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是第21個記者節,同時也是深度營開營四周年的紀念日。
在這個記者節前後,作為新聞學子大本營,深度訓練營對話多名優秀的新聞工作者,精心為大家準備了一系列訪談記錄。
這是記者節系列活動的最後一篇文章,在這裡,深度營的實習生將會分享他們在訪談過程中的感悟與收穫。
—————————————
文 | 周子豪 值班編輯 | 丁卉
大學讀新聞的日子裡,每當和身邊一些同學聊起未來是否想去當記者時,大家大多會顧慮地談及到一代媒體人的離去及許多新聞學生共通的疑慮:在這以「技術」為致富手段,崇尚「致富」為唯一生存準則的時代,那些仍恪守專業主義,希冀用理性的聲音,事實的報導來對抗這流量為王時代的記者,到底是什麼樣的動力在支撐著他們前行?
我們同樣好奇,從事新聞行業真的無需門檻嗎?如果希望成為一名優秀的記者,除了一腔熱血的宣言外,我們還需要具備哪些新聞人必備的技能與形象特質?
藉此,在這第21個記者節,我們有幸與數位記者前輩深度對談,在展開他們與新聞的故事的同時,也記錄下那些比表面更遼闊且激動人心的細節瞬間,試圖從中尋找答案。
我們不難發現,每一位記者前輩都會警惕陷入「理想情懷」的道德幻覺中,而真正支撐著他們前行的,還是源於這份職業最初所帶來的價值,以及對它原始的熱愛。
善易者不卜。
當我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想做什麼時,結果,就已不重要。人們會越來越明白,一件事的價值不在乎最後它會帶來何樣的命運,而在於其自身。
選擇「看見」,是記者們的天性。我們渴望成為這個社會的觀察家,記錄者,儘可能地描繪事件的全知輪廓,傾聽世界上各種聲音:無論是書本裡的聲音,還是天上飛彈的聲音;並隨時準備著拋棄已有的穩定生活,投身於另一場或許會付出代價卻有未知吸引的新世界,繼續記錄,繼續為有訴求的群體發聲。
於廣闊的視野裡,前輩與我們,共奔走著。
對談之後:實習生的一些感受
胡世鑫
採寫經驗尚且不足、專業知識尚未精通,這確實是一位初出茅廬的記者會遇到的問題。八點健聞記者吳靖剛做醫療報導時對其一無所知,但她花大量時間閱讀專業資料,同時對行業話題加以深度思考,最終寫出了一篇篇10萬+的優秀醫療報導。當然,還需有紮實的採訪功底、和編輯的配合能力以及敏銳的洞察力。「除了感人或悲傷的故事,更需要理性分析的核心報導。」疫情期間輾轉多個疫區,從她身上,我看到的是理性、專業和責任。這次記者節很幸運地採訪到了兩位記者老師:隗延章老師(《中國新聞周刊》)和唐郡老師(《財經雜誌》),兩位老師的採訪時間都是3個多小時,幾萬字的錄音稿件,他們毫無保留地真誠地分享他們的人生經歷和工作歷程,對於採寫上的方法論問題也給予了專業的建議。我記得當時隗延章老師給我的稿件反饋時,是一個字一個字地看的,從語句不通順到錯別字,非常細心和耐心,這更是一種以身作則的體現——嚴謹的新聞態度是記者不可或缺的職業品質。隗延章老師以記者的身份讓自己對社會、人性的理解和判斷更準確,唐郡老師不斷跳出自己的舒適圈,開拓更多的可能性,這些都給我很多的啟發。我一直會覺得自己是缺乏歷史感和現實感的,跟老師們交流也會補充我對歷史、現狀和未來的認知和理解。所以對於我來說,通過和他們的交流,我看到了自己可以走、應該走的路,然後知道我可以順著這條他們走過的路繼續走下去吧。今年記者節系列講座與訪談從11月1日啟動,歷時1個月零28天,於今天正式拉下帷幕。在本次記者節中,我們邀請了5位優秀的新聞工作者,這其中有從深度營走出去的學長學姐,也有資深的記者,他們為我們分享了從豐富個人經歷,到深度稿件寫作等等一系列的經驗,乾貨滿滿,同學們還整理了2篇講座學習記錄發表。除此之外,深度營的營員們還尋找到自己關注的記者進行對話,與偶像面對面交流,聆聽他們的分享,並把學習到的知識和自己的感悟寫成了共5篇訪談筆記,供小夥伴們一起學習。
今年的記者節,我們抓住了與業界互動的最佳時機,滿載而歸,當我們在沉澱積累後再次起航,將會裝載著更豐富的知識,有更足的底氣。
最後,由衷地感謝各位老師們的分享!
周泓、黎子榕、駱曉晴、阮庭萱、郭正一、何泳琪、王梓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