏,恰恰相反,做實驗、焊電路等學習的過程都磨練了她的耐心和毅力,也給予了她莫大的幫助。
  • 特別的38多彩女生節,讓我們一起看見「她力量」
    在38多彩女生節的前夕,公司就有很多小仙女悄咪咪地問主辦方,今年女生節還安排嗎?———當然啦!抗疫很重要,但小仙女們的節日咱們也必須安排上!為了不辜負眾多小仙女對38多彩女生節的期待,幾位策劃小姐姐在線召開「雲會議」,秉承著「擁抱變化,創造變化」的御家土文化,最終主辦方決定打開「雲活動」的特殊過節姿勢~看見「她力量」在2020年這個特殊的開年裡,我們看到無數平凡人不平凡的力量,這些力量中,有很大一部分來自女性
  • 董倩:現身央視記者節晚會,講述自己在抗疫一線95天的採訪心得
    》,除了地方媒體的新聞記者之外,央視記者董倩的出場及講述也是格外引人注目,我們一起關注一下:央視記者節晚會董倩講故事關注點之1——7:46秒的深情講述本次董倩的講述時長為7:46秒,這應該說是一個時間很長的講稿,但是在董倩的娓娓道來中,讓觀眾知道了她在武漢採訪時的那些背後的感人故事。
  • 【記者節】丘北融媒體記者工作剪影丨最美的身影,永遠在路上!
    2020年11月8日,是第二十一個中國記者節!與其他節假日不同的是,這是個不放假的節日。記者們都用心用情策劃,辛勤奔走採寫,加班加點編發……錄製方言廣播,攝製MV視頻,發布微視抖音……及時為廣大人民群眾傳遞最新消息。
  • 中國第36個教師節 」你好,老師「特別訪談
    原標題:迎來中國第36個教師節,」你好,老師「特別訪談今天,我們迎來中國第36個教師節。每年的這個時候我們都要衷心地向老師說一聲「感謝!」而今年,由於疫情的影響,全國近3億大中小學生進行了好幾個月線上線下結合的非常規學習。與老師們也只能在線上相見、網上溝通。
  • 山西晚報記者節特別策劃——我們走在萬裡茶路上
    11月8日,第二十一個中國記者節。這一天,我們想記錄我們自己。這一天,我們收拾行裝,重新出發,繼續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探尋晉商的成功密碼,發掘萬裡茶路的歷史價值、當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