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場苦盡甘來,下半場機遇何在?
文/楊小沒
從一個一窮二白的芬蘭少年,到全球超10億美元票房導演,雷尼·哈林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這些經歷構成了他足夠精彩的上半場。而當雷尼·哈林終於在好萊塢站穩腳跟之後,他卻選擇了「來到中國」作為人生的拐點,迎接電影生涯的下半場。8月16日上映的《沉默的證人》是他在中國交出的第三份答卷。但迎接他的,卻是票房的乏力和口碑的下滑。電影上映3天之後,豆瓣評分從6.8滑落至5.8,票房落點也暫時停在了2億出頭。不過對於雷尼·哈林來說,他要面對的不單單是一部影片的前路未卜,更是自身的招牌問題。目前雷尼·哈林的口碑已經因為《沉默的證人》的不如人意而發生轉變,在內容為王、口碑為王的當下,這等於給雷尼·哈林埋下了一個「隱形炸彈」。實際上,雷尼·哈林進入中國市場本身就是依靠「好萊塢著名導演」的名頭和實力,以及資本的大量入局。
當下資本退場,熱錢撤出,「好萊塢名導」的生存問題已經就面臨挑戰,而此時電影爆發的口碑問題只會加速壓縮雷尼·哈林的生存空間。顯然,在《沉默的證人》之後,市場留給雷尼·哈林的機會已經越來越少。一個聖誕雨夜、一棟封閉的大樓、三個悍匪與兩名人質上演一場鬥智鬥勇的鼠貓遊戲。從時間、空間、人物關係的矛盾衝突來看,《沉默的證人》從一開始就具有較強的戲劇性。
由於電影導演雷尼·哈林是一位有著豐富類型片經驗的好萊塢導演,因此《沉默的證人》具有許多鮮明的好萊塢類型片元素。而這些元素也成為《沉默的證人》區別於典型港片的根本所在。對於觀眾而言,他們已經習慣在港片裡看到臥底、雙雄等題材,因此這些陌生元素的出現無疑成為了一個驚喜。而當題材的新鮮感過去之後,調動觀眾熱情的就是嚴密的邏輯和紮實的內容。
不過遺憾的是,邏輯與內容恰恰成為了《沉默的證人》的短板。邏輯的不合理以及主角光環的過分強大,成為《沉默的證人》的主要弊病。對於電影來說,「密室」本來是一個加分項,在強設定下,編劇可以發揮更大的空間。但《沉默的證人》太過執迷在密室設定上,斤斤計較於一定要將角色局限在法醫中心這個封閉的環境裡。再加上編劇功底有限,無法在邏輯上滿足雙方的公平對壘,於是電影只好借不斷給主角「開掛」的方式完成「攻與守」的反轉。文本弱,是《沉默的證人》的顯著特點,也是雷尼·哈林來到中國拍攝的三部電影共有的弊病。作為一個成熟的好萊塢導演,雷尼·哈林本來希望將豐富的類型片經驗與中國市場相結合,但無奈的是由於劇本的孱弱,類型片的優勢無法發揮,即便是世界名導,也顯得力不從心。實際上雷尼· 哈林一直都知道自己作品的短板,2016年拍完《絕地逃亡》之後,雷尼·哈林在一次論壇上就曾提出劇本對電影的重要性。他還建議,影視行業的每一個學生都應該練習寫作,每天堅持寫一個小時,寫任何東西,「如果你可以寫作的話,你就可以做任何事情」。但對於雷尼·哈林這樣的名導來說,受眾對電影的態度往往會更加嚴苛。當劇情邏輯出現嚴重bug時,人們想到的不會是編劇的問題,而是認為導演「江郎才盡」。於是,《沉默的證人》開始慢慢透支中國市場對雷尼·哈林的信心,本來想依靠名導向市場「爭寵」的作品,也變成了「破除外國導演迷信」的利器。
由於同時囊括密室、動作等元素以及港片特徵,《沉默的證人》基本上可以算是「虎膽龍威」與港產犯罪動作片的一次結合。而《沉默的證人》之所以能具備類型片的特質,也源於雷尼·哈林在好萊塢長達三十多年的經驗積累。20世紀80年代後期,已經在芬蘭有過拍攝電影與電視劇經驗的雷尼·哈林來到好萊塢尋求發展。在經歷了幾次被騙之後,雷尼·哈林終於得到了拍攝《猛鬼街4:夢幻主宰》的機會。該片創下了該系列的最高票房成績,雷尼·哈林也順理成章地獲得了更多機會。在陸續完成了《虎膽龍威2 》、《八面埋伏》等作品後,雷尼·哈林得以在好萊塢站穩腳跟。在雷尼·哈林眼裡,好萊塢電影產業是「一架精準的機器」,一切事宜均在開拍前確定好,所有工作都處在一個非常規整的流程之中。在這種強大工業體系之下,雷尼·哈林慢慢熟練地掌握了類型片的拍攝手法。但蜜月期總是短暫的,雖然好萊塢市場龐大,機會良多,但對於雷尼·哈林來說「嚴格按照流程辦事」的拍攝方式也讓他受到了阻礙。雷尼·哈林曾對媒體直言「在好萊塢,我只是個無名小卒,拍片會受到重重限制,雖然獲得了一定的成功,但那時候非常辛苦」。而來到中國之後,中國影市「缺乏工業化體系」的缺點反而讓雷尼·哈林不再受限,這也成為他最終留在中國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中國電影市場對雷尼·哈林更多的吸引力在於,好萊塢式大片與中國風格相結合的電影越來越有可能性。雷尼·哈林表示現在的中國年輕觀眾的觀影習慣慢慢地在發生變化,對好萊塢電影的觀看習慣已經讓他們能夠接受「用西方視角拍中國電影」。因此,拍攝一部「中西方受眾都能接受的電影」成為雷尼·哈林未來的主要方向。而與大部分來到中國發展的外國導演一樣,雷尼·哈林也存在電影的「本土化」問題。從目前拍出的作品《絕地逃亡》、《古劍奇譚之流月昭明》以及《沉默的證人》的質量來看,雷尼·哈林進入中國市場的「前三步」都不如意。
其中的原因則在於兩個市場對於類型片的需求不一。文本和情感是中國觀眾非常看重的兩個要素,但相比於工業機製成熟的好萊塢市場,中國電影仍然面臨著劇本編劇缺失的問題。再加上雷尼·哈林作為外國導演,對於中國受眾的情感落點仍然存在誤區,導致雷尼·哈林的嘗試依舊無法滿足國內受眾的需求。細數雷尼·哈林來到中國所拍的三部電影,幾乎無一例外都不算佳作。2016年的《絕地逃亡》存在劇本硬傷,依然是一部困在套路中的「成家班」電影。之後的《古劍奇譚之流月昭明》更是在劇本、特效、演員等多方面出現問題,電影投資金額上億,最終卻只有不到1500萬票房。而此次《沉默的證人》雖然有雷尼·哈林早期佳作《虎膽龍威2》的影子,卻在邏輯上出現偏差。幾部作品完成度不高,一定程度上透支了受眾對雷尼·哈林的信心。
但雷尼·哈林並不是唯一一個來到中國以後作品「失去水準」,讓觀眾失望的外國導演。2016年,法國導演呂克·貝松監製的電影《勇士之門》上映,由於劇本的孱弱,網友忍不住吐槽「劇本是呂克·貝松六歲時寫的嗎」。2017年,比利·奧古斯特執導了電影《烽火芳菲》,這位兩獲金棕櫚獎的導演也沒有發揮出他的水平。該片整體平淡,結尾顯得有些倉促,對於習慣性將電影拍到2個小時以上的奧古斯特,將《烽火芳菲》剪到97分鐘,確實有些勉為其難。
其實這些外國名導都擁有拍攝類型片的經驗和優勢。但對於他們來說,這些優勢卻並不能完全在中國市場得到發揮,這背後不僅有「市場因素」,更要看到「人」的問題。一方面是來自內地電影人才的缺失,導致他們的能力無的放矢。而另一方面則是來自導演本人的水土不服。對於他們來說雖然有深厚的類型片拍攝經驗,但來到中國之後,這些經驗卻變為「紙上談兵」。很多被經驗驗證的元素,在中國市場實行起來反而變得磕磕絆絆。而這些問題最終通過電影的失利,變成受眾對導演的質疑。實際上雷尼·哈林能夠順利在中國打開市場的根本原因,就在於他名導的身份能夠帶來口碑優勢,因此,此時出現的口碑危機就成為了雷尼·哈林最大的隱患。
對雷尼·哈林來說,當資本退場,市場上能為他買單的熱錢已經在變少,此時他更需要一部質量上乘的影片來證明自己的價值,獲取更多的機會。但當原本的口碑優勢發生逆轉時,留給雷尼·哈林的生存空間只會越來越小,市場真正能給他機會還有多少,也成為未知數。在電影內容為王的今天,不會再有太多人為情懷買帳,雷尼·哈林的過去有多輝煌也不再是市場關心的重點。
對於雷尼·哈林來說,也許更重要的不是《沉默的證人》票房如何,「下一部電影在哪裡」才是他目前需要考慮的問題。畢竟當產出內容的價值變小時,誰又能會用真金白銀去為「歷史」買單?商務合作:
微信phb19941011
往期熱評影訊回顧
「悅幕中國電影觀察」入駐平臺:
躍幕電影
「悅幕中國電影觀察」入駐以上新媒體矩陣唯一帳號名稱為「躍幕電影」。第三方若與非「躍幕電影」帳號在以上平臺渠道涉及法律及其他糾紛,與本公眾號無關。
帶給大家最新的電影資訊,行業資訊。
申請入群