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 | 「笑佛」唐傑忠的謙和人生

2022-01-01 天津廣播

我國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唐傑忠先生於18日晚不幸逝世,享年85歲。

唐傑忠,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1932年生,山東黃縣人。中華說唱藝術研究中心常務理事、北京語言學院中外文化研究所兼職教授、新加坡新風相聲學會顧問。曾被評為「全國十大笑星」。獲得「侯寶林金像獎」、「中國曲藝牡丹獎終身成就獎」。

1949年入伍,進入某部文工團。1958年調入廣州軍區戰士雜技團,成為一名專業相聲演員。1964年進京拜劉寶瑞為師。他創作表演了《柳堡的故事》,師父親自為他捧哏。1964年調入中央廣播說唱團。1974年開始與馬季搭檔,合作演出了《友誼頌》、《新〈桃花源記〉》、《海燕》、《高原彩虹》等相聲,蜚聲全國,紅極一時。後與郝愛民搭檔,推出了《彬彬有禮》、《父與子》、《英雄啟事》等作品。

1985年開始與姜昆合作,表演的《虎口遐想》、《電梯奇遇》、《學唱歌》、《著急》、《重大新聞》等,反響強烈。曾連續參加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的演出,並多次擔任大型文藝晚會的主持人。

他的捧哏樸實憨厚,儒雅自然,並且能夠根據不同合作夥伴的特點及時調整表演風格,能夠與每一位逗哏演員配合得嚴絲合縫。

收有徒弟張茂起、李建華、李藝、劉全剛、李金祥、趙斌、崔喜躍、楊寧、鞏漢林、魏真柏、朱琦、汪聲亞、楊祖堯、卡爾羅、馬洛、羅愛恬、白玉、禹寶東、王德枋、徐錦江、趙志洪、韓佔軍等。

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對給觀眾帶來歡笑的相聲演員來說,似乎他們在我們心目中也是永遠不老的。昨天去世的唐傑忠其實今年已經85歲了,他說相聲已經有60多年,先後給馬季、郝愛民、姜昆3位逗哏大家「量活」,一輩子就過來了。

幹革命靠腿不靠嘴


唐傑忠出生在北京的一個貧寒之家,1949年1月29日,這個17歲的高中生在北京解放的時候當了兵,算起來唐傑忠還是新中國成立之前的老革命。

他到部隊先當文藝兵,打打快板,做鼓動宣傳工作。在戰友們眼裡,唐傑忠性格寬厚,工作任勞任怨。那時文藝戰士號稱「革命靠腿不靠嘴」,1949年4月至10月,他們曾從天津一步一步地走到了廣州,途中還要打仗。腳上打了泡,就跟女同志要跟頭髮,用針穿上,把泡穿破,把水擠出來,第二天接著走,直到最後泡底下又打泡,長了繭子。在江西過九連山,7天7夜都在下雨,路只有一尺半寬,這邊是山澗,那邊是高山,大家都要扒著山走,十分危險,而唐傑忠還牽著一匹馬,馬上馱著他從天津出發時買的幕布。下山的時候更是艱難,空手走都很吃力,唐傑忠還得在馬後拽著馬,一步一步地挪。到了廣州,幕布一點沒溼,保存完好,唐傑忠為此立了大功,相當於現在的一等功。


在路上,唐傑忠還隨時都能編出順口溜。眼睛看什麼就能說什麼,聽什麼就能講什麼。比如在行軍過程中,他見到一個挑擔子的炊事員,他就說:「這個同志真能幹,一根扁擔兩頭顫,中間夾著英雄漢。」起到了很好的鼓勁作用。到連隊給戰士教歌,唐傑忠教得特別有感染力,好學好記,非常受戰士的歡迎。

拜師劉寶瑞

上世紀50年代初,唐傑忠從電影上看到山東快書名家高元鈞的曲藝,非常喜愛。後來部隊派唐傑忠到北京學習,他就到高元鈞家裡拜訪。高元鈞雖然沒有收他為徒,但是他熱情地給唐傑忠介紹了自己的把兄弟——單口相聲大王劉寶瑞。劉寶瑞不僅傾囊相授,甚至還一度給唐傑忠捧哏,捧著徒弟往前走。

唐傑忠認為,高、劉兩位先生不僅引導自己走上了相聲的道路,還教導他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處事。「劉老師教我,除了傳藝以外,我沒有付任何報酬,也不交學費,也沒有什麼回報。他的心胸非常寬廣,可以說是海納百川。」所以後來唐傑忠也向劉寶瑞學習,和自己的徒弟既是師徒,又是父子,還是朋友。比如對徒弟鞏漢林,唐傑忠當年千方百計幫他託關係、找朋友到北京發展,還幫他在北京借了房子,後來看鞏漢林演小品演得好,就從心眼兒裡為他高興,對他特別寬厚,儘管鞏漢林小品演得越好,離相聲專業就越遠。鞏漢林提起這事就說「感激師傅一輩子」。

「偷偷地愛上了馬季」

1958年,唐傑忠調入廣州軍區戰士雜技團,成了專業的相聲演員。第二年,他開始跟馬季一起在劉寶瑞的教導下學習。唐傑忠笑著說,雖然馬季比自己小,但是「當時我偷偷地愛上了馬季」。他覺得馬季就是「小侯寶林」,表演熱情奔放,藝術上是頂尖的,而且馬季特別愛相聲,把相聲視為自己的第二生命。學習的這一年是馬季給唐傑忠捧哏,他們還一起在中南海為毛主席表演相聲小段《裝小嘴》等,還跟毛主席握手。

後來唐傑忠放棄了升任廣州軍區戰士雜技團副團長的好機會,調入中國廣播說唱團。他和馬季從1959年開始正式合作,一直到80年代。有人說,相聲找搭檔比找媳婦還難,兩個人業務上要有默契,相互之間要能容忍。唐傑忠一輩子站在捧哏的位置上,也就是配角的位置上,但是這麼多年來,唐傑忠說,自己心裡從來沒有覺得不舒服。「因為劉寶瑞老師教我們的時候就說,捧逗是一家,捧逗就是『一棵菜』,沒有捧就沒有逗,就不可能成為一個節目。」馬季先生去世前不久獲得了中國曲藝終身成就獎,唐傑忠就和自己得了獎一樣,非常激動,夜不能寐,半夜起來寫了一首「唐詩」——唐傑忠的詩,恭賀馬季榮獲大獎。謙虛了一輩子的唐傑忠還說,自己跟馬季的合作,等於禿子跟著月亮走——借了很大的光。

給姜昆捧哏挑戰自我

經歷了和郝愛民先生兩年的合作後,唐傑忠迎來了他藝術生涯中的一大挑戰——在姜昆的搭檔李文華因病離開舞臺後,與姜昆合作。

姜昆說,「那個時候唐傑忠也是個著名捧哏演員了,也是我們大家心中的老師、前輩,可是他把自己放在了一個比較有挑戰性的位置上,他站到了李文華曾經站的地方,只允許他好,不允許他壞。」


開始唐傑忠是亦步亦趨地模仿李文華,按照錄音一字不差地給姜昆捧哏,但是效果不太理想。後來大家一起研究,認為應該發揮唐傑忠自己的特點給姜昆捧哏。為了改變過去給觀眾造成的既定印象,唐傑忠還給自己設計了一個比較文雅的形象:戴上了一個其實沒有鏡片的眼鏡,這個道具使了20年。

姜昆說,倆人一開始的合作,真是費了力氣,也一直在摸路子,後來終於在《虎口遐想》這個段子上,倆人開始找到了感覺,「大家忘掉了李文華,相信了唐傑忠老師」。他們在一起共同合作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如《虎口遐想》、《電梯風波》、《學唱歌》、《著急》、《重大新聞》等。儘管性格一動一靜,大不相同,但在多年的合作中,兩個人從沒鬧過矛盾、沒吵過架。

說起兩人分開,姜昆挺感動的:「突然有一天,唐傑忠老師跟我說,『姜昆,我覺得你得找一個新的搭檔了,我跟不上你了,你節奏太快,一個月得跑十好幾個地方,一會兒奔西藏,一會兒又出國了,一會兒又去『老少邊窮』地區了,事也很多。我要是老這麼跟著你的話,估計得拖你的後腿,找個年輕人吧。」唐傑忠還主動給姜昆推薦了姜昆後來的搭檔戴志誠。

唐傑忠以姜昆合說的《虎口遐想》


始終是個有心人

馬季曾經說過,雖然唐傑忠老把自己是「笨鳥先飛」掛在嘴邊上,總跑在前頭,「但是大傢伙得注意了,他並不是『笨鳥』,他是挺機靈的一個『鳥』,他還飛在你前頭。所以他無論是跟誰合作,在相聲界他是穩穩噹噹的,他站在了一個革命的、前輩的、大捧哏的重要的位置。」

唐傑忠在業務上確實是個有心人,早年的作品《友誼頌》有很多英語的段落,唐傑忠不懂英語,就學,用漢字注音,漢字寫不出來,就用日語字母注音,一點點地學。至於生活上、工作中,就更是謙虛謹慎。和唐傑忠相識40多年的趙連甲說,雖然唐傑忠總說自己如何沾馬季的光、如何學馬季,其實,「可以說我跟馬季一直拿他當老大哥,他是個相聲坯子,也是個領導坯子。而且他熱情,他組織能力強,什麼事情我們都靠他。」唐傑忠曾多年在中國廣播藝術團擔任辦公室主任,演出隊各種各樣的活動安排,無論大事小事、正事雜事,唐傑忠準是站在最前邊為大家服務。此外,「創作作品的時候都有唐傑忠,但是哪兒發表了,節目單上要印名字了,沒有唐傑忠了,他不讓。」唐傑忠有意地不爭功。

姜昆探望病重的唐傑忠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的央視春晚上,由姜昆、戴志誠合作了相聲《新虎口遐想》。春晚結束後,姜昆去看望了當年《虎口遐想》的捧哏唐傑忠老師。得知唐先生離世,姜昆悲痛萬分,「心裡太難受,老先生身體不好,我多次去探望,他的離去是中國文藝界的巨大損失!」


大伙兒都笑稱唐傑忠為「笑佛」,因為他永遠會把笑臉給他的觀眾、給他的朋友。其實在生活當中,他也跟普通人一樣經歷了挫折和苦難。前些年,唐傑忠的一個兒子因病辭世,但是他認為,「戲比天大」,他把悲痛藏起來,依然讓大家在自己的相聲藝術中得到快樂。


甘為綠葉襯紅花,淡泊名利氣自華;起承轉合七分捧,人稱慈祥「老媽媽」。唐傑忠,這個謙虛、慈祥、可愛、幽默的帥老頭,是觀眾心中永遠的笑星。

沉痛哀悼唐傑忠先生,願一路走好!


編輯 | 陳彤

綜合 | 人民日報、藝術人生、每日新報、劉寶瑞相聲藝術等

天津廣播新媒體編輯部獨家出品

歡迎分享轉發

轉載須註明來源天津廣播(ID:audiotj

廣告投放請致電 022-23601290


相關焦點

  • 唐傑忠的捧哏生涯 | 逝者
    6月18日晚,據人民日報報導,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唐傑忠先生因病去世,享年85歲。該消息一經傳出,相聲界演員紛紛發文表達悲痛哀悼之情,為唐傑忠先生的離去表示惋惜。在相聲發燒友的印象中,唐傑忠就如姜昆在相聲《學唱歌》中形容的那樣:「挺大年級戴副眼鏡,白白胖胖不長鬍子,跟個老太太似的」。
  • 「笑佛」唐傑忠走了!這段春晚上的相聲,我看了一遍又一遍……
    在部隊時的唐傑忠唐傑忠原籍山東黃縣(今龍口),出生於北京。1949年,17歲的唐傑忠入伍,進入某部文工團。在文工團裡,唐傑忠不僅說相聲,還能表演山東快書、會唱戲,甚至還會跳舞。當時,姜昆的老搭檔李文華因病離開了舞臺,用姜昆的話說,唐傑忠「把自己放在了一個比較有挑戰性的位置上,他站到了李文華曾經站的地方,只允許他好,不允許他壞。」開始唐傑忠是亦步亦趨地模仿李文華,按照錄音一字不差地給姜昆捧哏,但是效果不太理想。後來,唐傑忠和姜昆都意識到,這個捧哏的要是唐傑忠自己,要發揮他的特點。
  • 唐傑忠 捧哏的胖老頭|逝者
    和馬季搭檔的年月,唐傑忠是瘦高個、尖下巴。27歲,他在中央廣播說唱團進修時結識了馬季,兩人同住同排練,長時間窩在宿舍創作、對詞,互相受益。這年更早些時候,他從廣州軍區戰士雜技團進京,經山東快書名家高元鈞介紹,師從劉寶瑞。劉寶瑞為他捧哏,每天至少三場。曲藝行家王決用「金色的1959年」形容他這一年的快速成長。唐傑忠愛好相聲,至學藝、出道,皆在市場化到來前的紅色文藝年代。
  • 「離休幹部」唐傑忠是哪個單位的?
    撰文 | 李遊「笑佛」西去回極樂,捧哏巨匠作千古。
  • 【"笑佛"唐傑忠辭世,享年85歲】馬季曾稱他"前輩",妻子卻說他"不是說相聲的料"
    搭檔評說唐傑忠在舞臺上的藝術特色非常鮮明,而且在業務上是一位非常勤奮的藝術工作者。他的老搭檔馬季先生曾經說過,「雖然唐傑忠老把自己是「笨鳥先飛」掛在嘴邊上,總跑在前頭,「但是大傢伙得注意了,他並不是『笨鳥』,他是挺機靈的一個『鳥』,他還飛在你前頭。
  • 相聲表演藝術家唐傑忠先生千古
    我們找到了當年《相聲百年》中的唐傑忠先生的專輯,今天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大家在欣賞的同時,不要忘記這位承前啟後的老前輩。正如馬季先生所說,唐傑忠在業務上確實是個有心人,早年的作品《友誼頌》有很多仿學外語的段落,唐傑忠不懂、不會的,就用心學,用漢字注音,漢字寫不出來,就用日語字母注音,一點點地突破。至於生活上、工作中,就更是謙虛謹慎。
  • 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唐傑忠因病逝世 享年85歲
    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唐傑忠先生據記者從唐傑忠先生徒弟相聲演員韓佔軍處獲悉,我國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唐傑忠先生因病醫治無效
  • 徐錦江是影視演員,從不說相聲,唐傑忠為什麼收他為徒?
    徐錦江是說著粵語的影視明星,從來沒有說過相聲,唐傑忠是與馬季、姜昆合作多年的相聲演員,兩個人看上去沒有什麼交集,可徐錦江卻成為唐傑忠的相聲弟子。徐錦江和唐傑忠因演出機緣相識,平時說著粵語的徐錦江想學好普通話,就提出向唐傑忠學習,而後乾脆拜唐傑忠為師。除了不能說相聲,唐傑忠對這個徒弟還是比較認可。另外其實相聲圈充滿江湖氣,很多相聲演員也都收過並不表演相聲的徒弟。
  • 笑面佛
    笑面佛就是彌勒佛,彌勒佛區別於其他佛的特徵是一臉笑容和一個雅量的大肚。他是未來佛,是釋迦牟尼的接班人,是未來佛界的領導者。
  • 搭檔唐傑忠戴志誠評價姜昆,他未必是好相聲演員,但一定是好朋友
    這是事實,不僅姜昆,現在聽很多所謂的前輩名家的作品,即使是公認的大師,很多人也笑不出來,為什麼呢?多年的老搭檔唐傑忠和戴志誠,談到了生活中的姜昆是什麼樣子的。唐傑忠用了一句很俗的話「狗攬八泡屎,泡泡舔不淨」,他的意思是姜昆實在太熱心了
  • 謙和屋的直播匯報
    謙和屋的直播匯報  首先非常非常感謝雪球平臺,給我這次機會,嘗試了一下直播
  • 看謙和的福祉
    摩西依然能夠退到神的裡面,沒有與哥哥姐姐去對立,聖經在民數記12章,第三節說:「」摩西為人及其謙和,勝過世上的眾人。親愛的弟兄姊妹,今天我要圍繞「謙和」與弟兄姊妹來分享一篇寶貴的信息,謙和的福祉我要談四個方面、一、謙和的人得福因為上帝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越謙卑、越謙和也越蒙福。
  • 馬季為趕場要求推遲飛機起飛 賠償多少都可以 唐傑忠:馬季飛了
    主辦方提前通過穴頭聯繫到馬季,馬季答應帶唐傑忠、劉偉和馮鞏來參加演出。晚會定在5月4日和5日的晚上,由馬季和唐傑忠攢底。中午時分,唐傑忠突然打來電話,說:「馬季飛了!」唐傑忠沒上飛機,留在南昌,要不然他也沒法給天津報信。不過,飛機還是晚點了,馬季無法趕上飛往天津的飛機。主辦方的領導得知後,心又提到嗓子眼了。唐傑忠提出一個解決方案,由天津的主辦方通過天津民航協調廣州民航,讓廣州飛往天津的飛機晚點起飛,等南昌的飛機到了再飛。天津主辦方的領導掛了電話,就說了四個字:「天方夜譚!」天津這邊無能為力,廣州那邊卻沒放棄。
  • 「男戴觀音女戴佛」,女人不能戴觀音、男人不能戴佛嗎?
    而「女戴佛」則是希望女性少一些嫉妒和小心眼,像彌勒菩薩一樣大肚,多一些寬容。事實上,法無定相,佛法無邊,佛和菩薩本就無性別之分,男女佩戴均可。亦作:男戴官運,女戴福。對於男子來講,佩戴大肚笑顏的彌勒佛,也有著「笑對人生」的美好寓意。
  • 學習謙和 Humility
    今日經文: 民數記 12 Numbers 12「摩西為人極其謙和
  • 禪茶一味,若茶若佛
    禪心若佛,茶即心,心即佛,禪茶一味,即茶即佛。
  • 中國十大最美笑佛
    當你站在佛造像前,無論你是否信仰它,抬眼凝視都會被它的拈花微笑所打動。佛菩薩為何喜歡微笑?你又是否數過,佛菩薩的微笑一共有幾種?今日揭秘最美的佛像微笑,這裡邊是否有你親眼看過的佛像呢?一起來看:佛菩薩為何喜歡微笑?兩漢時期,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土,佛教造像藝術也隨之落地中華。
  • 傳統墓碑造型深受傳統文化影響,體現逝者一生事跡和性格!
    這兩種顏色石材組合可以凸顯逝者身份地位的高貴!傳統墓碑的碑頂以浮雕的技術雕出一株蓮花,蓮花邊上以浮雕磨光技術雕出蝸牛旋渦與水珠般的黑石,整體看起來像一頂三角形的蓮花冠,像似給主碑帶上一頂華麗、美觀、雅致的冠帽,如此一來,可以突出雕刻師藝術思維高超,技術精湛!
  • 虔敬、謙和及禮讓
    今天來談談: 虔敬、謙和及禮讓 蕅益大師在《示養德》中云:「事上宜虔,接下宜謙,處同輩宜退讓。」意思是說虔誠恭敬在己之上者,如父母、師長、前輩、上司等;謙和愛護在己之下者,如子女、學生、晚輩、下屬等;虛心禮讓與己同儕者,如同學、同事、朋友以及兄弟姐妹等。 此等品行自古以來都是被主流價值觀所稱讚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